鴉片戰爭中遺存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Posted 博物
篇首语: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鴉片戰爭中遺存古鐵炮穿上防腐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鴉片戰爭中遺存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工作人員正在為古鐵炮除銹。
古鐵炮。
為搬運鐵炮專門製作的運炮吊車。
歷時6年虎門鴉博館為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滿元
170多門在鴉片戰爭中遺存下來的古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濕氣候等的侵襲,導致文物本體出現點狀銹蝕、層狀銹蝕等病害現象。為更好保護這批古炮,從2008年開始,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對古炮進行修復保護。至今,該館已有125門大小不一的古炮穿上「防腐衣」。
專家們認為,該舉措對國內同類項目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借鑒作用。
酸雨等因素令古炮受銹蝕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萬娟告訴記者,虎門炮台群原有鐵炮300餘門,保存至今的還有170多門,其中很大一部分收藏在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包括清代鐵炮、德國克虜伯炮及英國阿姆斯特朗炮等。
然而,這些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濕氣候等的侵襲,導致文物本體出現點狀銹蝕、層狀銹蝕等病害現象。
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留存時間將增加
為更好保護這批古炮,2008年4月,該館便啟動了藏鐵炮保護工程項目。
「除銹、脫鹽除氯、緩蝕、封護」這四道程序是整個修復保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剛開始,由於技術等的不成熟,保護工程進展得非常緩慢。截至2010年,近2年時間裡,只對12門體量較小的古鐵炮進行了保護舉措。
2010年,該館與西北大學進行合作,繼續該館古炮的修復保護工程項目。由西北大學派出大量的文物保護學學生直接來到鴉博館內,進行古炮的修復保護工作。截至今年,該館先後對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125門穿上「防腐衣」的古鐵炮包括有1萬多斤重的阿姆斯特朗大炮。這些穿上「防腐衣」的古鐵炮,留存時間將會大大增加。
為兩門古炮除銹花了一個多月
吳海濤是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保管部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可以說是該館鐵炮保護的一名功臣。因為,給這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每一門他都沒有缺席過。
「館藏的每一門古炮都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軍事文物,對它們進行修復保護工作可不是件小事。」吳海濤說,第一道工序就是為鐵炮除銹。「該鐵炮銹層有5~10公分厚,如此厚的銹層,是很少見的。」為了將裹在鐵炮上的銹層清除而不給古鐵炮帶來新的傷害,他和西北大學的多位科研人員只能用小鐵鏟一小點一小點地鏟,一小層一小層地除。清除完這2門古鐵炮身上的銹,他們7人整整花費了1個多月的時間。
鐵炮身上的銹除盡後,他們開始了第二道工序,那就是脫鹽除氯。一些小鐵炮可以採取電泳法進行脫鹽除氯,但是這2門古鐵炮8000多斤重,使用電泳法根本行不通。後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他們只能使用紙漿脫鹽法。他們還為2門鐵炮架起兩座臨時鐵皮棚,防止鐵炮被雨淋濕而影響除氯的效果。
就這樣,看似兩道簡單的工序,他們花費了1年多時間。
專家:古鐵炮保護舉措具有示範意義
12月11日,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舉行了2014年館藏鐵炮保護工程驗收會。會上,該館邀請了李化元、鐵付德和張歡等國內知名的文物保護專家參與現場評審和驗收。專家們先通過評審會議聽取了2014年鴉博館館藏鐵炮保護工程項目的整體匯報,並前往古炮保護現場進行考察。
會上,經過討論,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長時間、連續性、大規模地對古鐵炮文物進行修復保護的舉措在國內業界僅有一家,該舉措對國內同類項目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借鑒作用。」
設計吊車吊裝古鐵炮
2012年,在虎門新灣社區一工地,施工工人發掘出一門清嘉慶年間造的古鐵炮。該炮有800多斤重,所以很難將其運進修復保護場地。
由於大炮體量大,吳海濤設計出一個便捷的運炮吊車,才將該門大炮安全從車上搬運下來,送進了修復保護場地。
本文來源:廣州日報相关参考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派出的遠征軍基本上在各個戰場形成了對於清軍的碾壓,但是從當時的武器發展水平來看,英國軍隊的武器顯然沒有到達碾壓中國軍隊武器的地步,因為列強的軍事武器大發展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今天為大家打假的謠言發生在明朝與清朝,傳播率較高。老規矩,3分鍾搞定!明朝火器領先世界200年謠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進入京城在清軍的某個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今天為大家打假的謠言發生在明朝與清朝,傳播率較高。老規矩,3分鍾搞定!明朝火器領先世界200年謠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進入京城在清軍的某個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現代中西方之間的首次正面交鋒,200多年來一直強調以弓馬立國的滿清八旗,在英軍威力強大的洋槍洋炮面前,簡直被打懵得亮瞎了眼。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清朝自主研發的獨有槍支——擡槍,從鴉片戰爭一直使用到甲午戰爭
從清中到清末,清軍裝備有一種特殊的熱兵器。乍一看,你會以爲它是門便攜式火炮;湊近點看,像把槍又似乎不是槍,再仔細看看,這確實是把槍,一把需要多人操作的槍。這是清軍獨有的擡槍。要追溯擡槍的來歷,其實還可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至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期間重大事件1839年林則徐編寫《四洲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戰爭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3年中
臨死前,傅恆向乾隆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富察·傅恆,不僅是乾隆的小舅子,同時也是他在和珅之前,最信任的親信。傅恆為人厚道,文武全才,連續為大清帝國平定了大小金川和準噶爾之亂。為了表彰傅恆的功績,乾隆專門將他封為一等忠勇公,並列為紫光閣一百功
臨死前,傅恆向乾隆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富察·傅恆,不僅是乾隆的小舅子,同時也是他在和珅之前,最信任的親信。傅恆為人厚道,文武全才,連續為大清帝國平定了大小金川和準噶爾之亂。為了表彰傅恆的功績,乾隆專門將他封為一等忠勇公,並列為紫光閣一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