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的幻滅
Posted 比利
篇首语: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歐洲人的幻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歐洲人的幻滅
歐洲各國以為戰爭是短暫的、輝煌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得勝利;可如今士兵們傷亡慘重卻無力將血染的戰場向前推進幾米;幻想終究還是破滅了,冷漠、憤世嫉俗、厭惡等情緒充斥著歐洲大陸。
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前,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訪問塞爾維亞。本文《世界大歷史:1900至反恐戰爭》,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索菲(Sophie)在薩拉熱窩遇刺,成為一戰的導火事件。刺客是一位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青年,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塞爾維亞聲稱希望和解,但奧匈帝國還是在五天後向其宣戰。俄國出兵作為回應,德國緊隨其後於8月1日對俄宣戰,兩天後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德軍侵入比利時邊境,英國為履行條約義務保護中立的比利時而參戰,加入法國和俄羅斯的陣營中。歐洲大陸一夜之間陷入戰爭,英國外交部長愛德華·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嘆息道:「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我們在有生之年將不會看到它們重放光明。」
歐洲各國主流觀點對戰爭的錯誤可能
格雷的消極評價並非主流看法,因為各國人民都十分積極地在響應戰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戰爭猶如聖誕節,它是一個值得慶祝的節日而非一場需要哀悼的災難。戰爭能將人們從貧乏生活的精神枷鎖中釋放出來,進而通過提升道德目標來做到落後現代文化的蛻變,這些都是歐洲期望衝突能帶來的積極影響。
然而各國一直認為此戰就像一次體育比賽那樣,短暫而輝煌,聖誕節前必能結束;殊不知這些只是基於錯誤假設的臆測。在德國的宣傳海報上,年輕美麗的少女將鮮花或飲料遞給即將離站出發的士兵們,男士們無論年齡大小都急著充當志願者,生怕一開心就忘了報名;國內人民空前團結友愛,與戰前的紛亂局面形成強烈對比。英國也貼出一張海報,標題為「你在畫中嗎?」圖中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英國人正排著長隊等待應征入伍。「國內和平陣營」(Burgfrieden, Fortressunder Siege)或「神聖同盟」(Unionsacrée, SacredUnion)認為在外部戰爭壓力下,人民將會一致團結在主管人的旗幟之下。
但這張照片並不完整,產生了一定的誤導。有的人對戰爭持樂觀態度,有的人卻覺得此戰絕非想像中那樣「美好」。士兵們總是疏於戰前準備,各國不得不對戰爭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由於錯估戰爭期限,反對國沒能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戰士們和人民的糧食供給,也未備夠製造武器和彈藥的原材料。英國自以為他們「一切正常」,仍然堅持最初的決定。
1916年,索姆河戰役,塹壕裡的英軍。一戰讓歐洲幻滅
歐洲眼中的短期戰爭是有條件的,普魯士必須在1866年果斷拿下奧地利,然後在1866年至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快速攻陷法國;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強國(Great Power)可以輕而易舉地就打敗另一個強國。軍事家們若回憶過去便不難想到美國內戰,這場長達四年、傷亡慘重的戰爭足以讓人警醒。1914年8月前幾周,戰爭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各國軍隊都在竭力謀求有利位置。
一位來自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時代的觀察者眼中卻看到了更多。騎兵們仍在列隊慢跑,步兵正邁著沉重的步伐前行,馬兒吃力地拉著裝滿供給品的車廂。1914年9月,德軍一進法國就被阻擋在馬恩河,西線戰場進入僵持局面。
僵局的出現說明了一個事實:隨著科技進步,各國的防禦能力有所提高。將美國大平原上圈養牛群的倒刺鐵絲網用來抵擋軍隊進攻十分有效。帝國主義掃射機槍曾給亞非地區以致命打擊,現如今槍口對準的卻是歐洲列強們自己的士兵。在重型炮彈的狂轟濫炸之下,軍隊為了生存不得不將掩體戰壕挖得更深一些。1915年年初,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平行戰壕幾乎從比利時海岸延伸到了瑞士邊境。古樸的村莊被戰火掩埋,戰壕中間的泥地上滿是屍體、彈坑、纏繞的鐵絲網,人們稱它「無人區」。
歐洲各國以為戰爭是短暫的、輝煌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得勝利;可如今士兵們傷亡慘重卻無力將血染的戰場向前推進幾米;幻想終究還是破滅了,冷漠、憤世嫉俗、厭惡等情緒充斥著歐洲大陸。
文學領域的發展同戰爭一樣精彩,戰亂催生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既有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宣傳,也有渴望和平的戰況實錄。前線的牧師、醫生和工作人員都變成了記者,將親身經歷記錄成文供子孫後代查閱。法國的喬治·迪阿梅爾博士(Dr. Gees Duhamel)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醫生,他自願請命擔任四年醫務官,撰寫的小說《烈士與文明》(The New Book of Martyrs and Civilization)被譯成了英文;亨利·巴比塞(Henri Barbusse)的《在戰火下》(Under Fire)詳細地記述戰爭的苦難。這兩位都是活躍在戰爭時代又極具爭議性、啟發性的作家代表。
本文來源:新浪歷史相关参考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
晚清時期,中國可謂是積貧積弱,加上清政府只顧自己的驕奢淫逸,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這個時候的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為了完成資本積累就需要向世界其他國家大量掠奪物資。當時以自然經濟為主的中國自然成
晚清時期,中國可謂是積貧積弱,加上清政府只顧自己的驕奢淫逸,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這個時候的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為了完成資本積累就需要向世界其他國家大量掠奪物資。當時以自然經濟為主的中國自然成
前段時間,筆者曾撰寫過一篇關於所謂「”黃禍”的專題文章:「”亞洲英雄”傅滿洲的前世今生,主人公傅滿洲,正是歐洲人對一百多年前「”黃禍”的深度印象。對於歐洲人而言,「”黃禍”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
前段時間,筆者曾撰寫過一篇關於所謂「”黃禍”的專題文章:「”亞洲英雄”傅滿洲的前世今生,主人公傅滿洲,正是歐洲人對一百多年前「”黃禍”的深度印象。對於歐洲人而言,「”黃禍”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
導讀:上一期文章《奧斯曼帝國攔路收重稅,重塑歐洲歷史,意外的成就了西歐列強的爭霸之路》講到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是歐洲人的克星,但其實土耳其先人只是西突厥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部族,被唐朝打跑後,顛沛流離
清廷對世界的認識始終是十分膚淺的,勢如水火的幾個列強居然能聯合起來侵華,慈禧和她的那幫子大臣實在是愚昧得很。如果滿清能多撐個三年,就會看到一場空前的世界大戰,歐洲人自相廝殺起來,絕對比哪個文明都更狠!
从古至今,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就非常复杂。在古时,欧洲人就一直认为俄罗斯人是蛮族,而俄罗斯族也经常被侵略掠夺,在当时的地中海奴隶市场常能看到俄罗斯人的身影,这种情势在近代才改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
西漢時,匈奴強大到近乎無敵,爲何被漢武帝打的跑到歐洲禍害羅馬
強大的匈奴戰爭機器有兩個巨大的優勢:其一是高效的兵器和護甲,這屬於硬件優勢。匈奴人的鐵製兵器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能夠鑄造適合騎兵使用的長劍,匈奴角弓的巨大威力也使匈奴人得以獲得遠程作戰的優勢。主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