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如何改變中東格局

Posted 阿拉伯人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戰如何改變中東格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戰如何改變中東格局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對中東目前局面負首要責任的,當屬英法兩個歐洲殖民帝國毫無顧忌的雙邊約定。英法簽署協議,完全按自己的意願瓜分中東,確實做到了在沙子上劃線——徒勞無功,英國歷史學家詹姆斯·巴爾就曾把沙子上劃線當作自己著作的名稱來記錄這段歷史。

造成中東戰亂不止的這種合法性缺損以及信任缺失從何而來?中東是怎樣踏入這個和平陷阱的呢?

時間回到1914年夏的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和奧匈帝國巴德伊舍的帝國別墅遠隔萬里,似乎在地球的兩端。這一年7月28日,奧匈皇帝弗朗茲·約瑟夫一世在陽光燦爛的客廳中簽署了自己的聲明《致我的人民》,向塞爾維亞宣戰,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已經統治地中海東部和南部達數百年之久,北至今天土耳其南部的亞歷山大勒塔,南到西奈半島的阿里什,西至囊括了整個西北非的馬格裡布,東至蘇伊士運河。但是法國侵占了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而英國控制了埃及。1911年,義大利也在利比亞建立了橋頭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雄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蠶食到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加上今天的伊拉克,以及阿拉伯半島緊靠紅海,向南延伸到也門的狹長地區。

正是今天土耳其南部的這片區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主要戰場。整整四百年時間,這一區域都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沉寂於歷史深處。但在20世紀初,這一區域迅速演變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火藥桶,這一地區的城市也成為數代人苦難的代名詞:巴士拉、巴格達、阿勒頗、大馬士革、貝魯特、加沙和蘇伊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當時還不完全知道,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後院底下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如果他們知道,中東地區的戰鬥或許會更加血腥。1914-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消除了舊的世界秩序,在中東,交戰雙方的目標非常明確:英國希望打通對盟國沙俄的海上支援通道,並且希望鞏固經蘇伊士運河和波斯灣與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間的聯繫;德國方面恰好相反,希望阻止英國做到這些願望。

放棄核心,轉向邊陲

在弗朗茲·約瑟夫宣戰之後的數日,奧斯曼帝國似乎尚未決定是否參戰,還有如果參戰,是加入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陣營。但是在正式戰爭打響後不久,奧斯曼帝國就決定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8月2日,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簽署了秘密協議;不久之後,兩艘德國軍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巡洋艦被英國海軍追擊,一直從地中海西邊逃到東邊,躲進了君士坦丁堡。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後,這兩艘軍艦就被移交給了當時仍舊中立的奧斯曼帝國海軍,並被重命名為Yavuz號和Midilli號,艦上的德國軍官和水兵換上土耳其軍裝,成了土耳其海軍。

接收了伊斯坦布爾金角灣兩艘德國巡洋艦,奧斯曼帝國隨即對達達尼爾海峽進行了布雷封鎖,宣戰理由也確立了:奧斯曼帝國和德國封鎖了沙俄和其盟國英法之間的海上通道。不久之後,原先的戈本號,炮擊了黑海沿岸的俄羅斯城市。11月初,沙俄、英國和法國相繼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在倫敦,一些人正謀劃打破達達尼爾海峽封鎖並拿下君士坦丁堡。討論的結果是,三個月後,英法聯合艦隊到達了加利波利半島南端,決定實行登陸戰役。這場戰鬥以軍艦炮擊開始,但很快發展成全面的地面進攻,結果卻是慘敗而歸。奧斯曼方面的勝利導致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引咎辭職,現代土耳其開國者也因這場戰鬥一戰成名,這人就是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這場血腥的戰鬥也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舉國之痛,澳新軍團有數萬士兵在加裡波利戰役中喪生。

盟軍在加裡波利的大敗成了一戰中東戰場的戰略轉折點。由於攻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心臟地區的計劃被挫敗,盟軍轉而將兵力集中在這個「歐洲病夫」的邊遠地區,攻擊那些防衛相對薄弱的阿拉伯行省。這一計劃與阿拉伯民族迫切希望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想法不謀而合。1915年7月,亨利·麥克馬洪爵士——當時的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開始和阿拉伯行省漢志和聖城麥加的謝裡夫(意為「聖裔」)侯賽因·本·阿里秘密通信。侯賽因與自己的三個兒子以及大馬士革的精英分子當時正夢想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這個阿拉伯國家北起土耳其東南部的托羅斯山脈,南到紅海,西靠地中海,東鄰伊朗。

1915年10月,麥克馬洪在寫給侯賽因的一封信中毫不掩飾地透露了英國方面的意願:英國將承認並支持麥加聖裔建立統一阿拉伯的夢想,並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運動。

帝國之間的交易

一戰四巨頭(從左至右)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義大利首相維托裡奧·埃曼努爾·奧蘭多,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以及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攝於1919年《凡爾賽和約》談判期間。

阿拉伯人恪守信用,履行了和英國人達成的協議。1916年6月,阿拉伯人開始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叛亂活動,此舉對英軍從西奈半島經由耶路撒冷進軍大馬士革有著決定性的幫助。英國方面派去了阿拉伯通、考古學家和間諜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組織阿拉伯反抗者進行奇襲,屢建奇功的他名垂青史,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英國方面卻背信棄義,並沒有完全履行和阿拉伯人的約定。在1916年初發回英國國內的一份密函中,勞倫斯認為阿拉伯的反叛將對大不列顛帝國非常有利,因為「這符合我們的短期目標,即分解伊斯蘭集團,挫敗奧斯曼帝國並在其內部製造混亂」。但是,英國方面並未考慮侯賽因和他的兒子們夢想中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土耳其人之後,各種所謂聖族後裔們建立的國家不會對我們構成任何危害……阿拉伯人比土耳其人更加不團結,不穩定。如果處理得當,這些阿拉伯國家會成為政治上的馬賽克,一盤散沙,相互傾軋,一堆永遠無法凝聚在一起的阿拉伯公國。」

對於英國人來說,盟友法國比拿起武器為獨立奮戰的阿拉伯人要重要得多,此時的英法陸軍正在西線並肩戰鬥,無數英法士兵被送進戰爭這部絞肉機。「英國與法國的友誼抵得上十個敘利亞。」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這樣向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拍胸脯保證。在此之前,法國這個殖民帝國就聲稱對奧斯曼帝國的基督教省份擁有所有權。英國方面雖然更願意獨霸阿拉伯世界,但是在德國這個共同敵人的強大壓力下,英國也願意與法國一起分享中東的霸權。

在麥克馬洪和侯賽因秘密通信的同時,馬克·賽克斯爵士代表英國,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喬治-皮科正在密謀一份完全相反的協定《賽克斯-皮科協定》。在奧斯曼尚未亡國的時候,這份協定就迫不及待地規劃了英法在後奧斯曼時期阿拉伯省份的勢力劃分方式,法國將得到北部的阿拉伯行省,南部阿拉伯省份歸英國。「我的計劃是,西起阿克裡,東到基爾庫克,劃一條線,和法國人南北分而治之。」1916年底,賽克斯這樣向唐寧街首相府匯報和法國人的秘密協議。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厚顏無恥的帝國主義交易。英法兩國擅自決定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無視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和既有邊境線,這份協議劃定的邊境線注定了之後一個世紀中東地區永無休止的衝突。「即使以當時的眼光看,」詹姆斯·巴爾寫道,「這也絕對是一份厚顏無恥、自私自利的協定。」

貝爾福重劃邊境

這份秘密簽署的文件起初並不對外公開。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向德國求和,公開了這份《賽克斯-皮科協定》,而這個時候,英國人已經又簽署了另外一份秘密協定——這一次,不要說阿拉伯人,連法國人也被蒙在了鼓裡。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詹姆斯·貝爾福向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保證,「在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國家」。英國方面能同意被壓迫的猶太人進行民族自決,並大方將奧斯曼帝國的一塊領土送給他們,主要原因是,隨著一戰的深入,國際上對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的批評越來越多。倒不是因為英國內閣政府中的那些帝國主義者真正害怕了這些指手畫腳,而是這些批評的聲音讓他們感到有點礙手礙腳,特別是其中一位名為伍德羅·威爾遜的批評者,剛剛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每個民族都應該有權不受阻礙、不受威脅、不受恐嚇地自由選擇自己國家的政體,決定自己國家發展的方式。」1917年1月,美國決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時,威爾遜的這一號召可謂一呼百應。此時,威爾遜還不知道英法兩國之間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但是英國方面已經預測到,自己最終不得不向美國這個新盟友全盤托出和法國人的私下交易。鑒於美國人知道英法的胡作非為,重劃中東國界的秘密協定肯定會讓美國震怒不已。貝爾福聲明也可被看作英國在秘密泄露之後,對美國的過度反應的一種自我保護。

在這段時間裡,英國人在阿拉伯人的幫助下,地臉部隊正取得節節勝利。奧斯曼帝國和德國軍隊仍在抵抗,但英軍已經通過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攻占了大馬士革。同時,他們沿著幼發拉底河向上攻占了巴格達,占領了伊拉克。1915-1918年間,總計有150萬軍隊在中東鏖戰,傷亡人數也達到了數十萬,這其中還不包括奧斯曼帝國境內死於屠殺或饑荒的約100萬亞美尼亞人。

1918年10月,隨著《摩德洛斯停戰協定》的簽署,一戰中東戰場的戰事宣告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除了安納托利亞(今天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外,其餘領土被勝利者及其盟友瓜分。這一「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被強加給了中東,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東都忍受著這個和平帶來的不可承受之重。

1919年初,美國總統威爾遜抵達巴黎,開啟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主管人克列孟梭的和平談判,等待威爾遜的是一場始料未及的口水仗。英法這兩個戰勝國的主管人分歧嚴重,惡語相向,毫不相讓。法國人堅持要求獲得今天黎巴嫩地區的管轄權,加上向南延伸到底格裡斯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敘利亞地區。按《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約定,法國人的要求完全在理。

民眾答應不答應

英國人心裡還想著對猶太人的承諾,巴勒斯坦絕對不能拱手讓給法國人,同時,他們獲得更多可靠消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更加堅定地反對法國人的要求。將敘利亞交由法國管轄,也違背了他們在戰爭初期對阿拉伯人的承諾。還有一點是,英國幾乎完全靠一己之力血戰中東戰場,投入了100萬軍隊,付出了12.5萬人的傷亡代價。「沒有英國的巨大犧牲和最終勝利,就連敘利亞歸誰的問題都不會有。」勞合·喬治憤怒地說。

威爾遜當起了和事佬。他提議,要想知道敘利亞人民是否願意接受法國統治,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民是否願意接受英國統治,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問問這些地區的人們的真實想法。這個主意簡單易行,阿拉伯人的意見不證自明。美國商人查爾斯·克萊和神學家亨利·金歷時兩個月,走遍中東地區,採訪了數百位有名望的阿拉伯人。盡管英國和法國都在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影響這次採訪的結果,但是美國人最終的調查結果是明白無誤的。敘利亞人民並不希望受法國管轄,巴勒斯坦也無興趣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在美索不達米亞方面,英國人成功地阻止了美國人展開類似的調查。

8月份,亨利·金和查爾斯·克萊遞交了調查報告。他們建議,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設立統一的管轄權,並將這一地區置於中立的美國保護之下,而不是交由歐洲的殖民帝國。侯賽因的二兒子費薩爾寬容、明智,將成為這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首腦。

如今,只有與故紙堆打交道的中東問題專家才知道這份「金-克萊報告」。但在今天看來,這個遭棄的報告是中東近代史中被遺失的最大的和平機會之一。迫於英國和法國方面的壓力,加之1919年秋天威爾遜身患重病,這份報告被擱置在檔案室中,三年之後才公之於眾。此時,英法兩國已經將分割中東的新地圖畫好了,這一次的新邊境線仍然與「金-克萊報告」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法國將自己控制的區域分成黎巴嫩和敘利亞兩個國家,英國將美索不達米亞納入勢力範圍,並在吞並石油資源豐富的摩蘇爾後將這一地區重命名為伊拉克。在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之間,英法兩國建立了一個緩沖國,稱之為外約旦。

英國人並沒有履行戰前對侯賽因的承諾,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作為一戰的戰勝國,英法兩國將中東地區劃分為四個國家,由於地理差異、種族矛盾以及歷史衝突,這四個國家如今仍舊是這世界上最難治理的國家。

致命而持久的影響

英軍初次嘗試奪取君士坦丁堡就在加裡波利大敗而回,除了數十萬英軍部隊,數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人也在這場戰爭中喪生。4月25日是加裡波利登陸的紀念日,今天澳大利亞仍隆重紀念這一節日,攝於2013年。

英法當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的影響。就在相關的條約簽署前,一個問題擺到了英法兩國的面前,就是巴勒斯坦的北邊,也就是後來以色列國的邊界到底在哪。一位智囊在給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信中寫道:「事實是,在阿勒頗和麥加之間對阿拉伯國家進行的任何分界都是不自然的。因此,界線怎麼定,應該完全視實際需要。策略是最後的劃界指南。」最終,最後的邊境線是一位英國將軍在英國-波斯石油公司的一名經理的幫助下劃定的。

一戰留下的衝突沒有解決,災難性的二戰又給這個地方帶來了新問題——以色列的建國,再加上冷戰以及對波斯灣石油資源的爭奪,都造成了中東地區的不可承受的歷史之重。而且這些疊加的問題造成了永無休止的衝突,即使在一戰爆發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看不到這些衝突的盡頭。

本文來源:看歷史

相关参考

近代史中唯一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卻因無知錯失良機

前言:歷史曾與每個民族與國家很多機會,但都因內部與外部的種種原因而錯過。等到想抓住時,卻已經錯失了最佳良機而無奈悔恨。曾經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匈帝國、西班牙、荷蘭等強盛一時的帝國都隨風而逝,再也找

近代史中唯一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卻因無知錯失良機

前言:歷史曾與每個民族與國家很多機會,但都因內部與外部的種種原因而錯過。等到想抓住時,卻已經錯失了最佳良機而無奈悔恨。曾經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匈帝國、西班牙、荷蘭等強盛一時的帝國都隨風而逝,再也找

大英博物館中的狂歡明朝

撰文:竹子歷時五年策劃、集合世界30餘家知名博物館200餘件文物精品的《明,改變中國的50年》特別展是大英博物館2014年度最重要的展覽之一。明朝歷史長達276年,此展聚焦於明初1400~1450年間

大英博物館中的狂歡明朝

撰文:竹子歷時五年策劃、集合世界30餘家知名博物館200餘件文物精品的《明,改變中國的50年》特別展是大英博物館2014年度最重要的展覽之一。明朝歷史長達276年,此展聚焦於明初1400~1450年間

腦洞文史——這一事件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大叛變

引言叛徒和奸細是最令人痛恨和頭疼的,因為他們不僅違背道義,而且會對己方勢力造成極大損失甚至是改變整個歷史格局。今天要講的這件事改變了日本戰國的整個歷史格局,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叛變。本能寺之變

腦洞文史——這一事件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大叛變

引言叛徒和奸細是最令人痛恨和頭疼的,因為他們不僅違背道義,而且會對己方勢力造成極大損失甚至是改變整個歷史格局。今天要講的這件事改變了日本戰國的整個歷史格局,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叛變。本能寺之變

美國為什麼不敢攻打伊朗

自建立之初,美國就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一戰、二戰期間大發戰爭財,讓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從此,解決別國糾紛成為美國「自認為」不可推卸的責任。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就存在水資源和石油資源爭奪問題

中東歷史三部曲,快速瞭解“火藥桶”

何謂中東?以新月地帶爲核心,以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爲腹地,涵蓋埃及北部、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伊朗、阿富汗等國家和地區。在此伊斯蘭世界,以色列鶴立雞羣;荒涼沙漠之下,半壁石油勝黃金;中東戰

從追隨美國到討好阿拉伯國家,日本對中東國家的態度爲何會大變

中東在地理上距離日本十分遙遠,但是中東卻被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您可能會說了,當然嘛,因爲日本需要中東的石油。沒錯,但也不完全對。在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儘管日本需要每天都從中東進口大量的石油,特別是隨着

如何供養帝都——大清帝國的北京糧食供應體制

一、生齒日繁:有清一代北京的人口規模和結構1644年的清朝入關,改變了北京的城市地理空間格局,也改變了這座古老帝都的人口構成。隨著八旗鐵騎一起進入北京的還有生齒日繁的家屬。為了安置入京的八旗人口,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