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鳥龍色彩繽紛

Posted 始祖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華鳥龍色彩繽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華鳥龍色彩繽紛

如果我要列出恐龍的所有種類的話,那可能有數萬種,這個已經滅絕了的陸地爬行動物王國裡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設想這種生物如果又回到地球上會如何,我們大概都不知道這個答案吧。話不多說了,我們就帶你看一看最讓人著迷的十種恐龍吧。

1.中華鳥龍(最色彩繽紛的恐龍)

有很多恐龍都是長羽毛的,但是有些根本看不出來。中華鳥類是第一種被發現化石中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也是第一種被確定羽毛顏色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早白堊紀的中國,與秀頜龍(最小的恐龍)有著相近的親緣關係。照片中這塊保存完好的化石顯示中華鳥龍全身覆蓋皮毛般的十分簡單的羽毛――盡管有爭論說這只是細絲狀的膠原纖維殘留物而已。這些細絲由一種簡單的兩徑結構構成,與現在的幾維鳥的第二基羽毛略微有些相似。中華鳥龍與其他小型恐龍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頭顱大腿骨還要長,以及擁有很短很粗的前翼,上肢長度只有下肢的30%。

2.滑齒龍(海生恐龍)

滑齒龍是這裡唯一一種科學上不屬於恐龍類的物種,但是由於它們與恐龍一起生活在侏羅紀時期,所以通常上把它看成是恐龍的一種。主要發現滑齒龍化石的地區在英格蘭和法國,在俄羅斯也有較小的種類發現。它像劃槳一樣的強健四肢說明它是個遊泳高手。它的衝擊速度很快,是一種很強的潛伏性捕食者,它會用鼻孔觀察水中的環境,來確定發出特殊氣味的來源――這很有可能就是它的美餐。它大約有34英尺長。1999年,滑齒龍成為BBC電視劇《與恐龍共舞》中的明星。在這個節目中,滑齒龍被描述成善於攻擊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關於它跑到陸地上捕食陸地生物的描述是沒有依據的猜測而已。

3.雷克斯霸王龍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忘記這種恐龍之王――雷克斯霸王龍。這也許是存活到最後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七百萬到六百五十五萬年之前北美洲地區。和其他霸王龍一樣,雷克斯霸王龍是一種兩足食肉動物,它巨大的頭顱恰好與又長又中的尾巴相平衡。相比它那大而強壯的後肢,霸王龍的前肢非常小,但是很有力量,而且還長著兩個足趾。盡管有的獸腳類食肉恐龍在體型上要勝過雷克斯霸王龍,它可以算是已知的最大的霸王龍,也是體型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大約長42英尺,到臀部大約13英尺高,重達6.8公噸,雷克斯霸王龍是頂級的捕食者。

4.易碎雙腔龍(已知的最大恐龍)

易碎雙腔龍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恐龍。它也許是已發現的最長的脊椎動物,長約30-40米,總重量大概達到122公噸。任何產生巨大體型變異的進化因素都要從這個種類的起源說起。我們來看看巨型食草類哺乳動物像大象和犀牛的研究,這些研究表明食草動物的體型越大,消化食物的效率越高。既然越龐大的動物的消化系統越長,食物在消化系統停留的時間也越長,使得這些大型動物能夠靠這些低質的食物生存下去。

5.速龍(猛禽)

速龍也許是大家最熟悉的恐龍之一,它大約生活在七千五百萬年到七千一百萬年以前。速龍是一種中型奔龍,成年速龍長約6.8英尺,高約1.6英尺,重約15千克。速龍的頭顱能長到9.8英寸長,呈獨特的倒弧形,上表面向內凹進而下邊向外凸。上下頜都長有26-28顆寬大的牙齒,兩側的牙齒比門牙更加尖銳,這也許是為了與它捕食跑得迅速的獵物的能力相適應。它是兩足動物,是一種帶有僵硬的尾巴,後肢的腳爪呈鐮刀狀的食肉動物。

6.秀頜龍(已知的最小恐龍)

這種動物只有火雞那樣大,重量輕的只有0.26克重,它生活在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歐洲地區。它是已知最小的恐龍。秀頜龍是世界上少數幾種確定所吃食物的恐龍,因為在它們的肚子中保留了小型蜥蜴的殘留。盡管發現時並沒有認出它屬於什麼物種,但是秀頜龍是最早從較完整的骨架開始被人們所認識,也是最小的,與早期鳥類始祖鳥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因此,這種恐龍在古生物界以外也很有名

7.劍龍(帶刺的恐龍)

由於它奇特的尾刺和骨板,劍龍是最好認的恐龍之一。它們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到一億四千五百萬年以前,一個由巨型生物統治的時代。劍龍的體格龐大,是一種食草動物。它的姿勢非常獨特,巨大渾圓的背部,前肢很短,頭部離地面很近而僵硬的尾巴卻高高的翹在空中。它的兩排骨板和骨刺常常是猜測的話題。這些刺最有可能用於自保,而這些骨板也被認為是自保的一種武器,同時也有炫耀以及用來保持體溫(降溫)的功能。劍龍在堅龍屬中體型最大,但是也只有公共汽車那麼大,大約30英尺長,14英尺高。這種四足恐龍是最好辨認的恐龍之一,因為它渾圓的背部豎立著兩排像風箏一樣的骨板,尾巴頂端有長著兩對橫向排列的長刺。盡管體型巨大,它在它的同輩蜥腳類動物面前顯得很矮小。

8.始祖鳥(唯一的鳥類恐龍)

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也許是已知的最早能夠飛翔的獸腳類食肉恐龍。如果把始祖鳥定義成一種鳥類,那麼不是鳥類的鳥形生物就很少了。初鳥類是恐龍的一個分支,包括它的後期代表,鳥類,以及大多數立即滅絕了的鳥類的近親。始祖鳥與歐洲喜鵲大小形狀相似,它可以長到一米長。盡管體型很小,它具有寬大的翅膀,所以推測它應該具有飛翔的能力。始祖鳥與現代的鳥類相比,似乎更接近於小型獸腳類食肉動物。它和獸腳恐龍(馳龍科和傷齒龍)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帶尖牙的下頜,帶三個指的爪子,一個長長的椎尾,可過度伸展的第二趾,羽毛(用來恒溫)以及許多骨架的特徵。這些特徵也許說明了始祖鳥是恐龍與鳥類的過渡。因此,始祖鳥不僅在鳥類起源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用於對恐龍的研究。

9.三角恐龍(大寂滅前最後的恐龍)

這是在大寂滅前出現的最後的恐龍種類之一。三角恐龍是四肢動物,身體上有一塊大型骨質褶邊和三個角,和現代的犀牛看起來有些相似。它是恐龍家族中最好辨認的物種之一。盡管它與可怕的暴龍生活在同一區域而且常常成為它們的獵物,我們不清楚這兩個物種是否真的發生過像博物館或者有些圖片上所描述的戰爭。它那獨特的褶邊和三個角的功能也是一直以來爭論的主題。盡管傳統上認為這些是用來對付捕食者們的自保武器,但是最近有理論認為這些更有可能用於求愛行為,正如現在的鹿和山羊的角一樣。

10.背甲龍(裝甲的恐龍)

背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始祖。它的特徵就是全身帶甲殼的身體和巨大的椎尾。但是背甲龍是甲龍屬種最大的一種。與現在的陸地動物相比,背甲龍顯得尤為巨大。有的科學及可能它大概身長30英尺,雖然很矮但是體型寬大。背甲龍有四只腿,後肢比前肢稍長。它是食草動物,因此它小小的葉子形的牙齒適合咀嚼草類食物。這些牙齒對比它的體形顯得更小了。背甲龍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背上的甲殼,它由厚實的凸巖和骨板組成,常常被稱為皮內成骨或者鱗甲,深深地嵌在皮膚中。這些骨板在這種動物的頸,背和臀部排列成有規律的橫排,上面有許多小瘤能保護巨大骨板間隙的部位。背甲龍的椎骨也由許多連在一塊的大型皮內成骨組成。這樣利於在搖尾時力量像尾部的傳遞。這看起來像很有效的保護武器,能夠很有力地對襲擊者進行反擊。

本文來源:新華網

相关参考

《中華節日名典》堪稱一部中華節日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爲陶立璠爲李耀宗《中華節日名典》所做的序耀宗先生的《中華節日名典》書稿置於我的案頭,縱觀要目,近5000條“名”目,上百萬字,兼收幷蓄經久流傳於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鹹尊一統”之節日;又定“科學性、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摘要]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大陸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華夏中國中華」名稱的由來華夏、中國、中華,這三個名稱是有來頭的,也是歷史沉淀形成的。我們的大歷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摘要]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大陸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華夏中國中華」名稱的由來華夏、中國、中華,這三個名稱是有來頭的,也是歷史沉淀形成的。我們的大歷

中華書法每日一帖——《七律詩》

中華書法每日一帖——《七律詩》鮮于樞(1246-1302),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

中華書法每日一帖——《七律詩》

中華書法每日一帖——《七律詩》鮮于樞(1246-1302),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

朱元璋開創明朝,恢復華夏,為何還有人說他誤中華600年

朱元璋開創明朝,恢復華夏,為何還有人說他誤中華600年?有人說滿清誤我中華300年,更有甚者說朱元璋誤中華600年,這都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世界強國,但從明清開始漸漸落後於西方,那麼這個鍋自然得找人

中華三祖指的是誰,為何又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中華三祖,指的是約5000年前的炎帝、黃帝與蚩尤,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並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

伏羲和女媧,一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和女媧,一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文/成長新視點序言: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福佑社稷之正神,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

《哈佛中國史》早期中華帝國漢朝歷史

01漢朝紀事1、項羽推崇的是東周時期的景象,恢復分封制。他自立為西楚霸王,把中華帝國其他地區分為18個小的諸侯國,鬆散地納入他自己的權威之下。後者中就有劉邦,他成為「漢王」,統轄三秦之一的漢中盆地。眾

清朝入關其實是增大了中華的國土

雖然從明朝的角度來看,清朝入關,定定中原,是一種侵略行為。但從中國歷史整體來看,清朝增大了中華的版圖。明朝在永樂二十二年時領土面積達到最大,約為約為1000萬平方公里,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