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楚汉战争
篇首语: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楚汉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楚汉战争
刘邦后方稳固,兵强马壮;而项羽却三面受敌,粮草不继,战略形势明显处于劣势。项羽没有办法,只能与汉王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双方相安共处。但是,刘邦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劝说下,很快背弃和约,向楚军进军,双方在垓下进行了惨烈的决战,这次战役汉军大获全胜,而楚军近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一度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也走向了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垓下之役是楚汉战争的最重要的一次大决战,是刘汉王朝奠霸业的关键性的一仗。
然而,楚汉战争至关重要的地点垓下的详细地点到底在何处,历来争议很大。目前史学界对垓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着名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垓下为今天的鹿邑,他在《中国通史简编》写道:“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这一观点的根据是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记载:“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范文澜这样分析,唐朝的真源县是秦汉时的苦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老君庙即今天鹿邑城东的太清宫,所以垓下在今天的鹿邑。此说由于晚出,因而从其说者较少。
史学泰斗郭沫若认为垓下应该是灵璧,他在《中国史稿》这样写:“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郭老的观点是根据下列史书记载的,《汉书·地理志》沛郡渡侯国这样注释:“垓下,高祖破项羽处”。《水经注·淮水篇》载:“洨水东南流,经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也在宿州虹县下载言:”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这种观点是最传统的说法,绝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然而,根据陈可畏先生最新的研究,上述二种说法均不能成立。陈可畏推断垓下应该是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他首先指出探究垓下的一条重要信息,即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围垓下之前与刘邦发生的一场固陵之战(固陵在河南省淮阳、太康、鹿邑县境内)。
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之后,刘邦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背弃和约,于公元前202年10月率军渡过鸿沟进击项羽。刘邦追杀项羽的部队到阳夏(太康)以南,并约定与大将韩信、彭越等人相会,在固陵一带消灭项羽。但是,刘邦率军到固陵后,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按期到达,致使刘邦兵败又被项羽追杀。刘邦率众退守固陵,在固陵城周围坚壁不战,使得楚汉两军在固陵城一带形成暂时的对峙局面。固陵战场方圆百里,运师数十万,楚军在固陵城附近阻击汉军,以防汉军东进或南下。刘邦被困固陵,危急中以裂土封王为代价,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魏王,以换取韩信、彭越等及时出兵。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彭越等部约40万人分别从齐、梁等地出发夹击项羽。刘邦也在固陵开始反击。同时汉将灌婴也率部从彭城西进,参与了这场决定楚汉成败的固陵之战。项羽的军队被汉军以十倍之师层层包围在垓下达三个月之久。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兵少粮缺,陷于困境,楚军军心大乱。刘邦等人见时机成熟,深夜用楚歌瓦解楚军军心。这样,才引出了项羽悲壮的”霸王别姬“。后来项羽率800随从冲出重围,连夜逃亡,于凌晨到达乌江一带(今安徽和县东北)。然而,项羽自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死。
陈可畏认为,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固陵之战以后,汉王退保固陵县城,深堑拒守。其时楚军集结在附近进行阻击,以防止汉军继续东进或南下。而至垓下之围前,史书并没有项羽从固陵附近败走的记录,也没有汉王从固陵追击刺至垓下的记载,那就是说,垓下应距固陵县城不远,否则两军无法交战。而垓下如在今安徽灵壁的话,相隔二百多公里,楚军根本无法阻止汉军东进。况且,灵璧一带,自古是平川,县东南是古蕲水、古波水、澳水、沱水、唐水的五河河网地带,既不能攻,又不能守,根本不适合兵团作战。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鹿邑县城东距固陵约有七十公里左右,不可能近距离作战,楚军当然也不可能阻止汉军东进南下。第二,据史书记载,汉军包围垓下前,灌婴的军队由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进、降留、薛、沛、酃、萧、相诸县,破苦县(今鹿邑县)、谯县(今安徽毫县),又西至苦县之颐乡驻军,最后才破楚军于垓下。如果垓下在鹿邑的话,灌婴军就应来回穿越项羽大军的驻地,而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因此,垓下不可能在鹿邑。
推翻了上述两种观点,陈可畏举出垓下在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的理由。首先,《史记》、《汉书》中几个参加此次决战的将领的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从高祖击项籍……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夏侯婴也”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亦云:”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汉书》的记载也与此相同。这些史料都不可能是凭空杜撰。其次,陈县北部正与固陵相接,垓下在陈县,正与楚军阻止汉军东进或东南进的军事形势相符。从军事防御的观点看,楚军无论是单纯的防守还是以攻为守,驻军于距固陵不远的陈县北部是最恰当的。
不仅如此,陈县北部古代有很多丘陵和山冈,利于防守。所谓”垓“,阶次也。有山有冈的地方,自然会形成阶梯地形,垓下正是这阶梯地形之侧。其三,史书记载项羽从垓下突围,是在夜间率骑南逃,平明始达淮河北岸。如果垓下是在安徽灵璧的话,灵璧离淮河很近,骑马南奔,不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陈县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它傍鸿沟,接颍水、淮水,有邗沟直通江南,最宜于屯兵驻军。据考古发现,淮阳”贮粮台“遗址有屯粮的痕迹,有人推测这实际上就是楚汉一下决战时楚军的军粮仓。当时,项羽不派文官而派武将利几为陈县县令,就是要利几保护至关重要的军粮仓。
垓下之争在史学界延续了很久,如今又出现了陈可畏的新观点,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事实上,现在很难说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引发垓下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垓下作为一个地区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史书等记载,仅记其名。这样,一些地名等因文言简记,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解释或推断。如”垓下“可理解为”垓“之下,即山之阶梯之下,也可理解为”垓下“,为一个地名。其次,史志书籍的转摘沿用等,也会产生一些谬误,有时甚至会以讹传讹。许多史志书籍都有参考前人,甚至转摘前人的现象。若底本记载有误,则底误就会引出许多后来者的误解,如”垓下聚“和”垓下“在史志中解释并不一样。
再次,附会现象、攀附心理也能引起史志地名或事件的误传。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都有一种攀附心理,攀名人、名地、名事等。正因为这种心理,才会把一些名人名事附会到各处。中国民间,梁祝故里之争、三顾茅庐之争、垓下位置之争等等都没有摆脱这种观念。
如今,《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在安徽灵璧的东南部;大型工具书《辞海》释”垓下“条日:”在令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各种历史教材对此也众口一词。假设陈可畏的论点成立,那么这些书籍将要改写。然而,楚汉之争的地点的定义,并不是很容易能够推翻的。或许,再过几十年,还会有人推翻陈可畏的言论,提出新的观点。
楚汉战争已经争论数年,人们想找到这场战争的源头。奈何记录此时的书籍过少,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说明刘邦项羽的决战之地究竟是何处。
汉朝历史 项羽败给刘邦输掉楚汉战争的三大启示
项羽败给刘邦输掉楚汉战争的三大启示
楚汉战争发生在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前。其中,“楚”是指西楚,西楚当时定都彭城(江苏徐州);“汉”指的是陕西秦岭以南的地方,是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给刘邦的地方,当时叫“汉中”。所以,刘邦被称为“汉王”。楚汉战争实际上是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场战争。
“楚汉战争”爆发的背景
“楚汉战争”爆发的大背景是秦朝的灭亡。刘邦和项羽都是在反秦斗争中崛起的,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两家进行了四年的较量,最后刘邦获胜,并建立西汉。
战争爆发的背景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巨鹿之战”。巨鹿是今天河北省的平乡县,河北平乡在当时属于赵国。在这个地方项羽跟秦军的两大主力打了一仗。“破釜沉舟”就是从一仗流传下来的。
这一仗中,双方的战况是什么样子呢?我个人估算,项羽这一方带领的军队是五万人左右,而秦军有非常重要的两大兵团,一个是章邯,另一个是“长城军团”。
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的时候,章邯的任务是负责建造秦始皇皇陵。战争爆发后,章邯就被起用了,章邯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秦军将领,他首先把攻入关中的陈胜、吴广的一支部队打败了。其中有支部队的将领叫周文。当时,周文军队号称百万,章邯打败周文后杀出函谷关,击败陈胜、吴广的军队,导致陈胜、吴广被杀。后来,他又打败了当时江南一带最强大的一支反秦武装——项梁集团,这是项羽的叔叔项梁领导的部队,后来项梁兵败被杀。
章邯在打败了陈胜、吴广和项梁的军队之后,又打败了魏国和齐国的军队,最后要解决的只剩下巨鹿的赵国军队。如果章邯把赵国军队这一仗再打败的话,那就意味着,整个天下的反秦武装差不多都被章邯消灭光了。所以,“巨鹿之战”非常重要,章邯当时带领的是20万军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修筑万里长城,蒙恬带领30万秦军主力驻守长城,这支军队很强悍,我们称之为“长城军团”。这个军团的主帅蒙恬在赵高、李斯和胡亥的合谋中被杀,后来,由一个名叫王离的副领导指挥。当时秦朝的军队大致的情况是这样:驻守在长城的是30万精锐军队,驻守在南越之地的还有50万军队,这是秦朝的两大主力。北方30万,南方50万。不过,南方的50万几乎没有用上,因为陈胜、吴广的起义把秦朝首都咸阳和南方军团的联系切断了,所以,南方那个50万军团没能回到中原作战。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是多少呢?据我估计,由于他的叔叔项梁刚打了败仗,项羽的军队人数大概是5万,所以,“巨鹿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罕见的案例。战争的一方拥有三、四十万的总兵力,另一方项羽带领的楚军总兵力是5万左右,但这一仗项羽打赢了,他打得很漂亮。
《史记》记载他“破釜甑”,意思是把锅给砸了;“皆沉船”,意思是把船给沉了。然后,让每一个士卒带上三天的干粮,如果这三天打不赢,就没有粮食吃,没有粮食吃就必死无疑。这一套做法,刚好符合中国一部最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的战略。
《孙子兵法》中讲到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讲的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就是把自己的军队逼到绝路上去。所以,“巨鹿之战”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苦,也很干脆。他首先打败了章邯,然后,去攻打包围巨鹿的王离军团,最后把王离的军团彻底消灭,王离也被杀了。这就是楚汉战争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巨鹿之战”胜利后,项羽名声大振。项羽本来名不见经传,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不过是当时几千支反秦武装中的一支,在众多的反秦武装中,项羽并不出名,但“巨鹿之战”使项羽一举成名。
“巨鹿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这一仗不仅决定了秦朝的灭亡,而且是项羽登上历史舞台最关键的一步。这一仗结束之后,天下诸侯都为项羽所折服。此后,诸侯军归项羽统一领导,项羽做了诸侯联军的总盟主,统军40万。
“巨鹿之战”后,项羽和刘邦都入关了。刘邦比项羽早两个月,刘邦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月,项羽是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二月。其中的原因在于:项羽是在打硬仗,和秦军主力“啃骨头”,刘邦是顺便“喝汤”。项羽把秦军的主力全部消灭了,所以刘邦没有遇到秦军主力,可以很顺利地入关。
入关之前,项羽和刘邦同属楚国。当时他们还在楚国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熊心,作为楚王。熊心当时跟刘邦和项羽有一个约定,约定说“先入关者王之”,就是说,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做关中王。
很明显,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楚汉战争”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按道理说,他应该做关中王,事先约定好的事情就要履约。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立约的时候,两个人平起平坐,但这个时候,项羽因“巨鹿之战”发达了,他是40万诸侯联军的总盟主,是“男一号”;刘邦才十万军队,充其量是“男二号”。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能做关中王吗?政治不讲是非,只讲实力和强弱,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谁当皇帝是正义的?说不清。在刘、项之间,这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没有是非,所以,经常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政治无是非,政治只有强弱,谁强谁就当王,谁弱谁就当孙子,没有什么可说的。
经济也是如此,政治跟经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谁的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别管它是不是跨国公司。
当今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对美国很不满意,觉得美国太霸道了,但是他就是横,你能怎么样?因为他强,他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说他非正义,但是你也无可奈何。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像当年“楚汉战争”一样,只讲强弱,不讲是非,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国家搞得强大一些,原因就是世界政治格局跟历史一样。为什么我们要去读一点历史呢?因为历史跟现实是隔不断的,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明白今天。反过来,你懂得了今天,再去读史你就会领悟到很多东西。
所以,刘、项之间,项强刘弱是个客观事实。项羽40万兵力,40万对10万。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但是以少胜多的战争属于非常态,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以多胜少属于常态,除非像李连杰这样的武功高手,一个人对好几个。但那个时代,冷兵器时代,40万人对10万人,可以肯定的是,项羽只要一出手,肯定能把刘邦给灭了,这是个客观事实。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刘、项之间的矛盾升级起来。
这个矛盾激化得很厉害,是“楚汉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两家就进行了一场较量。
项羽实力强大,他分封天下,把天下分给18个诸侯王管理,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为汉王。当时给刘邦的封地就是今天四川东边的巴郡、西边的蜀郡。
刘邦心里很不高兴,都想跟项羽玩儿命。不过经萧何一劝,刘邦还是很识趣。他那10万要跟项羽玩,肯定玩不过人家,只好认了。所以,斗不过人家的时候,你就得认命。
但是刘邦当时还是很聪明的,他想了一个办法——行贿。现在“行贿”这个词儿太普通了,其实,在“楚汉战争”之前,就有“行贿”这个词了,中国历史上就有“行贿”的记录。第一个“行贿”的人是张良,张良把刘邦分给他的一大批金银珠宝送给了项伯,然后,刘邦也送了很多东西给项伯,贿赂项伯。贿赂的结果就是项伯跑到项羽那儿去说情。
其实,项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认不清谁是自己的敌人,不知道进入函谷关以后,他的敌人就是刘邦。
项羽太糊涂了!
项伯收了礼,替刘邦说话后,项羽就糊里糊涂地把整个秦岭以南的陕西划给刘邦。原来是巴郡、蜀郡,现在加上汉东郡得了三个郡,然后在南镇建都,就这样酿下了刘、项两家争霸的一个祸根。
刘邦心里很不服气,按说他应该做关中王,最后因为实力不如项羽,被项羽弄到汉中去了,他没有办法。除了刚才我们讲过章邯在陕西,陕西还有司马欣、董翳,这三个投降项羽的秦朝将领占据了整个关中,而且项羽把他们分别封为雍王、塞王和翟王。所以陕西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叫做“三秦大地”。
为什么叫“三秦”呢?因为是三个秦朝大将的分封之地。直到今天,陕西还有个专门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叫做“三秦出版社”。这个“三秦”就因当时项羽分封而得名。
项羽自己要了9个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是36个郡,最后是41个郡,项羽自己就要了9个,而且把都国都建在了徐州。
项羽临走的时候,看见秦朝的咸阳宫太漂亮了,但他又不愿意留在关中建都,于是放了一把火烧了。据《史记》载,秦朝的咸阳宫殿烧了三个月,才算全部烧掉。
为什么项羽不愿意建都关中呢?他有一个非常可笑的想法,就是一个人出名、有权以后,如果不回家乡,就好像在夜晚穿了一身新衣服,没人能看得见。
这是项羽说的原话,他觉得这太郁闷了,他要穿上新衣服回到他的老家,让他家乡的人看看我项羽今天风光了、发达了,所以,项羽就带领他的人回到了江苏徐州,徐州在古代叫彭城。今天的徐州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百货大楼,叫彭城大厦,另外,徐州今天还有一个戏马台,也是当年项羽留下来的遗迹。这样,这个天下就太平了。
此时,刘邦一直在找机会想把他失去的关中给夺过来,而且刘邦有更大的野心,他可不想在四川那个地方做四川王,他要当皇帝,要整个海内、整个天下都姓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楚汉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就是“楚汉战争”爆发的一个大背景。“巨鹿之战”使项羽的实力迅速扩张,成了天下的霸主。而刘邦应得的关中王没得上,但刘邦的目的不仅是关中王,而要天下。这样一来,刘、项之争就势在必行。
“楚汉战争”的经过
项羽在分封中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分封的时候有一个标准,从今天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以人划线,凡是跟着他参加“巨鹿之战”,追随他进入函谷关的人,一律得到封侯;凡是没有跟他打“巨鹿之战”,没有和他一起入关的人都没有得到封侯。
按说,封侯是在凯旋之后,但项羽的封侯,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如果分封不当,有人就可能起来造反。
在这里我们插一句。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天在宫殿里看见外面的将领们三个一人、五个一伙地发议论,刘邦就问张良:“大臣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他们都在讨论谋反。”刘邦吓了一跳,心想我刚当皇帝,为什么大将们就要谋反呢?
张良说:“他们跟你打了这么多年仗,都等着封官呢,你不封,他们就谋反。”刘邦说:“这封官总得论功行赏吧,现在谁的功劳大我都算不出来。可是等算出功劳后再封又等不及,怎么办呢?”
张良给他出了一招,说:“你想想,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功劳不小,但是,第一,你最恨他有功;第二,你最恨他;第三,你恨他所有的人都知道,能不能找到这么一个人?”
刘邦说“有啊,这个人叫雍齿,他当年跟着我一块儿起兵,后来又背叛我,差点把我的整个部队给搞垮了;后来他又投靠我,因为他有功,我一直没有杀他。”张良说:“好,把这个雍齿当典型,把雍齿封了,只要把雍齿一封,军心都稳了。因为雍齿有功应当封,而且是你最恨的人,同时,你恨雍齿无人不知。只要把这个人一封,其他人都不担心了。”
果然,第二天刘邦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后,大家都安心了。其他将士想,如果连刘邦最恨的人都封了,咱们又没有得罪皇上,能不受封吗?于是军心安定下来。这是张良给刘邦出的计谋。
但项羽分封的时候,没有人给项羽献过计,因此项羽分封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有人折腾出动静来了,这是个山东人,山东即齐地,大家都知道,齐国曾经发生过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田氏夺了齐国的江山,所以田氏后来成为战国后期的齐国王族,王族中有个名叫田荣的人很了不起,但他没有参加过“巨鹿之战”,也没有追随项羽入关,所以田荣没有被封,项羽不封他,却另外封了三个秦王到那里。
田荣一生气,就把被封的齐王杀死,自己当王。这样一来,田荣在项羽分封结束后,第一个造反。田荣不但造反,还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你该做关中王,现在我造反了,你赶快动手,咱俩一东一西相互配合”。
这个做法很傻,刘邦拿到信后,派人把信送给项羽。刘邦这么做不是引火烧身,而是“引火烧人”。刘邦趁着田荣在山东齐地造反的机会,在秦岭以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了整个陕西的关中。这等于田荣在东、刘邦在西同时造反。
两个人中,田荣是第一个造反的,刘邦是第二个造反的,不过刘邦是项羽更大的对手、更大的敌人和主要的敌人。
田荣呢?田荣没有并吞天下的魄力,顶多是一个山东王。但是刘邦很聪明,他把田荣的信给了项羽,又加上一句“我只想做我的关中王,我把陕西一占,我就没事了。我不再想其他的了”。这样一来,项羽的军队进入齐地,到山东去了。项羽一到齐地对付田荣,刘邦的机会就来了,刘邦从陕西出了函谷关,见到项羽封的诸侯就给其写信,并在信上说“要么投降我,要么我灭了你”。这些人都很害怕刘邦,因为当时项羽是老大,刘邦就是老二,所以这些人都投靠刘邦了,刘邦带着56万人打到彭城,占领了西楚的国都。
这时候项羽在山东平定田荣的叛乱,陷在山东战场出不来。刘邦抄了项羽的老窝,占领了彭城,导致“楚汉战争”的爆发。“楚汉战争”的开始,就是“彭城大战”。战争爆发的时间是汉二年五月。项羽不让刘邦做关中王,但是刘邦出招更狠,他占领了项羽的国都。
刘邦到彭城来者不善。他有两个目的:第一,灭了项羽;第二,接走自己的家属。这些亲属包括他的老婆吕氏,即后来的吕后;他的儿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他的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他的父亲太公、二哥和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邦在没结婚前,先有一个大儿子叫刘肥,这些家属在沛县离彭城区200里地。但到了彭城后,刘邦却忘了接家属。
刘邦进入咸阳,走进秦始皇的宫殿后,在秦始皇的“席梦思”床上一躺,就舒服地睡着了。他从来没有睡过那么漂亮的床,躺在上面就不想下来,再一看秦始皇的宫殿里,美女如云。
大家读过《鸿门宴》都知道,范增曾对项羽分析过,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这两句话讲的是刘邦有两大特点:第一,贪财;第二,好色。进入咸阳后,他就想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但是,来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项羽,他眼睁睁地看着项羽把秦宫里的珍宝和美女全端走了,自己啥也没得着,憋了一肚子火。这次到彭城太好了,项羽去打仗了,但美女和珍宝都在,刘邦乐了,所以顾不上接家属。
但他没有来得及去接,项羽就杀回来了。两人第一次交兵,项羽带了3万军队,刘邦是56万军队。项羽绕过彭城重点布防的东部、北部,然后派了重兵绕到彭城西边,也就是今天江苏徐州的西边,安徽的萧县,离徐州60里地。在萧县那个地方,项羽用3万骑兵对刘邦的56万军队突袭,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后刘邦的56万大军溃散。十几万人被杀,十几万人在逃命时掉进河里淹死了,还有十几万人逃得无影无踪,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住。但这时来了一场沙尘暴,把项羽的军队刮走了,刘邦趁机逃走,逃得很狼狈,这一仗是“楚汉战争”的爆发。
这一仗结束后,刘邦从徐州经过商丘、开封、郑州,一直向西,退到河南的荥阳,在那里组织起一个有效的防御。因为刘邦了解河南,知道荥阳这个地方,是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脉的分界线。荥阳以东,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荥阳以西,是丘陵山脉。在荥阳,刘邦与项羽对峙了28个月。在这28个月中,刘邦和项羽打,刘邦是屡战屡败,好几次都是很狼狈地逃出荥阳。
第一次逃出荥阳,是因为他让手下的一个叫纪信的大将(读《鸿门宴》的时候,就有描述)穿上自己的衣服,又在荥阳抓了2000个老百姓,只要女人、不要男人,让她们穿上汉军的衣服,用车拉着一个假刘邦出来诈降。项羽的军队原来包围着荥阳,听说刘邦开东门出来投降,北门、西门、南门的人都到东门来了。结果,刘邦趁这个机会打开西门,只带着一个车夫溜出去了,项羽抓住假刘邦后很生气,就把他烧死了。
第二次更惨,他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了,他带了一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大营中,那时韩信正在睡觉,他拿起韩信的兵符,说,这20万大军归我了。因为他是“大老板”,所以他夺了“小老板”的兵,韩信也没有办法,他带着韩信的20万军队与项羽打。这就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当皇帝,誓不罢休。28个月里,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当然,28个月后,刘邦手下大将韩信消灭了黄河以北的魏国、赵国、燕国、齐国,把黄河以北的项羽分封的诸侯国全给灭了,这下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所以项羽再攻打荥阳就没有意义了。项羽从荥阳撤回安徽的途中,只剩了10万军队,刘邦带20万军队追击,可反被项羽带10万军队打得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刘邦的20万人还打不过项羽10万军队,最后还是把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人调动起来,合围项羽。在垓下才把项羽打败,所以“楚汉战争”经历过了爆发阶段,僵持阶段,还有后面的尾声,最后是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告终,这就是“楚汉战争” 大致的经过。
“楚汉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楚汉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呢?我想讲这么几点:
第一,政治非常重要,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项羽最后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刘邦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成熟,而项羽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幼稚。
当然,这与两个人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他们同时起兵反秦的时候,项羽还是24岁的小伙子,而刘邦已经48岁了,刘邦比项羽整整大24岁,几乎是两代人了。所以,在阅历上、政治经验上,项羽明显不如刘邦。
在学术界,一般给刘邦三种称呼:第一,流氓;第二,无赖;第三,痞男,即小痞子。大家这么称呼他,自有其道理,刘邦有很多缺点,比如爱骂人,《史记》对他的称呼有三种,开始叫沛公,后来叫汉王,最后叫高祖。司马迁写道,“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就是说刘邦张口就骂人,不骂人就不张口,甚至把他女婿骂得狗血喷头,最后导致他女婿手下的人要谋杀刘邦。我们说他无赖也有道理。关键时刻,临门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去,一般人能做到吗?很多父母爱护子女胜于爱自己,但刘邦就不这样。
再举个例子,刘邦对他爹跟对他女儿是一样的。在28个月的刘、项僵持阶段,因为分不出胜负,项羽无可奈何,于是搞了一个大油锅,里面是一锅热开水,然后把刘邦的爹往上一架。“不投降就把你爹扔到锅里给烹了”。项羽这一招非常不高明,因为两军打仗,烹人家爹干吗?把人家爹扔到锅里煮成肉汤,这算本事啊?这叫流氓行为。但是项羽没有想到,他这个“小流氓”遇到了刘邦这个“老流氓”,他就不灵了,刘邦三句话就把项羽说得没招了。
这三句话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请分我一杯羹。”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爹就是你爹(这是流氓语言,我爹跟你爹能一样吗)你要把你爹煮了,我跟你一块喝汤。就是说,就算把他爹煮了,他也无所谓;他子女死了,他也无所谓。他对什么有所谓呢?
皇帝的宝座,这才叫大政治家,封建帝王就这样的本质。三句话一出口,项羽就愣到那里了,项羽是贵族之后,他的祖父项燕,他的叔叔项梁,都是楚国名将。项羽是世代将门的贵族,所以不会“耍流氓”,耍了一次,还赢不了,他没招了,最后还是项伯打了一个圆场,说,这些人都是要夺天下的,你把他爹煮了,也不会投降,还不如把他爹留住,将来还有什么用处。项羽没有办法,把人家爹怎么放上去的,又把人家爹怎么放下来。
从这个事情上看,刘邦确实在政治上比项羽要成熟得多了。所以,“楚汉战争”留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层次,一定要懂政治,如果不懂政治,是没有办法当皇帝、从政的。
项羽很大的一个缺点就在于他不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从秦朝灭亡到汉二年五月,这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项羽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对手是刘邦。
大家非常熟悉《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就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我们简单描述一下“鸿门宴”的背景。项羽结束“巨鹿之战”后,带领40万大军挺进关中,但走到函谷关,就被刘邦挡住了,刘邦派人挡在函谷关,不让项羽进,非要做关中王,他不要别人占他的地,项羽一生气就打进来了。这个时候,项羽就已经犯错了,因为项羽跟刘邦是两个大集团,不是普通的两个人,集团和集团之间讲什么?只讲利害,不讲恩怨。而项羽在这个时候却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两个集团在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只有他们目标相同、利益相同的时候才可以联手。比如说现在的反恐,美国也要和中国联合,因为在对付恐怖分子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这两个国家就可以联合。刘、项两家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当秦朝军队存在的时候,刘、项就是盟友,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灭秦。但是,一旦秦朝投降,共同目标消失了,共同利益也不复存在了,刘、项就成了争夺天下的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是冲突的,这就决定了刘、项的势不两立,这是我们看到的 “鸿门宴”。
“鸿门宴”是从什么开始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一进函谷关,就有一个人向他告密,告密的这个人是曹无伤。曹无伤告密三条:第一,刘邦要做关中王,这是刘邦的底牌,他的政治目标;第二,他要让秦朝投降的子婴做相国;第三,他想把全部珍宝据为己有。你想想这三条项羽能答应吗?项羽听完大怒,说:“第二天吃饱饭,把刘邦给灭了!”
其实,项羽灭刘邦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项羽灭刘邦是一怒之下说出来的。他没有分析秦朝灭亡后,刘、项两家是敌人,我灭你刘邦是天经地义,我不灭你你将来就要灭我。如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何至于发怒,一怒之下作出的决定能可靠吗?
大家知道,项伯过去一活动,再跟项羽一说,项羽就把灭刘邦的决定给撤销了。这个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没有理智的分析,这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项羽不知道刘邦是他最主要的敌人。这也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
刘邦在政治上很精明,当刘邦第一次听说项羽要灭他时,刘邦就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招致了项羽一场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军事打击。但是,接下来刘邦利用了项伯,把项羽叔侄两人一块给“忽悠”了,而且“忽悠”得很漂亮。
我只讲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鸿门宴》中专门写到了一段,就是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说得那番话“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是“鸿门宴”中,刘邦见项羽说的第一段话,这段话说得太漂亮了。
我把这段话分为三段分析:
第一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思就是我和你并肩作战,都在打秦朝,不过你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这段话看起来这叫叙旧,当年你河北,我在河南,咱俩并肩作战,其实这叫混淆视听。不错,当年刘项确实联手抗秦,但那是老皇帝那个时候,现在秦朝一灭亡,两家成了敌手了。本来项羽就糊涂,刘邦的话让项羽更糊涂。
第二段,“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就是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又在这见到将军。这叫什么?这叫拍马屁,说得文雅一点,叫逢迎。而且是逢迎的最高境界,就是说的让对方浑然不觉,这就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意思是说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俩产生矛盾。两个人能这样产生矛盾吗?比如说,台下的一位观众和我根本都不认识,有人告诉我他想谋杀我,我能相信吗?我们俩没有冲突,怎么会呢?他把两个集团必然性的矛盾,说成小人的偶然性的挑拨离间,这话说得非常巧妙。
总结起来,刘邦说了三条:第一,叙旧;第二,奉迎;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这三句话一说,项羽完全被“忽悠”住了。项羽说了一句话,暴露出项羽绝对糊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这是你那左司马无伤说的,如果不是他说,我怎么能对我的哥们儿下手呢?你听听,项羽这个话呢?这是忏悔,这是道歉,用曹无伤洗刷自己的责任,一句话就把曹无伤出卖了。且不说出卖曹无伤对不对,他觉得很对不起刘邦,但实际上,刘邦完全是一派谎言,而项羽竟然糊涂的听不出来,完全被人家忽悠了。
下面就是那个非常出名的八个字,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开始是四个人喝酒,项羽、刘邦、范增、张良四个人喝酒。范增老是举那个玦,让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不可能杀了,范增没有办法,找了一个刺客项庄,叫他去舞剑的时候,趁这个机会把刘邦给干掉,于是项庄舞剑去了。项庄一去舞剑,跟着又来一个人,说你一个人不好玩,我陪着你一起舞,那个人是谁啊,项伯。项伯本来是个糊涂人,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糊涂,他发现那个项庄舞剑不怀好意。
《鸿门宴》上写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就是说项伯常常用他的身子像鸟的翅膀一样护着刘邦,这样项庄就杀不了刘邦。“鸿门宴”是六个人,刘邦何其精明、老道,他怎么会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肯定知道,但是他没办法,这是刘邦。
第二个,张良。张良是“楚汉战争”中第一高人,最精明的人。他知道的比刘邦知道的还多,但是也没招。范增是主谋,肯定知道,项庄是刺客,他也知道,项伯虽然是糊涂人,但他也知道。你看,六个人中间,就一个人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绝不会让项庄舞剑的。说白了,“鸿门宴”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了一顿酒,这就是“鸿门宴”。
分析一下这个形势,项羽多糊涂啊!六个人在场,五个人清楚,唯独项羽傻呵呵地坐在那不知道。你说这样的人,他能打胜仗吗?他虽然一时强大,但最终要失败的。所以“楚汉战争”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政治上千万不能犯幼稚病,政治上的幼稚必然导致整个集团的灭亡。
所以,国家的宪法明文规定,当国家主席是有年龄限制的,国家主席必须在若干岁以上。太年轻的人政治幼稚,只有活到一定的年龄,经的事多,听的事多,吃的亏也多,这个时候,政治才比较成熟。
刘邦整整比项羽大24岁,这24岁白活了吗?这24岁,刘邦当过土匪,当过亭长,还和秦朝的通缉犯有过来往,“黑白”两道都沾,这样一个人,政治上很老练,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政治上不能犯错,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就导致这个集团带来一个致命的伤害,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第一点启示。
“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第二个启示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军事。项羽是个军事家,打仗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在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项羽打的也是痛快淋漓。乌江自刎之前,身边只剩了28个人,28个人后面追兵是5000,28个人对5000怎么打?项羽首先把他的28个人分成四路,一路七个人,同时从山上冲下来,对方就不得不分兵作战。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个路是项羽,27个人到山下又汇合成三处。项羽提出三个目标:斩将、易旗、夺对方的军旗,最后,项羽都实现了。
他非常能打,走到最后,他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划了一个船让他渡江,他本来是要渡江的,那个乌江亭长跟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足以王也”,结果项羽听了这个话以后就笑了,项羽最后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是说,即使是江东的老百姓还拥护我,让我做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这说明项羽是有荣辱观的,刘邦没有荣辱观,项羽有荣辱观,他觉得我带8000子弟兵渡江而袭,竟无一人生还,我一个人活着回来,这是耻辱,我宁可自杀,不能承受这个耻辱。
项羽和刘邦曾在荥阳打仗,最后项羽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刘邦你要有胆量,你出来,咱俩单挑,一对一地打。别咱俩打仗,让天下老百姓跟着我们一块受罪”。刘邦说了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我只和你斗智,我不和你斗力,因为项羽力气很大。《史记》中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楚汉战争中,也就是这个时期,力能“扛鼎”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的八皇子刘长。那刘邦要跟项羽打,我估计项羽抓住他就能把他摔成肉饼。他那么大的力量,刘邦绝对打不过他。再说,刘邦跟他打的时候,刘邦又是50出头了,项羽才30岁,抓个50岁的老头往那一摔,那不知道什么样子了。
项羽临死之前还是有荣辱观的,他最后怎么办呢?他说,这匹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不愿意杀他,送给你。把那个千里马送给了那个亭长,然后反过来下马,步行作战,又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最后,看见一个人,叫吕马童,曾是他的部下,后来背叛他投降刘邦,现在追杀项羽了。项羽说,“我听说刘邦拿一万金来悬赏我的头,我做个人情,把人头送给你了。”然后他就自杀了,吕马童果真去把项羽的头砍了下来。
项羽在最后死的时候,“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国历史上,历来是成王败寇,没有人承认,失败的人是英雄,但是中国历史上,唯独承认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但是,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尽管很能打,但也存在一个大错误——战略错误。就是他只顾着跟刘邦打,刘邦到哪他跟到哪,他就死贴着刘邦打,根本不去管那个韩信在北方折腾。一个集团可以犯错误,但是这个集团犯的错误绝对不能是战略上的错误,否则,这个集团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项羽最后的失败与他战略上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性格。一个集团之所以最后走向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个集团的老总有关,老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团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个集团的领袖不能出错。而项羽作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他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项羽开始走得太顺利了,24岁起兵,在项梁手下做副统帅。24岁就是副统帅,27岁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实,等于27岁当了国家主席。
按照宪法,27岁的项羽绝对不能当的,结果他当了,27岁太年轻,尽管项羽很优秀,但27岁的小伙子,再聪明有多大的阅历呢?战神,军神,你的政治阅历不够,主政必然会犯错误。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犯了一系列错误。这都和他的性格有关,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项羽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呢?项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必然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韩信是这个时期另一个军事天才,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多次向项羽提过建议,项羽听了吗?一次都没有听。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了多年,项羽竟然没有发现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问他手下的大臣,“你们说说,为什么我能打败项羽?为什么我能当皇帝?”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了一堆,刘邦说, “都不对,最重要的是,天下有三个杰出人才,一个是韩信,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这三杰都为我所用,所以我打败了项羽。”
这三杰中其中一杰,是刘邦军事上最依靠的人。所以,从“楚汉战争”中得到的第三个启示就是,一个集团,特别是集团的领袖、老总,如果要让这个集团发展壮大,一定要修养,提倡一种性格的修养。因为人都有善恶两面,如果你不加以限制,过度膨胀。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这个集团在战略上会犯错误。所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又一条启示,就是性格的修养,性格的修养非常重要。项羽的吃亏,在于他刚愎自用,他刚愎自用原因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相信自己太有才了;第二,少年得志。由于他早年走得太顺,所以他对自己过于自信,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是不相信别人的。他不会发现他手下的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一个一个流失了。
“楚汉战争”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但是“楚汉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第一政治不能幼稚,第二战略不能犯错误,第三性格要加强修养。
相关参考
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那么这场战争又是如何打响
...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攻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作战。元年二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
公元前二零二年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垓下,杀楚兵八万,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平定楚地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二零四年彭城兵败,刘邦逃走,在第二天
毫无疑问,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代战神,灭秦,伐汉,所向无敌,最英勇的时候,能用几千人打败刘邦十数万大军,甚至最后被困乌江的时候,还一个人在数千汉军中几进几出,杀死几百人后才自刎而亡。刘邦为了除掉他,赏千金
钟离昧是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麾下一员武艺超群的上将,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汉立后,为人所杀,死因有争议。中文名:钟离昧籍贯:汉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性别:男国籍
序幕公元前208年,刘邦和项羽联手打败秦朝军队,并且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此时本应该是天下太平止戈为武的时代了。然而此时的项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君领天下。楚汉传奇剧照刘邦的起步原本和
一、刘邦约法项羽分封> ——两种不同的策略方针秦王朝灭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的变化,谁来执掌已经夺取的政权,成为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
卢绾为什么投奔项羽卢绾这个人在楚汉之战中起到巨大作用,是他扭转了战局,起初卢绾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和刘邦不仅同年同日生,而且还是同乡,所以卢绾和刘邦可以说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在战争后期卢绾突然叛
1.求楚汉历史知识问答题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指函谷关以
当年楚汉战争最后一战,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最终取得成功,当了皇帝。但当了皇帝的刘邦接下来就开始清理项羽部众了。项羽的余部首先有共尉和臧荼两个诸侯王。这两个诸侯王其实算不上项羽的人,不过他们二人在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