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95李白《送友人》

Posted 唐诗三百首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诗三百首 95李白《送友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诗三百首 95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夕照故情面。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译文

青葱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互相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般行踪不定,斜阳渐渐下山,似乎有所依恋。

挥挥手此后星散,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2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构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增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莳植物,干涸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同伙。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啼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别;拜别,一作“斑”。

3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经由送别情况的描绘、氛围的衬着,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卸出了告其余所在。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肯星散。只见远处,青葱的山峦绵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另具匠心;并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刻画白水的动态,用词正确而逼真。诗笔笔底生花,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方友人的漂流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翱翔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能够说不“对”,它恰恰施展了李白“自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相符前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见解。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撕裂,有一股悲剧的动人力量。前人常以飞蓬、秋蓬、飘蓬喻流散生涯,因为二者都有服从大天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立的配合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繁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夕照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通天然,情绪竭诚。

颈联“浮云游子意,夕照故情面”,大笔挥洒出离别时的寥阔配景:海角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渐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应拜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夕照”,“游子意”对“故情面”,也对得很工整,切景贴题。诗人不光是写景,并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方友人:就象海角的浮云,行踪不定,随意器材,谁知道会流散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天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脱离。而这恰是诗人此刻表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懂得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懂得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懂得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斜阳无限好”、“长河夕照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光耀,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星散时的动作,诗人心里的感触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听场景。诗人和友人在立时挥手告别,一再请安。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表情,也不肯离开伙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道别离之声,陪衬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衬托出绸缪友谊,是巧夺天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互相衬托,色彩灿烂。班马长鸣,形象新颖活跃,构成了一幅有条有理的画面。天然美与情面美交错在一路,写得有条有理,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动人肺腑。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