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结一庐”藏书
Posted 藏书
篇首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结一庐”藏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结一庐”藏书
朱学勤,字修伯,浙江余杭人, 1853年考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入值军机章京,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其平生勤学,过目不忘,博通古典,政事之余常喜搜罗古籍善本,家有“结一庐”,藏书甚丰。
清雍正年间,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胤祥(后避雍正皇帝的名讳改为“允祥”)封怡亲王,他性喜藏书,其子(第二代怡亲王)也喜欢藏书,所建的藏书楼名“乐善堂”,将其在江南所得的很多书籍藏于个中,包罗清初常熟钱谦益“绛云楼”的藏书,钱谦益的藏书先后为毛晋的“汲古阁”和钱曾的“述古堂”所有,这些书后又为昆山徐乾学的“传是楼”和泰兴的季振宜所藏。经由几番周折,这些凝聚了明清江南藏书精辟的书籍尽归怡亲王府的乐善堂所有。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咸丰皇帝带着王公大臣仓皇出逃,乐善堂的藏书流散国都,被朱学勤收归到他的结一庐而珍藏,故朱学勤的藏书中珍稀古籍极多。清朝文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咸丰庚申(1860年)今后,人家旧书多散出市上,人无买者,故值极贱,宋椠亦多。”藏书家叶昌炽在《藏书记事诗》中说:“……英人焚淀园,京师戒严,持朱提一笏至厂肆,而可载书兼两,仁和朱修伯(朱学勤)师长得之最多。”朱学勤其时抓住时机,获得了乐善堂所藏的珍贵书籍,使中国的珍贵藏书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真是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朱学勤写有《结一庐文集》,廖荃孙为之作序。莫友芝在《吕亭知见传本书目》中,记载有朱学勤论书的评述。
朱学勤之子朱澄,同治岁贡,官江苏候补道。其藏书之癖好胜过其父,他“尤工搜访,冷摊小市,无径不到,所得亦多”。朱澄著有《结一庐丛书》,书目中有宋本《晋书》《东、西汉会要》及《宋诸臣奏议》,还有元刻《农桑辑要》,廖荃孙评价其“皆世所罕有者”。朱澄作古后,结一庐藏书计80橱归其妹夫张佩纶所有,其首要藏书即结一庐所遗留。辛亥革命时,藏书遭到乱兵洗劫,书籍起头流散于沪杭间。
1980年,结一庐幸存藏书,宋刻本24部、元刻本38部、明刻本178部、抄稿197部,共3274册,正式入藏上海藏书楼。
相关参考
陆陇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学宗程朱,反对王守仁的“致良说”,以“居敬穷理”为主。陆心源:浙江吴兴人,清代藏书家,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因藏书扬名于天下。著有《潜园总集
王瞿序《道古堂集》曰:“堇浦於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堇浦枕藉其中,目睇手纂,几忘晷夕。”这段话是对清代文人画家杭世骏的评价,杭世骏是谁?为何会评价如此高?接下来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杭
以水制火,火不入阁清代学者阮元认为,注重防火是天一阁能够保存长久的首要原因。藏书最怕的是火,中国的藏书大多便毁于火灾,如宋代叶梦得、朱常山家的藏书,都在三万卷以上,尤袤的藏书楼「”遂初堂”还曾得南宋光
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翁同(音“和”)六代家藏书画首度归国公展,并在世纪坛开箱点交。展览将于12月10日至2009年2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公展。60年后归故土翁家的书画收藏始于19世
梁元帝萧绎性好书籍,在江陵时,借抄私家藏书最多。平定侯景之乱后,收“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7万余卷。自着《金缕子》称:自聚书以来40年,得8万卷。西魏伐梁,他被围困在江陵,仍讲《老子》于龙光殿
楼以书名,书因人而离合;室迩人遐,楼循书而余香。广州西关多宝坊有座清代探花李文田留下来的百年大屋,人称“探花第”。惜此宅大部毁于抗战,今存世的仅为屋前的一个内院,这就是李文田的藏书楼――泰华楼。本籍顺
楼以书名,书因人而离合;室迩人遐,楼循书而余香。广州西关多宝坊有座清代探花李文田留下来的百年大屋,人称“探花第”。惜此宅大部毁于抗战,今存世的仅为屋前的一个内院,这就是李文田的藏书楼――泰华楼。本籍顺
羌白户军的藏书家白焕彩文/王凌琴一大荔县西的洛河岸边的羌白镇,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叫户军村。又叫北户军。户军村南傍着洛河老崖,北临洛河,座落在富饶的洛河滩上。老崖的坡上面是南户军,如今叫梁家坡。在过去的
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他奋力挽救《
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他奋力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