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与大唐兴衰,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Posted 可汗
篇首语: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突厥与大唐兴衰,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突厥与大唐兴衰,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桀频拿褡逋回剩给我的北方边境的安宁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是突厥可汗作古,大唐王朝都要举国悼念,让人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大唐是突厥臣子,必需向突厥进贡,这一进贡就是12年。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陈旧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成长强大起来,竖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戎行。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体盘据为器材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掌握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恢弘区域。个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戎行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争而一度衰落。隋末世界大乱之际,器材两大突厥部落乘隙敏捷统一,从新振作,势力敏捷成长,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华夏区域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壮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囊括全国大部门区域。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头,全国各地先后鼓起的反隋起 义师巨细不下100支,列入的人数达数百万,个中实力最为壮大的农民革命部队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 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师经由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隋朝政权的溃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师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 十三年(617年)七月,一向在守候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 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戎行乘隙袭击晋阳,鼎力攫取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只是一支恐怖的力量,并且也是他们争夺世界的后顾之忧,若是不与突厥搞好关系,本身方才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溺死之灾。为了消弭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娴静讨论,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进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娴静前去突厥商洽。
刘娴静达到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娴静回覆:“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师,欲黜欠妥立者。愿与可汗戎马同入京师,人众地盘入唐公,钱财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刻吩咐上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马队,随刘娴静前去太原,又献上马千匹透露友好。
刘娴静此次出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牟利的弱点,批准攻下京教师安后所有钱财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这件史实,唐代汗青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大……大唐起义太原,刘娴静聘其国,引认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进贡,引认为援,消弭本身争夺世界时来自突厥的伟大威胁,消弭后顾之忧,这对于方才起步的李氏集体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跟着李渊势力的成长强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类托言,要李渊纳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犒赏弗成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华夏不决,每优容之。”“犒赏”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纳贡,上级给下级才为犒赏。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
固然唐书倒置主次搅浑是非但袒护不住李渊称臣进贡的事实。“优容”,实际上是因为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知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类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始毕可汗作古后,为了透露悼念,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办的谨严礼仪,而李渊、李世民父子熟悉到因为唐朝在实力上与突厥比拟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体争夺世界的局势还没有竣事,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肝火,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处罗可汗身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问。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弗成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是以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壮大之际,近年进扰当地,攫取生齿和财富。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门地 区),抢劫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马队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方才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武,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透露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汗青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留意经济成长,增加军事实力,一向到贞观三年(629年)今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 变。此时,唐朝戎行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抵制,突厥上层统治者中央又显现盘据,形势显现了有利于唐朝的转变。
从617年到629年的这12年里,雄才简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若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守候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剖析当前形势,做好充裕军事预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意出兵突厥,打一个时兴的“翻身仗”,彻底消弭本身心中隐忍了12年的暗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进贡”的汗青,命李靖率领唐军自动出击突厥,大北突厥军,生擒颉利可汗,取得了决意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汗青宣告竣事。
相关参考
编者按:“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唐代,就是杰出代表。开放包容的唐朝汇聚异域的文化,其礼乐制度、法令文献受到其他国家的敬仰。今年恰逢唐朝建立1400周年(公元618年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同时也是唐朝名将,生于404年,死于655年,归顺唐朝后多次出征,战功累累,获封将军。那么阿史那社尔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阿史那社尔十一岁时就相当聪明,并且别任命为突厥的首领,社尔担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同时也是唐朝名将,生于404年,死于655年,归顺唐朝后多次出征,战功累累,获封将军。那么阿史那社尔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阿史那社尔十一岁时就相当聪明,并且别任命为突厥的首领,社尔担
初唐李世民灭亡东突厥汗国之后,有十余万突厥人投降了唐王朝。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李世民和大臣们的烦恼。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开头,后面还有大量的异族等着被征服,同样会存在这种安置问题。这可以说是幸福的烦恼
武德五年八月,乙卯,云州总管李子和(本名郭子和)接到边关急报,突厥的颉利可汗领军来攻。接到这一军报,李子和起初不以为意,作为突厥人的前部下、曾经的平杨可汗,李子和太了解突厥人的习惯了,所以他一如既往地
战前战略背景公元572年,北朝的北周和北齐为了获得北方欧亚大草原的统治者——突厥汗国的支持,竟然同时向其纳贡,并称突厥可汗为父。即使在北周灭亡北齐一统华北之后,这一现象也依然没有改变,直到隋朝的出现。
唐贞观四年正月,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率三千精兵,以大雪严寒为掩护,千里奔袭定襄城。李靖用兵之诡谲多变使得突厥颉利可汗出现了重大的战略误判:「”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新唐书·卷九十三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之变后,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修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攒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李世民想得挺好,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
大唐帝国的武力值还是不错的,即使一开始打不过突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苦心经营,也是打败了颉利可汗。大唐帝国是当时东方霸主般的存在,但是却始终搞不定吐蕃。大唐和吐蕃也打了很多仗,从胜负来看,大唐的胜率高
古尔王朝(SulalaGhuriyya)是指12~13世纪突厥人在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建立的穆斯林王朝(1148~1215),中国史籍称郭耳国。亦译“廓尔王朝”,又称古尔苏丹国。王朝简介古尔原是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