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骆秉章为何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
篇首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骆秉章为何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骆秉章为何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
清末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当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发展到晚期,基本已经没有生机。当时石达开率领部众,准备横渡大渡河,直取成都。当时在四川督办军务的骆秉章,集合川军、湘军、土司部众,早早在大渡河对岸等候,当石达开部众划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迅速以火枪环击,全歼石达开部。
不仅仅是埋伏,随后他又调兵,断其粮路。在这个情况之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求和。骆秉章假装接受石达开的议和,在派部下劝解石达开投诚并签订盟约之后,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擒拿,押解成都凌迟处死,并杀害石达开2000部众。
骆秉章在处死石达开之后,要向清廷呈递奏报。但是现代人观这份奏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存在着极大的疑问性。关于石达开被俘的经过,骆秉章这样写:“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显戮,庶可以释群疑。当经杨应刚等以该逆无路逃生,于洗马姑竖立‘投诚免死’大旗,石逆果携其一子及伪宰辅曾仕和、伪中亟黄再忠、伪恩丞相韦普成等并余党至洗马姑乞降。”
石达开当时接受投降的请求之一,便是希望用个人生命换取部下生路,意思就是我投降可以,要杀要剐也悉听尊便,但是你要放我这帮兄弟们性命。但是在这份奏报中石达开却完全没有提到,只说了敌军看见没有生望,因而在看到己方竖立‘投诚免死’大旗后前来乞降。
另外,当时石达开之所以投降,免不了骆秉章部下前往敌方大本营,放下生命劝降的功劳。但是在骆秉章呈递的奏折中,却完全没有提到。倒是刘蓉在禀报的时候,多次提到“非王松林深入贼巢,则石逆毙于乱军之中,亦断不能生得。”
骆秉章这样呈报奏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将这个大功劳,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的头上。另一个原因,他没有提到石达开归降的全部过程,大概是因为事情的缘由实在不好说。毕竟他背信弃义之事,很是不光彩。
作为一个清朝重臣,在定立好盟约之后,立刻背信弃义,实在是一件丢份的事情。而如果他将石达开投降的过程说清楚,那么必定要提到他派部下前往劝说,而杨应刚、王松林深入“贼巢”劝降,功劳不可谓不大,他又如何能独揽功绩呢?骆秉章是在得知石达开被俘前“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又虑诸将之不能善其后”而派去刘蓉的,这透露出他收到或知道了石达开信件的消息。自然也不可能详细写出来了。先不管朝廷奏折,光是他在处理石达开一事上就极为不光彩了,而且还掩盖部下之功,实在难看。
石达开给骆秉章的信:“?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缘达生逢季世,身事天朝,添非谄士,不善媚君,因谗谮而出朝,以致东奔西逐;欲建白于当时。不惮旰食宵衣。袛以命薄时乖,故尔事拂人谋,矢忠贞以报国,功竟难成;待平定而归林,愿终莫遂。转觉驰驱天下,徒然劳及军民;且叹战斗场中,每致伤连鸡犬。带甲经年,人无宁岁,运筹终日,身少闲时,天耶?人耶?劳终无益;时乎?运乎?穷竟不通。
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避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唯一死!达(开)闻阁下仁义普天,信义遍地,爰此修书,特以奉闻。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职,量才擢用。愿为民者,散之为民;愿为军者。聚之成军,推恩以待。布德而绥,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吾全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唯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重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贵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以有待,我军久驻无粮。即是三千之师,优足略地争城;况数万之众,岂能束手待毙乎?
特此寄书,唯希垂鉴。
骆秉章为何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石达开写给骆秉章的信
清末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当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发展到晚期,基本已经没有生机。当时石达开率领部众,准备横渡大渡河,直取成都。当时在四川督办军务的骆秉章,集合川军、湘军、土司部众,早早在大渡河对岸等候,当石达开部众划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迅速以火枪环击,全歼石达开部。
不仅仅是埋伏,随后他又调兵,断其粮路。在这个情况之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求和。骆秉章假装接受石达开的议和,在派部下劝解石达开投诚并签订盟约之后,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擒拿,押解成都凌迟处死,并杀害石达开2000部众。
骆秉章在处死石达开之后,要向清廷呈递奏报。但是现代人观这份奏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存在着极大的疑问性。关于石达开被俘的经过,骆秉章这样写:“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 显戮,庶可以释群疑。当经杨应刚等以该逆无路逃生,于洗 马姑竖立‘投诚免死’大旗,石逆果携其一子及伪宰辅曾仕和、伪中亟黄再忠、伪恩丞相韦普成等并余党至洗马姑乞降。”
石达开当时接受投降的请求之一,便是希望用个人生命换取部下生路,意思就是我投降可以,要杀要剐也悉听尊便,但是你要放我这帮兄弟们性命。但是在这份奏报中石达开却完全没有提到,只说了敌军看见没有生望,因而在看到己方竖立‘投诚免死’大旗后前来乞降。
另外,当时石达开之所以投降,免不了骆秉章部下前往敌方大本营,放下生命劝降的功劳。但是在骆秉章呈递的奏折中,却完全没有提到。倒是刘蓉在禀报的时候,多次提到“非王松林深入贼巢,则石逆毙于乱军之中,亦断不能生得。”
骆秉章这样呈报奏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将这个大功劳,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的头上。另一个原因,他没有提到石达开归降的全部过程,大概是因为事情的缘由实在不好说。毕竟他背信弃义之事,很是不光彩。
作为一个清朝重臣,在定立好盟约之后,立刻背信弃义,实在是一件丢份的事情。而如果他将石达开投降的过程说清楚,那么必定要提到他派部下前往劝说,而杨应刚、王松林深入“贼巢”劝降,功劳不可谓不大,他又如何能独揽功绩呢?骆秉章是在得知石达开被俘前“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又虑诸将之不能善其后”而派去刘蓉的,这透露出他收到或知道了石达开信件的消息。自然也不可能详细写出来了。先不管朝廷奏折,光是他在处理石达开一事上就极为不光彩了,而且还掩盖部下之功,实在难看。
石达开给骆秉章的信:“?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缘达生逢季世,身事天朝,添非谄士,不善媚君,因谗谮而出朝,以致东奔西逐;欲建白于当时。不惮旰食宵衣。袛以命薄时乖,故尔事拂人谋,矢忠贞以报国,功竟难成;待平定而归林,愿终莫遂。转觉驰驱天下,徒然劳及军民;且叹战斗场中,每致伤连鸡犬。带甲经年,人无宁岁,运筹终日,身少闲时,天耶?人耶?劳终无益;时乎?运乎?穷竟不通。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避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唯一死! 达(开)闻阁下仁义普天,信义遍地,爰此修书,特以奉闻。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职,量才擢用。愿为民者,散之为民;愿为军者。聚之成军,推恩以待。布德而绥,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吾全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唯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重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贵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以有待,我军久驻无粮。即是三千之师,优足略地争城;况数万之众,岂能束手待毙乎?
特此寄书,唯希垂鉴。”
相关参考
骆秉章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乾隆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喜得麟...
骆秉章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乾隆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喜得麟...
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12月12日),骆秉章因病死于任上。终年74岁。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骆秉章逝世消息一传到民间,民众自发罢市缟素,丧车所过,哀音相随,连绵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
骆秉章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乾隆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
...的命运遭际,都牵涉到一个历史人物——他就是清季名臣骆秉章。因而有了以下的文字:骆秉章,一个四十岁才求取功名的儒生,一个以文治武功成为清季戴双眼孔雀花翎,位极人臣的干吏;一个湘淮军之外,对太平天国威胁最...
河北电视台热播的历史正剧《豪门金枝》,其历史背景正好是太平天国为祸时的清季,地点是川南盐井的产地自贡(富井)。人物的传奇经历,一代儒商式的盐商的命运遭际,都牵涉到一个历史人物—&a
骆秉章(1793~1867年),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原籍广东花县,在祖父骆国佑时迁至佛山,定居东华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骆秉章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翌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
骆秉章(1793-1867),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号儒斋。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等职。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湖南巡抚。1852年固守长沙,太平军围攻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