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后金变成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之谜

Posted 皇太极 国号

篇首语: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从后金变成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什么从后金变成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之谜

2、后金为何改国号为大清?大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从后金变成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之谜

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匹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其来源与含义在《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中均未作任何记载,虽然学界有着种种说法,但是仍然为一个历史之谜。

目前史家大致从这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其一,是联系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形势,考虑到皇太极建大清为国号的同时,采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自然应该是本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

由这一思路出发,“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应该压住了“大明”。由此而发的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二)而最易见出的,“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说之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之废“金”,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金启孮进而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

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祟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三)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综上所作间接的推测,可以断言:就汉文化系统言,皇太极所以命名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含义的确压住了“大明”。

那么,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的来历及意义又有什么说法呢?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答案是这样的。日人市村瓒次郎指出:“金与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为Chin之上平,清为Ching之去声。北京人可明确区别开,然外国人则颇易混同。”有学者肯定了这一看法,认为:“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亦有专家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

其实满人读金、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

以上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金”转换为“大清”再予以分析的。但是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文官、举人们所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其根据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大金的满文为aisingurun,而大清的满文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以上清史研究专家的论断,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顺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在他去世仅仅八个多月以后,其十四弟多尔衮便率领着由满、汉、蒙三方组成的大清军队,顺利地开进了大明京师(今北京);又过了仅仅四个月,其六岁的九子福临便已端坐在大明的金銮宝殿之上,并于十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定鼎登极大典。随着残明永历帝于顺治十六年(1659)逃入缅甸,大清顺治帝福临便正式成了九州共主,“大清”也正式成了天下共号。

后金为何改国号为大清?大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代的国号来历都各有说法,比如明朝的国号取于明教,取光明的意思,而清朝的国号刚开始叫大金,努尔哈赤建立了金朝,但是在皇太极称汗十年后,把大金改成了大清。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呢!这大清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存世的典籍中都找不到关于清朝改国号的原因,于是有人在风水上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明朝的“明”字,左边是个日,五行属火,火则克金。清与金的读音相似,而清朝的“清”中左边是三点水,水又克火。这样顺应五行,清朝取代明朝就是天命所归了。

也有人说皇太极改国号是为了洗白自己,金人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残暴的手段,再加上常年在边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汉人对金人充满的恐惧与仇恨,不利于金人统治,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就是模糊那段历史。

也有传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是源于历史上少昊天金氏传说。少昊天金氏称父为清,又把土叫做清。皇太极把后金国比作少昊天金氏,清朝时后金的延续,同时缓解汉民族对“金”国的强烈抵触情绪。汉民族自宋朝以来就痛恨“金国”,这么做一举两得。

相关参考

皇太极和多尔衮谁是继承人

   努尔哈赤立储之谜?公元1626年,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改年号为天聪,史称“天聪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

大清历史_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

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清朝有276年的历史(1636年—1912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

大清王朝拥有三座宏伟皇宫,今非昔比,却光彩依旧

皇太极是女真族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青年时期就表现异于常人,聪明能干,成人后南征北战过程中更是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接任汗位,继续征战沙场。于1636年,时称后金的大汗皇太极改国号

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究竟为何

皇太极把国号改金为清是为什么?清的意思又是什么?学界、清史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皇太极自己没有做解释,清朝的《太宗皇帝实录》《满文老档》,都没有做解释,于是后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于是有了故事。说

清朝孝庄皇后

 清朝孝庄皇后  相夫教子 劝降明将  公元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今沈阳),改元崇德,同时建立后宫制度。五宫后妃中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西宫,即永福宫

后金和清朝的关系,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那两朝?

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那两朝?C女真族叛乱起兵开始到皇太极那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皇太极开始改国名为清并开始有野心入住中原契丹也是开国用的国号之后改称辽A隋唐不说了大家都知道B北宋被金国俘虏了两帝,

清朝历史_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

清朝历史事件,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

清朝为什么把国号“后金”改为“大清”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前身叫“后金”,是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而满族又是女真人的一支,当时叫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就出生在建州女真的一个贵族家庭。女真人在宋朝时期建立了称霸一

清朝一共多少年历史,清朝总共存在了多少年

清朝总共存在了多少年?清朝共存在267年,清朝(1636—1912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