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聊一聊封建社會徽州女人的苦難生活
Posted 女性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聊一聊封建社會徽州女人的苦難生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聊一聊封建社會徽州女人的苦難生活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素有 「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土地和庄園”之稱。這是一個地處黃山與天目山之間,境內群峰參天,山丘屏列,嶺谷交錯,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環,到處清榮峻茂,水秀山靈,猶如一幅風景優美的畫圖。同時這里地勢陡峻,道路崎嶇,是古代躲避戰火的世外桃源。徽州
徽州有着山區普遍的自然環境,但是這種環境並不利於農業生產。《徽州府志》上說這里「 ”劂土剛而不化,高水湍而少蓄,地寡澤而易枯。十日不雨則仰天而呼,一驟雨過山漲暴出,其苗又盪然空矣”,因此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需要依賴外部供應。當躲避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的中原世家大族遷入這個避風港之後,一方面將北方世家的宗族文化和宗族勢力滲透到徽州人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長使得徽州人的生存壓力增大,迫使徽州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尋找生計,逐漸形成了遍布海內外的徽商群體。
徽州有句民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大量男性外出經商,家庭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徽州婦女的肩上。這些外出的男性為了流傳香火,早婚的現象很普遍,往往是在外出前突擊娶親,新婚不久便踏上經商之途,「 ”出至十年、二十年不歸,歸則子不識其父”,這讓古代徽州婦女的生活倍加艱辛。為了保證這些徽商們家庭的穩定,徽州宗族對女性的教育和防范十分嚴厲,制定了無數條家族宗法,對女性的一言一行都加以規范,使得徽州婦女相比其他地區女性受到的控制和迫害更加嚴重。可以說,徽州的女性史,是一部充滿血淚的歷史。
在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本就低下,只是男性的附屬品。而徽州是程朱理學的故鄉,男尊女卑的思想尤其嚴重,女子從生下來那天起,便接受「 ”女訓”,「 ”教以三從四德,而嬉笑怒罵皆嚴禁之”。
徽州的地形特點是被一個個山陵分割成一塊塊小盆地,這種地形的封閉性極強,生活在這些被分割的土地上的每一個家族都宛如一個個小社會,宗族之內宗法極多。這些族規都是在程朱理學的倫理觀的指引下,從日常生活和行為中提煉出來的,把道德勸諭和社會倫理相結合的硬性規定,里面包括了大量對婦女言行的規范,強調女性要柔順勤儉。格守婦道,不得任性多言,最重要的是要從一而終。在這種規范之下成長出來的徽州女性,對徽州家庭穩固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她們的艱難和血淚又有多少人能記住呢?
徽州是封建社會宗族家法最為齊全的一個地區,對婦女生活行為舉止限制極多。因為程朱理學認為「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之風化始於閨門”,所以「 ”婦女主中饋供舅姑無外事也”,女性就該操持家務、孝敬公婆,除此之外都不是正道。特別是女性不能多言,不能嚼舌,「 ”父子相夷,兄弟相賊,比鄰仇怨,皆自婦言起也”,女性在操持家務之余,不得出村游戲,也不得朝山看花,更不能與男人閑談,否則便是不守婦道。這些宗族家法都是要將婦女困在家中,不與外界接觸,要求她們安分守己,才能保證一個家庭的穩定。
為了將女性禁錮在家中,徽州婦女纏足之風極盛,長長的裹腳布束縛了她們走出家門的腳步。正如徽州民謠中唱的那樣:「 ”窄窄腳,著羊角,有錢買只紅絲帶,無錢買根黑絲棉,繞腳走到公婆前”。徽州《女兒經》上說「 ”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約束”,纏足正是防止女性對生活不滿,做出反抗、私奔之類的舉動,只能是忍氣吞聲,聽任擺布。
由於徽州男性大多很早就要外出經商,所以為了傳宗接代,早婚的現象很普遍。一般人家,往往男未及冠,女未及笄便議婚嫁。絕大多數徽州女性在十四歲之前便已有了婆家,甚至剛出生便被人抱走充當「 ”童養媳”。徽州向來有着「 ”十三爹,十四娘”的說法,這都是女性早婚的寫照。早婚早育給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女孩的身心帶來的惡果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女性「 ”盤力未強,疾病叢生”,而新婚不久丈夫便長期外出,侍奉公婆和家務勞動的擔心全壓在未成年的女性肩上,造成了徽州女性很多十十來歲便早早離開了人世。
徽州女性中還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命運更加悲慘。她們就是徽州童養媳。這是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她們是在尚未成年時便到男方家中生活,等她成年後嫁給男方的女性。她們進入男方家後,雖然年紀小,仍要承擔力所能及的成年媳婦的義務。她們小小年紀離開父母,離開原生家庭,到新家後又要擔負與年齡不相稱的工作,出了差錯還往往受到婆婆和姑姐的打罵,甚至未來的老公也會對她們拳腳相加。因此她們的生活更加悲慘。
還有一些童養媳進入男方家中時,甚至未來的丈夫還未出世。這種「 ”子未生而先抱來”的就是徽州的「 ”等郎媳”,她們的大好青春在等待中渡過,有些一輩子沒等來「 ”丈夫”的童養媳甚至會守活寡到死。
徽州婦女嫁人後,侍奉公婆、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種田采茶都是她們的本份工作,甚至養蠶種麻、刺綉女工也不能丟下,因為徽州民間有句俗話:「 ”媳婦就是要做的”。可就是這樣,她們往往還要受到公婆的虐待,她們除了為家庭付出外,甚至連飯也吃不飽。徽州民謠有雲:「 ”長工不偷懶要做死,媳婦不偷吃要餓死”,就是她們命運的真實反映。可是在從一而終的婚姻觀和程朱理學的壓迫下,她們雖然遭受種種不幸,心中縱有萬般無奈,除了默默忍受,她們還有什么別的辦法?
如果女性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能有丈夫的陪伴與安慰,那她的生活還能看到希望。可是徽州男性大多婚後不久便外出經商,徽州婦女一生中與丈夫相聚的時間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因此徽州流傳一句話叫「 ”一世夫妻三年半”,說的就是她們獨守空房的情景。可是她們的等待並不一定能等來好結果,她們的丈夫常年在外,如果生意有成,往往會在外面定居,並娶妾生子;如果她們的丈夫生意失敗,基本上也是無顏回鄉,都會客死在外。無論她們的男人奮斗的結果怎樣,一般都會因為家里需要人照顧,加上徽州婦女與外界隔絕,言語不通,通常也並不會將徽州媳婦帶在身邊。所以她們獨守空房的命運很難改變。
徽州男性在外打拼,教育孩子的重擔便落在徽州女性的肩上。通常的徽州人家,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往往比父親更大。由於當時女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她們會將孩子送到本族開設的義學之中,自己監督、督促孩子學習。在她們們嚴格而又細心的教育之下,小小徽州僅明代就涌現了四百多名進士,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徽州人文薈萃,號稱「 ”東南鄒魯”,與這些徽州女性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留守的徽州婦女也是徽州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由於徽州農田面積少,林、茶是徽州人的主業,而婦女則是茶葉生產的中堅力量。《徽州志》上便有「 ”茶時雖婦女無自逸暇”的記載,徽州大詩人方岳的《新安詞》中更是寫下了「 ”多少纖纖紅袖女,也隨阿母摘新茶”之句,這都是徽州婦女參加采茶、制茶活動的例證。
除了采茶之外,紡織針線也是婦女日常工作。《休寧縣志》上說「 ”女人能攻苦者,日夜織麻挫針,勤者可日給二三人。丈夫經歲客游,有自為食,且能食兒女,此內德也”。
這些女性在丈夫不在家的日子,非常辛勞,白天上山采茶,晚上燈下紡織,不但養活自己,還能養活兒女。徽州女人,用自己的勤勞,成為家庭的支柱,讓丈夫在外安生打拼,她們是一群偉大的女性。
放在全國范圍來比較,徽州女性的貞節觀也是數一數二的。當然這並不是徽州女人本身的意願,而是當時徽州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做為程朱理學的故鄉,徽州的宗族制度十分嚴密完善,而徽商們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將這些不幸的女人禁錮在白牆黛瓦的馬頭牆內,讓她們苦守一方小小的天井,耗盡她們的青春和生命。
一旦丈夫死去,徽州婦女所有的等待和希望便成為泡影,成為井中月,鏡中花。雖然明清政府並不禁止寡婦改嫁,但是在徽州再嫁的女性會受到社會,甚至親人的恥笑與鄙視,絕大多數女性屈服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選擇了為夫守節。
從古至今,有多少徽州女性為死去的丈夫守節,已經無法統計了。但從今天徽州隨處可見的貞節牌坊來看,守節是徽州婦女的常態。在徽州人的眼里,為夫守節是一件值得社會尊重的美德,是值得旌表的事,守節的婦女死後也可以有資格入宗祠,甚至能得到政府的表彰。在徽州的歙縣,光是被旌表的明清兩代節婦,便有六萬五千余人,其中守節(也就是守寡)時間最長的是乾隆時汪庭瑞妻王氏,她十二歲守寡,直到九十五歲去世,守節八十三年,她死後,朝廷特賜貞節牌坊以示表彰,上面大大的「 ”貞操”兩個字,正是封建社會無數徽州女人一生血淚書寫的。
守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面對的不僅是精神上的空虛寂寞,還有生活上的艱辛。很多女性由於無力承擔生活的重擔,不得不賣田賣地,僅僅是為了能活下去。安徽省博物館共館藏了660份明清時期的徽州田地買賣文書檔案,其中牽涉到寡婦賣地的就有113宗。要知道土地是封建社會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重要財產,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轉讓?這些徽州女人不得不處置家產以維持生活的事實,再一次說明了徽州女性的悲慘生存狀態。
就是在飽受壓迫的年代,徽州女性也用她們的堅韌和善良,默默的擔負起家庭的重擔,努力為丈夫營造一個安定的後方,甚至變賣嫁妝,為丈夫籌集商業本金。可以說,輝煌天下的徽商,有一半是徽州婦女創造的。
康熙初年,歙縣呈坎方氏嫁於同鄉羅定恆為妻。婚後羅定恆與千千萬萬徽州男人一樣外出經商,方氏在家侍奉公婆,主持家務,與丈夫兩三年才能見一次。可是丈夫在外經商折了本錢,一時陷入困境。是方氏將自己娘家的嫁妝全部變賣,自己在家「 ”勤紡績,節服食,親操蠶桑,端資內助”,終於幫助丈夫東山再起。
還有一位唐模程氏,「 ”夫出賈揚州,七月生子福順。十年夫客死,氏以姑老子幼,不敢殉。凡家翁姑及福順養育婚娶,悉出氏之針線,已則以蘆為食。及福順長成,命往收父骨,福順又歿於途,含淚撫孫,一生苦節,至孫長成方止”。
這位唐氏,丈夫經商客死他鄉,自己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娶妻生子,兒子又不幸早夭,命運對她的打擊不可謂不大。但程氏一生苦守貞節辛苦將孫子養大成人。這期間吃了多少苦,估計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徽州女性的苦難,來源於人多地少的自然環境迫使男性出外謀生,使得她們早早結婚,然後在一生的等待中渡過;來源於以女性的柔弱之軀面對養家的艱辛和孤獨;來源於程朱理學對婦女的迫害和宗族觀念下的貞節觀。她們的一生,要面對纏足這樣的肉體苦難,要面對小小年紀便承擔太多的責任與壓力,要面對生活的重擔甚至不公。但她們依舊勤勞善良,用默默的忍受和付出,換來了家庭的安寧和宗族的繁衍,換來了徽商的輝煌。她們為徽商的崛起付出了太大的犧牲,可以說每位徽商的背後,都凝聚着徽州女性的辛勞和血淚。
命運對徽州女性是不公的,她們的付出並不一定完全能得到回報。大多數經商的人都無法獲得很大的成功,就算丈夫事業有成,衣錦還鄉時,她們卻在等待中耗盡了青春,人老珠黃。她們的一生是在沉重的負擔和精神的苦悶中渡過的,她們的一生,正如徽州一首民謠中傳唱的那樣:「 ”徽州女人實可憐,說起苦處實難言。幼年指望丈夫好,老來又望子孫賢。若是丈夫不成器,哭哭泣泣如黃連。日如年,夜如年,不如罷了走黃泉”。
參考資料:王世華《徽州文化》、王振興《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
相关参考
一、徽州目前存在三种含义.第一是指的是1987年建立地级黄山市以后划歙县地新成立的县级市辖区徽州区,但此名称仅仅停留在行政层面,在民间多以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称之(即使在徽州区当地居民心中和口中亦是如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与对策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员会程小江2008年,农工党黄山市委利用近4个月的时间,在市和区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境内古民居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怎样进一步做好徽州古民居保护工
古代5件最厲害的兵器,一件叫“鬼見愁”,一件叫“神仙躲不過”
衆所周知,在古代的社會之中,因爲資源的匱乏,以及封建社會的壓迫,很多老百姓都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難。而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所以在古代就有非常多的戰爭爆發。而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兩軍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转)一、汪氏姓氏的起源汪氏祖上本姓姬,应是周文王的后裔。汪鲁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妻姒氏夜梦白兔,虹复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曰“汪”,因该地当时属鲁国,取名汪鲁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胡适口述自传—我是安徽徽州人作者:胡适来源:网络点击:101让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做个综合的叙述: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一個發生在100年前的故事,百年前的那次事件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它就是發生在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多數國家都參與了戰爭,包括中國和日本,歐美洲參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一個發生在100年前的故事,百年前的那次事件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它就是發生在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多數國家都參與了戰爭,包括中國和日本,歐美洲參
北宋末年,自白山黑水中走出的女真人,此时已经平灭垂垂老矣的辽国,转而将目光转向更为富庶的北宋,宣和七年、靖康元年,金国曾经两次挥军南下,兵锋直指北宋都城开封,面对这种危局,朝廷曾经多次以“勤王”诏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