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萬國來朝達鼎盛,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所擊垮嗎

Posted 百姓

篇首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萬國來朝達鼎盛,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所擊垮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萬國來朝達鼎盛,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所擊垮嗎

唐朝,鑒證了我國幾千年歷史里最強大的王朝,從617年李淵晉陽起兵,以長安為京師開始,歷二百九十年二十一帝,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李治開創永徽之治,李隆基締造開元盛世,正值鼎盛的大唐卻因為一場安史之亂打破了盛世傳奇,不論是經濟文化,還是軍事力量都急速下滑,最終導致滅亡,那么萬國來朝的唐朝真的是被一次安史之亂所擊垮的嗎?


安史之亂的起因

安史之亂,並不單單只是一場清君側的兵變,還包含民族、政治,經濟、內部斗爭等一些起因。

初唐時期,不斷開疆拓土,李隆基繼位後為了更加穩固的控制邊疆,便將府兵制發展成了節度使制,在開元十年之時,李隆基在唐朝邊境設立了十個兵鎮,任命九個節度使來協助他管理,並且將軍事、經濟、土地、財政的權力都賦予節度使,使得一直以來的中央集權制逐漸瓦解,這就和周朝、漢朝搞分封制如出一轍,出現動亂是必然的。

邊疆有節度使鎮守,百姓安居樂業,李隆基便開始高枕無憂的享受生活,以至於朝政都落入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手中,李林甫把政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勢力龐大,讓李隆基任用番將,根據《新唐書》記載,當時李林甫對李隆基說:「 ”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國家富強,而夷狄還有沒被剿滅的原因,都是因為文官為將,他們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將,他們生的雄健,哺養在馬背上,成長在行陣中,天性驍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們而任用之,他們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滅了。”因此,李隆基提拔了安祿山、高仙芝等一些胡人為節度使。


李林甫為了穩固權位,禁止邊疆胡將入相,這時的安祿山還是倍感壓力,不敢亂來,李隆基也漸漸的迷失在溫柔鄉里,與楊貴妃終日縱酒娛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接替了宰相一職,他比李林甫更甚,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為了權力公然行賄,對人也是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李林甫死後,根本沒人能壓制安祿山,一個楊國忠,一個安祿山之間便展開了一場場爭權奪利的暗斗,使得朝中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銳化。再加上各個節度使之間的斗爭,使得唐朝陷入了內外交錯的復雜局面,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影響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憑借李隆基對他的信任,拿下了河東、平盧、范陽三個兵鎮,擁兵15萬,以清君側為借口出兵長安,只顧享樂的李隆基才反應過來,倉皇西逃,於馬嵬坡賜死楊貴妃,誅殺楊國忠,但是已經是於事無補。直到寶應二年,這場長達七年的兵變才得到鎮壓,但卻由曾經的一統天下過度到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晚唐著名的詩人杜甫有詩曰:「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受了一場空前浩劫,根據《舊唐書》中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經過戰亂後的天下已經是千瘡百孔,皇宮已經焚燒殆盡,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是一片荒涼,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安史之亂過後的天下一片狼藉,國庫空缺,為了能加速恢復,只能增加稅收,這樣一來便造成了農民階級與統治階級的矛盾,百姓自己都吃不上飯,還要給國家繳納大量稅收,時間一長,終於引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雖然朝廷能很快鎮壓下去,但是實力卻在一步一步被削弱。

朝廷的橫征暴斂讓百姓不堪重負,很多人都選擇南遷,導致長安人口急速流失,經濟大打折扣,可以說安史之亂為南方帶去了勞動力,使得本就和北方經濟持平的南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沒有經濟支撐的長安城只能苦苦支撐,等待着被覆滅的結局。


安史之亂被鎮壓後,余黨依然存在,還在河朔私結黨羽,控制了河北等地,形成一股勢力強大的藩鎮,准備卷土重來,根據近現代的一些史學家研究,當時只有極少數的藩鎮割據,安史余黨就是其中之一,直到晚唐時期,安史余黨煽動黃巢起義,才出現大量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過後,唐朝兵力損失嚴重,邊疆更是無人鎮守,吐蕃、西域迅速崛起,趁機奪取了隴右、河西走廊等一些地區。一面是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一面是吐蕃的不斷侵擾,漸漸讓唐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不過是一場以安祿山與楊國忠私人恩怨為導火索的戰爭,但是卻給唐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僅讓游牧民族和吐蕃迅速崛起,更是為晚唐大量的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戰亂更是讓山河破碎,經濟下滑,即便是李家再強大,想要將大唐穩固的發展下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現在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唐朝覆滅並不是因為安史之亂,要安史之亂真的是亡國之征,那么唐朝天下何來290年,但是我認為,安史之亂不僅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更是唐朝覆滅的關鍵原因,戰爭的硝煙置百姓與水深火熱,正所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百姓就是水,一個國家不能國泰民安,如何載舟,經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就如同唐三藏的肉,任何人看到後都想要撲上去咬上一口。

相关参考

附屬國來朝貢就真的好嗎

朝貢,又稱進貢,是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里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朝貢體系也稱「宗藩體系」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同為世界主要國際關係模式

為何安史之亂後,各藩王擁兵自重,唐朝反而更太平了

安史之亂,又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了爭奪統治權而發動的內戰,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並且各地藩

安史之亂後,唐朝繼續存在了一百多年,為何無法重回巔峰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叛亂相較於整個大唐的歷史僅僅八年時間,可誰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場叛亂,導致唐朝一蹶不振,最終走向滅亡。,在不少人看來安史之亂是唐朝衰敗的開始,可之後的唐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

安史之亂後,唐朝繼續存在了一百多年,為何無法重回巔峰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叛亂相較於整個大唐的歷史僅僅八年時間,可誰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場叛亂,導致唐朝一蹶不振,最終走向滅亡。,在不少人看來安史之亂是唐朝衰敗的開始,可之後的唐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

歷史上的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

今天是2014年12月16日,歷史上的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

歷史上的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

今天是2014年12月16日,歷史上的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

安史之亂時,吐蕃趁亂拿下大唐首都長安,為何15天後又撤並離去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指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深受皇帝寵信並委以大權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一次叛亂。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帶來了許多的消極影響,如社會發展停滯、人口大量減少、

安史之亂時,吐蕃趁亂拿下大唐首都長安,為何15天後又撤並離去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指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深受皇帝寵信並委以大權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一次叛亂。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帶來了許多的消極影響,如社會發展停滯、人口大量減少、

南宋真的很弱

在華夏歷史上,要說哪個朝代最弱,估計除了晉朝外,也就宋朝了;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強漢盛唐、弱宋烈明,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完全正確,比如強漢,漢朝也曾因國力衰弱而不得不屈辱和親;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也

七千對十八萬,睢陽之戰用悲壯慘烈的方式為唐朝續命

唐朝最慘烈的戰爭——睢陽之戰如果要討論華夏文明的帝國文化,那么誰也否認不了「”開元盛世”;如果要討論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么誰也回避不了「”安史之亂”;如果要討論「”安史之亂”有多亂,那么誰也必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