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一個政策,堪比百萬大軍,讓漢朝邊境安定下來

Posted 王朝

篇首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漢朝的一個政策,堪比百萬大軍,讓漢朝邊境安定下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漢朝的一個政策,堪比百萬大軍,讓漢朝邊境安定下來

封建社會自秦開始,但秦朝卻「 ”二世而終”,在秦王朝建立期間,主要是征服與防御,沒有留下太多的對外政策。而中國作為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對外政策應該始於漢朝。面對多民族國家的這個實情,大漢王朝不僅有戰爭討伐的暴力措施,也有和親屯田的溫和措施。多種措施並存,反映了漢王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也是第一個推行屯田制的王朝,其原因是漢王朝主要面臨的軍事威脅來自北部邊境的游牧部落,所以漢朝的屯田地域也主要集中在北部邊疆地區。長期的屯田,促進了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漢朝也因為屯田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實現了漢朝的盛世繁華。

漢武帝劇照


一、漢朝屯田的背景

秦朝二世而亡後,中國大地又狼煙四起,農民起義,楚漢爭霸。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面臨着一個人口驟減、百業凋零的局面。漢太祖元年(公元前202年),長期的戰亂導致了西漢初年中國人口僅剩一千六百五十萬人,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低谷之一,沒有人口就沒有生產力。

而在此時,北方草原上,冒頓單於殺父自立,統一了匈奴各個部落,侵占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對漢朝的邊境屢屢侵擾。劉邦建國初立,正是豪氣澎湃的時候,主動出擊匈奴,但由於沒有聽取正確的建議,中了匈奴的埋伏——史稱「 ”白馬之圍”。在這次打擊後,帝國統治者意識到了自身與游牧民族的差距,加上國內民生凋敝,改出擊為邊境守備,但邊境駐軍需要漢王朝的財政支持,漢代初期支撐不了大規模邊境駐軍,如果強行為之,必定會加重百姓負擔,使剛剛統一的王朝再次動盪。而且,從國內運到邊境,路途遙遠,在那個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年代,運輸極為困難。

漢軍出擊匈奴

「 ”輕兵深入, 糧食必絕, 運糧以行, 重不及事” ——《漢書·吾丘壽王傳》

鑒於國內積貧積弱和運輸困難的實際情況,晁錯向漢文帝提出:不如選常居者, 家室田作, 且以備之。這是中國最早的屯田思想,漢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在邊境地區屯田。正式拉開了西漢屯田的序幕,這也是中國屯田史的開端。

二、 漢朝屯田的措施和影響

(一)屯田采取的措施

采取了晁錯移民戍邊的建議後,西漢迎來了盛世——「 ”文景之治”,也就是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礎才讓漢武帝劉徹有了與匈奴掰腕子的底氣,漢武帝把目光投向了不可一世的北方草原。漢武帝廢除「 ”和親”綏靖政策,以衛青和霍去病為臂膀,討伐匈奴,收復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

雖然戰果豐碩,卻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戰線過長,後勤不能保證戰爭需求,於是漢武帝采取謀臣的建議,擴大屯田規模, 設置河西四郡, 並移民屯墾從事農業生產。

漢朝的屯田主要分為民屯和軍屯,而民屯就是漢朝最初的屯田形式,在設置河西四郡的時候,漢武帝多次遷內地百姓前去戍邊。元朔二年,西漢攻取河南地建立朔方郡,「 ”募民徙朔方十萬口”, 元狩二年, 置酒泉郡, 「 ”移民實之”;元狩五年, 「 ”徙天下奸猾吏民於邊”。元鼎二年和元鼎六年分別向武威郡、張掖敦煌郡移民充實邊防。

漢朝遷移人口地圖

最多的一次移民在元狩四年「 ”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 ——《漢書·食貨志》

可見漢朝對屯田的重視,在最初的屯田勞力來源主要是罪犯、奴隸和普通民眾,他們平時種田,在戰爭來臨的時候,就拿起武器。

大量內地百姓遷往邊境屯田,不僅繁榮了當地經濟,還有效的保障了軍事戰爭行動。隨着對匈奴的持續打擊與勝利,邊境戰事逐漸減少。除了必要的巡邏守邊外,還空余大量的士兵。這些士兵在將領的帶領下,開始了軍屯。

元狩四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資治通鑒》

元鼎六年,武帝斥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邊境的塞卒六十萬「 ”咸田之”——《武帝紀》

自此,軍屯成為了我國屯田上重要的一環,時至今日,南疆任由建設兵團的存在,他們對邊疆建設與穩定發展發揮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屯田的影響

西漢屯田雖然是西漢王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采取的權益之計,但屯田所產生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實施屯田後,為西漢的戰爭行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保障,並且蠶食了游牧民族的運動空間,自此,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攻守交換,西漢在對匈奴戰爭中不斷的取得勝利,而軍事上的勝利,解決了外患,維護了西漢封建王朝的統治,這也是實施屯田最直接的原因。

而屯田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僅僅僅限於維護封建王朝統治,還促進了兩域民族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大量的中原百姓遷往邊境,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生活方式,這些都被邊疆人民所接受、學習,改變了邊境地區的耕作方式,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水平,加速了民族地區的文明進程。


軍事上的失利讓少數民族部落尤其是游牧部落開始重視農耕技術,他們也施行屯田生產,這些屯田活動使游牧部落的生活習慣從「 ”逐草而居”向定居生活轉變。甚至為了爭奪屯田地域,匈奴與漢朝也爆發了戰爭,漢昭帝和漢宣帝時期,匈奴都派大軍爭奪屯田地域。由此可見,邊境的屯田促使讓匈奴改變了單一的畜牧作業,他們也開始向更高級的農耕生產方式轉變,匈奴農耕的發展,讓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到了西漢中後期,河西地區的糧食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谷米價格十分低廉,這些不僅僅有屯田軍民的功勞,還有少數民族的貢獻。可以看出,屯田的施行不僅為大漢王朝帶來了利益,也為北部邊境地區各少數民族帶來了利益,這是一個多贏的措施。

屯田的推進使邊境地區的人口得到了增長,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民族與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更加密切,昔日的屯田區域也成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補給點,西域各國的商人、使節也因為這些補給點的存在而方便訪問大漢王朝,屯田之處成為了中華各民族甚至是中外民族的重要站點。

絲綢之路地圖

由此可見,西漢的屯田政策,不僅穩固了邊防,為對外作戰打下了基礎,還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屯田改變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生活生產方式,改變了游牧民族單一的畜牧經濟結構。提高了各民族的生活水平,為各民族帶去了切身的利益,讓西北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文明向更高層邁進。直接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一體化進程。

三、 漢朝民族觀

西漢王朝是在推翻秦朝的農民起義中建立的,因此,當時統治者的精力主要放在國內矛盾上,匈奴雖然強大,但只是襲擾邊境,並未深入內地,這也就導致了當時的統治者並未有強烈的民族觀念。即使在匈奴成為王朝最大的威脅時,統治者也是通過和親來改變匈奴王室的血統,期望對「 ”禽獸之國”實行「 ”漢化”。在漢武帝時期,盡管與匈奴連年作戰,但漢武帝並沒有「 ”貴中華賤夷狄”的思想。

相反,漢朝統治者不僅優待少數民族的降兵,還重視提拔少數民族人才。渾邪王投降時漢武帝派車迎接,並將眾王封侯,數萬部族成員安置漢西北五郡塞外,為屬國。另據《功臣表》記載,孝武皇帝封侯七十五人,其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休屠王太子金日磾因養馬出色,而備受武帝恩寵,晚年將其封為䅊侯,囑輔少主,更是被托為顧命大臣。

結語:

在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歷史上,對外政策是由自信開放到自負狹隘的漸進過程。漢唐王朝,胸襟開闊,視各族為一家,鑄就了漢唐盛世;而宋明時期,民族矛盾尖銳,統治階層有鮮明的民族觀念。上層甚至有了「 ”華夷之辯”,導致了持續的民族對立沖突,給各民族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屯田作為邊境民族地區一項重要的治邊政策,也反映了西漢王朝統治階級的民族觀念。也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啟示:真正能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是開放包容、交流合作;而不是狹隘保守、閉關鎖國。

參考:

《漢書》

《資治通鑒》等


相关参考

晚清對內平息了太平軍的百萬大軍,爲何打不過八國聯軍兩萬人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幾乎沒意義,兩個參照物差距太大,就好比一個是羔羊,一個是大象或豺狼虎豹。首先,太平天國不過是一羣信仰神教的農民發起的運動,想要建立這樣一個理想國度罷了。不管是首領還是普通士兵都具有極強

晚清對內平息了太平軍的百萬大軍,爲何打不過八國聯軍兩萬人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幾乎沒意義,兩個參照物差距太大,就好比一個是羔羊,一個是大象或豺狼虎豹。首先,太平天國不過是一羣信仰神教的農民發起的運動,想要建立這樣一個理想國度罷了。不管是首領還是普通士兵都具有極強

作為漢朝的第一公主,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過的並不幸福

作為漢朝的第一公主,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過的並不幸福。魯元公主不是生來的公主,她出生的時候,劉邦還不是皇帝,只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因為職務需要,劉邦還常常外出公干,只有呂雉在家,孝順公婆,照顧子女

作為漢朝的第一公主,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過的並不幸福

作為漢朝的第一公主,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過的並不幸福。魯元公主不是生來的公主,她出生的時候,劉邦還不是皇帝,只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因為職務需要,劉邦還常常外出公干,只有呂雉在家,孝順公婆,照顧子女

莫迪邁出危險一步,印度百萬大軍槍口對準巴鐵,或重蹈62年覆轍

就在今年的年初,印度上任了一名新的陸軍司令——納拉瓦內。這位陸軍司令一上任便是風風火火,看起來便是急切的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樣子,而且他在上任演講時便說要將印度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陸軍上面,並且表示會

莫迪邁出危險一步,印度百萬大軍槍口對準巴鐵,或重蹈62年覆轍

就在今年的年初,印度上任了一名新的陸軍司令——納拉瓦內。這位陸軍司令一上任便是風風火火,看起來便是急切的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樣子,而且他在上任演講時便說要將印度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陸軍上面,並且表示會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何漢朝的強大,反成了其滅亡的根源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原因非常獨特,並非亡於國弱,而是亡於國家太過強剩。王夫之為何會有此一說呢?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為何很少見父親

劉邦這個人應該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這個建立漢朝的人出身並不是多好,早年的時候劉邦就是一個街頭混混,整日無所事事。他當泗水亭亭長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地痞無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成為了漢朝的開國

淝水之戰為何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

淝水之戰為何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

一場戰爭打了100年,卻被遺忘,漢朝投入了上百億,死了很多名將

漢朝實歷史上少有的霸氣王朝,在漢朝的幾百年時間了,征服了無數的周邊少數民族,平定了南方叛亂,收服了了西域疆土,把匈奴趕到了大漠深處,經歷過西漢和東漢兩代王朝,數十位君主的不懈努力之下,漢朝成為了當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