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發展簡史,暨 代表人物簡述,趣生活歷史觀
Posted 道士
篇首语:不要以为你的努力可以一劳永逸,权当做你始终一无所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國道教發展簡史,暨 代表人物簡述,趣生活歷史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國道教發展簡史,暨 代表人物簡述,趣生活歷史觀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從醞釀萌芽到最後形成教團組織,有着漫長的過程。道教是中國遠古的宗教思想(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觀念等)、傳統的鬼神觀念、先秦的道家哲學和神仙方術逐漸融匯整合的產物。
(一)道教在東漢後期正式形成
秦漢之際,修煉長生成仙之術的方士們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尚無教團組織。到東漢後期,曾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的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於江西龍虎山修煉得道後,聞蜀地民風淳朴,於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來到西蜀鶴鳴山傳教,「 ”感太上老君降授正一盟威之法”。
張道陵傳教足跡遍及巴蜀,信徒日益增多,於是他便建立了二十四治,以管理信徒。治,就是管理機關所在地,比如古代所稱府治、縣治,就是府、縣官署所在地。二十四治,即二十四個教區管理機構。
張道陵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作為基本經典,要求信徒都必須學習。為幫助信眾理解《道德經》,他親自撰寫《老子道德經想爾注》。他的注解與文士的注解不一樣,不尚空談,而是以指導實踐為依歸。他提出了「 ”道誡”的概念,以形象的話語對抽象的「 ”道”進行了詮釋。要求人們「 ”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以獲仙壽。
因為信徒尊奉張道陵為天師,所以這個道派被稱為天師道。又因受道者要交納五斗米以表虔誠信奉之心,故俗稱五斗米道。
漢代天師道所施行的教化,其中就包括對老子思想的實踐。如教民誠信,不欺詐,即遵循《道德經》所說的「 ”言善信”的主張和「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告誡。對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後才用刑,就體現了《道德經》的慈愛思想。令各祭酒於道路旁設「 ”義舍”,內置米肉供行人食用,就體現了《道德經》所說的統治者要讓人們「 ”實其腹”的主張。
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後不久,至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北方又有太平道崛起,其領袖為張角。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以《太平經》教化徒眾,轉相傳播,十幾年間道徒達數十萬人。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便利用太平道這一宗教組織發動了著名的「 ”黃巾起義”。
「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太平道從此傳授不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傳到他的孫子張魯時,已經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普遍信奉,於是張魯便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史稱其政策寬惠,漢族和少族民族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破漢中,張魯投降。
曹操占領漢中後,迫使張魯及其臣民大量北遷,天師道也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以後隨着晉朝的統一,它又向東南沿海傳播,從而遍及全國。
兩晉時期,門閥士族紛紛信奉道教,出現了一批道教世家,如南方的琅琊王氏(王羲之就是一位虔誠的道教徒)、蘭陵蕭氏,北方的清河崔氏、京兆韋氏等。興起於民間的道教,這時開始深入上層社會的門庭,成為統治階層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的時期。東晉時,葛洪撰《抱朴子內篇》,建構了道教神學理論體系,整理和闡述了道教的各種修煉方術。
這一時期,道教形成了上清派、靈寶派和三皇派等道派。
上清派尊奉以《上清大洞真經》為主的上清經,稱其經典出自神尊降筆,特重真本真跡,故其傳道活動便主要是摹寫經訣寶誥。該派認為要獲得形體永存的高級方法就是存思真神。
靈寶派尊奉以《靈寶五符經》為主的靈寶經,稱其經文由天地之前自然結氣的雲篆玉符形成,書文多為世人所不識。該派在修煉上重視符籙科教,強調不只是要達到個人成仙的目的,還要幫助別人行善得道,同登仙域。
三皇派尊奉以《三皇文》為主的三皇經,重視劾召鬼神之術。此派密傳符圖、讖語,在各道派中表現得最為神秘,所以一直流傳未廣。
南北朝時期,寇謙之、陸修靜兩位高道分別對原來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使之獲得了新的發展。
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修道七年,下山後,在朝廷重臣崔浩的幫助下,受到了太武帝的尊崇。他利用「 ”帝王師”的地位,革除天師道原有的一些制度,增訂戒律和齋儀,將服餌修煉之術與符水禁咒之術合而為一,並將誦習道經的方式由「 ”直誦”改為「 ”樂誦”(即用音樂伴奏)。經過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史稱新天師道。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歷游名山,廣集道書,撰有《三洞經書目錄》,將道教經書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類,開創了道書的三洞分類法,奠定了後世纂修《道藏》的基礎。他還撰寫了大量的齋醮儀范書。他又在所著《道門科略》中,提出了一套改革天師道的計劃,主要是整頓組織系統,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度等。經過陸修靜改革後的天師道,史稱南天師道。而北魏寇謙之的新天師道,遂稱北天師道。
陸修靜的再傳弟子陶弘景,雖然隱居茅山,但梁武帝仍然經常派人向他咨詢軍國大事,故被時人稱為「 ”山中宰相”。
陶弘景著作豐富,在道教神學理論的建構、神仙譜系的整理、修煉方術的總結以及傳統醫葯學、古代化學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隋唐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特別是唐代,由於李氏皇室為抬高自己的出身門第,自稱老子(名李耳)是其始祖,於是對奉老子為太上老君的道教十分優渥。
唐高宗給老子上尊號為「 ”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給老子上尊號為「 ”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親注《道德經》。(最早注解《道德經》的皇帝是梁武帝。)
唐代,道教高道輩出,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張果、葉法善等在當時聲名卓著。
唐睿宗召見高道司馬承禎,問以陰陽術數之事,司馬承禎以《老子》「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之語諫之,勸其不必留心於方術。睿宗不以為然,反駁道:「 ”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無為,如之何?”司馬承禎回答說:治國與治身同理,清心寡欲,順物自然,而無私心雜念,則身體康健,國家安寧。
唐代道教在義理上,引人注目的是重玄學的興盛。「 ”重玄”來自《老子》的「 ”玄之又玄”一語。有欲之人的心靈被欲望牽引,於是需要告訴他們澄心遣欲,以達到無欲的境界。但這只是第一步,即遣有以歸無的程度,進一步連「 ”無欲”之心也要遣去,這就達到了「 ”玄妙”的境界。有欲、無欲好比是二偏之病,「 ”玄”好比是「 ”中道”。連執守中道之心也遣去,以至於「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是自然而然的「 ”重玄”之境。
唐代士大夫中,慕道者頗多。李白自稱「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親受道教法籙,履行了正式入道的程序。詩人賀知章也辭官做了道士。寫有膾炙人口的《漁歌子》(又名《漁父詞》)的張志和,自號「 ”玄真子”,也是一位好道之士。
女冠(即女道士)眾多也是唐代社會的一道風景線。光公主入道的就不下十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的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而魚玄機、李冶則是著名的女冠詩人。
五代時期,道教的新特點是鍾呂內丹道的興起。鍾呂即鍾離權和呂洞賓。
早期道教推崇外丹,認為自然界中那些具有恆久不變性質的礦物質(如黃金等),經過特定的燒煉程序,能夠變成人體可以服食的丹葯。人吃了這種丹葯,可以長生成仙。唐代以後,道教的長生之術,則逐漸轉向了內丹。
內丹是相對於以身外之物煉成的丹葯(外丹)而言的。
鍾離權、呂洞賓所傳下的《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等,提倡在體內煉丹,認為人的精氣神經過特殊的修煉方法,可以凝結為「 ”聖胎”,「 ”聖胎”升華成「 ”陽神”後,可以離開人的軀體,永世長存。
鍾、呂所倡導的內丹術,經施肩吾、彭曉、陳摶等人發明道要,至北宋張伯端着《悟真篇》後,成為了道教中最盛行、最重要的修煉方術。
(四)宋金元時期的道教
宋金元時期,道教派別不斷繁衍增多,道教的發展呈現出了新的特色。
宋徽宗是繼唐玄宗之後,又一個著名的崇道皇帝。他曾讓大臣給自己上封號為「 ”教主道君皇帝”。他也親自注解了《道德經》。(後世又有明太祖、清世祖為《道德經》作注解。)
北宋最著名的道士是陳摶。
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河南鹿邑人。早年習科舉,有宏圖大志。曾在一座山上題詩說:「 ”他時南面去,記得此山名。”後來逐漸淡泊塵情,隱居終老。曾寫詩說:「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陳摶在華山隱居了數十年,後兩次被宋太宗詔請入京。宋太宗讓宰相宋琪等向陳摶請教養生之術,陳摶謙稱自己不懂養生之術,並勸告帝王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勵清圖治,不宜留心於方術。太宗又請教濟世安民之術,陳摶乃索紙書四字:遠近輕重。帝不諭其意。陳摶解說道: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佞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帝聽罷大悅。
宋太宗要給陳摶封官,陳摶固辭不受,堅請還山隱居。不久,宋太宗又要召見陳摶,陳摶上表辭曰:「 ”堯道昌而優容許由,漢世盛而善存四皓。嘉遁之士,何代無之?……願回天聽,得隱此山,聖世優賢,不忝前古。數行丹詔,徒煩彩鳳銜來;一片閑心,已被白雲留住。獲飲舊溪之水,飽聆松下之風。詠味日月之清,笑傲雲霞之表。遂性所樂,得意何言?”
陳摶以睡功着稱,據說能一睡數月不起。他有《愛睡歌》說:「 ”臣愛睡,臣愛睡。不卧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鼾睡。閑思張良,悶想范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閑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雲堆里,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日西墜。”
「 ”至人本無夢,其夢乃游仙。真人亦無睡,睡則浮雲煙。爐里近為葯,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里,人間第一玄。”
陳摶精通《老子》、《周易》和道教修煉方術,其學術思想對北宋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說周敦頤的《太極圖》就來源於陳摶的《無極圖》。
陳摶的弟子張無夢亦以精通《老子》、《周易》聞名。宋真宗召見,讓他講《周易》,他專講謙卦,並解釋說:「 ”方大有之時,宜守之以謙。”當時北宋正處於興盛時期,張無夢認為此時更需要謙虛謹慎,以免因強盛而驕奢,導致天下大亂。
張無夢的弟子陳景元,對《老子》、《庄子》和很多道教經書都作過注解,是當時道教的博學之士。
北宋時期,張道陵(張天師)的後裔重新登上歷史舞台。張道陵的第三十代後裔張繼先在當時非常有名,曾多次受到宋徽宗的召見。
南宋時期,傳統的符籙道派形成了三大中心,即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天師派、以茅山為中心的上清派、以閣皂山為中心的靈寶派。此外還有神霄、東華、清微、凈明等新興的道派。
金代,從民間涌現了太一教、大道教、全真道三大新道派。其中全真道一直流傳到今天。
全真道創始人王喆,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他自稱於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丹訣,自此棄家入終南山,居於土穴中修道,號其穴為「 ”活死人墓”。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雲游至山東傳教,先後收馬鈺、丘處機等七人為弟子。
丘處機後應召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覲見成吉思汗,受到成吉思汗的尊崇。
丘處機在西行途中,給燕京道友寫詩說:「 ”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可見,丘處機西行的目的是希望能使中原百姓免受戰爭的屠戮。
《元史·釋老傳》載:「 ”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
丘處機東歸燕京以後,全真道的發展進入鼎盛局面。
入元以後,全真道和正一道成為道教最主要的兩大道派。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五)明清至民國時期的道教
在明代,正一道因受到朝廷的重視而比較興盛。全真道則比較沉寂。
明世宗(嘉靖皇帝)是又一個崇道的皇帝。世宗寵信正一派道士邵元節、陶仲文,授以一品之職。
明代先後有數位道士擔任禮部尚書之職。明代的國家祀典也大多采用道教禮儀。
嘉靖皇帝喜歡道教齋醮科儀。科儀中要給天神上奏章,說明所祈請之事。奏章一般寫在青藤紙上,故稱青詞。嚴嵩因為青詞寫得好,受到皇帝的喜愛,做到了宰相,時人稱為「 ”青詞宰相”。
嘉靖皇帝最欣賞的青詞:
「 ”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九,陽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明代,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博學能文,着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
明代全真道最著名的道士是張三豐。張三豐行蹤不定,異跡頻傳,明太祖、成祖都曾派人去尋訪,未遇。
據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明史·張三豐傳》說: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
清代,正一道天師仍繼續傳承,並受到朝廷的敕封。清初,正一道士施道淵在江南頗有聲望。清代中期,正一道士婁近垣頗受雍正和乾隆二帝的尊崇。
全真道在清代呈現出復興景象。清初,一批全真高道闡教四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
王常月在北京和江浙、湖北等地公開傳授戒律,受戒弟子眾多,由此開啟了全真道在清代中興的序幕。
民國初年,道教界為適應近代社會的變化,曾努力建立全國性的教會組織系統,以維護自身的權益。1912年北京白雲觀方丈陳明霦發起成立了以全真派為主的「 ”中華民國中央道教會”。與此同時,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在上海籌建以正一派為主的「 ”中華民國道教總會”。這兩個組織都較為松散,也未能開展有影響的活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道教居士陳攖寧提倡「 ”仙學”,對道教如何適應新的時代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参考
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獨立,大陸作家撰文調侃中國人的歷史觀,挑戰的不是當局,而是天朝網民。
作者:馮學榮原題:國人歷史觀的幾個笑柄由於寫史的原因,常與國人談論歷史,當然免不了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一開始還以為是國人接收的歷史資訊出了問題,久而久之,發現問題並不僅僅在於資訊的吸收,而是在於思維方
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獨立,大陸作家撰文調侃中國人的歷史觀,挑戰的不是當局,而是天朝網民。
作者:馮學榮原題:國人歷史觀的幾個笑柄由於寫史的原因,常與國人談論歷史,當然免不了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一開始還以為是國人接收的歷史資訊出了問題,久而久之,發現問題並不僅僅在於資訊的吸收,而是在於思維方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就是南北兩宋了,在統一了五代亂世局面之後,宋太祖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征服北方的北漢以及契丹遼國,就因為宮廷政變而死。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依靠着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勝了北漢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就是南北兩宋了,在統一了五代亂世局面之後,宋太祖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征服北方的北漢以及契丹遼國,就因為宮廷政變而死。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依靠着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勝了北漢
引言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時期,中國道教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高峰。在林靈素建立的神霄道派的鼓吹之下,宋徽宗相信了自己是神仙下界,並且自封為道君皇帝。在他的支持下道教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成為了國內最為流行的宗教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老末,在百姓日用的事物里都排不到前面去,隨便張三李四,閑著沒事都能泡壺茶喝喝,混得至不濟,大搪瓷缸里滿滿一杯釅茶,也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是現在,在古代,可要複雜得多。古人
清朝由於末年的時候,與外國列強簽訂了非常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把中國拖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因此,這個朝代在後人的心中,似乎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又由於清朝是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的朝代,這對於一些持漢民族
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念之差改變歷史,否則三國鼎立不會出現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不難發現歷史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再強大的人物最多也只能影響發展的進程。正因如此,人們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才會覺得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即部落聯盟進化為奴隸社會,私人財產不斷積累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在株洲交匯成為中國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株洲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