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密的制度設計,為何全都失效
Posted 制度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嚴密的制度設計,為何全都失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嚴密的制度設計,為何全都失效
內容導讀:
1.世人對八王之亂原因存在重大誤解,八王的權力本來很小。
2.八王之亂的禍根並不是分封,而是傻皇帝司馬衷。
3.八王造反,有一個人本可以阻止。
提及八王之亂,論者大多以為,西晉之所以毀於八王戰亂,起始原因就在於西晉武帝不吸取歷史教訓,強行大封宗室諸王,最後導致宗王擁兵自重,問鼎洛陽。
事實上這是一個偏離了歷史真相的結論。西漢初年固然出現過七國之亂,西晉固然也分封了數十位宗王。但是兩者相較,西晉宗王與西漢七國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晉武帝作為太康盛世的締造者、南北統一的再現者,不可能不重視歷史教訓,而去強推一個不合時宜、已有覆轍的分封措施。我們仔細分析歷史會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其實西晉的八王,原本只是一群勢力並不大的普通王爺。晉武帝在大封宗室的同時,原本設計了一套非常嚴格的限制措施。
一、八王權力到底有多大?
晉武帝司馬炎反思曹魏之所以被篡權的症結,在於曹氏對待宗室非常刻薄,沒有分封足夠強大的宗室王,他們手中無兵無權,導致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曹氏根本拿不出足夠的力量反制。
基於這樣的認識,晉武帝大量地進行了分封。司馬氏家族人丁也非常興旺,晉武帝分封出去的大小諸王多達數十位。而且也賜予了他們一定權力。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西晉的王,果真像西漢七國那樣,是跨州連郡,動輒擁有數十萬軍隊、和百萬級人口規模的割據王國嗎?晉武帝不傻,他分封的諸王,其實權力很一般。
從秦漢以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合於封建經濟基礎,已經逐漸完備,不可移易。王國的權力不可能擺脫這一羈絆。王國的規模和制度也必然要受它制約。
盡管西晉諸王極受尊重,行動也自由得多,然而就實權看,比起曹魏諸王來,卻沒有也不可能有根本的變化。西漢初年,「 ”藩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而西晉只不過「 ”封諸王以郡為國”。而且這個「 ”國”並不全部屬於他,「 ”名山大澤不以封,鹽鐵金銀銅錫,始平之竹園,別都宮室園囿,皆不為屬國”。而對封給他的地區,也無權收取全部民戶的賦稅。如中山國有戶32000,中山王睦食戶只有5200。梁國有戶13000,梁王的食戶只有5358。
同時,諸收取賦稅,也只能到手三分之一,而不能全取所有。晉武帝的設計初衷就是這樣,讓你有吃的,但不至於太多,拿不出余錢去招兵買馬興風作浪。
在官吏的任用上,諸侯王也並不能隨心所欲,而要受晉王朝的監督。梁王司馬肜起初向中央推薦張蕃當自己王國的中大夫,結果因為張蕃犯了法,結果有關部門向晉武帝上奏,牽連治罪,把梁國的屬縣削掉一個。所以後來的諸侯王大都不願自選官吏。
這是財權、政權。那么軍權呢?
對於王國的兵力設置,晉武帝也設計了一套復雜的制度。大國兵力五千、次國三千、小國一千五百。但隨着世襲傳承,大國始封王死後,到了他的孫輩,就削去一千五百人,到了 曾孫輩,再削一千五百人。次國襲封的嗣王也最終會削到只剩一千五百人。按照這樣的制度執行下去,諸侯王的兵力都是越削越少的趨勢,根本不足以對抗中央,對比西漢吳楚七王動輒能聚集起數十萬兵馬,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後來宗室諸王混戰,他們利用的也根本不是這點可憐的王國兵,而是趁亂攫取的駐防各地的正規軍。
從總體上看,晉武帝還采用了當年漢武帝推恩令的做法。即,除皇子外其余不得封王。已經封了王的,除了嫡長子繼承王爵,其余支脈子弟,可以按等級降封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相應的封土,就從其父的王國內拆分。
如果晉朝的統治足夠長,可以肯定的是,晉初那些封的王爺們,其封地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弱,雖然宗王眾多,卻根本無法掀起對抗中央的浪潮。
二、八王之亂因何而起
盡管晉武帝有嚴密的設計,八王之亂還是爆發了。
為什么呢?根本原因不在於宗王的權力大小,問題出在政治權力的傳承出現了問題。
晉武帝傳位於白痴兒子司馬衷。
這位傻皇帝是什么樣天下共知。宮里的蛤蟆叫,他問是為公叫還是為私叫。發生飢荒,他竟問何不食肉糜。根本沒有正常人的智商。
但當時晉武帝其余諸子幼弱,他怕廢長立幼會引發政治秩序紊亂,因而不斷地護短,堅持把司馬衷立為太子,並遺命國丈楊駿和叔叔汝南王司馬亮輔政,采取外戚加宗室雙保險的方式確保自己的傻兒子坐穩皇位。
可是皇權再強,也擋不住世人悠悠之口。晉武帝未死之時,就有人提出了別的皇位繼承人選。
這個人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齊王司馬攸。
司馬攸這個人很有名望,也比較賢明,和晉武帝是不相上下的。朝中許多大臣都有意勸武帝立弟弟為繼承人。
兄終弟及在封建時代是一個相當危險的現象。極易引發皇族內部大爭斗。春秋時吳國、鄭國都發生過兄弟相承的內部屠殺,像專諸刺殺吳王僚。這種繼承制度的危險性在於,兄死弟及,但兄弟輩人數總歸有限。當一代人死光,皇權終究要向下一代傳承。
那么由誰來傳?父子之親,總歸要強過兄弟、叔侄之親。
晉武帝擔着這份心,所以堅持不改立繼承人同,而且還把齊王連逼帶氣,弄得嘔血而死。晉朝就此失去了最有可能防止宗王叛亂的絕佳人選。
如果晉武帝能狠狠心,立其他的兒子為太子,倒也不是不行。比如後來在八王之亂中被擁立的晉懷帝——晉武帝第二十五子,縱使他是個一般人,但也要遠遠強過那位白痴哥哥。
當然,立幼容易出現政權不穩的危機,當年曹魏不就是這么亡的嗎。晉武帝就是在左右為難中,終於堅持了既定策略。
那么這樣就導致了一個最險惡的局面。
第一,最有威望繼承皇位的司馬攸死了。
第二,當權的皇帝是個白痴。
第三,有權繼承皇位的宗室王特別多,除了晉武帝的二十多個兒子,還有他的叔叔、侄子、弟弟等等。
也就是說,大家彼此半斤八兩,誰都有權力去爭奪皇位繼承權。
偏偏輔政大臣楊駿和繼之而起的汝南王司馬亮都是愚蠢無能的水貨,無法鞏固中央權力。惠帝的皇後賈南風也是個不甘寂寞的惡女人,她連連使計殺了兩個輔政大臣,把最高權力當作獵物追逐,終於掀開了諸王亂戰的潘多拉魔盒。
三、八王靠什么作亂?
八王之亂,其本質不過是爭奪皇位的政治斗爭。
但為何後來會演變成戰爭呢?如前文所說,八王沒有多少實力,手中的兵力非常可憐,那八王的兵力又從哪里來的呢?
晉武帝不給諸王太多的兵力,但他卻把許多有能力的王爺,派到各地擔任州郡和重要城市的都督,掌管一地的兵力調動。
晉朝的制度基本都來源於三國曹魏。都督這個軍職的實際權力很大,可以指揮一個方向的軍隊,甚至有的都督權力還能大到干預地方官員任免的地步。
曹魏末年發生的淮南三叛,以及鍾會在蜀中意圖擁兵造反,就是利用都督這個職位所掌之重權。
晉武帝時代雖然把諸王派去當都督,但都是臨時性任用,並非讓某個王一直待在某地不動,不會讓他形成尾大不掉的權力。
所以他在位時,諸王們都很老實。他們雖然可以指揮軍隊,但前提是中央授權了,沒有中央授權,他們一兵一卒也調不了。晉武帝的個人政治威信又非常高,所以在他有力的震懾之下,沒有哪一個宗王敢於發兵造反。
但是晉武帝沒有想到的是,他死之後,中央的權威急劇下降,那些掌握着軍隊指揮權的宗王們又開始有了覬覦之心,都督的權力立刻就發生擴大化了。
起初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在洛陽奪權,還只是利用駐扎在洛陽城的禁衛軍。但到了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這五個王參與爭奪,他們就已經開始裹挾晉朝駐扎在各地的正規軍了。
規模最大的一次混戰,幾家王爺調動的兵力達到三四十萬,地方州的刺史也都跟隨諸王們一起混戰拼殺,一場政治斗爭,終於演變成不可挽回的大戰。
相关参考
鋰電設計概述在鋰電設計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已知電池的尺寸、充放電制度以及放電環境等參數,來設計電池的容量、內阻以及相關工藝參數;或者已知容量、充放電制度以及放電環境等參數,來設計電池的尺寸及相關部件參數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军事、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此战过后勋贵武将集团势力大减,加上长城防线没有发挥出预警功能,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是文官集团阴谋的想法。这个论断有两个致命错误,第一就是把文官集团想象成了
懸掛於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人民大會堂內設置的代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廳室(當時只有30個省級行政區域)設計圖,早已分發至各省。其內部裝飾、布置先由各省根據本省的人文特點提出方案,報國管局
懸掛於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人民大會堂內設置的代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廳室(當時只有30個省級行政區域)設計圖,早已分發至各省。其內部裝飾、布置先由各省根據本省的人文特點提出方案,報國管局
前言:南宋滅亡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疆域的朝代—元朝。元朝疆域到底有多么大呢?北至北冰洋西至我國阿爾泰山脈附近,南至越南的南界,冬至勘察加半島。對於這么遼闊的國家,當時的元朝開國皇帝忽
前言:南宋滅亡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疆域的朝代—元朝。元朝疆域到底有多么大呢?北至北冰洋西至我國阿爾泰山脈附近,南至越南的南界,冬至勘察加半島。對於這么遼闊的國家,當時的元朝開國皇帝忽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早不下手推翻康熙,落得個階下囚的下場
鰲拜不推翻康熙,是因為他其實對清朝忠心耿耿,直到康熙設計擒拿他之前,他都沒想過要謀反,等到康熙動手之後再想已經來不及了。更何況,清朝初年也不存在鰲拜謀反的土壤。康熙是怎麼抓的鰲拜?金庸小說《鹿鼎記》里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陈情表》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千年文坛,有不少一文成名的例子,本期要和大家说的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成名作是年年入选中学课本的《陈情表》。坊间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读诸葛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