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想讓楊憲拜相,為何劉基卻要反對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太祖想讓楊憲拜相,為何劉基卻要反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太祖想讓楊憲拜相,為何劉基卻要反對

序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出於對楊憲的賞識,故而「 ”欲相楊憲”,意思就是打算冊封楊憲為「 ”丞相”,但是素來與「 ”楊憲”交好的明朝名臣「 ”劉基”,卻對明太祖冊封楊憲為丞相的想法大為反對,「 ”力言不可”。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究其原因,原來是「 ”劉基”覺得楊憲能力不足,無法真正做到「 ”得才配位”,自然也就無法成為一個「 ”好丞相”,所以這才極力反對楊憲拜相。——《明史·列傳第十六》


劉基示意畫像插圖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 ”劉基”是不是嫉妒「 ”楊憲”啊?否則為何要阻止楊憲拜相呢?這不就相當於斷送了楊憲的仕途嗎!其實不然,因為「 ”劉基”完全沒有「 ”嫉妒”楊憲的必要。

明太祖曾對劉基說過這樣一句話,「 ”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儼然同樣有冊封劉基為丞相的想法,但是卻被「 ”劉基”以「 ”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的理由給拒絕了。——《明史·列傳第十六》

顧名思義,只要劉基願意,便可以隨時接受冊封出任丞相。如若再加上史書所記載的「 ”憲素善基”,顯然楊憲平時與劉基的關系也是極好,那么劉基「 ”嫉妒”楊憲的說法,自然也就無法成立了,畢竟楊憲拜相以後,單是與劉基的這份關系,就足以讓兩者互相幫扶了不是嗎?——《明史·列傳第十六》

所以也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即楊憲真的不適合做丞相,畢竟不管怎么說,「 ”丞相”還真就不是那么好當的。


李善長示意劇照插圖

「 ”丞相”所必須要具備的標准

有句俗話說的好,「 ”做官難,做一個好官更難”,明朝的丞相同樣如此,想要真正的坐穩丞相之職尚且不容易,更別提還得做一個「 ”心系百姓、忠於朝廷”的「 ”好丞相”,顯然就更是難上加難。

  • 論品級

「 ”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乃是「 ”九品十八級”官階體系中的「 ”第一序列”,在明朝職官體系之中更是「 ”位列三公”,即「 ”太師、太傅、太保”一級。——《明史·職官一》

就好比洪武三年(1370年),被明太祖朱元璋「 ”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的明初丞相「 ”李善長”,這個時候的他,就正是「 ”正一品”官階。——《明史·列傳第十五》

明初丞相位極人臣示意畫像插圖


  • 論地位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分設「 ”左、右丞相。......以統領眾職”,在朝堂上的「 ”朝位班次”,更是「 ”俱列六部之上”,實打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位極人臣都一點不為過。——《明史·職官一》

  • 論權勢

明初丞相執掌六部諸司,凡「 ”官吏選授、封勛、考課之政令”、「 ”戶口、田賦之政令”、以及「 ”諸司、衛所祿俸,邊鎮糧餉”等諸多「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所擁有的職能,丞相都有權參與甚至是決策。——《明史·職官一》


胡惟庸示意畫像插圖

就好比明初丞相胡惟庸,其就是憑借這「 ”大權在握”的「 ”丞相”之職實現了「 ”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的專權目的。——《明史·奸臣》

試問,如此位高權重的一個「 ”職位”,若是放在一個能力平常的普通人之手,他能完成這般繁巨的工作量嗎?又能扛住因「 ”位高權重”而帶來的諸多「 ”不良誘惑”嗎?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做好一個「 ”丞相”,而且還得是明太祖朱元璋眼中的「 ”好丞相”,那么在擁有足夠的能力妥善處理政務之時,勢必就還需要相對應的「 ”德行”來呼應,即「 ”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的氣度。——《明史·列傳第十六》

意思就是丞相在處理政務之時,不能加入自己的「 ”主觀意識”,要始終保持公平公正,並把義理作為衡量一切的標准。正如前文曾說過的,丞相必須「 ”心系百姓、忠於朝廷”,唯有「 ”德才配位”,方能真正的成為一個「 ”好丞相”。

赫然是「 ”才能”與「 ”德行”二者必須得相輔相成,而且缺一不可。那么我們再來看看「 ”楊憲”是否能達到「 ”丞相”所必須具備的「 ”才能”以及「 ”德行”的標准。


楊憲示意劇照插圖

楊憲不具備丞相所必須具備的「 ”德行”

據史料記載,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 ”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辟夏煜、孫炎、楊憲等十余人”,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楊憲才算是正是進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視野。——《明史·太祖一》

但是一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之前,楊憲在明太宗手底下所負責的職能其實都很簡單,要么是傳遞信息的「 ”信使”,要么是在外監察的「 ”檢校”,而且基本也都是些地位不算太高的「 ”小官”。

就好比明太祖朱元璋在拉攏「 ”張士誠”之時,就曾「 ”遣楊憲通好於士誠”,並明確表明「 ”自今信使往來,毋惑讒言,以生邊釁”,毫無疑問,這個「 ”信使”所指,就是「 ”楊憲”此時所扮演的角色。——《明史·列傳第十一》


李文忠示意畫像插圖

再比如至正十八年(135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 ”李文忠守嚴州”,此時的楊憲也一並被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到了「 ”嚴州”,出任「 ”檢校”,很顯然,明太祖就是想讓楊憲去監督「 ”李文忠”。

繼而史書上所記載的「 ”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其不法,帝欲召還”事件也就因此而發生,這就足以證明楊憲當時所履行的,就正是「 ”檢校”的「 ”監察”之責。——《明史·後妃》

與此同時,據明太祖朱元璋後來所說的,「 ”嚴,敵境也,輕易將不宜。且文忠素賢,憲言詎可信?”以及「 ”文忠後卒有功「 ”等相關記載來看,無疑就坐實了楊憲的「 ”誣告”純粹就是捕風捉影,並無真憑實據,全然只靠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明史·後妃》

這也就意味着楊憲顯然沒有丞相「 ”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的氣度,也就是沒有具備丞相所必須要具備的「 ”德行”。——《明史·列傳第十六》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畫像插圖

楊憲不具備丞相所必須具備的「 ”才能”

除此以外,一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讓楊憲「 ”以伺察搏擊為事”,顯然還是讓他承擔跟「 ”監察”相關的職務。——《明史·列傳第二十三》

換言之,自楊憲投奔朱元璋之日起,再到洪武元年明朝正式建立,前後跨度十余年,然而「 ”楊憲”所承擔的職能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還是專門負責監察官員、或者是刺探情報。

可是同樣是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卻提出了「 ”欲相楊憲”的想法,而且緊接着於洪武二年(1369年),就宣布「 ”楊憲為相”,直接將其升遷為「 ”左丞相”。——《明史·列傳第十七》

這前後的轉變是不是莫名有點太快了呢?大家想啊,楊憲在拜相之前的十余年時間里,絕大多數時期都只是「 ”信使”或者「 ”檢校”之類的小官,人微言輕。但是在明朝建朝後,楊憲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搖身一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丞相”,更是手握重權,位極人臣。

前後的差異不可謂不懸殊,難不成此前都是楊憲在藏拙?顯然可能性不大,那么也就只剩下了一點,是明太祖朱元璋刻意為之,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想通過「 ”楊憲”來達成對「 ”丞相”權力的限制以及掌控。


明朝中央集權示意概念插圖

大家想啊,明太祖想要實現「 ”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訴求有目共睹,而「 ”丞相”又位高權重,勢必就會對明太祖實現「 ”君主專制”的目標造成威脅。

再加上明太祖既然能讓楊憲「 ”以伺察搏擊為事”,也就意味着明太祖定然十分信任楊憲,所以這「 ”楊憲”自然也就成了明太祖限制以及掌控「 ”丞相權力”的極佳人選,至於有沒有「 ”才能”,反而成了次要的。

畢竟明太祖在掌控「 ”丞相”的權勢以後,勢必就會形成事事皇權為上,一切皆憑皇帝做主的政治格局不是嗎?

再比如,楊憲曾主張「 ”民輕犯法,非重治之,則犯者益眾”,而明太祖朱元璋則是「 ”民之為惡,譬猶衣之積垢,加以瀚濯,則可以復潔”,顯然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態度,同樣足以證明明太祖其實並不在乎楊憲能力的強弱,只要忠於朝廷就足夠了。——《明太祖寶訓·卷五》

如若再結合曾推行「 ”嚴刑峻法”法家思想的秦王朝興衰歷程來看,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楊憲此舉,無疑就是在走秦始皇嬴政的老路,對民心的凝聚極為不利,顯然並未意識到「 ”仁政”對於「 ”政權”延續的重要性。所以其「 ”才能”定然也是極為有限的。


劉基示意畫像插圖

劉基反對楊憲拜相的原因

那么劉基反對楊憲拜相的原因就很明顯了,屬實就正是因為楊憲非但「 ”才不配位”,而且亦是「 ”德不配位”,並不適合出任丞相之職。

「 ”孔子”曾經說過,「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而劉基又是著名的「 ”文學家”,博通經史,學識淵博,自然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周易·系辭下》

所以在明太祖朱元璋提出這個想法之時,出於對楊憲的了解,劉基當即就得出了一個「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的結論。顯然是在旁敲側擊的告訴明太祖朱元璋,楊憲並不具備丞相所必須要具備的標准條件。——《明史·列傳第十六》

這點相信大家從前文所講的種種案例中也能夠看出來。

而且,劉基拜相後也確實是表現出了很大的不足,專決省事,罷去舊吏,更用親信,殺侍御史劉炳、彈劾右丞汪廣洋,幾乎可以說是想方設法的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擺明了是想要「 ”專權”。非但暴露了其「 ”德才皆不配位”的缺陷,更是完全違背了明太祖想要通過他限制「 ”相權”的初衷。

從而也就直接導致了洪武三年,「 ”中書左丞楊憲有罪誅”的事件發生,明太祖最終還是對其大失所望。——《明史·太祖二》


楊憲示意劇照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劉基是因為楊憲並不具備丞相所應該具備的「 ”才能”以及「 ”德行”,所以才出於對明朝社稷、以及百姓的考慮,不惜承擔「 ”違抗聖意”,也要極力反對楊憲拜相。

不過劉基卻忽略了明太祖想要限制和掌控相權的深層次意圖,所以即便劉基阻止楊憲拜相,但最終卻並未成功。

如果這么看的話,其實劉基和明太祖兩人都沒什么錯,其言論或行為也都能站得住腳,畢竟根本的「 ”立場”就不同,一個為「 ”社稷百姓”,另一個則為「 ”江山政權”,那么考慮問題的方式和方向自然也就截然不同。

但殊途同歸,如果楊憲真的能在拜相後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 ”德才兼備”,滿足丞相所必須具備的標准,那么等待他的結局定然不會是史書所記載的那般模樣,畢竟他在拜相之前,就已經有了最讓明太祖朱元璋放心的一點,就是「 ”忠於朝廷”。

常言道,以史為鑒,封建時期的制度或事件固然有其消極影響,但也會有其積極的一面,楊憲拜相的案例就足以告訴我們,不管何時何地何人,不論職位高低,權勢大小。光有「 ”才能”肯定是不行的,「 ”德行”亦是同樣的重要。而且兩者必須「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end】

相关参考

為何劉備一生都不重用趙雲

趙雲跟了劉備30年,不被重用了30年,這與他平時的行為極為不符,劉備這樣做,到底意在何為?劉備的心思藏得非常深,一直以來,他從未對任何人說過,他對趙雲的安排,就連諸葛亮也不知道劉備有這樣的心思。畢竟,

三國中,北魏滅蜀後,為何劉禪活了下來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之所以三國時期被人們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各國名將輩出,兵法謀略也都較為廣泛,最終我們也都知道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時代,史稱「”三國歸晉”。這一切的原因都得歸於司馬司

三國中,北魏滅蜀後,為何劉禪活了下來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之所以三國時期被人們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各國名將輩出,兵法謀略也都較為廣泛,最終我們也都知道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時代,史稱「”三國歸晉”。這一切的原因都得歸於司馬司

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為何關羽和諸葛亮齊聲反對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對其麾下群臣和眾將進行了一番封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位最高的四方將軍花落誰家?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都在意料之中,唯獨後將軍黃忠引來不少爭議,至少諸葛亮和關

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為何關羽和諸葛亮齊聲反對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對其麾下群臣和眾將進行了一番封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位最高的四方將軍花落誰家?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都在意料之中,唯獨後將軍黃忠引來不少爭議,至少諸葛亮和關

張飛六十回合擊敗趙雲,曹操想讓他當車騎將軍,這種說法可信嗎

在《三國演義》里,有很多事情都讓人困惑。比如呂布轅門射戟真的射中了嗎?張飛和趙雲誰的槍法第一?曹操為何封張飛不封關羽?有人說張飛和趙雲沒有交過手,也有人說呂布轅門射戟根本沒射中,是呂布劉備聯手欺負紀靈

唐朝時為何國內有那麽多的外國人,他們來自哪裡

在抗擊疫情還在繼續的時候,有一個話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就是外國人來我國生活定居(不涉及更改國籍)的問題。大多數人的態度是反對,反對理由是我國地少人多,14億的人口基數,什麽樣的人才沒有?現在重點是把

人性的光輝在質樸中彌散

文/秦巴子有一個問題似乎一直困擾着小說家,甚至同時也困擾着小說讀者,那就是關於“現實”的問題。小說家爲什麼寫小說?反映現實。而小說家同時又說,寫小說是要反對現實,以至於擺脫或者超越現實。這個所謂的現實

為什麼慈禧太后圖謀廢黜光緒帝,卻遭到各國的反對

在清末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特別詭異有趣的事件——己亥建儲。說白了就是慈禧太后幫光緒皇帝立了個儲君,當然按照慈禧太后的說法叫「大阿哥」。這個非常明顯的廢立皇帝的舉動為何最終不了了之,可以說是原因眾多,但

民進黨當局想讓世界看見什麼樣的台灣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題:民進黨當局想讓世界看見什麼樣的台灣?新華社記者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放眼全球,到處都在緊張抗疫,與病毒爭奪時間、搶救生命。唯有台灣是個異數。一眾高官為刷存在感、增加「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