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29年,在位富國強兵,秦始皇這位祖宗功不可沒

Posted 都城

篇首语:我会努力奋斗直到亮瞎你们的双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逃難29年,在位富國強兵,秦始皇這位祖宗功不可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逃難29年,在位富國強兵,秦始皇這位祖宗功不可沒

導讀:公元前362年,秦宮內,彌留之際的秦獻公面部表情漂忽不定,一會兒愁苦,一會兒驚恐,一會兒又狂笑

人們熟知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催枯拉朽、勢如破竹地打垮六國,統一華夏這一壯闊場景。如果僅把這一功勞記在始皇頭上未免偏頗,其實是他們八輩子祖宗修來的福份,真的,是八輩子,而這個秦獻公就是第一輩子。


今日櫟陽(閻良區圖片)

一、王位寶座被奪,流離魏國29年

公元前425年,獻公老爸秦靈公去世時他才10歲,寶座還沒沾屁股,就被叔爺爺秦簡公串通王室貴族奪了去。為了躲過篡位後原君王被弒的傳統戲碼,少不更事的獻公與隨從們自國都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長途跋涉、顛簸流離,翻過崤山、度過黃河,行程1000多里,來到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開始了長達29年的客居人生。

魏國當時處在魏文候當政的黃金時代,重用士族,推行中央集權,依法治國,國力強盛。特別是在公元前408年,魏國派大將吳起重挫秦軍,奪取了黃河與渭河之間的大片領土,秦國只剩下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獻公是既羨又恨,他羨慕魏國取得的非凡成就,恨叔爺爺一祖三代把持朝政而又無所作為,讓強大的魏國奪我秦國疆域又殺我秦國將士。

好在他有儲君公子的身份,魏國倒也不難為他,待遇優厚,衣食無憂。他一邊學習魏國強國經驗,一邊密切關注秦國國內局勢。


秦獻公劇照

二、奪權即位,復返闊別故鄉

這場做了近30年的帝王夢想得以實現,可不是水道渠成的。

1. 簡公爺們混得也實在太慘,外面失地受欺不說,內部也四處受敵,不受待見。他在位14年,也想變革圖新,無奈能力有限,當時內部反作用力也太大,收效甚微不說,也得罪了一批人。

他兒子惠公在位13年也碌碌無為,最慘的是他孫子秦出公,年僅兩歲即位,全靠他媽撐台面。他媽又不得已依重她娘家人,也就是外戚了。為了拉攏貴族們支持,只得拿出公款來賞賜,一來二去,國庫也空啊,只得加稅加租,又得罪了新興的地主階層,弄得里外不是人。

2.魏王也真心想幫他回國復位。魏國在魏文候30年不懈努力下稱霸中原,他兒子武王又將霸業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但是樹大了也招風哦,因為利益糾分,趙國跟魏國杠上了,不僅如此,趙國還聯系了楚國,想給魏國來個南北夾擊。而秦國與魏國又是死對頭,如果在南北腹背受敵的時候,西邊的秦國再在側面捅刀子,受不了啊。如果把獻公送回秦國去攪攪局到是一個一帶兩便的主意,獻位上位成功,憑他在魏29年的交情,肯定是親魏的,就算上位不成,秦國內部再亂成一鍋粥以後,也顧不上我們魏國的事了。一是想派兵直接把獻公送到秦國,助其上位,二是可以給予財力上的大力支持。


戰國初期地圖

3.獻公回國心切,但又不得不做周密安排

對於魏武王想派兵護送一事,獻公還是持保留態度的。一是秦國與魏國本有世仇,這樣由魏兵保駕,豈不直接向秦國表明是以魏國「 ”兒皇帝”身份入駐了,勢必得不到秦民厚待。二是雖說秦國內兵羸將弱,如果秦國真反感,想要反抗的話,帶多少兵也可能石沉大海,無濟於事。再則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欠魏王太多的情份,以後受制於魏國的情況更多。而魏王助資的事就卻之不恭了,錢多了好辦事,只要事成就可,沒人管你的錢是哪來的。

獻公安排能言善辯之士先去秦國打前站,用厚資結交與出公母子不和的大臣和貴族、當地的豪傑義士,特別是秦軍將領。秦人本來就對30年前獻公之位被奪深表同情,簡公在位期間又失去了河西大片土地,現在出公母子又把朝政弄得烏煙嶂氣,所以秦人對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能出現一位有為君主,帶領秦國重現當年秦穆公時的強盛。許多大臣願意配合獻公推翻秦出公母子的統治。自耕農和地主因為加稅原因也厭惡出公母子,聽說獻公要回國實行新政,也盼着獻公的早日歸來。

櫟陽今景(閻良區)

在做了一年的充分准備後,獻公與魏武王辭別,在表達了30年厚待之情後,與武王盟誓,獻公表示:只要您武王在世一天,我們秦國絕不冒犯魏國。獻公算是送個干巴人情,回去能不能有十分的把握奪回王位先不說,以秦國現在的國力,冒犯魏國相當於以卵擊石,以後的事誰知道呢。魏武王感覺雖然很不爽,但也在心里打着自已的算盤,等我把趙國和楚國擺平了,到時再收拾你小子。

由於前期做足了功課,回國即位還算順利。出公母子聽說獻公回國,派兵截殺獻公,但帶兵將領早已被獻公收買,不但未殺獻公,還說服兵士們共同擁戴獻公,反成了獻公保駕護航的儀仗隊了。公元前385年,年近40的獻公回到闊別29年的秦都城雍城(現陝西寶雞市),把出公拉下了王位寶座,終於將久違了的王位寶座拉到了自已臀下。

秦國軍旗

三、秦獻公在富國強秦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治國當然是恰當地分配利益。開局第一步先廢除了秦國執行了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這一政策得罪的是死人,而受益的是活人。除了個別老頑固分子,多數人會拍手稱快。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當時秦國人煙稀少,要種地,要強軍,沒有足夠的人力怎么行。秦獻公300年前的祖宗秦武公用66人殉葬,200百多年前另一個有名祖宗秦穆公用177人殉葬,當然這只是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無記載的王公、大臣和各級貴族位,包括奴隸主也都有數量不等的奴隸殉葬。不管怎么說,這些人無論吃的好歹,長到這么大肯定也消耗了不少糧食不是,再者說如果這些人繼續繁延,成效自然不同。從後來秦國連年征戰而不乏兵源的情況下,這項政策的推行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果斷遷都。獻公即位的第二年就把國都從雍城向東遷到了200多公里櫟陽(今陝西省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庄村與古城屯村之間)。當時各階層對24年前魏國奪其河西大片土地耿耿於懷,動輒以恢復祖宗基業為志向。好吧,既然大家都要光復祖業,為了表示這份決心,我把都城都遷到東邊,離河西更近點,到時打起來更方便不是?其實獻公遷都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擺脫秦國雍城一大批因循守舊、目光短淺而又頑固不化的奴隸主集團的束縛。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嘛,一個個自私自利還天天在老子面前瞎逼逼。有本事你們都把家業舍了也跟着來櫟陽哦。

秦軍備戰場景

3.建「 ”自留地”,實行「 ”初稅禾”,建立初步的市場流通機制,大力發展經濟。

公元前379年,他把處在秦國邊遠地帶的蒲、藍田、善、明氏等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已直接控制,收成直接歸國家所有。

允許自耕農開墾荒地,自已種不過來了,也允許招募無地自由人或者偷跑的奴隸作為佣工,國家按比例分成地上出產的谷物。自耕農慢慢就成了地主,地主擅長種地,又可以招工,在上交國家一部分後,自已留一大部分,積極性自然高漲,不斷的開地擴大生產。奴隸主守着祖宗留下的田地,眼看着奴隸跑得越來越少,也跟着地主學習,在改變與奴隸的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學着買地與國家分成谷物。各階層受益良多,而最大的贏家當然是獻公和他的秦國,經濟實力不斷強大。

地主生產的糧食越來越多,總不能自已都吃了吧,再說還有蔬菜、農具等也需要流通。好吧,我建個市場,你們隨便買賣,只要給我交上稅就行了。這是秦國又一大經濟來源。

4.人力資源管理。公元前375年,也就是即位後的第10年,秦獻公建立了戶籍制度,把五家編成一伍,一伍之內在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實行連坐制度,如果一人犯法,一伍之人都有負連帶責任,這樣就加強了內部相互監督,人人守法,在提高了秦人軍事素質的同時,社會秩序大有好轉。

秦獻公

四、秦獻公的軍事成就

隨着秦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無論是舊有奴隸主還是新興地主,對土地的渴望是越來越強烈,但國土有限,要想擴地,只能把目光轉向外國。魏國早先奪去的河西土地自然就首先進入秦人視線。

時隔19年以後,魏國既不是文候那時的強國,也無魏武王時那么雄壯了。魏武王的兩個敗筆讓魏國陷入幾近滅國的境地。武王先是聽信諂言把文武全材、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趕到了楚國,自廢武功。又因為死前未立儲,兩個兒子魏罃[yīng]和公中緩爭位,國內大亂。韓趙聯軍在濁澤(今山西運城境內)大敗魏軍,接着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趙成候與韓懿侯因到底是滅了魏國還是將其一分為二爭執不下,接着一拍兩散,無意之間留了魏國一條小命。

當年獻公與魏武王相約的:魏武王在世,絕不與魏國為敵,現在你武王已經歸西,就別怪我不講情面了。

1.公元前366年,58歲的秦獻公以魏韓威脅大周天子為由出兵勤王,在洛陰打敗魏韓聯軍,受到周天子褒獎。

2.時隔兩年,秦獻公又對魏國玩了一票大的。不僅一舉奪取了秦國故土河西之地,還越過黃河,打到魏國腹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6萬(秦軍有以人頭數記功的傳統)。此舉又受到周天子大加贊賞,賜給獻公「 ”伯”(相當於霸主的意思)的稱號。

3.又過了兩年,秦軍在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再次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國相公叔痤,由於當年公叔痤與獻公交情還不錯,一段時間後就把他送回魏國了。

獻公劇照

五、結語

1.獻公享年62歲。從10歲之後就流離國外,想起逃難的日日夜夜,自然會驚恐不安;而在魏國煎熬的29年里,前途渺茫,不知何時才有出頭之日,後來看當然是成功了,可在當時,不迷茫才怪,能不愁苦么;最後想到推翻靈公祖孫們,搶回王位寶座,奪回秦國河西故土,不僅狂笑了吧。

2.秦獻公扶持新興地主階級,壓制和擺脫奴隸主階級,大力發展經濟,初建戶籍制度,培養秦民良好的社會風氣,無疑為後來孝公任用商鞅大力進行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而吳起等在楚國改革的失敗也與前期缺少鋪墊有關。獻公不僅為孝公創造了好的條件,甚至為其八世孫始皇帝嬴政統一中國都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相关参考

從商鞅農戰論的角度,分析其對秦國富國強兵的助力

前言商鞅變法是任何一個時代談起改革都不會放過的話題,同樣不會過時的話題。秦國的商鞅變法不是孤零零地存在於戰國時期,類似的這種變法各國大大小小均有發生,絕大部分是與商鞅同為法家學派的,但是為何唯有商鞅成

日本馬種改良計劃

我們知道,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攘夷不力的幕府被推翻了。而明治政府為了不被列強宰割,開始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歷程。說白了,富國與強兵,是為了自保。但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幾場戰爭的勝利,上下

日本馬種改良計劃

我們知道,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攘夷不力的幕府被推翻了。而明治政府為了不被列強宰割,開始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歷程。說白了,富國與強兵,是為了自保。但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幾場戰爭的勝利,上下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曇花一現“強國夢”

魯格•肇嘉《父性》中關於“父親職責”的論述,為《風雲戰國之韓國篇:權術的代價》做了最好的總結。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但遠遠未達到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效果。作為同樣

秦朝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這幾位宰相功不可沒

秦始皇不僅統一了六國,而且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不過秦朝的成功,離不開魏冉、范睢、張儀、商鞅這四位宰相。內政家魏冉從惠王時就開始在朝中當官,歷經三朝,並且四度出入宰相。魏冉在職期間,從宋國奪取陶丘

康熙收復臺灣功不可沒

提起祖國的寶島臺灣,恐怕我們有很多話題要說,今天我們主要講一下臺灣的那段讓我們不得不牢記的歷史。臺灣的歷史臺灣,古稱島夷,由稱瀛洲,到了明朝的時候稱爲“雞籠”“大員”等,雖然稱呼不一,但臺灣從屬於中國

鄰國一支絕密組織,潛伏中國近40年無人知曉,現如今仍有殘餘

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迅速的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野心日益膨脹的日本開始將自己的手伸向亞洲各個鄰國,而爲了獲取更多的情報,日本派遣了大量的情報人員潛入各個國家中進行情報的竊取,日軍最早在中國設立的

甲午戰爭

1890年,日本經濟危機爆發,日本急需內部改革或者外部刺激轉嫁國內矛盾,因此對開戰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時,當年指導了“強兵富國”戰略的山縣有朋已經出任首相,更是不遺餘力的強調中日之間“必有一戰”等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