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了政治的巨星,做不了道德的聖人

Posted 政治

篇首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做得了政治的巨星,做不了道德的聖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做得了政治的巨星,做不了道德的聖人

懂歷史,會生活,做有溫度的歷史故事。感謝各位看官收看這篇文章,我是嗨喲。

電視劇當中的曹操,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台詞:「 ”世人皆錯看我曹孟德,今日錯,明日錯,何日不錯?”


可是,世人真的看錯了曹孟德嗎?評價曹操,既是一件簡單的事,又沒有那么的簡單。上至70老朽,下至5歲小孩,都能略說出曹孟德的一二事跡。殊不知,大眾視野當中的曹操,多半是藝術創作之下的曹操,而非真實存在的形象。

1

有的人很能說,也很會說,越是津津樂道、喋喋不休的曹操形象,往往會讓你覺得,不過是在復述《三國演義》當中的種種情節。不是說其中角色不夠真實,只是在這其中只說對了一半。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曹操無法在他死後完全掌握輿論的風向,盡管在曹魏政權之下已經打壓了很多不好的聲音,卻依然會有編史者對他吹毛求疵。歷史就像一個容易反彈的彈簧,越用力壓制,所迸發的力量就越強大。曹操,正是這樣一個在歷史彈簧之下有着不同名聲的梟雄。

2

曹操在後世當中的形象,多半是出至於陳壽的《三國志》當中。在這部書當中,曹操足智多謀、忠肝義膽、平步青雲之上,聊勝亂世之中。所刻之像,完全正面、積極。


在陳壽的刻畫之下,曹操並非白面奸臣,恰恰與之相反,是一個忠臣形象。東漢末年,皇室衰微,群雄並起而逐鹿中原。諸侯的野心從星星之火,已經發展到燎原之勢,曹操卻是這燎原烈火當中的一片綠洲。

不但不呼應反抗,反而極力支持皇家政權。董卓入京,以天道之命廢除太子,轉立獻帝,美其名曰勤軍之策,實則將朝廷重權以傀儡之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另立太子,更想拉攏曹操,孟德見勢只好避而遠之,直到諸侯群起閥董,才參與其中。

董卓倒了,卻出來了袁紹、袁術等政治集團。然而,這些政治集團都不能過曹操這一關。青州有黃巾軍起義,曹操帶頭平亂,收編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青州士兵。憑借着這股兵力,曹操大敗馬超,張魯來降,坐擁北方地區。

此時的曹操,已經具有完備的軍事實力,具備一切能夠稱帝的實力,只需帶兵進大殿,這漢朝江山便盡收他曹家天下。只是,曹操從始至終並未想過立帝奪江山,一生不過「 ”人臣”而已。

3

陳壽能夠寫出這樣的曹操,難道是受到脅迫?事實並非如此,陳壽作為當世良史編撰者,其《三國志》擁有和司馬遷《史記》相媲美的紀實能力。

如果說,有什么可以限制陳壽的條件,只能是他當時生存的時代。陳壽所生存的西晉時期,沿襲曹魏政權而來,時代的背景之下,束縛史學家的一個詞叫做「 ”正統”。


為了保持西晉政權的正統地位,只有將曹魏政權歸為正統,才有可能寫好西晉的人物。

陳壽之所以能夠偉大,就是因為他能夠在這樣的大環境壓力下,為世人盡全力的留下來歷史發展的真正一面。根據他的秉筆直書,效忠漢朝,敢於做「 ”人臣”的曹操確實存在。

4

陳壽唯一沒有做到的,就是將曹操負面的事跡直接的表達,而是一筆帶過,或者干脆直接不寫。但是,這些事卻被後世的史學家拿來大作文章。

西晉末年往下發展,寫史者已經絲毫不需要隱藏曹操的負面形象。曹操這個形象,怎么刻畫,完全是一件自由而主觀的選擇。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刻意挖掘那些陳壽筆下沒有寫出來的曹操。在他的筆下,為正面忠貞的曹操,鋪下了一條通往無情嫉妒,生性多疑、殘暴的奸雄道路。

「 ”董卓另立皇帝,想要拉攏曹操”,陳壽所寫曹操間行東歸。

《三國志》記載「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陳壽只寫了曹操間行東歸,卻為對他東歸之路上的所作所為做出描述。而裴松之引用了幾種史書,發掘了一路之上曹操所做之事。

《魏書》記載曹操為了防衛,殺了幾個人;《世說新語》則說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要害自己,所以殺了八人;甚至有說法說曹操殺了人,還說了一句「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不管怎樣,這些書中有一點是那么的相同,那就是曹操殺了人。由此,裴松之將曹操多疑、殘暴的形象,第一次推向了歷史的舞台。

總之,只要是能夠找到反駁陳壽的漏洞,裴松之就會運用大量的史書加以反駁。在這樣兩種力量的對抗之下,開創了曹操偉大和卑劣的兩面性說法。

5

對曹操負面形象的刻畫,源於宋朝開始,元末明初達到了頂點。相反唐朝,卻是最認同曹操正面形象的朝代。


北宋時期的曹操評價,基本正反各一半。負面說法,主要集中在市井民間。根據蘇東坡的表述,市井聽書聽到劉備落敗會隨之落淚,而聽到曹操落敗則會大聲叫好。

南宋時期,曹操已經完全的淪為了一個白面奸雄,幾乎與過街老鼠沒什么區別。元末《三國演義》的盛行,更是將曹操推向了一個道德的深淵,徹底將曹操變成了一個奸雄。

6

事實上,世人對曹操的評價,都涉及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人品道德。曹操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巨星,這是無可厚非的,就連諸葛亮都對其進行了肯定。


然而,就是如此優越的政治才能,恰恰是統治者最為忌憚的一點。沒有哪一個統治者願意將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所以統治者都會本能的對於曹操這種政治才能進行批判。

曹操對漢室天下有無二心暫且不說,既然他的後人,最終建立了曹魏政權。就難以再阻止這根被壓到極限的彈簧觸底反彈,哪怕曹操沒有謀反之心,依然會被冠以「 ”處心積慮”的名號。

在傳統儒家的影響之下,忠君思想成為了統治者延續統治的一種手段。很多讀歷史的朋友,似乎也產生了一種思維的慣式,認為只要謀反就是不忠,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只看到了曹操的不忠,卻沒看到東漢末年的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


實際上,儒家忠君的思想,在宋朝以前並非如此。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這是宋朝以前,主流的儒家思想,也就是說,做皇帝的人要德能對位,才能夠坐這個位置。言下之意,曹操就算有謀反之心,也絕非是貶低他的一個理由。

7

任何一個歷史的人物,被放在顯微鏡下,都會暴露出瑕疵。沒有表面光滑的玉石,也沒有毫無黑點的歷史人物,只是,讀史之人應該客觀評價。

我承認,曹操確實是一個政治上的巨星;但是,他卻當不了一個道德上的巨人。曹操之所以會有不同兩面的評價,就是因為他的道德缺失,而這並不能作為詆毀他政治才能的缺點。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魯迅先生對於他的評價: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與酒之關系》中說到「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這是魯迅先生對於曹操政治才能的評價,當然,在品德之上,他就殺死孔融的事做出了回復。

「 ”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是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曹操的雙面評價,就是歷史的復雜表達。如何在一個忠君思想的朝代當中生存,成為了一個人物必須考慮的事情。權力缺失的恐懼、道德品質的檢索、戰功成就的考察,構成了評價一個人的全面性標准。在歷史這面顯微鏡之下,稍有不慎,就會落得曹操之下場。

文章參考至《三國志》《魏書》《世說新語》《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與酒之關系》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感謝各位的收看,我是嗨喲,如果喜歡的話就幫忙點個贊吧。

相关参考

讀懂《道德經》,成爲你自己的聖人

作者:屯元子儒家以爲的聖人:聖人是儒家對完美人格的描述,是凡人成爲君子之後的至高嚮往目標。道家以爲的聖人:《老子》全書八十一章,有二十四章出現"聖人"一詞,還有十二章出現"聖人"的同義詞。老子認爲的聖

一位堪比孔子和孟子這樣的聖人的人你知道嗎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明朝的一位心學大家,叫王守仁,字陽明。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禮學可以相抗衡。王陽明堪比孔子和孟子,能堪比孔孟的這樣的聖人級別的人,肯定有過人之處。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一位堪比孔子和孟子這樣的聖人的人你知道嗎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明朝的一位心學大家,叫王守仁,字陽明。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禮學可以相抗衡。王陽明堪比孔子和孟子,能堪比孔孟的這樣的聖人級別的人,肯定有過人之處。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季札,一位和孔子齊名的聖人後來怎么默默無名了

季札,恐怕現在沒有多少人記得他是誰,但當時在春秋時期不知道季札的名字,就好像現在不知道誰是劉德華范冰冰一樣被人鄙視。季札畫像季札出生在吳國,大概年長孔子二十歲,孔子都崇拜他,為他墓碑題詞,當時號稱南季

季札,一位和孔子齊名的聖人後來怎么默默無名了

季札,恐怕現在沒有多少人記得他是誰,但當時在春秋時期不知道季札的名字,就好像現在不知道誰是劉德華范冰冰一樣被人鄙視。季札畫像季札出生在吳國,大概年長孔子二十歲,孔子都崇拜他,為他墓碑題詞,當時號稱南季

據說做到《道德經》中這兩句話的人,都成了偉大的教育家

有句話說,英雄所見略同,而事實上是,絕大多數生來平庸。就像古書中所講,是後來學習努力之後才有所成就的,他們只是“聞道則喜,勤而行之”的一批。毫無疑問,老子是古今三千年難得一見的聖人。聽懂他這兩句話多大

影響最深遠的四大聖人,中國有兩位榜上有名,影響世界幾千年

聖人,就是具有過人的美德與寬廣的胸襟的人。這個詞經常在諸子百家之書裡出現。有的宗教是通過儀式來賦予某個人聖人稱號,也有的直接就被稱為聖人了。世界上有四個出名的聖人,我國就佔了兩個。第一個就是釋迦摩尼,

影響最深遠的四大聖人,中國有兩位榜上有名,影響世界幾千年

聖人,就是具有過人的美德與寬廣的胸襟的人。這個詞經常在諸子百家之書裡出現。有的宗教是通過儀式來賦予某個人聖人稱號,也有的直接就被稱為聖人了。世界上有四個出名的聖人,我國就佔了兩個。第一個就是釋迦摩尼,

我們可能一直都錯了,這或許才是《道德經》的思想精髓

【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文】天道的法則,是養育萬物而無加害之心。聖人的行持,是有所作為而不強爭。【習】老子的思想,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消極思想的代表,說什麼清靜無為,什

一个让后宫妃子受不了,一个让动物受不了

从夏启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我国共有过67个王朝,出了四五百位皇帝。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皇帝不仅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还是政治领袖、“宗教”领袖、道德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