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之前的決定性戰役,明朝宏大工程被毀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入關之前的決定性戰役,明朝宏大工程被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入關之前的決定性戰役,明朝宏大工程被毀

導語:朝代更替的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因為中國的政治制度還沒有達到最優解,所以朝代的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即使是強大的明朝,也沒能逃脫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可是到了明朝,中國的各項政治體制已經完善了不少,只是朱元璋開創的祖制以及傳統儒家思想禁錮了一定的發展,明朝的滅亡,其實是官員腐敗導致的。隨着明朝國家積弊過多,到了崇禎年間,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直接表現出的現象是西北流賊的禍亂、東北女真部落的崛起、朝廷黨爭的紛擾等等。在這些現象中,東北的女真部落確實是直接影響大明王朝統治的主要威脅。

因為女真部落占據了東北全境,而且具有一套與明朝政治體制相仿的制度,其軍事實力遠遠強於明軍。但是,女真政權卻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關寧錦防線。這道由孫承宗設計的鋼鐵防線,抵御了女真部落入侵中國的野心,就連後金開國皇帝也在關寧錦防線戰敗而亡。孫承宗被清軍殺害後,這條關寧錦防線依然矗立在明朝的東北邊境,使清朝政權只能望其項背。隨着歷史的發展,關寧錦防線出現了轉機,清朝的國力得到了長足發展,清軍下定決心要拔除關寧錦防線,一場大戰即將展開。明朝與清朝的較量,以及歷史的走向,將由一場大戰決定。

關寧錦防線的構建

女真部落本是東北地區的游牧民族,在明朝開國之後,分散的女真部落相繼投靠明朝,並與明朝進行邊市貿易。在貿易的促使下,明朝得以與北方民族和睦共處,北方邊境的威脅也就此解決。

但是由於官員的任用不當,以及貿易中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導致了東北邊境地區發生了混亂。再加上部分游牧民族的首領想追求更高的貿易額,所以東北邊境的戰爭時斷時續。

清軍士兵

到了萬歷年間,為了解決東北邊境的戰亂,明軍將領李成梁率領明軍四處征戰,打壓有實力的少數民族。李成梁精通兵法,善於練兵,其訓練出的遼東鐵騎,在東北邊境所向無敵,再加上李成梁用兵詭異,致使每戰必勝。

可是無敵的李成梁卻暗中培養了哈努爾赤的勢力,由此成為了明朝東北邊境的勁敵。哈努爾赤在李成梁那里學會了詭異的兵法和管理士兵的方法,沒過多久,滿洲八旗馳騁東北地區。先後統一了女真部落,並打敗了蒙古部落和明軍,占領了沈陽地區。

孫承宗像

到了天啟年間,後金政權時刻威脅着明朝京城的安危,為了維護東北邊境,孫承宗臨危受命,踏上了遼東的土地。在對地形進行分析後,孫承宗決定以錦州、寧遠、山海關為主要防御城池,構築關寧錦防線,來抵御滿洲八旗的進攻與威脅。

滿洲八旗無法逾越的鴻溝

"以遼土養遼人",是關寧錦防線的關鍵。第一,為了防御滿洲八旗的入侵,需要長期調集軍隊來與女真軍隊作戰,這是由明軍的軍事體制決定的。每當規模較大的戰事發生時,都由朝廷來統一調度地方軍隊參與作戰,其目的是遏制地方軍權過大以至於威脅中央權力。而遼東地處東北邊境,長期調度無異於勞民傷財。所以,以遼東本地人來守衛遼東,可以減免軍事調度的問題。

關寧錦防線

第二,女真軍隊對於東北地區的入侵,導致大部分遼東人無家可歸,只能同災民一起,流入華中境內。以土地為生的遼東人進入華中,再加上貧富差距過大,地主豪強所占土地遠遠大於地方農民,所以遼東人進入內地,無異於走向另一個深淵。通過孫承宗的挽留,大部分遼東在關寧錦防線內幫助屯田,由此解決了遼東地方軍隊的軍糧供給。

第三,遼東人民風彪悍,再加上故地被侵,有很強的戰斗實力與戰斗熱情。相比於朝廷調度的地方軍隊,由於是受命征調,所以戰斗積極性不高,在他鄉作戰,也不願拼盡全力。以及軍隊的腐敗,朝廷調度的地方軍的戰斗力很成問題。在孫承宗的建議下,選拔優秀將領,來訓練遼東人,可以大幅度提高遼東地方的軍事實力。再通過對滿洲八旗戰斗力的分析,與滿洲八旗相抗衡的最好戰斗方法,就是訓練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與之抗衡。在袁崇煥的努力下,關寧鐵騎就此誕生,在戰場中與滿洲八旗幾乎勢均力敵。

關寧鐵騎

第四,將遼土作為賞賜將士的財物。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下,農民無疑成為了最終的稅收對象。再加上中國文化以農田為基本,所以農田成為了中國人眼中最值錢的東西。為了使軍隊增強戰斗力,豐厚的賞賜是軍士為之賣命的直接動力。而此時沈陽失陷,大部分國土被女真部落占據,以此重新進行田地分配,無疑加強了戰斗賞賜的高額度,由此直接提高了明軍的戰斗力。

在孫承宗聰慧的調度下,遼東邊境面貌一新,往日頹廢的明軍,使滿洲八旗也開始膽寒。但是由於朝廷內部黨爭的原因,孫承宗並沒能見證關寧錦防線最光輝的時刻。反而是當時一位不起眼的小將,使關寧錦防線走向了輝煌。

袁崇煥像

孫承宗因為黨爭下台,後金軍隊緊接而來。大部明軍望而生畏,立即逃竄,只有袁崇煥率領明軍固守寧遠城池。袁崇煥憑借城牆的優勢,以新式大炮來打擊後金軍隊。從未見過大炮威力的後金軍隊由此吃了很大教訓,哈努爾赤也因此負傷而死,在城牆與大炮的結合下,滿洲八旗從此不敢隨意入犯明朝邊境。

繞道蒙古入侵京城

哈努爾赤之後,皇太極開始負責後金政權。在歷史之中,皇太極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天才,他的智謀與野心,使他不安於東北之地。奪取中國之地,是皇太極一生的夢想與野心,雖然他生前沒能實現,但是清朝確實入了主中國,統一了天下。在清朝入主中國之前,也離不開皇太極的努力。

皇太極像

通過各方調度,皇太極也意識到了關寧錦防線的強大。在地圖上苦苦思索之後,皇太極決定繞道蒙古,從而攻取明朝京城,以達到滅亡明朝的目的。可是明朝的國力此時還在,繞道蒙古,後金軍隊還要面臨高大的京城城牆,城牆之後,還有威力強大的大炮。

關寧錦地區

繞道蒙古,確實是後金軍隊的壯舉,但是卻無法消滅明朝的統治。因為繞道蒙古,所率領的軍隊戰斗力畢竟有限,對防務周到的京城難以做到有效打擊。雖然在軍事上沒有取得成果,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住了明朝的實力。使明朝不僅要面對隨時來自東北方的威脅,還要時刻警惕西北地方的流賊。疲於奔命的明朝朝廷,因此加速了明朝國本的流失。

進攻戰術的改變

在崇禎年間,清朝軍隊先後三次繞道蒙古入犯明朝京城,但是都沒能取得有效進展。在繞道蒙古的戰略上出了問題,皇太極意識到,只有打破關寧錦防線,清軍才能長驅直入,從而推翻明朝的統治。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皇太極通過積極准備,率領大軍包圍了錦州,只求啃下塊"硬骨頭"。駐守此地的,是明軍悍將祖大壽,他曾隨袁崇煥數次打敗清軍的入侵,在軍事上完全不遜色於袁崇煥。

明朝軍隊

面對清軍的重圍,祖大壽立即向朝廷稟報,請求大軍支援。而皇太極所等待的,就是明朝的援軍。既然城池打不下來,就只能以消耗戰來消滅明軍的戰斗力,而此時清朝的國力在皇太極的積極治理下,也直線提升,圍困錦州的戰役,持續了兩年之久。

通過歷次戰斗經驗教訓,皇太極發現清軍在野戰中有着明軍難以匹敵的優勢。雖然明軍的關寧鐵騎可以與滿洲八旗相抗衡,但是關寧鐵騎畢竟是少數,而滿洲八旗的人數遠遠大於關寧鐵騎,所以在野戰中,明軍沒有優勢。其次,清軍不善於攻城作戰,因為明軍的大炮過於強大,進攻城牆,沒有太大辦法,只能硬着頭皮上,所以清軍攻城時往往損失巨大,而且還起不到實際作用。

錦州古城

通過戰斗的反思,皇太極意識到,圍點打援無疑是最好的戰略方式。以此來慢慢蠶食關寧錦防線,明軍也無計可施。可是明朝朝廷並沒有意識到清軍設計的陷阱,明朝朝廷只想到如何保住關寧錦防線。由此,洪承疇率領十三萬大軍向錦州進發,明軍在東北最後一支精銳大軍踏上征途。

明軍將領的相繼投降

洪承疇畢竟是一員悍將,對於兵法,其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很清楚,明軍的十三萬大軍,只是一個虛數,真正具有戰斗力的軍隊人數,不到一半,而此時圍困錦州的清軍,也有十二萬之多。所以直接與清軍相抗衡,明軍必敗無疑。

在兩方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戰場上的廝殺已經解決不了問題,戰火開始以錢糧為資本,在火速燃燒。兩軍相持不下,比的,便是兩國國力。在這場戰爭較量下,明朝就已經注定了失敗,關於原因,有以下兩點。

《大明劫》劇照

第一,西北、東北兩地同時用兵,以至於財政消耗極大,往往是入不敷出,明朝財政早已出現財政赤字。為了提高稅收,對全國上下加稅,無疑加劇了農民的不滿情緒,明朝的政治根基由此動搖。

第二,官員體制的腐敗。導致明朝財政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便是官員的腐敗,為了提高官員的黑色收入,壓榨百姓,謊報財務,以公謀私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中央也難以有效制止官員的腐敗,由此國家的財政收入成為了大問題。

祖大壽石像

在明朝朝廷的多次催促下,洪承疇無奈率先出擊,由此兵敗被俘。祖大壽與洪承疇相繼投降於清朝,關寧錦防線就此瓦解。京城與清朝之間,從此只有一道山海關相隔,大明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結語: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國家興亡的奧秘在於人才的選用以及人才所能發揮的能力。明朝朝廷雖然擁有不少強悍的武將,可是朝廷並沒有給予其足夠的發揮空間,由此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而清朝遇到了能文能武的皇太極,以及其偉大的夢想,所以清軍在最後戰勝了明軍,攻陷了關寧錦防線。當兩軍實力相差無幾,相持不下時,軍事戰爭變成了財政戰爭,誰的綜合國力更加雄厚,誰便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再講深奧一些,明朝的滅亡或許便是天時已盡,但是對於這種天時的考究,又難以確立。所以,關於明朝的滅亡之因,有諸多因素。相反,清朝的統治更加清明,所以其最後統一了中國。

參考文獻:

張廷玉《明史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孫承宗)

趙爾巽《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洪承疇)

《清史稿 卷二 本紀二》(皇太極)

相关参考

淝水之戰為何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

淝水之戰為何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

倘若清朝沒有入關,歷史會如何發展

有人說,如果清朝不入關的話,那麼現在很可能還是明朝,再不濟也能夠撐到19世紀或者20世紀。這個說法不得不說其實很荒謬,看過明末那段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清朝入不入關。在哪?在明

清朝入關其實是增大了中華的國土

雖然從明朝的角度來看,清朝入關,定定中原,是一種侵略行為。但從中國歷史整體來看,清朝增大了中華的版圖。明朝在永樂二十二年時領土面積達到最大,約為約為1000萬平方公里,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

解放戰爭,爲什麼先打的遼瀋戰役

東北,這個我們祖國的寶地,最先經歷戰爭的是它,最想得到解放的也是它。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戰爭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爲日本鬼子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喚起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所以經過了14年的艱苦奮戰

如果清軍入關失敗,中國會遭遇什麽

公元1644年,滿清八旗在吳三桂的引導下入主中原,自此開啟了大清王朝兩百餘年的歷史。儘管從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但回到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三方角力的當時,清軍入主中原還是具

太平天國不恢復清朝之前的發式還有這些因素

太平天國的髮型看上去十分奇怪,既不是咱們現在的這種髮型,也不是清朝的髮型,更不是清朝之前歷代王朝的髮型。他們不留清朝那種髮型第一個感覺就是反對清朝,表達對清朝入主中原的不滿。畢竟清軍入關之後在孫之獬的

明朝昏君輩出,為何比全是明君的清朝立國還久

明朝昏君輩出,為何比全是明君的清朝立國還久?明朝和清朝是我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也分別是漢人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所以我們經常將這兩個王朝進行對比。清朝入關以後,皇帝個個勤勉執政,哪怕

大同護城河出土明朝重炮,力證清朝一段隱晦歷史

話說,明朝末年,清軍以勢如破竹的勁頭南下,眼看大明就要走下歷史的舞台。這個時候,李自成一行則找了個看似合理的由頭帶領清軍入關,實則就是在向天下公開,他們已經在為滿清效力了。後來,由於不滿清朝皇帝的打壓

宝瓶口历史

1.都江堰有什么悠久的历史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

康熙應該感謝鰲拜

​清朝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夜,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福臨)去世。雖然對於順治的真正死因或去向存疑,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就是在順治臨終之前,委託4位大臣來輔佐8歲的康熙。這四位大臣分別是、索尼、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