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Posted 上位
篇首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導語
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新君出現時想要離開秦國,只是一個人成功了,另一個失敗了,成功的在他國拜相,失敗的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成功的這個人是張儀,失敗的自然是商鞅,從貢獻上來講,商鞅無疑比張儀要大很多。他的變法直到今天都在被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中原大地的命運走向。而兩個人結局的差距從根本上來講源於兩人性格和處事的不同。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都很落魄,但商鞅的骨子里有種傲氣,而張儀則是一切以權勢和活着為先,比商鞅要務實很多。
到了後來的時候商鞅看到自己的成績,心里的那股傲氣極速膨脹,還把自己和以前的賢者相提並論。有人曾明確指出過他的傲慢,也勸過他及早抽身,但商鞅什么也聽不進去,他也忘了自己的一切都是拜國君所賜,或者說他從心底里就感覺沒人能對付的了他。而張儀是個能屈能伸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一切從何而來,也能敏銳的察覺到危險。
商鞅雖然心里傲氣,但他並不是一個表里如一的人,這一點從他統帥秦軍和魏國交戰中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魏國統帥是公子卬,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也是商鞅的老友,於是商鞅以請他喝酒為借口生擒了公子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說兵不厭詐,但商鞅的這種做法確實是有些過分了。
張儀是以口才為生的,在一些對外方法上有些沒有節操,但他從來沒有遮遮掩掩,並且在狡辯的時候非常的理直氣壯,算是里外都很圓滑的人。商鞅的傲氣讓他的性格過於剛直,所以他得罪了不少人,不給自己留後路,也沒有未雨綢繆。張儀的務實讓他的處事非常靈活,但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到了新君上位的時候,商鞅想要有所謀劃已經來不及了,然後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死路,最終選擇反叛,坐實了別人對他的誣陷。而張儀在新君上位後很快就發現了他對自己的不滿,所以他一直很低調,後來又從自己是為秦國考慮的角度逃到了魏國。他雖然做過不少不利於魏國的事,但魏國也從秦國那里得到了好處,這些都有賴於張儀,所以魏國接納了他。
結束語
君臣博弈有時候是沒有道理可循的,但也有很多人避開了一個個危機壽終正寢,張儀算是一個,唐朝的郭子儀也是一個。也許他們不是最厲害的,但他們卻是最聰明的,知道見好就收。商鞅在這方面就差勁很多了,他雖然貢獻大,但自恃太高,也沒有危機意識,最終的結局說刻薄一些也是自己造成的,怪不了別人。
相关参考
公元前340年,商鞅受命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卯前來抵抗。兩軍對壘,商鞅寫信對公子卯說:「”當年我與公子您交情很好,現在我們成為兩軍主將,我實在不忍心互相攻殺。我們可以見面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
公元前340年,商鞅受命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卯前來抵抗。兩軍對壘,商鞅寫信對公子卯說:「”當年我與公子您交情很好,現在我們成為兩軍主將,我實在不忍心互相攻殺。我們可以見面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
撰文|趙立波導讀:明思宗崇禎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位從未謀面的最大對手,一位代表大明王朝的末代君主,一位代表清朝第一位入關前的皇帝,他們身上有哪些共同相似之處?透過歷史的塵埃,驚奇地發現二人身上的共同點相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崛起。因為對秦國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
元始天尊推行的封神榜計劃,目的有三,一是為了幫助十二金仙渡劫,二是藉此向玉皇大帝(就是昊天上帝)提供辦事能力強的人才,三是秉承「天意」,興周滅商。經過多方考慮,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位「先天聖
在《蕩寇志》中,作者除著力塑造了一些主要角色之外,對於配角的塑造也頗具特點。他們出場的時間並不長,在與梁山對戰的過程中也沒有太大的貢獻,但就其個人表現而言,依然十分精彩。本位要介紹的這個人物,就是其中
我們都知道,西漢時期權臣霍光把持朝政20多年,但是霍光與其他禍害朝綱權臣不同的是,霍光為漢朝後來的「昭宣中興」做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為何霍光死後,漢宣帝非但不趁機奪權,反而給霍光極高國家長治久安,霍光
張幼儀與徐志摩徐志摩與張幼儀——始爲道義終被棄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與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
作者:愈姑娘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後宮中的每個人都在追求愛情,但是大多數都失望。在皇上身上,得不到愛,能得到寵已經是萬幸了。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後宮嬪妃求而不得的愛情卻在一對宮女和太監身上實現了。沒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