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
Posted 知府
篇首语:不是我不会,只是我没学。个人因学习而强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
清代的知府是多大的官,知府衙門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員配置?因為短短的幾句話並不能說清楚,所以本文就來仔細說一說清代的知府和知府衙門,主要分為三大塊內容。一、府的設立
自唐代始,便於京都之所在地設「 ”府”,其都督所在州亦稱府,為縣以上的行政區。至宋代,以州升府之地漸多,府才確定為縣級以上之行政區,而原設立州則降與縣同,皆隸屬於府。清沿明制,各省下分設府,為承上啟下之行政機構,在司、道的領導下,轄以州、縣。
清代府的設置在不同時期各不相同,有一個增改裁並的過程。按《光緒會典》卷四的記載,全國共設府一百八十五個,即:奉天府尹屬二、吉林將軍屬二、直隸省十、山東省十、山西省九、江蘇省八、安徽省八、江西省十三、福建省九、浙江省十一、湖北省十、湖南省九、陝西省七、甘肅省八、新疆屬二、四川省十二、廣東省九、廣西省十一、雲南省十四、貴州省十二。
若是加上台灣省三府,則共設府一百八十八個。至光緒、宣統年間,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建省,四川、雲南改土歸流,則全國除台灣未計外,設府已增至二百十五個。
二、知府及其佐貳官
清代於各府設知府一人,為府的地方行政長官,掌一府之政令,秩從四品(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按清代官制,各省知府例由京察一等記名之翰林院侍讀、侍講等,內閣侍讀、給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順天府、奉天府治中、鹽運使司運同、府同知、直隸州知州升任。知府例應升各省鹽運使及各省道員。
清代定制,將全國各府按「 ”繁”、「 ”難”、「 ”疲”、「 ”沖”四字分定等級,化為「 ”最要缺”、「 ”要缺”、「 ”中缺”、「 ”簡缺”。各府按缺定「 ”請旨缺”、「 ”題報缺”、「 ”調補缺”、「 ”留補缺”。各應升、應補之官員,亦按其考核等第,分缺擬補。
知府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等一切皆為職掌。知府的佐貳官有通知和通判。
我國封建社會,凡主管一事而不受予正官之名者,則稱之為「 ”知某事”,此制度始於宋太祖,時宋太祖為杜藩鎮之弊而派朝臣赴各州以代刺史,名為知州。後相沿此習,以府之主管官為知府,其副者稱「 ”同知”,為知府之佐貳。通判與同知二字意義相近,宋代初設通判時,名為副職,實際上職權與知州、知府無別。明代於府下設通判,與同知共為府之佐貳,清代亦如此。
清制,府同知、通判分為兩種,一種為府的輔佐官,由同知與通判分理府內之政務;一種是分派專管地方之同知、通判。凡隸於省的,為各省直隸廳長官,職如各府、各直隸州之制;隸於府的,為一般散廳的長官,職如縣,而品級相同。
府同知為正五品官,在公文上稱「 ”丞”,尊稱「 ”司馬”,外府通判為正六品官,尊稱「 ”別駕”。府同知、通判的設置情況並非定例,一般遵循量事置員,一般的府設一二人或三四人,事簡的則不設,分掌糧運、督捕、海防、江防、水利等事。
按《光緒會典》記載,清代共設府佐貳之同知一百一十人、通判八十八人。其中,地方同知共八十九人,理事同知二十一人。地方通判共八十三人,理事通判五人,僅直隸、山東、甘肅各一人,順天二人。
三、知府衙門
知府衙門的內部組織機構一般由府堂及經歷、司獄和照磨等司組成,各依府之繁簡而置。
1,府堂
府堂為知府衙門內一個綜合性的辦事機構,實際上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具體辦事,直接為知府服務,置典吏若干人承辦。
2,經歷司
經歷司是知府衙門內掌管出納文移諸事的機構,設經歷一人,秩正八品。清代於各府共設經歷一百六十七人。府經歷司尚有設知事者,其職掌同經歷,秩正九品。清設府知事共為十人。
3,照磨所
照磨所是知府衙門內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機構,設照磨一人,秩從九品,清代共設府照磨二十五缺。
4,司獄司
司獄司為知府衙門內掌理獄囚諸事的機構,設司獄一人,秩從九品,清代共設司獄二十五缺。
此外,清代於江蘇江寧府設檢校一人,亦為知府之屬官,辦理衙門內檢校文書之事,品秩未入流。
除了上述知府衙署之辦事機構及職官外,府之所屬機構還有:府宣課司、府稅課司、府倉、茶引批驗所、府驛、府醫學、陰陽學、僧綱司及道紀司,分別管理稅收、倉儲、僧道等事務。
清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決定他們的仕途。對知縣而言,它的級別雖低,能夠升遷的途徑卻不少。
如果升任京官,可以擔任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通政司經歷、鑾儀衛經歷、兵馬司正指揮。
如果升任地方官,也有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府同知、直隸州知州、知州、鹽運司運副、外省通判、知府。
對於知縣而言,能夠直接提拔為知府,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知府是朝廷中層官員,位居四品,將來升遷後,可以得到更多磨礪的機會。
清朝行政區又是省府州縣為級別劃分,知縣跟知府,本就屬於上下級關系。由知縣升遷知府,本是順理成章。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卻是困難重重,受多種因素影響。
雖然全國知縣以相同標准考核,可知縣轄區不同,對考核結果和仕途升遷,有較大影響。清朝將地方州縣劃為「 ”沖、難、疲、繁”四種情況。
字數評價越多,越難治理,朝廷委派到當地任職的官員也越優秀。地方州縣如果得到四個字評價的,當地官職被稱為「 ”最要缺”;三個字評價的,屬於「 ”要缺”;兩字評價的,屬於「 ”中缺”;一字或無字,則是「 ”簡缺”。
「 ”要缺”或「 ”最要缺”的知縣職位,常常是地方督撫從同級「 ”簡缺”知縣中選拔出來。如果不是平級調動,對於「 ”要缺”或「 ”最要缺”的知縣,地方督撫還要上報朝廷。
換句話說,對於「 ”簡缺”的知縣來說,即便政績考核合格,也不一定會直接升任知府。可能會調到「 ”要缺”繼續擔任知縣,同級調動。如果是在「 ”要缺”或「 ”最要缺”磨礪過的知縣,直接選拔幾率更大一些。
所以,這種情況下,並非每一個政績考核優秀的知縣,都能直接提拔為知府。有可能調任其他州縣繼續歷練。除了轄區,知縣的出身也極為重要。
選拔知府的時候,非常看重是否科舉出身。選拔知縣時,科舉中有進士、舉人,非科舉中有買官、父輩蔭封、保舉的情況。
選拔知縣時,要求稍寬。知府選拔,卻極為嚴格。清朝時,知府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由六部堂官和外省督撫舉薦。
以舉薦方式選官,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這種方式可以增加人才選拔渠道。與此同時,清朝也有規例,各省首府的知府,要求科舉正途出身。
如果被保舉的人不是科舉出身,又發現有貪酷劣跡,保舉者會被連降三級。除保舉外,知府的選拔來源就是從現有官員中挑選。
一般而言,京官的機會更多。京官只要獲得一等評價的考核,就有資格被選派知府。當然,想要獲得一等評價並不容易,京官必須在守廉、才長、勤政、年富力強、稱職五個方面都獲得好評,才可以外放知府。
那些獲得三等評價,也就是得到勤於政事,奉公廉潔,但才干平庸的京官,不得外放知府。
知府職位承接州縣和督撫,位置獨特,極為重要。清朝的時候,常常把有能力的官員調任知府,把能力一般的官員調任京官。
就是想把地方治理好,不要發生動亂。對於其他官員來說,他們想要獲得知府職位,就要熬資歷,逐步得到升遷。
這也是大部分知縣的仕途。在沒有得到保舉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最常見。這個過程,主要按照官員領取俸祿的年限和科舉考試的名字進行提拔。
也就是說,如果有科舉出身的知縣,會更容易擔任知府。當然,出身對清朝官員而言,也並非絕對,只是概率大小問題。
雍正時期的李衛,他靠花錢買官獲得官職,沒有參加科舉,連秀才都不是。但是,他在上任後,能幫雍正解決問題,而且又忠心耿耿,不搞結黨營私的事情。
所以,雍正對他十分信任,一路提拔到總督,尚書的職位。總督尚且可以不看出身,更何況級別更低的知府。
其實,對知縣而言,想要直接提拔為知府,獲得資格僅是第一步,還要看知府職位是否有空缺。知府職位數量遠比知縣低。
清朝為控制官職冗余,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獲得實際官職。而且,知府職位,又大多由皇帝親自任免。光緒二十五年,清朝以皇帝名義任免100位知府。
按照《光緒會典》記載,當時知府有188人。可見知府的任免權力,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是清朝的慣例,雍正每次任免知府的時候,都會把他們叫來親自問話,看看他們的才干品行,將來升遷罷黜作為標准。
所以對於知縣來說,他們如果能夠得到賞識,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提拔任用,不需要走常規路線。
當然,這個可能性很低。因為知縣官階過低,一般沒有機會跟皇帝直接交流,皇帝也沒什么機會認識他們,更談不上賞識提拔。
但不管怎樣,清朝保留知縣升遷到知府的通道,也是因為知縣久在下面,了解民情。換句話說,京官外放,了解政策。知縣提拔,了解民情。了解這段歷史,有點意思吧。
相关参考
清代广州的一位六品文官苏格兰摄影师拍摄的一位清代官员与仆役的日常照,摄于1871年众所周知,清朝官场是很腐败的。江湖古老相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上三年知府,能贪十万银子。江湖古老又相传:“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官场中人多半斯文,吃什么东西都是少而精,别的朝代官员吃东西是否斯文我不知道,但清代一些官员吃东西与斯文半点也搭不上边。纪晓岚这个名字,国人不会陌生,有关他的电视剧数量多多,此君做过礼
(一品历史·清朝篇·第5期图文/东方夜未眠)古代的官场上流行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里的「”清”并不是清代,而是清廉。那么清廉的知府都能捞到这么多钱,古代的官员真的这么赚钱吗?其实官员的
1、刘耀椿:字庄年,鸦片战争时期,任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兵备道。2、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
第一节傅以渐>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顺治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
道光五年,徐州吏民的街谈巷议,多了一则新话题:咱们新任知府张作楠张大人怎么那么不随和呢?下班后,既不参加士绅的宴请,又不去青楼听小曲儿,啧啧,跟以前的老爷大不同呀大不同。有好奇者遂去府衙窥视,回来说:
中国古代官员是分品级的,就是官的等级,最高的官是一品大员,不过清朝的一品大员对应的官职和你想的不太一样。总督之类的大官并不是正一品。往细了说清朝官员的品级是有9个大档,18个小档次,也就是“九品十八阶
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1、植物纹:梅兰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万年青、西番莲、蔷薇宝相、葡萄百果、嘉禾。2、吉祥寓意类:多子(石榴)、富贵荣华(牡
浙江臨海發現一清代義塾匾額,主人曾用其做雞圈,提字者為岳陽清代名將
由右至左「植茂義塾」四字清晰可見岳陽日報全媒體訊近日,浙江臨海發現一塊150年前的義塾木刻匾額,是台州知府劉璈大興文教時留下的重要歷史遺物。此塊木刻匾額由臨海市永豐鎮沿溪村村民何江海發現。何江海伯父曾
汉人不问满事现审案件分配到司后,就进入了审理程序。乾隆以前,刑部现审有所谓汉人不问满事的倾向,这是延续了清廷在关外的习惯。在康熙中期以前,刑部审理旗人案件需要用满文录供,汉官虽然也可以参与审案,但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