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對商鞅和張儀的態度何以截然不同
Posted 公子
篇首语: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國對商鞅和張儀的態度何以截然不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國對商鞅和張儀的態度何以截然不同
公元前340年,商鞅受命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卯前來抵抗。兩軍對壘,商鞅寫信對公子卯說:「 ”當年我與公子您交情很好,現在我們成為兩軍主將,我實在不忍心互相攻殺。我們可以見面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回國,以使秦國、魏國的百姓安心。”
公子卯信以為真,前去赴會。雙方盟誓畢,正飲酒時,商鞅突然命甲士沖進來俘虜了公子卯,又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商鞅用欺詐手段打敗魏國)。
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嘆息說:「 ”我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公孫鞅!”只好把河西一帶的地盤獻給秦國以求和,還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
兩年後,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叔父公子虔指使門人誣陷商鞅謀反,派官吏前去捕捉商鞅。
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鞅因此被秦軍斬殺,車裂分屍,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商鞅之後,張儀也曾以欺詐的手段對付過魏國。
公元前328年,張儀與秦國公子華率軍隊攻占了魏國蒲陽,之後張儀建議秦惠王將蒲陽歸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然後,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你看,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寬厚,魏國可不能不以禮相報。經過張儀一番忽悠,魏國後來果然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
數年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共同對抗秦國。秦惠王大怒,派張儀率軍攻占了魏國陝縣。但張儀在攻占陝縣之後,卻把那里的魏國國民全部交還給魏國,以換取魏國對自己的信任。於是,張儀很自然地成為了魏國的國相。
這實際上是秦惠王和張儀的合謀,目的是讓張儀去破壞魏國與其他諸國的合縱。因此,張儀在擔任魏國國相時,瞧准機會勸說魏王帶頭臣事秦國,為其他諸侯國樹立「 ”好榜樣”。
魏惠王雖然不如他的爺爺魏文侯那樣雄才大略,但在維護國家利益上多少還是有幾分骨氣,所以斷然拒絕張儀的建議。秦惠王獲知張儀游說失敗,文的不行便來武的,立刻出兵攻占了魏國曲沃、平周。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繼位。
魏國的君王真是九斤老太太——一代不如一代。魏武侯不如魏文侯,魏惠王不如魏武侯,魏襄王又不如魏惠王。魏襄王即位後,張儀再次游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魏襄王欣然答應,宣布魏國退出合縱聯盟,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
張儀成功忽悠魏襄王,破解合縱的任務順利完成,回到秦國,重新出任秦國國相。
總之一句話,就如商議一樣,張儀也曾以欺詐手段對付過魏國,而且還不止一次。但有趣的是,魏國人似乎並沒有像痛恨商鞅那樣痛恨張儀。
秦惠王去世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崇尚武力,很不喜歡如張儀這類靠「 ”耍嘴皮子”的縱橫家,所以在他即位之後,秦國的某些臣子就趁機在他面前誣陷張儀。
與此同時,由於張儀之前曾游說楚、韓、趙、齊、燕等國與秦國連橫,破壞合縱,齊國的齊湣王十分惱怒,聲稱哪個國家膽敢收留張儀,齊國就出兵攻打哪個國家。
面對內外交困,張儀也很害怕。為了自保,張儀請求秦武王讓他去魏國。
張儀來到魏國,齊國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驚恐。張儀安慰魏王說:「 ”大王不要擔心!我自有辦法讓齊國退兵。”
原來,張儀在去魏國的同時,又派自己的手下去楚國,然後通過楚國的使臣告訴齊王說:「 ”張儀離開秦國本來就是與秦王定下的計謀,目的是想讓齊、魏兩國互相攻擊,而秦國乘機奪取三川地方。現在大王您出兵攻打魏國,對內勞民傷財,對外結仇鄰國,卻使張儀重新獲得秦王的信任。”
齊王聽罷,果然下令退兵回國。張儀因此又十分安穩地在魏國做了一年的國相,直到去世。
當商鞅和張儀在秦國待不下去時,他們都首先想到了魏國,但魏國人對待商鞅和張儀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對商鞅,魏國人恨之入骨,當商鞅想要進入魏國時,魏國人不僅拒絕了,還把商鞅趕回了秦國,使商鞅最終被秦國五馬分屍;而當張儀來到魏國時,魏國人不僅不痛恨張儀,反而還讓張儀當了國相。
何以會如此?
這與商鞅和張儀的行事風格有關。商鞅是法家,做事往往不留余地。他欺詐魏國的公子卯,打敗魏軍,逼迫魏國割地求和,遷都避讓,就是如此;而張儀是縱橫家,做事往往講求左右逢源,所以張儀雖然也曾帶兵攻占過魏國的城池,但每次占領魏國的城池後,張儀或歸還土地,或會歸還民眾,並沒有事情做絕。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商鞅的歷史地位,自然是張儀無法比擬的,但商鞅做事太絕,最終落得悲慘下場,在自保上,卻是不如張儀的。
相关参考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商鞅,早年在魏國相國門下一門客,一天相國病危,魏王來看望,相國對魏王說我門下有一人您可用之,如不用之,您必殺之。相國所說就是公孫鞅即商鞅。可魏王只是一笑笑並沒有當場殺之。秦孝公廣招賢士,商鞅便跑到秦國
唐朝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無論是朝堂上的帝王皇後、賢臣良將,還是體制外的高僧大德、能人異士,他們都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當然在璀璨的星光背後,歷史的黑洞也同樣引人入勝,從今天起,就讓我們撥開層層的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選自《醉翁亭記》),相信大家對這首詩文應該很熟悉了吧?沒錯,小編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就是歐陽修。他的這篇文章出現在中學課本上,全文細細讀來,
中東在地理上距離日本十分遙遠,但是中東卻被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您可能會說了,當然嘛,因爲日本需要中東的石油。沒錯,但也不完全對。在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儘管日本需要每天都從中東進口大量的石油,特別是隨着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崛起。因為對秦國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
諸葛亮得知趙雲去世只是跌足而哭,張苞死後卻吐血暈厥,值得深思
面對生離死別,總是會有很多不同的心情,對待不同的人離開,可能會有不同的態度與心情,因爲不同的人,在你生命裏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後留下的、帶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不管是古人還是今天的人,對待
目前美國大選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鬥爭也是空前激烈,民主黨這面雖然已經被確定了由拜登領銜出戰,而共和黨則由現任總統出戰。按照目前的局勢來看,雙方的對峙十分激烈,圍繞疫情等問題開始了針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它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態度: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