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轉折意義的最大殲滅戰——趙國為何會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
Posted 土地
篇首语:人生于世,委屈在所难免,消化了就是成长的动力,消化不了就会变成脾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具有轉折意義的最大殲滅戰——趙國為何會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有轉折意義的最大殲滅戰——趙國為何會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
文:爭鋒文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齊國於公元前286年滅亡宋這一歷史事件給其他五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恐懼。秦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相約韓、趙、魏、燕四國大舉攻齊,並最終在燕趙之相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國,攻陷齊國約七十多個城池,齊王被楚所殺,齊國大勢已去,由此便揭開了秦國東向發展的新局面。
戰國時期地圖
然而秦國東進的道路並不順利,遇到了趙國這樣如此強大的對手,由於趙國大將廉頗的運籌帷幄,秦國軍隊屢次戰敗於趙國之手,秦國大一統的步伐受到阻擋。公元前206年秦國為了達到震懾韓國的目的,派軍隊攻占了韓國緱氏和綸氏,與此同時左庶長王齕奉命進攻上黨。
上黨被攻,百姓便接連逃至趙國,趙國軍隊接應這些韓國難民,由此正是展開了趙、秦兩軍在長平這個地方的相持局面,兩國為了奪取上黨進行了一場大的、戰略性的大決戰,在歷史上被稱為長平之戰。經過這一仗之後的趙國元氣大傷,秦大一統的進程被加快,這是戰國末期最關鍵的轉折點,至此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已經不在曲折,統一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
一、宋國國力繁榮,對外擴張與齊、楚、魏結下矛盾,戴偃當上宋王之後,民不聊生,最終齊滅亡宋國。齊國的強大加重了與戰國其他的國家,在燕國的帶領下齊國被滅亡,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大對手變成趙國
在戰國時期的宋國擁有着近乎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加之宋國百姓非常善於經商活動,出現了一大批熟諳經營之道的富商大賈,從根本上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三產業,國家社會的第三次大的分工從根本上已經實現,宋國商業表現得十分繁榮和昌盛,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時為宋國首都的商丘以及彭城都是宋國十分繁榮發達的商業大都會,同時宋還擁有一個工商業的大城市——陶丘。肥沃的土地和極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使得其他幾個國家的羨慕,齊、秦等強國更是對宋國虎視眈眈,有着十分強烈的覬覦之心,然而齊、秦等國又懼於宋國的強大而又不敢輕舉妄動。
宋朝百姓生活
公元前329年宋王偃通過武力手段奪得王權,宋剔成君無奈之下逃跑到了齊國,前318年偃自為王。戴偃在登上王位之後向東進攻齊國,一舉奪下五座城池;向南大勝於楚國,擴張三百多里的土地;向西戰勝魏軍,攻取了兩座城池;而又直接滅掉滕國,占領了滕國的土地。這樣一來,宋與齊、楚、魏結下了仇恨。
然而宋王戴偃生性暴虐、嗜酒好色,甚至殺害勸諫之忠臣,比起夏桀有過之而無不及,宋國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不能再忍受戴偃的暴政,終於在公元前286年,內亂大肆爆發於宋國。宋國內亂給齊以可乘之機,齊王於是派兵進攻宋國,宋國由於民心盡失,城池不攻自破,齊軍便以雷霆之勢攻破宋國都城,齊王出逃死於魏國。
齊滅亡宋國的戰爭使得齊國走到歷史舞台的中央,國力空前鼎盛,但齊國滅亡宋國的戰爭同時加劇了其與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對魏、楚兩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如此一來使齊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激烈。
在這樣的形式之下,燕國積極活動並游說各國,秦過最終同意與燕、楚、韓、趙、魏相約一同討伐齊國,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率領下進攻齊國並節節勝利,濟西一戰更是全殲齊國主力,統共攻占齊國大概其實多座城池。
濟西之戰
五國伐齊隨為使齊完全亡國,但也使其近乎滅亡,霸主地位不復存在。至此,曾為七國霸主的齊國已經幾乎滅亡,只能苟延殘喘,剩余五國中唯一能夠威脅秦國並能與之抗衡的便只剩下趙國,秦國若想統一天下,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打敗趙國這個最大的敵人。
二、秦國建立之初得到東周君主周平王的支持,得到迅速的發展,雖在秦穆公時期經歷衰落,經秦孝公的治理後成為戰國末期的強國,在實力上遠超趙國後開始謀劃長平之戰
秦國是周朝時期在西北地區由華夏族建立起來的一個諸侯國,周平王在公元前769年,由於常年受到犬狨的擾亂,便遷都洛邑,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秦襄公護送平王有功,平王於是封其為諸侯,將岐山西邊的地區賜予秦襄公,秦初建為諸侯國。
周平王還承諾說,如果秦國能夠趕走犬狨,收復被犬狨占領的周的領土,這些領土都歸秦國所有。於是,秦襄公開始伐狨,但卻死在討伐的路上,其子秦文公繼位並繼承父親的遺願繼續興兵伐狨終於收復了部分失地,地域擴張至岐山,並把岐以東的土地進獻給周。
在文公之後秦又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討伐西戎的過程中逐漸壯大,收復更多的失地。公元前677年秦國完成遷都,至此關中平原絕大部分土地歸秦所有,成功的完成了崛起,成為了中國西北部興起的強國。
到秦穆公時,秦國與晉國交戰並大敗晉國於韓原,晉惠公割河西八成給秦,由此秦穆公為秦國奠定了稱霸春秋的大國地位。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在陰晉與魏軍吳起決一死戰,此一役秦軍接連戰敗,失去了抵抗三晉進攻的能力,秦國進入百年衰落。
秦穆公
但歷史的車輪並沒有讓秦國就此沉淪,秦孝公繼位之後,對秦所面臨的局面深感痛心,便奮發圖強勵精圖治,任用賢才商鞅,經過商鞅變法的一系列措施,秦國變得兵強馬壯,成為了戰國末期在西方的一個強國,確立了其霸主地位。
在秦昭襄王時,范雎向昭襄王表達了秦國如何能夠統一天下的戰略,提出了「 ”遠交近攻”的方法策略,把秦國的斗爭對象主要集中在臨近三國即韓、魏、趙,這一策略使得秦國的土地得以鞏固,也使其余幾國「 ”合縱”策略破滅,秦國統一各國的腳步進一步加快。
趙國曾是春秋各諸侯國之一,後為戰國七雄之一,初為三家分晉之後趙烈侯所建之國。在中山之戰時趙武靈王戰敗,為了一雪前恥趙武靈王頒布了一項政策——胡服騎射,改中原地區常見的寬衣博帶為胡人的短衣緊袖和皮靴,改從前的戰車戰術為單兵騎射戰術,這一舉措使得趙國國力大增,逐步打敗了中山國、林胡及婁煩,也逐漸確立了其在戰國中的霸主地位。
趙武靈王
在與秦國爭霸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甚至親自喬裝打扮進入秦國進行偵查並考察後者的地理地形,打算繞開函谷關從九原進攻秦國至其滅亡。
在武靈王死後其子趙惠文王繼位,雖然繼續進行胡服騎射的政策並重用了廉頗、藺相如這樣的大臣,但也沒能比得過秦國商鞅變法的改革步伐,最終秦國在實力上逐步遠超趙國,最終在秦國的謀劃之下發動了這場歷史性的長平之戰。
三、長平戰爭爆發之後,雙方進入僵持階段,趙孝成王不滿廉頗的守而不攻策略,擁立趙括代替廉頗成為主將,秦國抓住機會,最終取得長平戰爭的勝利,加快一統天下的步伐
秦國攻打上黨地區,趙國接手上黨的行為使秦國十分不滿,這便是長平之戰的起因。在戰爭的初期,秦國將領王齕率兵進攻趙國在長平的軍隊,趙將廉頗奉趙孝成王之命進行迎戰,廉頗迅速反應並率軍奮力還擊秦軍,秦軍偵察兵被趙國所殺,同時趙國也損失一名大將。
之後王齕再次率領部隊進攻趙軍致使趙軍陣地被攻破,標志着廉頗戰敗,趙國的二樟城和光狼城這兩大重要要塞被秦國軍隊所占領,緊接着趙國在西邊所築起的堡壘也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失守。趙軍接連戰敗,大將軍廉頗只得下令退軍到丹河的東岸,在這里修建了堡壘,趙國軍隊轉攻為守,兩國交戰進入了相持階段。
在兩軍相持過程中,趙國雖處於下風,但還未完全敗於秦軍,加之廉頗用兵熟練、老道,戰機仍有可逆轉之勢。但隨着相持的時間之久,兩國的現實狀況都不允許這樣長期耗費下去,趙國便主動與秦國求和,但不曾想被秦王所戲耍,趙孝成王也因此逐漸表現出了對廉頗守而不攻的不滿,而且多次派人譴責廉頗的行為。
長平之戰
而秦國也不能再這樣對峙下去,秦相范雎得知趙王對廉頗的不滿,便利用這次機會遣人到趙國進行反間計,並發布謠言詆毀廉頗,擁立趙括。趙王由於被秦國戲弄加之其年輕氣盛的求勝心切,便輕信謠言和反間計謀李趙括為主將,盡管當時藺相如和趙母極力勸阻,也沒能阻止趙王的決定。
秦國得知趙國換下廉頗命趙括為主將的消息之後,便立馬暗中換戰神白起為主將,趙括由於不知秦已更換主將的事情,便在進攻秦軍勝利後又乘勝追擊,殊不知這正是白起所用的佯攻戰術,最終趙括兵敗被殺,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做結束。由此可見在這場戰役中,兩軍更換主將起了關鍵性作用。
長平之戰中,秦國取得了勝利,趙國勢力被嚴重削弱,往日最能一統天下的兩個強國如今只剩下秦國,這使得秦國一統天下的腳步再一次被加快,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礙被清除,秦國可以騰出手來消滅剩余四國,統一天下的千秋大夢的實現只剩下時間上的問題了。
參考歷史文獻:
《史記》
《通典》
《戰國策》
相关参考
據歷史資料記載,長平之戰中秦國出動大軍40萬,趙國也派出了45萬大軍迎戰,可最終的結果是趙國被豬隊友趙括坑得不輕,大軍幾乎全部被坑殺,只有240名年幼的小卒被放回了趙國。此戰過後,趙國損失大軍45萬,
歷史上,長平之戰的背景是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趙王希望儘快解決問題,而趙王不信任廉頗,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後來廉頗的人生軌跡也證明他並不是趙國死忠。在趙王要求廉頗速戰速決而廉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趙國虎口奪食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趙國虎口奪食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輩出,名將如雲,呈現出了一派大國氣象。趙國對自己也非常的有信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輩出,名將如雲,呈現出了一派大國氣象。趙國對自己也非常的有信
「將相和」的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廉頗和藺相如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而被我們熟記至今。我們只知道廉頗負荊請罪後,和藺相如結為了生死之交,趙國也因此團結一心,獲得了很大發展。但這並不是將相和故事的
趙國是三家分晉後戰國時期才有的,它與西周初期分封的那些齊、秦、楚、燕的國祚沒有可比性,但如果單從戰國七雄角度來看,趙國確實是個強者。不過這種所謂的強並不像齊國那樣開始最強、慢慢變弱,也不像秦國那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