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平民,此人配享孔廟,程頤、朱熹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
Posted 宋史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作為一個平民,此人配享孔廟,程頤、朱熹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為一個平民,此人配享孔廟,程頤、朱熹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
有人說,我國古代的歷史就是帝王的"家史",是名將名臣的個人史,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幾乎所有的官方史書中,都是圍繞着帝王、大臣記載的,能夠進入史書的平民百姓少之又少。在處於封建社會的我國古代,想要進入史書是非常艱難的,如果沒有什么突出事跡或顯赫官職,基本是無法進入挑剔的史家的法眼的。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即使是一些沒有一官半職的人,也得到了留名青史的機會。
《三國志》在《方技傳》中記載的一些有奇特能力和技藝者,如醫術高超的華佗、精通音律的杜夔、能夠預知未來的管輅等等。
到了宋朝,也有這樣一個老百姓,他盡管終生只是平民,卻不但有皇帝給他御賜謚號,還能夠得以配享孔廟。此外,程頤、朱熹對他推崇備至,《宋史》對他不吝贊美之詞,那么他到底牛在哪兒呢?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邵雍出生於林縣上桿庄,今天河南林州市的邵康庄村,據說就是其故鄉的舊址。
對於此人,相信許多人並不了解。可如果看到他的名作《山村詠懷》,人們或許會恍然大悟,詩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沒錯,這首著名的啟蒙詩便是其作品。不過,要是以為邵雍不過是個啟蒙讀物作者,那就大錯特錯了。
據《宋史》記載,小時候的邵雍認為自己天賦異稟,想要投身宦海,立下一番大成就。
和許多胸懷大志卻沒能實現的人不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邵雍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他"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在閱讀大量典籍後,一天邵雍突然感嘆道:"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為了彌補自己只是讀了古人的書,卻沒有游歷古人曾到過的地方的遺憾,邵雍說走就走,背上行囊就離開了家。
據史書記載,邵雍"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按照當年聖賢們的足跡一路走來,增長了許多見識,心境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等到再次回到家時,邵雍說道:"道在是矣",從此便沒有再出遠門。
當時,擔任共城縣令的李之才聽說邵雍好學,便親自登門為其講授"《河圖》、《洛書》、《宓義》八卦六十四卦圖像",引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這方天地,邵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通過學道,邵雍領悟到了事物變化、陰陽消長的規律,也具備了高深而廣博的智慧。
為了將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他"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書十余萬言行於世",而他的目標也從功成名就轉移到了追求"道"上。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邵雍帶着父母舉家前往洛陽。在洛陽,邵雍居住在十分簡陋的住所,但他卻自得其樂,引來了旁人的不解。
當時,從政壇退隱的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人都十分敬重邵雍,見他生活條件惡劣,便"恆相從游,為市園宅。"
搬到新居後,邵雍衣食無憂,得以更加專心求道。據史書記載,他每天早上焚香端坐,有時喝點小酒,微醺即止,而興致到了,他便作詩自詠。邵雍十分親民,也得到了民眾的喜愛,以至於附近的家家戶戶都稱其為"吾家先生",爭相邀請他住在自己家里。
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其實和邵雍的處事之道有很大的關系,他"不事表襮,不設防畛,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隱其惡。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因此就連司馬光都心甘情願把他當作兄長。邵雍忠厚、真誠等高尚的品德值得後人學習,也體現了他的高超涵養,為他贏得了喜愛和尊敬。
熙寧十年(1077),六十七歲的邵雍罹患重病。
彌留之際,司馬光、張載、程顥、程頤這些當時就負有盛名,在後世更是十分知名的大家都聚在其家中照料。而他的囑咐,則是從簡安葬。
當年七月,邵雍病逝。宋神宗封其為秘書省着作郎,到哲宗時又賜他謚號"康節",程顥親自為其寫墓志銘,"稱雍之道純一不雜,就其所至,可謂安且成矣。"
邵雍的過人之處,不僅僅是上文所說的學識淵博,待人忠厚,更主要是在於他對理學奠基起到的重要作用。他的"道"十分純凈,也十分純粹,而他為後世留下的《皇極經世書》、《漁樵問對》更是被奉為經典,數百年來闡釋着令人受益匪淺的道理。
(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