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必須有祠堂
Posted 宗族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為何必須有祠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為何必須有祠堂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很多中原的居民,在這里形成了以宗族血緣為紐帶的群落,這也成為徽州地區典型的社會結構,而宗族祠堂則成為維系和強化這種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宗族祠堂
我們日常所熟悉的親緣關系,常以家庭為組織形式,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都是依靠這種強血緣關系。而宗族則是一種弱血緣關系,也就是說彼此之間雖然有血緣關系,但是這種血緣關系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的傳播,已經弱化了。
即使現在擁有基因檢測技術,也依然很難搞清楚彼此之間的血緣關系,更不要說在古代隔了那么多代,如何建立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呢?鄉村祠堂就起到了很好的紐帶作用,在安徽黃山一帶,現今保存比較完好的祠堂有胡氏祠堂,蘇氏祠堂等。
其中西遞村的胡氏祠堂,保存最為完好。白牆青瓦,風景十分秀麗,整個建築以木、磚、石為主要原料,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這里的祠堂與牌坊等,融入了社會、技術、文化與環境,常常依山就勢選址,靈活多變的功能布局,韻律美的空間構造等形成高度的統一。
胡氏宗祠最早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後來在大火當中損毀,清朝乾隆年間又重建,不僅保存良好,規模宏大,而且多進院落式結構,彰顯了胡氏族人聚族而居的特點。建築空間布局以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則為廂房。對稱的構成,代表着平衡、勻齊、優美的儒家理性。
廳堂前方設了個天井,用於采光和通風,進門可看見門匾上寫着四個大字「 ”胡氏宗祠”。進入大廳抬頭就能看見寫着「 ”百代蒸嘗”四個大字的匾額,在古代冬天的祭祀叫做「 ”蒸”,秋天的祭祀叫做「 ”嘗”,這里的百代蒸嘗是指世世代代都要祭祖。
在「 ”百代蒸嘗”匾額下面還掛着兩幅胡氏先祖的畫像,畫像的對面是一個很大的孝字,據說這個孝字是宋代大儒朱熹親筆所寫。孝是中國古代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百善孝為先。
胡氏宗祠歷史
胡氏宗族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時期,據說在唐昭宗時期,昭宗李曄一直受制於宦官,還有農民起義軍朱溫的威脅,為了保護自己幼小的兒子,把他托付給了一個叫胡三的部下,後來這個部下帶着太子逃到南方,太子化名為胡昌翼,所以胡氏宗祠中間的排位供的就是胡昌翼。
胡昌翼臨死之前,留下了遺訓,要求世代子孫不得改回李姓,在三個牌位當中,右邊的是胡昌翼的養父胡三,左邊的是家族的第五代胡士良,雖為胡姓,是後來加入的。
除了這個宗祠,還有26座祠堂,這些祠堂都是飛檐翼角、斗拱彩畫,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的建築,精致古朴、自然典雅,這些都是宗族成員拿真金白銀修建出來的。
這些祠堂不是普通的民宅,而是宗族成員公共活動的空間,也是共同的精神寄托,宗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為每個個體提供各種保護與幫助,是群體對抗風險的一種組織形式。
宗族祠堂的作用
為了加強各成員之間凝聚力,祭祀成為宗族的一項主要活動。西遞胡氏在上千年時間里,每到宗族祭祀的日子,各宗族成員都會聚集在這里,進行祭祀活動。
和西方的祭祀活動不同,我們供奉的是自己的先祖,而且每家每戶所供奉的都不一樣,這種分散的祭祀活動很不利於思想的統一,因此到了周朝,周公就把巫術當中的技術再加工了一下,形成了祭祀當中的一些禮儀,也就是我們後來的周禮。
祭祀的時候,要對着供奉的祖先行三跪九叩之禮,而且還要定期給祖先上香,中國人相信只要嚴格遵守祭祀的禮儀,一定會獲得祖先的庇護。其實祭祀還有一項重大的作用,那就是喚醒大家對共同血緣的記憶。
這些祠堂除了用來祭祀祖先,還負擔着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鄉村治理的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有皇權不下鄉的傳統,行政權力只到縣一級,基層社會里,主要依靠宗族來管理。
在這個大宗族內,由於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緊密共同體,擁有着共同的私塾,部分田產,林地等。在黃山胡氏經濟上是不分家的,而且家族規模十分龐大,最有權威的家族長老決定每一年該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割,以及面對重大事務的時候如何抉擇等。
由於農耕文明,這些族內的成員,長期定居產生了穩定的宗族關系,因此那些長時間積累經驗的長老,自然就成為家族當中最有威望,最有權勢之人。因此孝順成為最核心的原則,對輩分高的人,不管是父親,還是兄長都要絕對服從。
而且鄉鎮當中那些公共的道路、水利、橋梁等都需要宗族來負責,而且如果有族人沒錢參加科舉,或者有困難的家族成員,宗族都會提供幫助。
西遞村由於四面環山,隨着人口的增多,這些田地就養不活家族成員了,族內的成員除了考取功名,外出做官以外,只剩下出門做生意了。因此宋朝以後,徽州商人成為全國聞名的商人群體,其中最被大眾所熟知的就是紅頂商人胡雪岩。
這些宗族的商人,一方面利用考取功名的官職提供政治保護,另一方面用獲得的財富發展宗族勢力。明清江南的鹽業、茶業、酒業、典當,但凡需要政府特批的,幾乎都被有宗族背景的徽商所壟斷。
這樣一來,宗族的勢力會越來越大,而且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很多以前不是同宗的胡氏家族,通過修族譜的形式,形成了弱血緣關系的紐帶。
我們現在給孩子取名字,很少顧及輩分,可是在之前,姓氏後面的輩分是規定好的,只要是同一宗族,只要報上名字,就知道彼此之間的尊卑秩序。有族必有祠,祠堂也是修家譜,進行宗族組織管理的場所。
西遞胡氏宗祠不僅兼具濃厚的文化內涵,高超的建築藝術,同時它還是宗族組織的權力象征物,通過祭祀祖先、承辦公共事務、編修族譜等手段,維護和加強了宗族的認同。
以血緣為紐帶建構組織,是人類文明早期的共同選擇,但中國文化突破了直系血親協作的局限,以弱血緣關系為紐帶,發展出了強大的宗族組織,並且被這種組織塑造了幾千年。
相关参考
岳飛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民族英雄,他抗金救宋,精忠報國為人尊崇。他智勇雙全,忠義無雙。但是當時小人當道,他被12道令牌召回,被安以‘’莫須有‘’的罪名走向了一生的結點。什么是莫須有呢,就是可能有的意思。
岳飛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民族英雄,他抗金救宋,精忠報國為人尊崇。他智勇雙全,忠義無雙。但是當時小人當道,他被12道令牌召回,被安以‘’莫須有‘’的罪名走向了一生的結點。什么是莫須有呢,就是可能有的意思。
自古以來,人類戰爭就伴隨着血腥殺戮。在冷兵器時代,雖然士兵傷亡人數遠遠不及現代,但其殘酷程度有過之無不及。尤其在攻城戰的時候,進攻方的士兵只能通過雲梯等簡易攻城工具作戰,就算攻下城池,士兵的傷亡也將會
古人向來有敬重祖先的傳統習慣。平常百姓一旦升官發財,都會修家譜蓋祠堂,排排場場地舉行祭祖儀式。而帝王將相們則更樂此不疲,一旦手握天下大權,身居高位,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祖上有德」,蔭庇子孫,都會
1.家族祠堂的宗祠历史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
家譜,被中國人丟了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有約3000年曆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爲三大歷史文獻。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爲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
愛默生愛默生國籍:美國愛默生作品:《愛默生隨筆》《用心聆聽世界》《愛默生散文精選》《善待命運》《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愛默森文選》《自立》《生活的準則》《愛默生生活哲思錄》愛默生簡介:拉爾夫·瓦
狄仁杰拆毁1700多座淫祠,造福于民,他死后老百姓却拆了他的祠堂
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武则天此举无异于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使得她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关注的热点人物。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武则天的认识逐渐发生偏差,对武则天的关注逐
在南方的村庄里,几乎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祠堂,如果一个村的姓氏多了,祠堂也会更加多,而在北方,几乎很少看到祠堂,按理说北方才是儒家文明的起源,北方的儒家观念应该更根深蒂固才对,怎么反而祠堂很少呢?这背后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与古人常说的因果报应是一个道理。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凭借着阴险的权谋,从曹氏家族手中篡夺江山,儿子司马昭想称帝的事情无人不知,却至死都未实现,孙子司马炎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