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
Posted 人才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
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起來的魏國從來不缺乏人才,可惜的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魏國缺乏的是像魏文侯、秦孝公那樣的伯樂,那么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多少本來在自己陣營的人才呢?我們來看一下。吳起
吳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吳氏,名起。吳起在魏國時曾指揮魏軍大敗秦國,幫助魏國奪取河西之地。可惜隨着他地位一天天的提升,使得魏國相國公輸座很是嫉妒。在公輸座的挑撥之下,魏武侯開始懷疑吳起的忠心,使得吳起不得不離開,投靠了楚國。吳起投奔楚國後,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孫臏出山後他的師弟龐涓邀請他來魏國。但之後龐涓就開始擔心他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他設下計謀迫害孫臏,並且使得孫臏受到了酷刑。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商鞅最初在魏國當客卿,但不被魏王看中。於是投靠秦國,秦國憑借他的變法從柔弱的小國一舉成為了當時的霸主。為秦國一統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魏國沒能把握住人才,而其他國家卻能讓他們大展手腳,這告訴了我們人才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確的對待人才。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关参考
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他大夫瓜分晉,晉王室名存實亡(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絳城與曲沃兩地,晉國才正式消亡)。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
為什麼有些魏國大將投降蜀國後,對其忠心耿耿,擔負起伐魏的重擔
三國時期,最弱的國家是蜀國,但也是蜀國抗爭的力度最大,蜀國和魏國多有交手,互有勝負,但戰爭比的是國力和人才,在這方面,蜀國和吳國都不如魏國,最後被滅也是很正常的。在魏國和蜀國的戰爭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如今的山西省運城市,在戰國時期屬於魏國的轄境,因地處黃河之東,又以“河東”代指。秦滅六國後,設置三十六郡,運城地區隸屬於河東郡管轄。到了秦末漢初時期,由於人口的發展,為了方便地方管理,朝廷在河東郡內設
導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同時這段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一段大變革時期,這個時期雖然社會動蕩、戰爭不斷但也人才輩出。經過春秋時期持續將近三百年各諸侯國
「將相和」的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廉頗和藺相如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而被我們熟記至今。我們只知道廉頗負荊請罪後,和藺相如結為了生死之交,趙國也因此團結一心,獲得了很大發展。但這並不是將相和故事的
三國時期的中後期群雄割據的局面逐漸消失,三足鼎立的局面悄然形成。魏國在三足鼎立局面中佔上風,蜀吳兩國只能結成聯盟對抗魏國。蜀國除了諸葛亮外,最被人熟知的就是五虎上將,這五個人隨便哪個拿出來都是可以在戰
作者:鄭渝川申不害的名字,對許多人而言未必熟悉。這位戰國時期的改革家,長期被歸於法家代表人物,相當關注“術”。為此,有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的說法。“術”很多時候被認為是君王秘而不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