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川味文人 ”李劼人”,川菜理論第一人
Posted 川菜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地道川味文人 ”李劼人”,川菜理論第一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道川味文人 ”李劼人”,川菜理論第一人
紀念李劼人先生逝世57周年。李劼人
李劼人,原名李家祥,1891年6月20日生於成都,1962年12月24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1歲。
李劼人一生閱歷頗豐,解放前當過報刊采訪、主筆、編輯、社長、總編,參加過社會組織,作過縣級教育科長,到法國留過學,任過大學教授,開過川菜館,當過工廠廠長,解放後歷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成都市副市長,省文聯副主席等職。
寫作中的李劼人
一位地地道道的,川味文人
不同領域的人,對李劼人有不同的認知,於是給他貼上了文學家、歷史家、翻譯家、革命家、活動家、實業家、美食家、教育家、政治家、藏書家等一系列標簽。這是人們對其為人行事的敬仰,也是對其在各方面所獲成就的認可。
如果把這些看似不同的「 ”家”聯系起來,就會發現所有的稱號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一個特別的「 ”人”——地地道道的「 ”川味文人”——生性豁達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兼具骨氣與犟氣,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積極吸收外部文化的心態和能力。
如此這般,李劼人才能在有條件去「 ”知古今、見世面”,有機會去「 ”識中西、開眼界”的同時,以平原特有的精致文筆和細膩情感,寫川味人世間、擺川味龍門陣、做川味美佳餚,為今天留下極為難得的近世川味生活畫,給厚重千年的成都城牆,補上一塊精心雕琢的新磚。
李劼人與孩子們
以川味文字「 ”寫畫”川味人生
《四川省志》有李劼人傳,歸在文化界名人行列。2011年出版的《李劼人全集》收錄其平生存世著作,共17卷20冊600萬字,涉及創作、譯作、書信、講稿、筆記等方方面面。盡管李劼人曾官至省市要職,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顯然對其文學成就推崇備至。
李劼人的小說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被稱為「 ”大河三部曲”,曾受到諸多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許,尤其是長篇小說《死水微瀾》,至今仍是品相空前的川味巨著。
開篇一個「 ”噪山雀兒”、「 ”腦殼上挨幾界方”,結尾幾句「 ”為啥子不嫁?”、「 ”拿得穩他?”、「 ”怕那個?”,通篇包裹川言川語,把川人川事寫得活靈活現,暫且拋開小說的主旨不說,光是人物的言行舉止,城鄉的衣食住行,就是一桌沒有時間刻度的川味大餐,既能品到記憶的最深處,也能品到現實的這一端。
人民南路
以川味心智「 ”擺造”川味城市
李劼人不僅用文字撰述川味生活,還以赤誠和智慧在擺造着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早先是依靠「 ”能力和學識”在紙上擺,後來是直接用「 ”權力和眼界”在地上造。
李劼人對成都的感情之深,源自成都對他的浸潤之深,屢次三番下來,人和城之間也就彼此熟悉了。《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變》、《成都歷史沿革》、《成都的一條街》、《話說成都城牆》,每篇文章都是對成都的纏綿,續揚子雲、常道將、楊升庵、傅樵村之筆墨,考述建置沿革、梳理城牆街巷,稽古振今。
他把傳統中國優秀文人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博學多才體現得淋漓盡致。翻過他筆下的老成都,看得見一條流淌着經史子集的歷史長河,橫貫古今。這使他的作品既有極高的藝術性,又有極強的史料性,當然,還有穿透文史的哲思性。時至今日,仍可作為城市知識普及教材來研習。
1950年,李劼人在年近花甲之時被委任為成都市副市長,分管文化和城市建設。有才情、有心智、有能力、有實權,這是人生的理想狀態。李劼人在一個新時代,迎來了一個新角色,把他埋在心中、躍然紙上的那份濃濃川味「 ”造進了現實”。一是造古,牽頭整修杜甫草堂,還原草堂的古味和本味;二是造今,定址火車北站,主持修建人民南路;三是造未來,李劼人曾預測 「 ”在今天的人民南路之南,將來是會出現不少的崇麗宏偉的大建築的。”
曾經的未來,業已實現,今日成都的現代川味生活,李劼人下了大工夫。
川味泡菜
以川味情趣「 ”品享”川味飲食
對讀者來說,李劼人的作品還有個巨大看點——「 ”精神川菜”——遍布於各種小說、散文、書信的大量川菜餐館、廚師、席桌、菜品、小吃、點心以及土特產名目,輔之生動細致的刻畫和嚴絲合縫的考究,再加上充斥其間的筵席食俗,烹調畫面,飲食場景,讓人口舌生津,欲罷不能。
除了散見各處的川味描寫,李劼人尚有《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從吃茶漫談重慶的忙》等以飲食為表,以人性為里的吃喝專述,大能比對中西、小則相較成渝,把不同地區的民俗習性品述得相當精妙。
至於李劼人的手上工夫,與之同時代的吃貨是最有體會的。在法國留學期間,他就是圈內的「 ”大師傅”,逢吃必親自動手,出品皆獲點贊。當年徐悲鴻、常玉都曾是李劼人在法國的桌上客。
小雅菜館
1930年,李劼人夫婦在成都開了間「 ”小雅”菜館作養家之用,菜單上既有豆豉蔥燒魚、干燒牛肉、煙熏排骨、干煸魷魚絲、酒煮鹽雞、厚皮菜燒豬蹄、黃花豬肝湯、怪味雞等川菜,又有金鉤包子、燉雞面、番茄撕耳面等小吃,也有涼拌芥末寬粉皮等湖北菜(李劼人祖籍湖北黃陂),甚至還有番茄土豆沙拉、奶油沙司菜花等西菜。當時宋師度、張瀾及成都一些文化界人士都是小雅菜館的座上賓。
不拘泥,善創新,追本味,求真味,是小雅菜品的最大特色;會吃、會做、會寫,是大吃家李劼人的最大特色,這本已是很高的境界,再加上會品——以吃品味,以味品理——這便高級得不得了。
菱窠
啟示:像李劼人一樣「 ”吃透”川菜
關於川菜和川菜文化,李劼人為今天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主要理解為三方面。
一是注重川菜本身的記述
與《醒園錄》重烹重調,《成都通覽》刊條列目的風格不同,李劼人在「 ”記”川菜的同時往往會伴隨大量的「 ”述”,不管是餐館、菜品還是食俗,他都會把相關的來龍去脈和概念內涵考證闡述得清清楚楚,比如枕江樓,以前只曉得是著名的川味河鮮南堂,但在讀了《大波》中大量細致入微的描寫之後,才明白枕江樓為何能名揚蓉城。又比如牛肺片,如果不是他風趣幽默的表達和論述,恐怕今天很難搞清肺片原是出自皇城壩的回民小吃,之前曾有肺,後來才無肺,以及諢名「 ”兩頭望”的來歷。
二是強化川菜理論的研究
李劼人很可能是第一位把西菜、中菜及川菜相提並論的人,從烹飪原料、工具、技法到菜品,再到飲食習俗和人文特性,雖然是反映當年的時代特征,但今天細細品讀,依然會感受到他所說的變與不變之食道。1957年,李劼人曾經有過為一本川菜食譜創作理論文章的契機,遺憾的是因各種原因,這篇稿子始終沒有呈現。如果當年他把滿腹的川菜理論,系統化地付諸文字的話,可能今天我們研究川味文化會少走很多彎路。
三是恪守川菜精神的傳承
文字是表象的,理論是抽象的,而李劼人身上的那股川菜精神則是最值得傳承的。他之所以能夠行文如流水,潤物細無聲,之所以能夠時時有真知灼見,處處有個性痕跡,與他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與他受到的中式教育、得到的西方見聞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虔誠地去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能夠包容地去吸納外部文化優點,並借助自身修為,把它們消化成自己的理解,再依靠言語能力表達出來影響他人。
這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表達信息的過程,也是李劼人傳承的過程。川菜的靈魂——「 ”味”——不正也如此嗎?從天地萬物中取味,在心手耳目中調味,於言辭歌賦中品味,才能匯聚成「 ”勤取、精調、善品”的川菜精神。
堅守傳統,積極創新,使之一脈相承,這是李劼人,一位地道川味文人,留給川菜的最大財富。
向李老先生致敬。
(全文完)
李劼人先生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今日頭條:川味文化
#吃在中國# #吃在成都#
【關注今日頭條號「 ”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相关参考
一、新都新繁有什么好吃的曾老四火锅(滨江西路)评分川味火锅新都区新繁镇滨江西路55-60号(森林广场旁)加豪加牛排(新繁店)评分牛排新繁镇繁湖盛四桂湖摩尔城2楼新繁仁和稀饭(望平街店)评分川菜人均¥1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西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有教大的发展,特别是秦汉两代,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得到更大发展,两宋时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
实用印章跟后来的文人篆刻是两回事。篆刻是艺术领域的,是文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而印章是实用领域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建造。篆刻创作指向的是审美(当然它也有实用意义,好比收藏,好比美化章法),印章建造指
实用印章跟后来的文人篆刻是两回事。篆刻是艺术领域的,是文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而印章是实用领域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建造。篆刻创作指向的是审美(当然它也有实用意义,好比收藏,好比美化章法),印章建造指
引言:要说中国的八大菜系哪个最好吃,一百个中国人肯定有一百种不同的说法。可是,如果你通过地图搜索菜馆,那么川菜馆的数量绝对能担当得起“国民饮食”四个字。那么川菜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富饶的物产是一切地方
众所周知,回锅肉是一道著名的川菜,以至于在四川地区,回锅肉做的好坏成了评价主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杆。提及回锅肉的来历,长年在灶头案台与锅碗瓢盆为伴的婆婆奶奶们往往会如数家珍的给我们讲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清
物理學中有兩個非常成功的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簡略地說,前者是關於引力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理論,後者是關於物質的基本構成、亞原子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論。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這兩個理論在各自領域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上海郊区地道的农民,被拍成了电影,还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表扬,并被突然升任国家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她就是王桂珍—— 1976年,当时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份画刊《人民画报》第八期的封面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上海郊区地道的农民,被拍成了电影,还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表扬,并被突然升任国家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她就是王桂珍—— 1976年,当时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份画刊《人民画报》第八期的封面
一、形式與表現藝術有「形式」的結構,如數量的比例(建築)、色彩的和諧(繪畫)、音律的節奏(音樂),使平凡的現實超入美境。但這「形式」裡面也同時深深地啟示了精神的意義、生命的境界、心靈的幽韻。藝術家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