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
Posted 荀子
篇首语: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
文/貝勒說史序言:
「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為奪回秦國河西故地,從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占領河西之地後,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舉國之力發兵50萬,欲奪回河西之地,無奈,慘敗5萬魏武卒之下。
吳起的兵書《吳子·勵士》一章中有明確記載:「 ”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之後又歷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國君主的努力,才奪回被魏國占據百年的河西故地。
秦孝公即位之後,啟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商鞅曾經兩次發兵魏國,尤其第四次河西之戰中,秦軍重創魏軍,俘虜魏主將公司卬,在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秦軍斬首魏軍八萬,並俘虜了龍賈,秦國收復全部河西故土。來自與《秦本紀》。
然而,秦軍為何沒有趁收復河西之地後,發兵一舉滅掉魏國,而僅僅是派兵占領河東地區,建立前沿基地?
河西地形圖
終其根本原因秦國實力不允許,魏國實力仍然還在。除此還有山東其他諸國合縱連橫的介入因素,以及秦、楚、齊三強國並存局面。
貝勒認為以馬陵道戰役為分水嶺,可以看出秦國與魏國實力前後的變法。馬陵道之戰,標准着戰國初期魏國霸主地位全面衰落,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開始崛起。
馬陵道之戰之前,進入戰國初期,魏文候在魏國重用吳起,率先進行變法,魏國國力日益劇增,同時魏國鍛造一支強大的魏武卒,使魏國稱霸戰國初期百年。在經歷桂陵之戰、馬陵道之戰後,魏武卒精銳實力大損,魏國淪為戰國二流國家,但是魏國的底子畢竟雄厚,國力尚在。秦國雖然歷經商鞅變法,國力劇增,但是秦國畢竟此刻國力並未達到一超局面。
魏武卒
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日益劇增,但直到秦惠文王去世時,秦國國力也未達到一超局面。
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出自於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便》。
秦國原本地處西部,常年與西戎雜居在一起,秦國尚武好戰;缺乏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方式,一直被中原各國所摒棄。進入戰國初期,兼並戰爭的頻繁,秦國面臨着被中原各國瓜分的危險。
秦人尚武好戰
秦孝公即位,在解決內憂外患之後,啟用商鞅,在秦國進行深刻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木為信開始宣布進行第一次變法。
商鞅立木為信
主要內容有:
(一)頒布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 ”本業”,以商業為「 ”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商鞅在秦國的第一次變法使的秦國國力短時內急劇上升。公元前354年,魏國攻伐趙國,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國采用「 ”圍魏救趙”戰略方針,在桂陵之地打敗魏軍,同時楚亦出兵魏國。魏武卒雖受到創,但主力尚存。
秦國此刻趁魏國忙於四處征戰的局面,發兵占領安邑、固陽,然而秦國忽視魏國此刻仍是天下第一強國的實力。
《荀子·議兵篇》:「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魏武卒不僅體力充沛耐力也很強,而且他們的裝備着重甲、鐵頭盔、 鐵戟、利劍、勁弩,可以持戟沖鋒、利劍近戰、發弩防守,是支全能型的部隊。
當魏國攻破趙都,襄陵之戰打敗齊軍,解決其他方向的戰線後,魏軍調集主力對秦軍進行反撲,魏軍重新奪回安邑城,迫於魏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加之秦國國內正在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國歸還所得魏地。
從商鞅第一次在秦國變法之後,秦國雖然在短期內國力急劇上升,但是從與魏軍的第四次河西之戰中,可以看出此刻的秦軍實力還遠遠不及魏軍,魏軍天下霸主的地位仍然被公認。
馬陵道之戰,魏軍主力被全殲,秦國趁機奪回河西,並且全殲河西守軍,但魏軍基礎還在。
荀子曾經戰國時期各國軍隊有這樣評價:「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魏惠王為了重振魏國在桂陵之戰後損失的威望,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以田忌,孫臏為將率軍救韓,再次采用「 ”圍魏救趙”的方針,在馬陵道全滅魏軍10萬精銳,魏國國力大衰的情況下,秦國發起第五次河西之戰。
秦國此刻已經變法二十余年,秦軍在第五次河西之戰的首戰中,全殲魏軍鐵騎主力,誘俘魏主將公子卬。
魏主將公子卬被俘
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在公孫衍的統兵下,秦軍再次發兵河西,全殲河西守軍。隨話說:「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基礎實力還在,直到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此時已經是秦昭襄王執政時期。
除了秦國、魏國本身實力之外,也有外部因素的介入。
馬陵道之戰後,魏國的霸權全面衰落,形成了秦、齊、楚三強國並存局面。
但是在諸國軍隊中,秦軍的實力最為強大,山東諸國皆知。
「 ”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攜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憤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
於是山東諸國合縱興起,預防秦國崛起。
「 ”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出自《戰國策·秦策·三》。
五國合縱伐秦
然而隨着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日益劇增,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山東諸國掀起「 ”合縱之策”,秦國則以「 ”連橫之策”破解。
結束語:
從上述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逐漸劇增,秦軍「 ”虎狼之師”稱號令山東諸國軍隊恐懼,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
但是秦國雖然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君主奮發圖強,但此時秦國國力尚且達不到一統六國趨勢;馬陵道之戰前,魏國國力仍是天下霸主,馬陵道之戰後,除了魏國本身基礎國力尚在,加之齊、楚兩大強國與秦國並存局面,山東諸國掀起合縱伐秦浪潮,秦國河西之戰後,自然不能一舉吞並魏國。
對此,您怎么看?
參考文獻:《秦本紀》、《中國通史簡便》、《荀子·議兵篇》、《戰國策·秦策·三》、《吳子·勵士》、《商君書》。
【end】
相关参考
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他大夫瓜分晉,晉王室名存實亡(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絳城與曲沃兩地,晉國才正式消亡)。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曹魏,在襄陽、樊城一線與魏國軍隊展開激烈交鋒。關羽兵鋒甚銳,連戰連勝,把魏國大將于禁的軍隊全部殲滅。曹操聞訊大為震驚,急忙調兵遣將,組織大批精銳部隊前往前線救援。關羽審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戰國中期,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以及魏國謀士,本事件因魏國謀士投奔東周與周王的一方對話而起,事件概要如下:魏國謀士游說東周國君,希望說服周王以謀取一個大夫官職。周王以魏國人屬於外來人員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戰國中期,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以及魏國謀士,本事件因魏國謀士投奔東周與周王的一方對話而起,事件概要如下:魏國謀士游說東周國君,希望說服周王以謀取一個大夫官職。周王以魏國人屬於外來人員
本歷史事件講的是周最由最初的齊國丞相轉任魏國大夫後,為維護魏國利益,為遵守心中的明君臣之義的本心,與自己的謀士與魏王進行的一系列謀劃及決策執行的過程,事件概要如下:公元前286年,原齊國丞相周最離開齊
本歷史事件講的是周最由最初的齊國丞相轉任魏國大夫後,為維護魏國利益,為遵守心中的明君臣之義的本心,與自己的謀士與魏王進行的一系列謀劃及決策執行的過程,事件概要如下:公元前286年,原齊國丞相周最離開齊
三國實力最強的魏國,為何瞬間被司馬家族取代,甚至早於孫吳滅國
曹魏擁有三國中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地盤,為什么最後被司馬家族篡奪,還早於孫吳滅亡?曹魏的滅亡原因在於家族斗爭、皇帝早夭,先說家族斗爭,宛城之戰使得曹操長子曹昂死亡。本來按照長子繼承制度,曹昂繼位是完全沒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
古人向來有敬重祖先的傳統習慣。平常百姓一旦升官發財,都會修家譜蓋祠堂,排排場場地舉行祭祖儀式。而帝王將相們則更樂此不疲,一旦手握天下大權,身居高位,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祖上有德」,蔭庇子孫,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