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太子皇後訣別淚如雨下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與太子皇後訣別淚如雨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與太子皇後訣別淚如雨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皇帝朱由檢心中的惶恐和絕望無法用文字描述。

李自成的大順軍已將北京團團圍住,崇禎帝沒兵沒錢,急得團團轉但計無所出。他無力保住大明江山了,他要做亡國之君了。

三月十九日子時,在位17年的朱由檢登上煤山,以發覆面,上吊自殺,時年34歲。國君死社稷,令人唏噓。

影視劇里的崇禎帝。

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是怎么度過的呢?相關記述頗為豐富,我們不妨爬梳史料,替他寫下這一天的日記。

375年之後,我們能否感受他那份江山載不動的悲哀?

一、最後的掙扎

三月十八日,陰風呼嘯,黃沙漫飛,繼而雷、雨、冰雹交作。在這樣惡劣的天氣里,大順軍向北京城發起總攻。

守城的明軍只有一萬余人(太監參雜其中),人數既少,裝備又差,且個個挨餓。他們沒有戰斗力,更沒有戰斗意志。

大順軍的炮聲一響,明軍不是潰散,就是出城投降。《國榷》記載了雙方攻守情形:

「 ”寇攻城,炮聲不絕,流矢雨集。仰語守兵曰:‘急開門,否且屠矣!’守者懼,空炮向外,不實鉛子,徒以硝焰震之,猶揮手示賊,賊退,炮乃發。”

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能為力。前一天他與大臣們在朝堂上相對而泣,彼此都明白回天乏術了。

到今天,大臣們不知所往,只有內閣首輔魏藻德尚在身邊。

當此之時,李自成不知出於何意,派出叛降太監杜勛進城議和。

崇禎帝和魏藻德接見了杜勛。杜勛帶來李自成的條件:「 ”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退守河南。”

「 ”分國而王”,李自成意在與崇禎帝平起平坐。如果接受,或許能為大明迎來苟延殘喘的一線生機。從垂死掙扎的角度考慮,不妨試試,成功與否事後再論。

關鍵時刻,崇禎帝失去了一言九鼎的能力。他把皮球踢出去了,他對魏藻德說:「 ”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

魏藻德是個老滑頭,這么大的事他當然不會做出決斷,更不願意將來背黑鍋。他「 ”默然不答,鞠躬俯首而已”。

崇禎帝坐立不安,再三再四催促魏藻德定議,魏終究一言不發。皇帝氣急敗壞,一腳踹翻了龍椅,甩手離去。

杜勛無功而返。

李自成畫像。

既然談判不成,將領又不足侍,崇禎帝還有最後一條路可選:御駕親征。除了頑抗,別無他法。

他御筆寫下一道「 ”親征詔”:

「 ”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俱詣軍前聽用,以殲丑逆,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 ”六師”在哪里呢?他召大臣的家丁,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鞏永固說:「 ”法令素嚴,臣等何敢私蓄家丁?”

他問大營兵安在、京營總督李國楨安在,得到的回答是均已作鳥獸散。

他召太監,但除了幾個驚慌失措的心腹還在身邊,其他的早逃命去了。

午後,農民軍猛攻彰儀門,三時許,監軍太監曹化淳開門投降。由此,北京城被突破,內城危若累卵。

崇禎帝緊急召見幾位內閣大臣,問他們是否知道外城已陷,都說不知道。皇上問:「 ”事急矣,今出何策?”大臣們回答:「 ”皇上之福,自當無慮,如其不利,臣等巷戰,誓不負國。”

如此說辭,皆為空話套話假話,「 ”巷戰”雲雲,花言巧語而已。崇禎帝沒有得到可行性的建議,只得令閣臣退下。

二、後宮的哭聲

日落時分,崇禎帝帶着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四望,但見烽火狼煙,但聞哭號震天。內城失陷,不過是分分鍾的事。

是時候做最後的安排了。

崇禎帝從煤山回到乾清宮,叫來「 ”主兒”,即他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崇禎帝畫像。

他命令三人立即出宮逃命,親自為他們換上舊衣服,叮囑道:

「 ”爾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罷!不必戀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爾等切要謹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為老兄,或稱為長兄,呼文人為先生,呼軍士為戶長,或稱曰長官。”

這一番教誨,是父親的臨終囑托,他希望兒子們活下來,並光復大明江山。崇禎帝淚如雨下,恨恨地說:「 ”爾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接着便泣不成聲。

送別了兒子,他又叫來後妃,令她們自盡,「 ”莫壞皇祖爺國體”。

此舉實屬狠心,但是,歷來亡國之君的女眷,有幾個能善終的?

為了免遭大順軍的侮辱、保存皇家的體面,一死了之也許是最佳的選擇。

他慘然告訴皇後周氏:「 ”大事去矣!爾宜死!”周皇後深明大義,勤於治家,有賢惠之譽,與皇帝的關系也很和睦。

她哭着說:「 ”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復何恨!”雖有埋怨之意,但大義凜然並不畏死,返回坤寧宮自縊。

貴妃袁氏似乎不願死,崇禎帝拔劍追上她,說:「 ”爾也宜死!”袁妃被連刺兩下,血流滿地,暈死過去(未死)。

他又砍死了其他幾位嬪妃。

晚上九點左右,崇禎帝來到壽寧宮,見15歲的長公主徽媞,對她怒目而視,說:「 ”胡為生我家?”

他左手掩面,右手持劍砍去。公主以手擋劍,左臂被砍斷。崇禎帝欲將其斃命,但因雙手戰栗不止而不能舉劍。徽媞當場不省人事,後來蘇醒。

之後,崇禎帝又到昭仁殿殺了坤儀公主。

影視劇里的崇禎帝。

在古代,多少人夢想着生在帝王家,好享受那無窮無盡的榮華富貴,以及翻雲覆雨的權力。即便現如今,也有人渴望穿越到宮廷,做一個太子或公主。

事情真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嗎?崇禎帝告訴你,生在帝王家是人間最大的不幸、最深的悲哀!

當他把兒子送上未卜的前程、當他親手殺了金枝玉葉的女兒,那種錐心之痛,誰能夠體會呢?

殺了女兒,崇禎帝提劍至坤寧宮,見周皇後已氣絕,連說:「 ”死的好!”

從坤寧宮出來,他讓宮女逼迫懿安皇太妃李氏、懿安皇太後張氏自盡。

張太後得令後比較猶豫,直到十九日凌晨才決心懸梁自盡,但被宮女救下。過了幾個小時,她再次懸梁,又被大順軍先頭部隊救下。當天晚上,她第三次自縊,終至殉國。

三、皇帝的末路

處理完後宮之事,已是十八日深夜。

崇禎帝回到乾清宮,寫下一道諭旨:「 ”命成國公朱純臣總督內外諸軍務,以輔東宮,並放諸獄囚。”

太子去向不明(很快被大順軍抓獲)、軍隊潰散,還有什么軍務可以安排呢?自欺欺人罷了。

當然,這份諭旨能不能執行,他似乎不怎么關注。他與王承恩喝起了悶酒,連喝好幾杯,無奈地哀嘆:「 ”苦我滿城百姓。”

對酌的當口,二人一定在謀劃着什么。晚上11點,崇禎帝又行動起來,他走到王承恩家中,脫下黃巾,換上王承恩的大帽衣靴,裝扮成平民。

他想活着,他想出城。

崇禎帝「 ”九思”手跡,上方有花押。

崇禎帝原本有南下留都的機會,那里有一套現成的六部班底,可以即時運行起來。他對南遷是心動的。

有的大臣贊成南下,有的大臣極力反對,莫衷一是。作為皇帝,本應於眾說紛紜之際一錘定音,即便有反對意見,也應力排眾議,拿出皇權的威嚴來。

但是崇禎帝一直顧忌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大臣,猶豫不決。爭論毫無結果。

這個時候,大順軍將北京圍得密不透風,你才決定出城逃難,為時已晚啊。

崇禎帝手持三眼槍,帶着數十名騎馬持斧的太監,想從齊化門、崇文門出去,二門皆已封死,欲出不能。

他們又前往正陽門,打算奪門而出。還沒走到城門下,城頭的明軍以為這些人是奸細,急用弓箭射擊;守門太監也開炮轟擊,所幸炮彈無鉛子,不傷人。

崇禎帝倉惶折返,斷絕了出城的念想。回到宮中,他敲鍾召集百官,但無人響應。大臣們已經將他拋棄了。

走投無路,唯有一死而已。他徹底明白了。

他換了一套衣服,繼而與王承恩再上煤山,群臣無一相從。他找了一棵大樹,懸綾自盡。

王承恩隨駕自縊。

死時,崇禎帝身穿藍袖道袍、紅褲,頭發散亂,一只腳穿靴、一只腳光着。

崇禎帝在煤山的殉難處。

很多文獻都說崇禎帝衣帶中夾有御筆血詔,內容記述各不相同。茲從《國榷》錄如下:

「 ”朕自登極十有七年,東人三侵內地,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披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

他至死都在責備他的大臣。

三月十九日黎明,大順軍占領內城,李自成昂然走進紫禁城,接受大臣、太監和宮眷的投降。

其時,里里外外都不知道崇禎帝的下落,很多人以為他逃走了。直到三月二十二日,人們才發現崇禎帝和王承恩的屍體。

四、亡國之君

崇禎帝之死,宣告了明朝的滅亡。他成了亡國之君。

事實上,歷來的史學家普遍認為,崇禎帝的所作所為,並無亡國之象。

明朝的衰敗始於萬歷年間,一個爛攤子傳到朱由檢手里。他17歲稱帝後,有着振衰起敝的雄心。

《國榷》中說:「 ”(崇禎帝)英斷天挺,承熹廟之後,反前弊,斥邪黨,勵精謀治,勤勤然有中興之志。”

這一評價很有代表性。清朝初年修撰的《明史》,對他也有肯定之語:「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沉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

崇禎帝非常勤政,從未有一日聲色犬馬,從未有一日縱酒奢靡。他曾自白:「 ”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這是實話。

他堅持每天召見大臣,每天到文華殿處理政事,一切章奏與大臣當面商討,分辨可行性,務求實效。

萬歷皇帝朱翊鈞有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記錄,其他皇帝也做不到天天早朝。崇禎帝的勤勞程度,僅次於太祖朱元璋。

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九,他生病了,傳諭大臣暫免早朝,結果遭到批評。他聽說後幡然悔悟,特地寫下敕文自我檢討,表揚批評他的大臣:「 ”言同葯石,朕心忻悅,是用褒嘉。”

不僅勤奮,崇禎帝還非常節儉。

他在朝堂上,經常不停地捋袖子,為什么呢?他所穿內衣袖子破損,露出來很不雅觀,要不時把它塞進去。

他每天的膳食花費大概是三十六兩白銀。這一數字相比於民間固然是很高,但跟他的列祖列宗比起來,已經很少。後來因為軍費緊張,他主動將膳食開支削減一半,並要求後妃、大臣效法。

他對後宮要求也很嚴,後妃往往要「 ”親婦事”,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飯。歷朝歷代罕有其事。

他的節儉之舉不是做秀,而是十余年如一日。

清末雜志上的崇禎帝畫像。

應該說,崇禎帝的德行無虧,是個高尚的人。但是,身為皇帝,道德高尚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要有雄才大略、治國魄力。

很顯然,崇禎帝缺乏挽狂瀾於既倒的才干,缺乏經天緯地的謀略。在位十七年,爛攤子也該裱糊出一個花樣來,他卻越玩越爛。

他最大的失誤,莫過於對大臣缺乏信任,重用太監,未能充分整合大臣的思想和力量,而使閹黨和東林黨糾紛不已。整個朝廷不團結,離心離德,沒有擰成一股繩。

第二,理政缺乏耐心,缺乏抓鐵有痕的執行力。他「 ”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太急於求成以至朝令夕改,「 ”耳目之前,覺有一番變革,向後思之迄無一用”。

他這樣的皇帝,守成尚可,在危局中別開生面那就乏善可陳了。

在清朝初年的史官看來,崇禎帝「 ”祚訖運移,身罹禍變”,是「 ”氣數使然”。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人們為他感到可惜。

一位明朝遺民寫了追懷先帝的詩,曰:

誰將勁弩射天狼,灑淚新亭痛不忘。

一夜長星橫帝座,兩行血字詔穹蒼。

雨鈴還自歸南苑,鸚鵡猶能說上皇。

怪殺鼎湖龍莫挽,六宮春草斷人腸。

參考資料:談遷《國榷·卷一百》,錢士馨《甲申傳信錄》,張廷玉《明史·本紀·卷二十四》,樊樹志《崇禎傳》

相关参考

蕭皇後美了一輩子,50多歲被迫改嫁5次,最終願望是與楊廣合葬

上篇文章說了蕭美人從被遺棄的公主到楊廣的王妃,又從王妃升職為太子妃的過程。這一篇是她當皇後的繁華與隋朝滅亡後被迫改嫁5次的坎坷經歷。01楊廣是個昏君,蕭美人卻是個賢明的皇後當上太子4年後,按捺不住的楊

蕭皇後美了一輩子,50多歲被迫改嫁5次,最終願望是與楊廣合葬

上篇文章說了蕭美人從被遺棄的公主到楊廣的王妃,又從王妃升職為太子妃的過程。這一篇是她當皇後的繁華與隋朝滅亡後被迫改嫁5次的坎坷經歷。01楊廣是個昏君,蕭美人卻是個賢明的皇後當上太子4年後,按捺不住的楊

為何朱瞻基臨死前才想起接吳賢妃和兒子進宮,並承認他們的身份

朱瞻基與孫皇後、胡皇後的愛情糾葛不少人都知道,但朱瞻基與吳賢妃的愛情卻極少有人知道,不僅是因為吳賢妃一直被朱瞻基養在宮外,還因為吳賢妃一生中並未有什么大作為,就連史料對其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朱瞻基與吳

為何朱瞻基臨死前才想起接吳賢妃和兒子進宮,並承認他們的身份

朱瞻基與孫皇後、胡皇後的愛情糾葛不少人都知道,但朱瞻基與吳賢妃的愛情卻極少有人知道,不僅是因為吳賢妃一直被朱瞻基養在宮外,還因為吳賢妃一生中並未有什么大作為,就連史料對其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朱瞻基與吳

盤點明朝開國五虎將,他們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中國歷代開國君王都有殺功臣的傳統,其中以明朝朱元璋殺的最多,他的原則就是能殺的統統殺掉,以至於很多官員出門時都要先與家人訣別。今天我們就聊聊明朝開國五虎將,他們大都

出身貴族的伏皇後為何結局如此悲慘

1伏皇後出身高貴。伏皇後出身貴族,她的父親是侍中伏完,母親是漢桓帝的女兒陽安公主。這樣,漢獻帝與伏皇後在血緣上,是表親關系。董卓挾持獻帝到長安時,伏完和獻帝結成為夫妻。二人是患難夫妻,在動盪不安中的歲

出身貴族的伏皇後為何結局如此悲慘

1伏皇後出身高貴。伏皇後出身貴族,她的父親是侍中伏完,母親是漢桓帝的女兒陽安公主。這樣,漢獻帝與伏皇後在血緣上,是表親關系。董卓挾持獻帝到長安時,伏完和獻帝結成為夫妻。二人是患難夫妻,在動盪不安中的歲

好漢無好妻 明孝宗為何只愛 ”扶弟魔”張皇後

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地位卑微,受到寵妃迫害,他生下來就被藏了起來。六歲才入宮。因此有心里陰影,決定只要一個老婆。張皇後就是這位幸運的妻子。婚後,孝宗十分寵愛皇後,每天同起同睡,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相對

好漢無好妻 明孝宗為何只愛 ”扶弟魔”張皇後

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地位卑微,受到寵妃迫害,他生下來就被藏了起來。六歲才入宮。因此有心里陰影,決定只要一個老婆。張皇後就是這位幸運的妻子。婚後,孝宗十分寵愛皇後,每天同起同睡,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相對

漢宣帝立了新皇後,卻很少跟她見面,用心良苦啊

公元前64年,漢宣帝要立皇後了,大家紛紛猜測,後宮有三位婕妤都很受寵,到底誰會拔得頭籌哪?結果一出來,讓眾人摸不清頭腦,平時沉默不招待見的王婕妤做了皇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哪?咱們還要從頭說起!漢宣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