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突破宁锦防线,除去袁崇焕,纳降祖大寿外,还靠一重要法宝

Posted 太极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皇太极突破宁锦防线,除去袁崇焕,纳降祖大寿外,还靠一重要法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皇太极突破宁锦防线,除去袁崇焕,纳降祖大寿外,还靠一重要法宝

撰文/赵立波 崇祯四年的七月,除了天气亢旱外,大明与后金即将再度发生激烈的军事争夺。已经是后金汗皇太极亲率大军,对明发动了大凌河之战,虽然此战在清朝开国史上不算是著名战例,但是它不仅从战略、战术多侧面反映了皇太极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而且也是日后与明进行松锦决战的一次演习,因此在明清军事斗争史上显得极其重要。 宁锦防线的重新激烈争夺,皇太极从根本上大幅度调整先前战略,打破了袁崇焕对崇祯「 ”五年复辽”的许诺。 早在天启六年,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翌年,又获得宁锦大捷,朝野同声相庆。明熹宗说,「 ”朕念东事,从前皆因守之不固,更何言战?昨闻设奇应变,贼且退避,此足明固守之验矣,”称「 ”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关门既已无虞,”认为「 ”关门之倚宁远,宁远之倚塔山、锦州。皆层层外护,多设藩篱以壮金汤。”此议得到许多臣下的赞同和支持,于是明廷改变了过去王在晋、高第等人推行毁弃关外诸城,退守关门的错误御敌方针,而易为调兵遣将,增拨粮饷,修筑城堡,操练军士,使关外诸城互为犄角,既能坚壁清野,独自抗敌,又可首尾相应,协同作战,进则直趋辽沈,收复全辽,守能拱卫关门,保护京师的一道坚实的宁锦防线。 相关形势图 皇太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针对明朝宁锦防线采取以下措施: 避实击虚,皇太极深知八旗劲旅长于野战,不善攻坚,所谓「 ”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因此,他认为「 ”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取其无备城邑可也。”这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八旗大军,避开明的宁锦防线,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为向导,取道内蒙,由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进入关内,明廷大惊,京师戒严,后金兵进逼北京,京畿各州县,随之占领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皇太极企图在永平等地建立关内据点,东可进攻山海关,西可威胁京师,由于遭到明军猛烈进攻,未能如愿,此后,皇太极多次兴兵从内蒙进关骚扰,使明京师重地不得安宁,从而削弱了宁锦防线的作用。 皇太极 此前袁崇焕取得宁远、宁锦大捷后,遭到一些同僚的嫉妒,被阉党诬陷去职。崇祯帝即位后,诛魏忠贤,袁崇焕复出,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赴关外御敌。崇祯与袁崇焕谈话说:「 ”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对答说:「 ”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彼时袁崇焕说如此重大事情想都不想随口就说,这实在是对崇祯和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论。崇祯听完兴奋地说:「 ”五年收复整个辽东,朕不会吝啬一个封侯之赏,望卿努力。”内阁辅臣们听了「 ”五年全辽可复”后无不对袁崇焕交口称赞说:崇焕肝胆识力实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纪事本末》独独兵科给事许誉卿并不相信,特意询问袁崇焕,袁崇焕竟然以「 ”聊慰上意”作为回应,我没事就是逗皇上开心而已。 崇祯帝 如此重大事情,被袁崇焕如此调侃,让许誉卿脑袋「 ”嗡”一下,问他说:「 ”到时如果按期责功,怎么办?”,袁崇焕才意识到「 ”玩笑开的有点大”于是不断向崇祯提出各种要求,但崇祯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需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五年平定辽东就行。深知袁崇焕在崇祯面前的「 ”浪对”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对崇祯上疏暗示说:「 ”近来用人过滥,封疆大臣已不知法律,请皇上重申法律,明示边臣,今后如敌军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应按律逮捕。”崇祯帝看后表示同意这种约束大臣的严肃性,后期袁崇焕的作为惊人地如同许誉卿的预料那样发展,但崇祯此时并没能知道「 ”袁崇焕逗着玩”的言论。 此后的「 ”乙巳之变”后,袁崇焕赶到河西务,与手下商量前往北京进行弹压。副总兵周文郁反对说:「 ”大兵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接着说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理由,由于布置失措,结果本来应该挡住后金人马于蕲州到通州一线,展开决战,却最终弄成了「 ”纵敌深入”,把战火引导了北京城下,急着带着喇嘛朝着要进城躲避。当时还有民谣讽刺说「 ”投了袁崇焕,东人跑一半”《国榷》。 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得报后金兵入关,进逼京师的消息,未奉圣旨,擅自率军离开汛地。兵至河西务,明廷命袁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而他却认为「 ”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驻营京师广渠门外。「 ”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故在崇祯帝召见袁崇焕时,「 ”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域中,不许,”对他已有猜疑。此时,皇太极采用范文程的「 ”进密策,纵反间”计。袁崇焕的心腹爱将祖大寿目睹督帅被抓,大为惊愕,吓得浑身发抖《明史》。一旁的大学士成基命看到祖大寿的状况,立即磕头请崇祯慎重,并说:「 ”敌在城下,非他时可比,帝不听”。有的辅臣劝谏,对崇祯晓之以理:「 ”临敌换将,兵家所忌”,崇祯已经被气得崩溃,下了狠心说「 ”势已至此,不得不然”《烈皇小识》。 相关局势图 崇祯的眼里,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焕一直在忽悠自己,在袁崇焕处死毛文龙时曾发誓说:「 ”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齿尚方(剑)以谢尔。”并给崇祯的奏疏中信誓旦旦地说:「 ”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烈皇小史》孰料五年非但未能打退后金兵,竟被打入城下。多年后,学者张岱对袁崇焕所作所为提出了强烈批评:「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矣。”袁崇焕死后,对于皇太极来说除却了一个心腹大患。接下来对于皇太极最重要的挑战就到了袁崇焕的心腹祖大寿,驻守大凌河的重要将领。 祖大寿的困惑,倔强的拒降者,最终无可奈何的投降令人同情。 祖大寿本是晋朝镇西将军祖狄的后裔,带着这份巨大的荣耀,让他在明代将领中显得格外耀眼。但从他的曾祖父祖镇算起,均是明朝高级武将,因功升左都,后追赠荣禄大夫。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初为辽东总兵官,屡次抗击蒙古部落,战功显赫。这个家族也获得了「 ”四世元戎”的美誉。 祖大寿 此外,祖大寿不仅拥有一支劲旅,号称「 ”祖家军”,同时在关外「 ”族党甚强”,如宁远总兵吴三桂是其外甥,祖大寿的子侄和吴三桂的表兄弟,他的非祖姓的部下,大多与吴三桂均有深厚交集。明代中叶以后辽东地区有三股辽军势力:一是李成梁系统的辽军,二是祖大寿系统的关宁辽军,三是毛文龙系统的岛兵,这些势力均有着浓厚的宗族色彩。 祖大寿在辽军地位资格老、地位高,在祖氏族党中辈分高,使得这队人马非常抱团,战斗力强悍。也正因此,他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高度瞩目。在松锦之战后,皇太极说:「 ”明国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天聪四年(1630)年开始,皇太极在占领永平后开始查访祖大寿的族人,给其分配房屋,由此开始送信给祖大寿劝降,直接走上了十年的劝降之路。以釜底抽薪办法,逐步收编关宁军的亲族,加以厚待、圈养,成为牵制祖大寿和其手下官兵的一种手段。对于劝降明朝将领,大挖明朝墙脚并非是皇太极的一时兴起,而是深远战略。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锦决战刚结束,满洲官员一起向皇太极上奏,建议趁此机会,迅速全面发兵「 ”率大军直取燕京,控扼山海关,大业克成。”对于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极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战略眼光,他批示说:「 ”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紧接着他把大明比成粗壮大树说:「 ”无论有多大气力,有多着急,绝不会一斧子就把大树砍倒,而是从大树两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了一定程度,这棵大树自然自己倒下。 清兵 招降就是皇太极「 ”砍树”的重要斧头。皇太极即位之初就尝试与祖大寿进行接触,当时恰逢明熹宗驾崩,皇太极给祖大寿写信表达了要派出使节吊丧并祝贺崇祯登基,祖大寿回书予以拒绝。对祖大寿的招降,皇太极表现出了极大 耐心和定力,根据《清太宗实录》统计,在十年间,先后10此写信给祖大寿,其中8次是以皇太极的名义,另外两次则是明朝降将,甚至皇太极还给祖大寿的妻子写信进行劝降,几乎发动了所有可能的条件。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结果被皇太极倾国之兵团团包围。皇太极从城外高处察看大凌河城内防御工事,赞叹道:「 ”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于是皇太极并不敢急于攻城,只是采取围困办法。他说:「 ”此城之兵,犹枪之有锋,锋挫柄存,亦复何济?”在围困头一百天,祖大寿毫不示弱,亲自督军出城与清兵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在四次突围失败后,皇太极加大劝降力度,承诺给其高官厚禄与「 ”诸贝勒并列,不与官员辈并列「 ”,并保证已经投降的子弟及部下,「 ”尽贫国之力养赡之。” 祖大寿对言辞颇为恳切的信件均置之不理。城里的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最后残酷到将士们互相残杀争食的地步。所有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之外,都认为只能投降。祖大寿叹息说:「 ”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命身。”最后与皇太极城外设坛盟誓,表示投降。此时城中原来的三万人,被围八十二天后,只剩下万余人。 投降后的祖大寿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向皇太极献策,愿意带领人马换上明军衣服,混进锦州这样就可以在城内做内应。皇太极表示同意,并给他五千人马。祖大寿在半路上借着大雾甩开同行的贝勒阿巴泰等清军,单独奔进锦州成,然后开始率领明军抵抗清军。 清兵 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极再次写信给祖大寿「 ”将军虽屡与我军相角,然在为将之道,固所宜然,朕绝不以此介意毋因此而见疑。”对于皇太极来说,八年过去了,祖大寿对他的「 ”执着和热情”丝毫不与回复。此后皇太极更是加大了对其归降的「 ”祖家将”们的封赏力度。其中包括祖泽润为三等昂邦章京、祖可法升一等梅勒章京、祖泽洪为一等梅勒章京、张存仁为一等梅勒章京。这些都是皇太极在祖大寿身上「 ”下血本”的表现。直到1641年,在皇太极的总体布局下,对锦州实行长期围困,坚壁清野,围城打援,崇祯派洪承畴率领大明十三万精锐解围,爆发了松锦决战,结果主帅洪承畴在半年后被俘投降。祖大寿再次山穷水尽,在无可奈何后再次选择献城投降。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取胜的几大原因,曾国藩后来剿灭太平军战术与之大体相同。 首先自造火炮。 西洋大炮明末传入中国,身管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安有瞄准装置,「 ”发时以铳尺量之,测远镜度之,无不奇中,……攻守重器也。”明廷将此炮安放在重镇要隘。皇太极深知,八旗劲旅,仅凭刀矛弓箭,攻取架设西洋大炮的坚城,极为困难,于是下今仿制西洋大炮。命总兵官额驸佟养性为督造、游击丁启明、备御祝世荫、铸匠王天相、窦守位,铁匠刘计平等一批汉官汉匠参与制造西洋大炮,铸成后,赐名「 ”天佑助威大将军”,后金「 ”造炮自此始。”皇太极考虑到满人不熟悉放射火炮,故将满洲八旗中析出部分汉人军士,组成汉军,命佟养性为昂邦章京,统领这支炮队。 相关资料 开始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后金兵作战原「 ”未备火器”。天聪五年正月,首次仿制红衣大炮成功,建立了炮兵兵种,三月,皇太极考察炮兵素质,「 ”出阅新编汉兵(炮兵),命守战各兵,分别两翼,使验火炮鸟枪,以器械精良,操演娴熟,出帑金大赍军。”七月,令总兵官佟养性率领炮兵第一次出征,参加大凌河之战,这支炮兵营于锦州大道,与明援军展开激烈炮战,还摧毁大凌河城周围,及至广宁一路的墩台,发挥了火炮巨大威力。因此,明廷震惊,兵部题本中指出,「 ”火器原为中国(朝)长技,……但所为长技者,已为奴有,则我之防范可不为绸缪,以遏其将来之狂逞乎!”大凌河战后,皇太极更加重视炮兵,大批制造红衣大炮。这在清朝开国和清初统一 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掘壕长围 驻防大凌河的祖大寿等率领明军工役修筑大凌河城,尚未完工,后金兵已经进国其城,七日,皇太极分析了宁锦形势,及大凌河城的处境,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此后的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的战术中与此高度相似。第三, 首次围城打援战术演习成功,皇太极深知后金八旗兵长于野战,不善攻坚,以轮番人海战术强攻坚城,得与不得,皆要付出重大伤亡,因此,这次大凌河之战,改变过去的打法,指出「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无论明军出城突围,还是外来援军,对八旗兵都有利发挥野战的优势。 形势图 此次战术演习,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到了崇德年间,明清松锦大决战,皇太极用大凌河之战成功的围城打援战术,在锦州城外掘壕筑墙,祖大寿再次被围困,蓟辽总督洪承畴等,率领明军步骑十三万前来解围,结果全军覆没,洪承畴被擒。锦州城长期被围困,城内出现人食人,祖大寿无计可施,只好开城第二次投降。自此,明朝在关外精锐丧失殆尽,至此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

相关参考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别人看不穿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别人看不穿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

皇太极为什么从宁锦前线撤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袁崇焕夺回无人防守的锦州,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城墙抢修工作。抢修城墙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很容易被打断,在边境修城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可袁崇焕的运气非常好,他修了大约半年,后

袁崇焕打造200多里辽东防线,瞬间崩塌,究竟为何

天启二年,在努尔哈赤强势拿下广宁之地后,明王朝的在辽西之地的疆土已经压缩到了山海关之地。努尔哈赤没有因为战线拉伸太长,物资缺乏没有前去侵占,明军也不敢出关巩固锦州一代的防线,一时间山海关之外的广宁、锦

竟为清朝打下九成江山

在袁督师被带走后,崇祯立刻下令由山海关总兵满桂替代袁崇焕,担任全部勤王部队的统帅,由山西总兵马世龙和祖大寿两人为他的副手。然后崇祯又派出了宫中的得力太监车天祥带着犒军物资,去关宁大营中安抚祖大寿、吴三

皇太极离间袁崇焕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

揭秘明朝第一将军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死有余辜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

祖大寿的故事

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但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要知道,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怎能不深知收服祖大

皇太极设反间计除袁崇焕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

皇太极两次招降祖大寿的真实目的何在?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一万六千余人守城。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祖大寿弹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