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哄哄的大英帝国,怎么就混成了个二流国家
Posted 殖民地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牛气哄哄的大英帝国,怎么就混成了个二流国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气哄哄的大英帝国,怎么就混成了个二流国家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霸主。大航海时代来临后,英国借助有利的地缘条件,开启全球扩张历程,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广袤殖民地。同时,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也吃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阶的头啖汤,成为近代人类文明的高地。凭借着这体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加持,到19世纪初,大英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全境大约有4亿多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可是,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开始,煊赫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就逐渐走向衰落,被一系列新兴强国所超越,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元气丧尽,终于轰然解体。 其实纵观大英帝国被新兴强国陆续反超压制的过程,其实是很让人不解的。你说美国苏联反超,可能大家还多少能理解——毕竟人家体量摆在这里。可是大英帝国的相对衰落,最先其实是从德国崛起开始的,直接触发大英帝国崩盘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出自德国之手。 大家都知道,德国在1870年代才真正完成统一,国家体量虽然比英国本土是要大很多,但跟整个大英帝国算起来就差了不知道多少个层级。虽然德国统一后也一度对外占领了些殖民地,但这些地盘的规模和质量跟英系殖民地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一战结束后,别说德国啥殖民地都没剩下,就连国土都被割出去一大截。可就是这样,德国却依然在两次大战中把英国打的稀里哗啦,要不是德国地缘格局太糟糕,一直不得不双线作战,然后英国的盟友又太强大(两次大战中德国的盟友不仅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些二三流货色,而英国的盟友不仅更多,而且聚集了当时除德国之外的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强国),如果换成两国单挑的话,英国被德国灭国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 为什么坐拥全球最大地盘,最丰富资源,又首先迈入工业文明的英国,会在19世纪后期开始衰落瓦解?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本土的局限。英国的本土——英伦三岛,本身面积也不过30万平方公里出头,其中爱尔兰还长期不服英国统治(后来果然脱离独立),而在这其中,苏格兰、威尔士又以山区为主,地缘潜力有限,真正具备工业开发潜力的,不过就是英格兰一隅而已。这种体量的狭小,在工业革命早中期,可能还没什么——毕竟当时工业规模还比较有限。但随着工业化的铺开和普及,英国本土地缘潜力的劣势就逐渐凸显。 而后发的那些新兴强国——美国、苏俄这些就不说了,就是德国,德意志帝国的面积也高达54万平方公里,哪怕是一战后被剥夺了一部分土地,依然有近47万平方公里。而且,德国的自然禀赋,比英国还是要好得多,适合工业开发的潜力地区更大,地缘区位方面——作为欧洲的中心,跟毗邻大西洋的英国比起来也是各有千秋。所以搞工业化的潜力更大。 当然,虽然本土条件确实受到了限制,但英国还有无比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把这些加起来,别说德国了,美国、俄罗斯都跟英国没法比。 只不过,虽然英国殖民地无比广阔,但在对他们进行殖民地工业化利用方面,却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工业讲究的是集群式发展,尤其是越到后期,越讲究规模化集群效应。英国的工业发展,当然是以本土和核心龙头,但它的殖民地,大多与本土相隔万里,地缘关系极为疏离。殖民地与本土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 何况,英国要想对殖民地开发,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英国的殖民地虽多,但其中相当部分,其之自然禀赋受限,开发难度都较高——比如澳洲、加拿大等等,直到21世界的今天,依然只开发了极小部分,其他地方要么太冷要么太热,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国家也主要是靠出售资源维生。而在18,19世纪的近代,这样的地方,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利用价值其实是很有限的(所以澳洲仅仅被大英帝国当做罪犯的流放地)。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盘都不适合开发。比如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属印度,不仅地盘够大,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就作为人类文明的繁衍地,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地方,从地理条件来说,还是具备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可能的。 只不过,正因为适合人类生存开发,所以早在英国进入之前,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就已高度发达——不仅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明体系。 这就给工业化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毕竟工业化开发不仅要看地理条件,同样也要看人文条件。如果这种好地方人口不够,那英国还可以一张白纸好作图,按照工业化的社会模式进行开发建设。但印度土著人口暴多,而且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农耕文明体系,想将他们彻底摧毁消灭然后再移民重建,打造一个新大不列颠,这个难度和耗费就太高了——几乎超出了英国的承受力。 何况,印度的农耕文明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虽然跟工业文明比肯定落伍,但依然可以有效运转,持续不断的创造财富。这种情况下,与其费劲全力去摧毁重建——多半还无法成功,那还不如就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保留个统治权,剩下的让它们自己玩,自己坐着收钱就得了——这才是最具性价比的殖民统治方式。 基于这种逻辑,英国从未想过对印度进行大规模移民和全盘的工业化改造,而只是将她印度这种地方作为自己的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而其他跟印度类似的殖民地,英国人同样也都延续了这种思路。 当然,也不是所有殖民地,都跟澳洲加拿大或者是印度这样,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有些殖民地——比如后来的美国,它的地理条件既适合工业化开发,而且也没有强大的本土文明势力——北美印第安人不仅总量相对较少,最重要的是文明形态还超级落后,这样的地方,完全可以彻底的推倒重来,进行工业化重建——美国人后来就是这么做的。像这种精良的殖民地,为什么英国不拿来作为本土之外的第二个工业化基地呢? 其实这个问题,从美国独立就可以给出答案。像北美这块殖民地,确实适合工业化开发,而且潜力超级大。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英国的殖民地与本土都是相隔万里,地缘关系疏离——这意味着英国本土对殖民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其实是相对孱弱的。如果殖民地发展水平落后,英国利用自身的文明优势、强大武力以及经济实力,还可以对殖民地构成吸引或者压制,让他们留在自家体系之内。 可一旦有这么一大块具备良好开发资质的土地,随着它的工业化开发程度提高,本地势力崛起,那么必不愿再受英国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盘剥,所以就会产生分离主义倾向。北美殖民地就是因为其本身适合工业开发,随着百年发展,当地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当这种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上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地缘阻隔,最终让它获得了摆脱英国统治的实力基础的地步时,所以当机会来临(英法互掐,法国挺美扛英),美国就自然而然的脱离而去。 这其实就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天然限制。英国由于特殊的地缘区位,使得它无法像俄罗斯那样层层递进的直接拓土开疆,进而逐步消化吸收。英国只能以海为路,到万里之外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距离的存在和海洋的阻断,决定了英国本土与殖民地之间注定只能形成弱连接,而无法形成强融合。所以海外殖民地落后点,对英国反而还好些——它可以维持统治,进而收保护费。要是海外殖民地真的优质,等它发展起来,英国反而hold不住,一旦独立,之前的投入也就鸡飞蛋打。 这就是英国无法充分利用海外殖民地的原因。地缘格局决定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注定只能充当其资源来源商品倾销所。而本土由于体量和资质受限,所以工业规模天花板较低。一旦触及天花板,英国的工业化规模扩张也就到顶,接下来资本要么去搞对外投资,要么就继续抢殖民地,不会再为英国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当然,虽然英国工业的规模扩张虽然有上限,但毕竟日不落帝国的体量摆在这。如果就延续传统发展套路,凭着殖民地天量资源的输血,大英帝国也不会快衰落——至少不至于被德国这种国家逼到墙角——毕竟德国不是美国苏联,它虽然比英国是要地盘大潜力高,但也不过就是个量级优势,没有什么质级差距。大英帝国完全可以用殖民地资源方面的体量优势,把工业体量的弱势给扳回来。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化大制造的普及,一方面使得大英帝国的规模优势被摊薄——随着工业文明模式的质级提升,殖民地丰富资源供应在国力贡献中的重要性占比相对下降。另一方面,相对于对工业体系的改造升级,直接投资放贷,或者拓展殖民地,风险要小的多,收益也短期可见——像德国人那是没办法,没有殖民地,也没有资本积累,所以只能在产业升级的路子上死磕,大英帝国路子宽,资本与其把钱投到资金耗费两大、天花板有限,还要面对强烈外部竞争的工业体系升级改造,还不如去搞那些相对保险,收益可控的行业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英国(包括法国),也陷入了一种「 ”资源型魔咒”。 英国的这种发展路数,结果就可以预见了——固然,它的这些投入,让它的收益有了量级增加,但工业发展却逐渐陷入停滞。而德国这些后发国家,老老实实的发展实业,虽然过程确实艰辛,但获得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国家实力出现了质级的跃升。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短短数十年时间,搞实业的美国、德国(包括后来的苏联),迅速超越了之前有着数百年积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法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也不是一天就能毁掉。当年中国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但凭着过去农耕时代的强大底蕴和积累,也一直把强国地位和地盘维持到19世纪中期,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土崩瓦解。英国(包括法国)在全球称霸几百年,想完全被取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实际上,大英帝国尽管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落伍,但其依然坚强的把自己的全球老大地位维持了半个世界,中间甚至还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后来实在撑不下去了,才走向解体。 不过,虽然是解体,但大英帝国的垮台,其实还是相当体面的。历史上其他大型帝国,其之覆亡都是非常惨烈的,统治者和反抗者之间要反复博弈,打个天昏地暗,直到一片废墟,才分出个输赢。 但大英帝国不是这样,纵观二战后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虽然这过程中也有战争和对抗,英国方面也有不舍和挣扎,但总的来说,大英帝国的解体,可以说是相当温和。面对殖民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英国并没有太过抵触和压制,很多时候,明明英国还有余力,并未山穷水尽——甚至场面上还占有优势,却选择了主动放手,同意各殖民地脱离而去。 为什么面对帝国的崩溃,英国如此豁达?这其实与大英帝国特殊的殖民模式和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92章——英国之第7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国际时事分析系列文章相关参考
提起苏联的社会制度,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它是「”钢板一块”,密不透风。先不说国家职能机关如何,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民众崇尚劳动,唾弃那些好逸恶劳的投机分子。虽然当时的苏联物质资料并不算十分富足
二战中最奇葩的国家,出兵300万,投降280万,最后混成联合国五常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更加悲惨。由于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较多,死亡人数也最多。不仅如此,对各个国家的损害也是无法计算的。当时的德国法西斯是令人惧怕的,但有些国家并不是很看重他。
大狮|文1934年3月,「”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被日本人扶植起来满清逊帝溥仪从「”执政”变成了「”皇帝”。为了彰显这位伪满皇帝的威严,也为了保护他的安全,他的亲兵队伍「”护军”随之成立了。护
大狮|文1934年3月,「”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被日本人扶植起来满清逊帝溥仪从「”执政”变成了「”皇帝”。为了彰显这位伪满皇帝的威严,也为了保护他的安全,他的亲兵队伍「”护军”随之成立了。护
1911年的世界,帝国主义疯狂扩张势力范围,民族主义在全球方兴未艾。但谁都没有料到,两个处于世界中心边缘的二流国家,却率先跳出来打了一仗。而这场看似波澜不惊的战争,却最终引起了可怕的蝴蝶效应,并导致了
德国当时并非情愿地选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盟友,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德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利益已经深度捆绑了。德国也因为错误的外交策略导致在欧洲大陆上举目无亲,只得依靠孱弱的小弟土耳其了。奥斯
上一篇文章我讲述了吕后的一生,一个大家闺秀是如何成为心理变态的。吕后在刘邦死后囚禁了所有嫔妃,唯独放掉了一生狗屎运极佳的薄姬,没想到薄姬的儿子最后竟然当了皇帝,她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今天我们就讲一讲薄
...政治家。但是,就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被人冠上一个“二流将军”的名称。那么到底威灵顿算不算一个二流将军呢?其实威灵顿算不算一个二流将军这个问题还要从他打败拿破仑开始说起。因为威灵顿在一个决定性的战役中打...
威灵顿,他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威灵顿公爵的创始人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就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被人冠上一个“二流将军”的名称。那么到底威灵顿算不算一个
位于山东临沂的王羲之塑像。王羲之在东晋算是一流的人物,但在残酷的官场,只要你站错了队,就只能在底层混混,抬头看着水平比你差的人爬得更快、飞得更高。王羲之没想到,被一个根本看不起的二流人物踩在脚下嘲讽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