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

Posted 纳采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

「 ”纳采”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合乎礼法的周代士阶层「 ”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的第一项礼仪。意图缔结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为男方),派使者(秦汉以后派媒人)携雁为「 ”挚”(礼物),至另一方,向对方通达嫁娶之意。自此以后,「 ”纳采”礼成为古代中国婚姻礼俗中必不可缺的环节(男女有情人或相约私奔,或特殊情况下匆遽婚配,无此礼节)。自秦汉迄今明清,纳采礼的形式、内容,也随时代、朝代、民族的变化,在大致传承周礼的基础上,又屡有变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中国的纳采礼吧。 一、周代的纳采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周代纳采礼,主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行纳采礼时,提出联姻者派遣使者携带的「 ”挚”(礼物)为什么是大雁?二是纳采礼的仪节,和双方固定的「 ”套词”分别是什么? 郑玄画像 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解释为何纳采以雁为「 ”挚”的原因说:「 ”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古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大雁每年秋季天气逐渐变冷时,会从北方飞往南方;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时,又会从南方飞回北方。大雁的这种生活习性,被古人视为通晓阴阳消长变化的象征。加之古人认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故包括纳采在内的诸婚礼仪式,皆用大雁为「 ”挚”,取女子应象大雁一样,从男、从夫的寓意。 《仪礼·士昏礼》记载「 ”纳采”的礼节大略是:男方派遣的使者到达女方家后,先向女方家的「 ”摈者”(女方家中协助家长,一般是女孩子的父亲、兄长,行礼的人,类似后世管家、司仪等)禀报,「 ”摈者”再向家长禀告。女方家长至大门,迎接使者。双方互相作揖行礼。使者进门后,在「 ”门屏”(后世也叫做「 ”影壁”)处左拐,向西走;走至对应西边上堂的台阶处,然后右拐,向北行走;经由西阶(也叫客阶)到堂上。主人入门后,在「 ”门屏”处右拐,向东走;走至对应东边上堂的台阶处,然后左拐,向北行走,经由东阶(也叫主阶)到堂上,面朝西。 古代房屋庭院(图取其意) 主、宾双方在堂上站定后,男方使者面朝东,向女方家长说:「 ”吾子(女方家长)有惠,贶(kuàng 恩赐)室某(婿名)也。某(婿父名)有先人之礼,使某(使者名)也请纳采。”(注意:此几句话中,「 ”某”所指人物不同)女方家长站在阼阶上,面朝北,行再拜礼后,回答说:「 ”某之子憃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使者在楹(堂上的柱子)间,将雁授予给主人。使者及主人皆走下台阶,主人将雁交给「 ”老”(贵族家庭中总理家务的家臣,类似后世的管家)。然后,使者走出女方家门,等待进行「 ”问名”之礼。 二、秦汉时期的纳采礼 秦汉时,媒人在缔结婚姻过程中,发挥着沟通男女双方意愿、信息的重要作用。西汉人刘向曾说:「 ”妇人因媒而嫁。”汉代人比较普遍地认为,无媒不成婚。「 ”夫自炫向媒者,士女之丑行也”。 王莽 《汉书·王莽传上》记载,西汉末皇帝立皇后中的「 ”纳采”礼仪:专擅朝政的王莽意欲将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以便更好地控制皇帝。负责此事的官员将候选女子的名单拟定呈奏。王莽审阅时,发现王氏宗族的很多女子,竟然都在侯选之列。王莽唯恐这些王氏宗族的女子与自己的女儿竞争皇后之位,但一时又想不出将她们摒弃出候选行列的办法来。经过一番思虑后,王莽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母仪天下》王政君剧照 他一方面上奏皇太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说,自己德行一般,女儿材能低下,自愿退出候选。皇太后误以为王莽所言至诚可信,于是下诏允准。王莽另一方面暗地里唆使公卿大臣,乃至庶民百姓,上书「 ”请愿”,「 ”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大家强烈呼吁:「 ”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虽假惺惺地派长安有关官员「 ”劝阻”请愿,结果却恰得其反,「 ”上书者愈甚”。最后,不堪聒噪的皇太后不得不「 ”顺从”民意,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去王莽家,行纳采礼。三人回宫后,自然夸赞王莽的女儿「 ”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 ”才貌双全”的王莽女儿就这样顺利通过「 ”海选”,成为皇后。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纳采礼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包括「 ”纳采”礼在内的「 ”婚姻六礼”,或许不再被普遍的施用。直至升平元年(357年),东晋穆帝纳皇后何氏,始命负责礼仪的太常王彪之撰作「 ”纳采”版文。版文的内容,不外乎是阐述婚礼的重要性(「 ”以奉天地宗庙社稷”)、派遣行纳采礼的官员等。被采择的女方家长,也要遵礼答诏:自谦为「 ”陋族”,本家女子「 ”未闲教训”,遵奉传统礼典云云。 这一时期公卿士大夫的纳采礼,和皇族有别。《通典》对公卿士大夫阶层的纳采版文、纳采仪节等,均有所记载: 「 ”纳采”版文上、下、左、右四方,都要书写礼文,及新婿父亲的名讳,媒人的姓名要书写在版文的正中。版文左方用皂色(黑色)的布囊包裹,然后用白绳缠绕,如同公文上的封章一般。上面写上「 ”某官某君大门下封”、「 ”某官甲乙白奏”等。若没有官职,布囊上就写「 ”贱子某某”等。写好后,将纳采礼版放到案上。 向女方馈赠的酒、羊、雁、缯、采、钱、米、肉等内容、数量,要写在另一张版文(实际上就是后世的「 ”礼单”)上。写完后,用白缯将它包裹起来,与誊写礼文的纳采礼版一起放在案上。前往女家行纳采礼时,使者的随从们要牵着羊,用笼子盛着猪、雁,用笥盛缯,用奁盛采,用黄绢做成的布囊盛米。 马王堆汉墓出土笥(左)奁(右) 四、唐宋时期的纳采礼 唐代纳采礼,如《大唐开元礼》的有关规定,大略与《仪礼·士昏礼》所载同。 不过,有的地方的纳采礼俗,颇具时代、地域特色。如在敦煌发现的男女对答式的《愿嫁歌》表明,唐朝时,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虽民风彪悍,但豪迈飒爽的女子对未来夫婿的文采要求也相当高:「 ”女问:‘何方所营?谁人伴唤?次第申陈,不须潦乱。’儿答:‘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 敦煌文书 宋代一般先由男家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过媒人,向女家提出联姻的请求。士大夫们为郑重、礼貌起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这种求婚文书,叫做「 ”求婚启”。现存宋人文集中,还收录了许多「 ”求婚启”。如写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诗句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也不能免俗,为孙子写了一篇「 ”俗不可耐”的「 ”求婚启”。启中,自然先是一番自谦之辞,「 ”轼长子某第二子符,天质下中,生有蓬麻之陋”;然后将女方夸赞一番:「 ”先辈之爱女第十四小娘子,禀粹德门,教成家庙。”希冀女方允准联姻。 女家收到男家的「 ”求婚启”,或媒人的口头请求后,如果有意,就将自家祖孙三代姓名、官衔、女子的姓名、母亲的姓氏、嫁妆的数量等信息,写在帖子上,谓之「 ”草帖子”(俗称「 ”八字帖”),交给媒人。媒人再将女家草帖子转递给男家。 宋代女家「 ”纳采”时的「 ”草帖子” 男家得到女家的「 ”草帖子”后,进行占卜。若占卜结果吉利,男家就要将新婿祖孙三代的姓名、官衔等信息,写在「 ”草帖子”上,回送女家。 宋代男家「 ”纳采”时的「 ”草帖子” 女家接到男家的「 ”草帖子”后,也要进行占卜。若占卜结果吉利,则通报男家,继续下一婚姻程序。 五、金元时期的纳采礼 《精忠岳飞》中的女真武士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都有提亲议亲的婚姻礼俗。 女真族与汉族「 ”纳采”礼性质大致相当的,是所谓「 ”拜门”礼,又称「 ”男下女”礼。一般由男家先向女家提出联姻的请求,然后约定日期行「 ”拜门”礼。到行礼之日,男家的戚属携带酒馔,全体出动,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女家人无论长幼,皆坐在炕上;男家人在炕下地上,行跪拜礼,谓之「 ”男下女”。这一礼俗直到清代,仍盛行不衰。 蒙元时期,蒙古人议婚,一般也是男方向女方求婚。若女方愿与男方缔结婚姻,就招待男家人吃「 ”不兀勒札儿”(颈喉,指羊颈喉)。羊颈喉筋肉坚韧、耐嚼,许婚时吃羊颈喉,取定婚不悔、坚久不离、百年合好的吉祥寓意。所以,汉人多将「 ”不兀勒札儿”译成「 ”许婚筵席”。男女双方定婚后,彼此称「 ”忽答”,即姻亲之意。 至元八年(1271 年),元朝统治者参照朱熹《家礼·婚礼》,制定《至元婚礼》。其中,关于「 ”纳采”(当时也叫做「 ”下定”)的礼仪是:男方家长将送往女方的礼品写在纸上。早起盥洗后,将纸供奉在祠堂中。如没祠堂,或可画祖先的影像,或可书写祖先的神位牌,向祖先禀报此事。然后,或亲自前往,或派家庭/族子弟为使者,至女方家行「 ”纳采”礼。女方家长接见男方家长或使者,将男方送来的礼书送至祠堂,向祖先禀告。女方若愿与男方缔婚,就将男方礼品写在文书上,并以礼招待使者。 六、明清时期的纳采礼 明代,天子行纳采礼前,要先卜选吉日,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 行纳采礼时,有关官员先设好御坐、制案、卤簿等。礼部将要送至女方的礼物陈列在丹陛上、文楼下。皇帝穿戴冕服,坐在御座上。百官和纳采礼正、副使穿戴朝服,行礼如仪。传制官宣制曰:「 ”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皇帝起驾回宫,正、副使将符节及制书放到彩舆中,在仪仗乐队前导下,出大明门,乘马前往皇后家,行纳采礼。 皇后家的尊长事先在大门、正堂等处,分别设置幕次、香案、制案等,恭候纳采正、副使到来。使者到后,主人朝服出迎。礼官宣敕说:「 ”奉制建后,遣使行纳采问名礼。”执事官将纳采礼陈列在正堂上,使者将制书端放在香案上。主人行礼,跪于案前。正使取纳采诏书,宣读后,授主人。主人接制,端放在案上。主人将谢表放进使者彩舆中。纳采礼毕,主人准备酒馔,款待使者。宴毕,使者返回宫中,主人送至大门外。使者随彩舆进宫,将女方谢表交给司礼监,向皇帝复命。 清代皇帝的皇后,大都由皇太后指定,或由皇太后与辅政大臣议定,称作「 ”议婚”。「 ”议婚”后,皇太后下慈谕,令皇帝立某女为后。然后由内阁(后改为翰林院)撰册文、宝文,礼部监制金册、金宝,内务府准备纳采礼,钦天监卜选行纳采礼的吉日。皇帝大婚,纳采礼包括10匹鞍辔具全的文马、10副甲胄、100匹缎、200匹布。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虽与明朝大略相同,但也有显著不同之处:纳采宣敕等礼仪结束后,皇家要在皇后家设纳采宴,宴请皇后家人。皇太后、皇帝诏命公主、大臣命妇在内堂宴请皇后的母亲,八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上官员在外厅宴请皇后的父亲。 清代汉族普通百姓家纳采礼俗,大致遵循《仪礼·士昏礼》所载,及宋明时期的相关礼俗。 满族普通百姓的「 ”纳采”礼,仍基本传承金朝女真人的「 ”男下女”礼。 文史君说 「 ”纳采”礼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周代「 ”婚姻六礼”的第一道环节。自秦汉至明清时期,人们在提亲议亲时,大致传承《仪礼·士昏礼》有关仪节记载行礼。当然,由于时代、社会的变迁,由于不同地域、民族传统风俗的影响,古代中国「 ”纳采”礼俗,也呈千姿百态,极大丰富、发展了古代中国婚姻礼俗。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春秋战国)佚名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 陈绍棣、彭卫等:《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参考

故宫的文化历史内涵

故宫在古代建筑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一在故宫现有的150万件文物中,论其时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论其范围,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论其民族,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

德昂族的茶俗:德昂族用喝茶言情用茶传意

...常用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随即便与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提亲人。提亲人去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别的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半斤左右)。到

德昂族的茶俗:德昂族用喝茶言情用茶传意

...常用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随即便与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提亲人。提亲人去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别的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半斤左右)。到

古代中国流行哪些地域歧视

  现在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地域偏见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你难得地属于这个范畴,俺要表达对你的敬意和佩服。  就算不做上纲上线的“地域党”,谁还对人没个看法呢?不要太自责。本文今天就是来宽你的心的,地域

兰台说史•地域之争为何在互联网时代泛滥

上海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城市竞争力冠军前天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上海继续排名第一,香港及深圳则位居第二及第三名。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杭州及南京。上海在该评比中

什么是下午茶文化

发展历史从饮茶文化的发源来讲,最早於下午喝茶的民族,理应是一向以茶文化著称的古代中国。然而随著时代的发展,将下午茶发展为一种既定习俗的文化方式,则是英国人。一种流行的传说认为,在1840年两位英国上流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饥荒之一,晚清丁戊奇荒,山西变成人间地域

在中国古代,人地矛盾可以说是最大的社会矛盾之一。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一旦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就比如说现在,现在的江西省正遭受严重的旱灾,但顶多只是出现一些群众用水困难。粮食什么的不需要担

朱元璋找此人帮忙说媒,他欢喜去上门提亲,隔天却被赐死

现在有很多后宫戏,这些后宫嫔妃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可以说不择手段。大多数古代女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嫁入皇家,尤其是能够成为皇帝的妃子。而古代皇帝更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哪家的女子能被皇帝喜欢,一定会兴高采烈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历史介绍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

远古科技的鼎盛时期为后世奠定基础 周朝科技

青铜艺术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