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王室为何内讧频发

Posted 北齐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齐王室为何内讧频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齐王室为何内讧频发

北齐末年,开国雄主高欢的孙子、广宁王高孝珩曾悲叹说:「 ”自神武皇帝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 高珩的话反映出北齐皇族一个惊人的事实,高氏皇族人物命运悲惨之极,高欢的二代、三代子孙,普遍寿命短促,数十位宗室子弟居然没有一个活过40岁的。高欢的父祖寿命都很正常,他自己寿至52岁,其妻娄昭君也活了62岁,从健康条件上看并无短寿之因。皇族人物多早死,其实主要是被自家人杀死的。 河北磁县高欢义平陵遗址 北齐惨烈的皇室内斗 高欢于534年扶立东魏,自任丞相、封爵渤海王,是东魏实际上的主人。他死后,由长子高澄继续执政,高澄于549年被刺杀,其弟高洋继掌大权,并于550年建立北齐。北齐国祚短促,自550年建号至577年亡国,首尾仅28年。即使加上有实无名的高欢、高澄时代,也仅44年。 然而就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高齐连续发生了数次惨烈的内斗或屠杀,大量宗室诸王都成为政变的牺牲品。综而述之,政变大概有四次。 第一次是高澄被刺杀。高澄在东魏执政,经过父亲十余年的奠基,已经具备了向新朝过渡的条件。高澄召集陈元康等重臣在邺城商议建立新朝的大事,不料突然被家奴兰京等人刺杀,高澄和陈元康都死于非命。由于事发之时高洋意外地不在场,事后又处理得非常迅速,兰京等主凶在尚未审结系何人主使之时,便被当场杀死,显有灭口之嫌疑。故而后世颇有人怀疑高洋是幕后主谋。 高澄为人英略果毅,智谋能力都很突出,集万千宠爱于一世,故而为人行事高调张扬,对貌似猥琐的二弟高洋经常折辱。高洋娶河北赵郡李氏的女儿为妻,高澄既看不起二弟,又执着于胡汉之分,乃至于凌辱了李氏,二人嫌隙实很深厚。后来高洋即位,反过来又报复了兄嫂,可见其仇。 高洋有快刀斩乱麻之略,胆识亦非常人之比。当年高欢曾令诸子领兵出行,命令甲骑假作袭击之状,「 ”世宗(高澄)等怖挠,帝(高洋)乃勒众与彭乐敌,乐免胄言情,犹擒之以献。”(《北齐书·文宣帝高洋本纪》)高澄准备建立新朝之际,其诸子已壮,百年之后,自己必定无望,故而,他筹划刺杀既有条件也有动机。 高澄画像 史籍对此次政变并没有留下什么确凿的证据,我们硬要说高洋是主谋并不合理。但不可忽视的是,正是这次政变,开了北齐帝国皇位兄终弟及的先河。 第二次是高殷被废。高洋死后,帝位传给太子高殷。高殷年不满二十,虽有重臣杨愔等辅佐,奈何常山王高演(高欢第六子)羽翼已成,内有太皇太后娄昭君的支持,外有高归彦、斛律金、贺拔仁等一干领军的大将相帮,高殷无力相抗,被废为济南王,不久后高演下令杀死高殷。 第三次是高湛上台。高演夺位未及二载便重病身死,他的儿子高百年不到十岁。高演享国日短,没时间打造过硬的政治班底,故而对皇位传递非常不自信。但他并非猝然间就定下决心把帝位传给弟弟长广王高湛,重病期间似乎仍有犹豫。娄昭君在此期间似乎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借口高演违背对高殷只废不杀的誓言,对其重重斥责。高演终于痛快地转变了态度,允诺将皇位传给高湛。但临终前他又语带双关地对高湛说,「 ”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所谓前人,说的就是自己。 高湛即位后有样学样,处死了高百年以绝后患。这场政变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激烈,实则是高齐皇族的又一次权力中心的转换,皇帝本枝与其他宗枝的矛盾更加激化,而高齐宗王的大量死亡,正发生在高湛即位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这次政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氏皇族的命运。 第四次是高俨兵变。武成帝高湛去世后,他一度非常喜爱的嫡次子高俨不满高纬继位,因而发动邺城的卫兵,企图进攻皇宫,问齐室之鼎。高澄的两个儿子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闻知兵变,也意欲加入行列共同对付后主。高纬无力与抗,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幸赖大将军斛律光及时赶到,靠其强大的个人威望粉碎了这场兵变。高俨事后被擒杀。 可以说,几乎每次皇位接替,宗室诸王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高洋以长弟夺位,高演、高湛均是以强力宗王逆袭上位,高俨虽然失败,也是重蹈诸父旧路。 正因如此,每位皇帝上位,视宗室诸王均如大敌,或是贬斥遐方、剥夺一切权力,或是干脆屠杀之。高欢的十五个儿子,三分之一都死于自家人的手中。 兄终弟及:政治传统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 北齐皇族内斗的本质,实际上是嫡长继承制与兄终弟及制的斗争。 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延至南北朝时代似乎早已不存二议。可是北齐为何一而再、再二三的出现兄终弟及呢?主要原因,似乎与政治局势有关。 北齐、北周、南梁三国形成对峙,齐、周二国互为死仇,高欢时代曾与西魏(北周之前身)发生五次规模空前的大战,高澄时代则爆发了扰动三国局面的侯景之乱。长年战争使得北齐形成了较为实用的政治导向和战时体制,无论是宗室子弟还是朝中臣子,选人用人皆以才干为主要标准。 东魏西魏与梁朝三国对峙形势图 高欢的族弟清河王高岳生活作风腐化,曾一度被高欢所忌。高欢指使高澄以肃正纲纪为命,对宗室及外戚重臣进行整治,高岳被排挤出京师,先后派到晋州、青州等外州任职。但侯景之乱爆发后,军事上颇为吃重,高澄又不得不召回高岳,使之重领掌兵之任。 宗王如此,政治掌门人的选择更是如此。 即以高殷之废来看。高洋在位的十年,没有与西魏发生大规模战争,表面上看形势有所缓和,事实上西魏宇文泰趁机扩张,连连夺取南梁的汉中、益州、梁州、荆州等地,实力大为提升,对北齐的威胁日渐上升。北齐保持引而不发的态势,国内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意识到西魏危险性。 高洋末年昏暴,但基本的判断力犹在。他命邢劭给太子取名,邢劭取为「 ”高殷”,不料高洋怫然不乐,说「 ”殷家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后儿不得也”。(《北齐书·文宣帝高洋本纪》)「 ”殷”字含义多种,高洋偏偏引申到商朝的兄终弟及制度上,反映了他在三国对峙的形势下,对父子相承制度的忧虑。 长叔夺幼侄、庶子代正嫡,这在战争频繁的南北朝似乎已是普遍性行为。南朝有宋明帝刘彧夺宗、齐明帝萧鸾废侄,北朝有宇文护连废二帝,继承制度混乱的基本背景,都不脱于军事、政治形势严峻,宗王被赋予太多权力,以至于对嫡长继承人发起强大挑战。 大概是有鉴于此,高洋临终之时,一面令年轻的太子即位,一面却对弟弟常山王高演说:「 ”夺但夺,慎勿杀也。”似乎早就预料到高演夺位。 那么高洋即有此明见,为何不先杀了高演、高湛这两个手握重权的弟弟呢?事实上高洋时代已经开始了宗室残杀,高洋的三哥高涣、七弟高涣都死于高洋之手。高演和高湛为何例外? 非不欲也,实不能也。高洋代东魏之后,军事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他虽位居九五,却也不能为所欲为,要时刻提防元魏旧族的觊觎与反扑,天保末年高洋不顾脸面大杀元氏宗室,便是其明证。 而基于对朝臣的忌惮,也令高洋不敢残杀宗室、自削根基。斛律金、段韶、贺拔仁等胡族宿将均手握重权,几乎构成了对军权的垄断,这些人是国之干城,也是高欢时代就留下的班底,等闲不能削夺。 面对遍地荆棘的局面,高洋唯一能倚靠的,便是自己的几位兄弟,特别是一母所生的高演、高湛、高淯、高济。高演被任命为尚书令、大司马,军政之权兼于一人,以与朝中的宿将们制衡。高湛也先后得任尚书令、太尉,与高演一同构成宗室藩屏。 高洋未始不知道扶植宗王对继承权的危害,但又不得不然,盖因形势之逼,他只能权衡利弊,暂以宗王作为稳定局势的一条大腿罢了。 高洋如此两难,高演同样受制多方。 高洋在位十年,没有一直保持对西魏北周的进攻,致使其得以喘息、壮大。至高演继位之时,北周实力已然大非昔比,对北齐的威胁越来越大。迫于此势,高演立即调整了对外战略。他采纳了卢叔虎的「 ”平西策”,意图把兵力逐渐转移到河东,采取边境屯兵、不时进袭的战略牵制关中。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牵动了整个政局,决定了北齐政局无法按部就班地和平建设,而必须优先调集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静而易安,动则易变。高演虽知宗王势大并不是好事,但仍须借重宗王的力量以稳定政局,参与废高殷有功的长广王高湛继续被委以重任,身兼右丞相、太尉、尚书令等职。局面与当年高洋委任二弟非常相似,或许高演自以为春秋正富,靠着自己的威望还得镇得住高湛。 孰料天不假年,高演在即帝位的第二年便受伤不治,面对年长权重的亲弟弟,他不得不承认现实,被迫采取兄终弟及之制,把皇位让给高湛。 及至高湛末年,他惩于前面几次皇位交接都被宗王扰乱了秩序,不惜提前退位,以太上皇之威,扶着太子高纬即位,保证父子代际传承。这才终于避免了宗王夺位,然而后主即位之时,北齐迭遭大乱,已是日薄西山了。 底蕴浅薄的高氏家族 高氏皇族的自残,政治形势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其屠杀之残,与高氏一族浅薄的底蕴也不无关系。 高欢起自北魏怀朔镇,六镇起义时他举家投入军中,从此开始长达20余年征战生涯。高欢滥于烝纳,生了15个儿子,但在儿子的教育上却没有投入多少,以致高氏众子孙不仅能力出众者不多,个人品德修养也十分一般。 高澄年少时就行为十分不检点,曾与高欢的侧室郑大车私通,高欢生气的打了高澄一百杖,几乎要因此废掉高澄的世子之位,另立大尔朱氏所生之子高浟。幸亏重臣司马子如尽力调停,娄昭君也叩头请罪,才算过了这一关。但高澄并未吃一堑长一智,高欢死后,他又强纳了父亲的妃子柔然公主。父子聚麀,实在是人伦丧尽。 高洋、高湛兄弟也都不是什么好人。高洋当了皇帝后,记恨当年高欢宠爱大尔朱氏和弟弟高浟,借着酒劲要无礼于尔朱太妃,后者拼死不从,居然被杀。高澄曾辱高洋之妻李祖娥,高洋如法炮制,在高澄死后侮辱了他的遗孀元氏。高洋崩后,高湛又强娶李祖娥,两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大概是李祖娥不堪其辱,亲手杀了这个襁褓中的女婴。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 高氏诸王的性格大都十分残忍,待人处事非常容易走极端。高洋在位末年性格昏暴,一改之前相对宽容的套路,对诸弟、诸侄开始残暴起来,其三弟高浚、七弟高涣因为才能突出,「 ”有雄略,为诸王所倾服”,且因为直谏高欢末年好酒荒淫,遂被囚禁于大笼之中。高洋本来没有定下决心杀了二王,但高湛煽风点火,说「 ”猛兽安可出穴”,高洋便下令将二王烧死,情状惨烈无比。 高湛比乃兄更加残忍。他在位期间,高欢第四子平阳王高淹、第五子彭城王高浟都莫名其妙地死亡,传言都是高湛授意所杀。高氏第三代人物,高澄的儿子河南王高孝瑜、河间王高孝琬,高洋第二子太原王高绍德,高演的太子高百年,都死在高湛手里。其诛戮范围之广,杀人之多,手段之酷,尤其令人发指。尤其是高百年,高湛令人倒拽着殴打,「 ”所过处血皆遍地,气息将尽,曰:乞命,愿与阿叔作奴。”高湛仍狠心地将其斩杀,狠毒之状令人不忍闻。 1979年太原出土北齐娄睿墓壁画,娄睿系娄昭君娘家侄子 后主高纬即位后,对宗室诸王仍十分提防,手段也很是决绝,稍有不如意便杀之。对于异母哥哥南阳王高绰,高纬早就心存忌惮,太上皇高湛刚一死,后主就令人把高绰锁拿处死。高纬的叔父博陵王高济——高欢第十二子、与澄、洋、演、湛、淯同为娄昭君所生,本是个庸人,高演、高湛时代都没有被猜疑,只是此公自己取死,高湛去世后,他对人说,我家是兄终弟及,九哥死了大概就该我接皇位了,高纬闻讯大惊,立即下令杀了高济。 高澄的儿子兰陵王高长恭,在高氏第三代中算得上佼佼者,大概是威望较高,引起后主的猜忌。后来仅仅因为高长恭把军国大事说成是家事,后主就惊恐万状地以为这位堂兄要篡位,于是将其鸩杀。 总体而言,高氏诸王的教育水平、个人品质,相比同时期北周的宗室子弟,都处于较低水平,诸王出就藩国,大多数都是暴发户作派,「 ”齐氏诸王选国臣府佐,多取富商群小、鹰犬少年”。这样一群人执掌军国大权,出现这些乱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民族矛盾诱发的宗王夺权 北齐复杂的民族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局,几次较大的政治风波,都隐隐约约有民族矛盾的影子。 高氏一族是鲜卑化的汉人,在民族认同更倾向于鲜卑人。高氏集团的班底如孙腾、高隆之、斛律金、段荣、侯景、尉景等,要么是鲜卑,要么是鲜卑化的杂胡或汉人,这个集团得势之后,在东魏北齐掀起了一股反汉化的潮流。 然而高欢身为政治家与一国领袖,不能不正视魏孝文帝汉化以来大趋势,他并不赞同完全回归胡化轨道。例如河北汉人的代表性人物高昂,此人是东魏大将,向来与鲜卑诸贵分野明显,坚持不融入鲜卑人的政治体系,他在自己的部曲中严禁诸将士卒讲鲜卑话,还曾经因与鲜卑贵族刘贵有口角之争,「 ”鸣鼓会兵而攻之”。高欢对河北汉人的武力颇为倚重,自然对高昂也是颇加容忍和礼让。 反而是鲜卑诸贵,由于缺乏礼法束缚和传统儒家式的价值观导引,东魏帝国建立后立即陷入腐化堕落之中。高欢丞相府法曹参军杜弼,曾强烈建议整肃贪腐行为,高欢向他诉苦道:「 ”天下浊乱,习俗已久。……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他还向杜弼解释说,待国势稍缓,一定整治诸贵。 后来在高欢的刻意导引下,高澄任用河北大族崔氏子弟崔暹、崔季舒等人进行风气整肃,打击贪纵不法、腐败成风的鲜卑贵族。高欢死后,高澄又大力超拔汉人名士,意图在中枢排抑鲜卑勋贵,组建一套全新的汉人政治班底。 胡人诸贵对整治贪腐并不在意,对政治地位却视若禁脔,高澄如此做法,无异大大激化了胡汉矛盾。鲜卑诸勋贵急于在宗王中寻找代理人,而北齐宗王的第一次大规模内乱,正是基于这一矛盾。 高澄之死迷雾重重,其中最令人怀疑之处,除了高洋的意外不在场,朝中鲜卑勋贵也集体缺席。高澄与之议事的,全是汉臣,如崔季舒、陈元康、杨愔等人。讨论新朝建立、议定诸大臣品位,这是事关国家根本的事,而鲜卑老臣宿将被晾在一边,可见双方矛盾已经激化到相当程度。刺客兰京口称系受高澄折辱才刺杀之,然而刺客们不仅杀了高澄,还凶残地杀了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陈元康,此人系汉人大臣之首,可见刺杀者的意图,原非只针对高澄个人,而是指向了整个汉臣群体。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场刺杀案,难保没有鲜卑勋贵的策划和参与。 这还只是内乱的前奏。高洋即位后,迫于鲜卑勋贵的汹汹压力,被迫将崔暹、崔季舒论罪流放。高洋骨子里认同乃兄重用汉臣的思路,故而一边安抚诸鲜卑勋贵,一边又将杨愔、燕子燕、宋游道等人拔擢上来。再加上高洋皇后李氏的汉人背景,一时间北齐朝内潮生波涌,胡汉冲突又成加剧之势,反对汉化的斛律金、段韶、贺拔仁以及高氏宗亲高归彦等,纷纷团结在娄昭君和高演、高湛二王周围,只不过因为高洋权威甚高,暂时没有发作。 高洋亦非不知这一倾向,他在世时对母亲娄昭君已有所怨言,娄昭君和皇后李氏有了矛盾,高洋并未居中调停,反而有一次趁着罪酒,公然对娄昭君发了顿脾气,甚至把她从胡床上掀了下来。 等到高洋崩逝,高演、高湛二王团结起来的鲜卑集团力量,才真正地爆发出来。高演、高湛纠合邺城禁卫军突入城内,将杨愔在宫城内暴打一顿,一只眼活活打了出来。燕子献等人也被逮捕杀害。杨、宋等人是高殷的坚定支持者,又是汉化以潮流的带头人,因之这场政变掺杂着夺宗、灭汉的双重性质,成了宗王势力与皇帝、鲜卑勋贵与汉人力量的总决战,因而其惨烈程度令人侧目。屠杀宗室子弟最厉害的高湛是这次事件的亲历者,想来其手段之残忍,与这次政变不无关系。 总而观之,北齐宗王之所以屡屡挑战皇权并多次成功,既是历史大势的原因,更是自身的原因。南北朝宗室内讧在在皆是,唯北齐宗王力量之强、手段之毒辣、涉及人员范围之广于诸代为最。相比北周相对温和、杀人止及一门的政变,北齐一系列内讧惨剧,无疑伤了国家的元气,可以说成了北齐灭亡的主要原因。 想当年高欢一代雄杰,与宇文氏鏖战经年稳占上风,称雄宇内数十年,却不想播下一堆跳蚤。数十年间叔侄兄弟乱哄哄你我相杀,而致同归于尽,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11 钱龙.东魏北齐时期的胡汉冲突[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

相关参考

哪些书没焚

大家都知道直至秦灭周王室,才算东周彻底灭亡,也就是说,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都还处于东周。东周的诞生是由于西周王室内讧,周王被杀,其中一个王室成员卷着铺盖卷跑到洛阳立国,他就是周平王。由于周平

宋朝鼓励商业发展,经济繁荣富庶,为何农民起义依旧频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于宋朝是历代鲜有不曾抑制商人的朝代,及至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总

宋徽宗执政时期为何是船难频发的高危期

爱好这事儿,本是一己之私,可若是发生在皇帝身上,就可能牵扯到百姓的身家性命了。宋徽宗最喜欢奇花异石,平日里有事没事,都在捣腾这个。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花石“搜刮处”,负责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花异石,一船船

陈萍萍为何不惜代价抓肖恩

在庆余年的世界里流传着一句话:南有陈萍萍,北有肖恩。在北魏没有分裂成北齐和东夷城之前,肖恩是北魏的密谍首领,当年麾下密谍无数,在诸国内部安插大量间谍,善于揣摩敌人心思,加以毒计,不知颠覆了多少小国王室

动手吧,立即成千古明君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的这一年,周王室势力衰弱,大权旁落,春秋时期开始了,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身死后,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攻城掠地,战争频发,曾经强盛的周王朝只剩下了一小块地盘。而后发展起

西藏在历史上为什么很强大

1.西藏在历史上属什么国吐蕃王朝公元七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

农民政权的阴谋内讧

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落,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它的失败,源于一场充满阴谋的尖锐的内讧。说到底,农民政权本不具备根本上区别于封建政权的「”质”,封建政治模式的一切弊病,都渗透在农民政权的政治生活中。

兰陵王的历史介绍

兰陵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四子。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

战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何正统周王室却无人相助

战国时期的周朝王室为何无人相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和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并且,在战国时期,人才的流动也是比较频繁的,比如吴起先在

兰陵王是怎么死的

兰陵王高长恭,生卒于公元541年—573年,南北朝时期北齐王室,原名高孝,是北齐创建人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