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收养大批义子为何要与他们断绝关系

Posted 太祖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收养大批义子为何要与他们断绝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收养大批义子为何要与他们断绝关系

中国古代在很早的时期就有了收义子的做法,或叫义男,义儿。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义子的记载,如刘备义子刘封,关羽义子关平,吕布还是董卓的义子。诚然,义子确实比另外的大臣更好控制也更加地听话,卖命。 但是,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历史上的义子为养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也大多逃不过悲惨的下场。特别是像朱元璋这样一位最底层上来的皇帝更是将狡兔死走狗烹做到了极致。义子嘛,不过是一场长时间的投资罢了。 一 明太祖好收义子 古代农民起义往往来源于饥饿,贫穷和社会动荡。元朝末年山河分崩离析,在一支支起义的队伍中朱元璋声名鹊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即使有非常多优秀的将领在太祖手下当差,可是多疑的太祖还是用人有疑。 沐英的出现让太祖动了不一样的心思。《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沐英被收养的情况:「 ”英,字文英,凤阳定远人,与郭子兴同里。年八岁,造兵乱,父母相继没,孑然无依,上见其孤幼,怜之,携以归,命孝慈皇后子之,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虽然说文献中提到朱元璋是因为怜之才继而收为子,但是朱元璋的出身就证明了他是见惯了悲欢离合的铁血超人,怜之不如说是见其有用之。 「 ”至正十年,太祖娶马氏为妻,尚未有子嗣”,这也是朱元璋动了心思的原因,他也希望在乱世能够有一个子嗣,让自己不那么双拳难敌四手,事实也证明了沐英在朱元璋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手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沐英这么一个好的开头朱元璋的心思也就多了起来,既然义子那么好,那么的听话为什么不多收几个呢?很快,李文忠出现了。 《明史》记载「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之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读书颖敏如素习。”这么一个既有血缘关系又无依无靠的孩子送上门,当时已经身居要位的太祖怎么能不动心,且文忠「 ”沉毅有智谋”简直就是为朱元璋量身定做甚至用起来可能比沐英更为的顺手。 可想而知明太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往后的战略意图,收义子培养义子成了他称帝的重要资本。除了沐英和李文宗,太祖收的义子多达二十余人,例如出名的文英、何文辉、徐司马、平安等。同时,他们也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成为分身或替身,变成了朱元璋手上最顺手的利刃。 二 义子究竟做了什么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收养义子只是为了争霸罢了。 其一招揽人才。朱元璋收义子并且十分注重培养义子,他将所有的义子带在身边跟随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起学习 ,生活。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诸子侍奉左右可见他十分的警惕外人。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义子去招揽更多的人才,有了义子这样的一层关系所招收到的人才往往更加依靠朱元璋从而达到太祖最初的用意。而通过义子招揽,朱元璋亲自分封,这样的裙带关系下这些人才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家臣。 「 ”元至正十六年你朱元璋攻克金陵,求贤若渴,告诉徐达「 ”而往下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学老成,入城当为吾寻访其人,致吾欲见之意”。秦元之就是秦从龙,是元朝执掌一省的高官,是朱元璋渴求的治国人才。而文正文忠一个侄子一个义子,两个亲信中的亲信代替自己去拜见招揽秦从龙给足了秦从龙面子。秦从龙也非常识趣,乖乖地成了朱元璋的帮手。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宁愿大费周章让义子去招揽人才呢? 这里就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很有先见之明。王朝建立后在朝堂之上最少不了的就是党派关系,朱元璋派出义子前往招揽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才记住自己的知遇之恩,那么这些栋梁就会成为朱元璋的嫡系「 ”亲朱派”对稳固江山十分的有利,朱元璋也就可以将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船上。如果他派别的大臣前去招揽,那么这些人才首先记住的不是朱元璋的皇恩浩荡而是大臣的伯乐之恩,在之后朝堂上的竞争,他们就会加入到派系斗争对江山的稳固起到了威胁的作用。 其二镇守四方。除了招揽人才,朱元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攻城掠地统一中国。但是,元末强悍的队伍并不只有朱元璋一支,导致朱元璋打下的城池也经常更换主人,再加上投奔朱元璋的大多是有自己一定实力的将领所以有时也不听从朱元璋的号令,更多的时候朱元璋让他们镇守城池,他们反而拥兵自重直接反叛。这让朱元璋十分头疼,义子的到来为朱元璋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记载元至正十八年,李文忠兵取严州,克之,朱元璋亲自下令让李文忠镇守严州。李文忠修城墙,加兵力抵挡了张士诚的进攻并且平定了毗邻严州的蒋英,李佑之的叛乱,使朱元璋可以专心开拓疆土攻打陈友谅。 其三掌控全局。朱元璋和义子的特殊关系就决定了他们成为彼此最信任的人。在军队中朱元璋久居高位易受蒙蔽,所以让义子在和其他将领共同出征的同时对主帅进行监视和调控。 元至正十八年,李文忠和胡大海一同镇守严州。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义子,胡大海是在滁州就开始跟随朱元璋的老将,胡大海的资历可不是年仅二十的李文忠能够相比的。自然,胡大海和李文忠主将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朱元璋知道后特地派郭彦仁前去李文忠住处教导他要把胡大海当自己人看待,并且「 ”节制以守之”。可见李文忠才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 元至正二十二年李文忠被委任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监管对当地兵马,节制诸将,其实质是监视诸将。同年十二月,广信守将葛俊擅自修城池,李文忠派人前去制止,葛俊不但不听从反而破口大骂。李文忠念及一城百姓并没有贸然出兵,朱元璋知道后记住了此人,在一次点军中葛俊又不听从,朱元璋大怒新账旧账一起算直接将其斩杀。 义子在这时已经很大一部分成为了朱元璋的耳目和分身,他们代表的就是朱元璋的意志,着实在争霸,安邦中呕心沥血做出了太多的贡献。 三 兔死狗烹尽显帝王家 事情总是有利弊的,义子的数量增多在很大的一方面也给予了朱元璋很多的烦恼。 朱元璋在收沐英等人为义子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的他本身并没有生有子嗣,在之后的数十年间朱元璋一连生了好几个儿子,有了这些亲儿子自然会想亲儿子难道还比不上自己的养子吗?这就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根在了朱元璋的心里。随着亲生儿子的长大和养子们日益的强盛,朱元璋终于付诸行动 随着江南的攻克,顺利地进行了北征,朱元璋也开始像历朝历代一样分封诸王,用亲子代替养子首先在军中掌控原本样子的兵力,镇守地方,削减义子的特殊地位,将义子们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除此之外,朱元璋找了「 ”不可使其本宗无嗣”这样的借口在封王前责令义子们回归原姓,一一驱逐出朱门,患于未然。在元致和二十六年至洪武元年之间,义子们已经恢复原籍。 如果说只是因为血缘的不同就让朱元璋如此忌惮义子怕是有点说不过去,但是朱元璋不会不知道以史为鉴这个道理。 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借助义子征战四方的例子,但是,义子亲子之间争权夺利,义子义父之间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确实,义子更好控制,但是面对巨大的的利益之时,即使是亲父子之间都会反目成仇更别说是义子,而且义子之间的争锋相对势必会让好不容易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义父子之间的不稳定性加剧了政权的交换。这当然是朱元璋不想看到也无法接受的,自然,处理掉义子是头等大事。 建国后,很多皇帝要想的头等大事就是怎么处理好功臣。一是进行封邦建国,给予功臣土地兵马来感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但是这样往往会埋下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被分封的功臣往往会在朝堂上占据高位左右皇位的传承。二是像赵匡胤一样来一个杯酒释兵权,缴了功臣的权利让他们回家。 朱元璋这么精明的人当然不会就这么分封下去,但是义子们在军中早就树立了非常高的威信,如果就这么名不言不顺地缴了兵权,势必会让其他的将领心灰意冷,所以朱元璋先剥夺了他们的赐姓,收回了义子的身份,这样义子们的地位直接下降到与普通将领无二的地步,这样就方便了朱元璋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利独揽大权。 在这场「 ”削子”的行动中李文忠首当其冲。元至正二十六年,李文忠平浙有功,朱元璋直接将其升为平章政事命复姓李氏,从这次明升暗降的操作中看得出朱元璋已经不需要这些义子再继续做自己的分身。收回赐姓就意味着父子关系的解除,义子们身份也就降为普通功臣,也就是说开始受到朱元璋的猜疑。 朱元璋在往后的日子里刻意疏远和李文忠的关系从抚育之恩到甥舅之情再到不断敲打,终于演化到矛盾的爆发。《史乘考误》中曾提到「 ”文忠多招纳士人门下,上闻弗善也。一日劝上内臣太多,宜裁省。上大怒,喂若欲弱吾翼何?意此必门客教之”于是杀光了李文中的门客,李文忠也心悸得疾暴亡。 从以上种种都看得出这个乞丐皇帝的铁血冷面,善于猜忌,做得出狡兔死,走狗烹这种事情也是必然的,所以义子们的不得善终更是在意料之内。 四 总结 无论义子有多少丰功伟绩,但是古代就是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不用说兼顾臣和子双重身份的义子们了。 恐怕义子们也很难想象在自己面前一直扮演严父的朱元璋早就找到了他们可以利用的价值,把他们当做完成目标就可以舍弃的棋子了吧。

相关参考

朱元璋收养了一个义子,此人长大后,一枪刺向明朝皇帝

明朝末年的起义军中,有两大魁首人物,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喜欢收养义子。如张献忠一人收养李定国、孙可望等四个义子。其实他们收养的义子还不算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收养的义子数量,能开

《如懿传》雍正为何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

《如懿传》雍正为何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弘时结局如何?  《如懿传》第一集中就被削宗籍,除玉碟的皇子弘时到底是谁?他怎么这么惨,雍正一上来就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在说弘时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他的母亲齐妃

孔子为何与冉求断绝“师生关系”

冉求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在古代,“师门”是非常神圣之所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很亲近的,但是,历史上也有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断绝“师生关系”的个别特例。壹冉

秦始皇为何与母亲关系不好,且最终断绝关系

赵姬,她的身世与人生皆是混乱不堪的,她作为秦始皇的生母,理应身份尊贵,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但是她却并没有真正得到秦始皇太多的尊敬与母慈子孝的深厚情感。为什么秦始皇会如此的厌恶与疏离自己的母亲呢?这一切还

康熙为何对八阿哥如此绝情甚至要断绝关系

因为时属生母良妃卫氏二周年忌辰,八阿哥胤禩未能随从而是单独前去祭奠已故的母亲。康熙回程快到京时,胤禩未去康熙行在请安,却派太监给康熙送了两只老鹰,并说他即将回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只老鹰到达康熙处时...

秦始皇为什么与母亲赵姬断绝了母子关系

为何秦始皇与其母赵姬断绝了母子关系?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赵姬,赵国邯郸人,生的是雪肤樱唇,袅娜娉婷,一颦一笑,都甚是楚楚动人。起先她本是赵国大户人家的小姐,后因家庭变故,沦为歌妓。不过,凭借她的倾世美

朕不准你辞职,要与你共享荣华

古代的朝廷重臣,都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管与皇帝的关系有多好,必须认清君臣有别的事实,否则下场将会很惨。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把部下视作兄弟,几乎是无话不说,但当他坐上皇位后,就对冯胜、傅友德等

代皇帝为何要与“偏房”天下?

中国人以前很讲究名分,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

代皇帝为何要与“偏房”天下?

中国人以前很讲究名分,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

古代皇帝为何要与“偏房”共天下?

中国人以前很讲究名分,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