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三代帝王梦想的战役,乾隆执意要打,为何群臣却极力反对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学新温故,学以致用,总结提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承载三代帝王梦想的战役,乾隆执意要打,为何群臣却极力反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承载三代帝王梦想的战役,乾隆执意要打,为何群臣却极力反对

1,喜极而泣的乾隆皇帝 公元1759年,这一年是乾隆皇帝当政的第二十四个年头,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三日上午时分,大清门一匹高大俊俏的驿马飞奔而来。 这不是边疆发生了什么紧急的战事,事实恰恰相反,此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万里之外的边疆传来:”天山南北广大的土地,经过清军的四次围剿,今天终于被驯服了。「 ”这不光是清朝人该庆祝的,更是中华民族该开心的,因为千百年来,一直若即若离的新疆,从1759年开始终于再次回到了华夏的版图,并从那以后未再分离。 得到这一消息的乾隆皇帝,比任何人都要兴奋。在他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赶忙来到了景陵和泰陵,向皇爷爷康熙和皇考雍正报告这一喜讯。乾隆此次收复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一带,不光是他本人最大的心愿,更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梦想。乾隆皇帝望着劳命了一辈子的父皇雍正留下的宝剑,不禁悲从中来,喜极而泣曰: 「 ”质明峰树辨陵园,趋谒松宫冠剑存。敢曰志成荡盐泽,亦云功定靖花门。凡兹万里遐宣武,总荷九天默佑恩。二十五年如一瞬,鼎湖回忆痛难言。” 2,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的历史渊源 新疆的收复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都是意义相当重大。关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喜讯,我们的思绪还要回到六年以前。 乾隆十八年,历史的纪元停留在公元1735年十月,这时,一封来自六百里外边疆的一封加急信件,以当事人力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从蒙古的乌苏里雅苏台呈送到天子面前。 信件的主人是将军成衮扎布,他在信件之中向乾隆皇帝陈奏到:「 ”准噶尔汗国的三个小首领,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和车凌蒙克(史称三车凌)想要率领三千户蒙古人,共计一万多人口,想要投奔大清的怀抱之下,准备脱离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他们被迫无奈的离开了先祖们世代居住的额尔齐斯河牧场,顶着恶劣的自然天气,赶着他们为数不多的牛羊等财产,历经数十天的艰难跋涉,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拖家带口的他们才来到了达乌里雅苏台地区。 将军成衮扎布先是简单的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后面为了撇除将来的麻烦。将军成衮扎布先表明下自己的观点。他向乾隆皇帝陈奏中说道,准噶尔汗国自古就与中原为敌,此次前来投奔很可能是敌人设的圈套,还望皇帝给个妥善处理的意见,言下之意是妥善安排,还是斩草除根?将军成衮扎布的做法是相当最聪明的,无论怎样把锅扔给皇帝,无论将来是中了敌人的诡计,还是毁坏了民族大团结,把这个决策交给皇帝肯定是没错的。 乾隆 其实,将军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两个国家千百年来可没少打仗,当年还是圣祖爷康熙御驾亲征去攻打的准噶尔,才将它们嚣张的气焰暂时打压下去。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实力也在渐渐恢复。它们的存在,对大清的隐患与日俱增。 乾隆皇帝在收到这封信件以后,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于纠结或者意外的表情,只是在内心窃喜了一阵。其实,早在这封六百里加急电报来临之前,他就收到了多封情报。说的是准噶尔汗国正处于抢班夺权之中,整个帝国混乱不堪。对于三车凌一万多人的前来投奔,更加向他证实了自己的情报。 和这一万多人前来投靠,让乾隆真正欢喜的是准噶尔汗国正在内乱。因为在这不就,他有一招大棋要下。 从大清朝入关以来,深处西北边境的准噶尔汗国一直是大清帝国最大的威胁。 准噶尔蒙古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部落,他们长时间活动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带。中原人对他们曾经有过多种称呼,比如「 ”西蒙古”、「 ”厄鲁特”、「 ”卫拉特”和「 ”瓦剌”。在朱明江山统治时期,就是这支蒙古人部落出了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叫做也先。历史上大大的打了大明王朝脸的「 ”土木堡之变”就是他主导的,皇帝都被人家抓跑了。 在满洲人入主中原后不久,准噶尔部蒙古人的实力也在逐渐壮大。凭借着天山南北的自然屏障,再加上此时的部落首领是蒙古族的跨时代人物噶尔丹。他坚韧、刚毅、足智多谋历经十年征战,统一了西蒙古四部。人生前半部分的春风得意,让噶尔丹的野心欲加膨胀,他时刻想着光复老祖宗建立大元的宏图伟业。 此时的噶尔丹绝对不是一个草包,他还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才能的。成为当家人之初,他就改革了草原法典,是首个开始在蒙古开始大力制造铜币,繁荣了草原经济,加强蒙古骑兵的训练,让优势更加明显,在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中,噶尔丹渐渐地统一了大半个新疆领土。一时间,颇有成吉思汗当年统一全蒙古的创举意味在里面。 康熙 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如若没有遇到康熙这样千古难寻的帝王,或许真的还可以像历史上的元朝一样,重新入主北京城,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统一王朝。但生不逢时的他,注定了要与当时清帝国的当家人康熙皇帝来场面对面的硬仗。 精明无比的康熙皇帝,知道直接对战噶尔丹注定是笔不划算的买卖,所以他开始逐渐笼络和控制噶尔丹周边的其它部落。等到噶尔丹成了众矢之的以后,康熙曾经两度御驾亲征,倾尽全国之力与噶尔丹与噶尔丹决一死战,最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这两个地方大败噶尔丹。公元1697年,噶尔丹因为梦想的破灭,最终在沙漠之中结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虽然打败噶尔丹被作为康熙皇帝的千古功劳之一,但这只是严重削弱了准噶尔汗国的实力,铲草不除根,东山再起只是迟早的事。就在噶尔丹去世之后不久,他的继承者依旧贼心不死,为了完成先祖的梦想,他们准备重整军队,力图再与清军一决雌雄。 准噶尔汗国再次与大清斗争的时候,这个时间康熙皇帝已经去世。作为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在自己当政的第九个年头,又开始了继续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两军大战于和通泊。清军大败,副将军以下皆战死,西路军三万人,逃回科布多者仅两千人。此战可以说让当时的清廷丢尽了颜面。为了挽回颜面,带到第二年,雍正皇帝集结了当时国家最强的兵力,准备与准噶尔部再战。幸亏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拼命抵抗,才击败了劲敌准噶尔部。但是战争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清朝知道准噶尔部的实力很强大,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点。 准噶尔汗国版图 而准噶尔部知道中原地区现在正是高速发展阶段,硬打仗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双方达成调节之态,双方划定了边疆贸易线,开始做起了贸易生意,双方互通有无。此举也给战乱不断的西北边疆换来了20余年的和平时间。但是准噶尔部对清帝国的严重威胁,时时刻刻不再让坐在北京城内的满洲皇帝揪心。对于这样一位蜗居在西北一角的饿狼,如果那天中原内部发生政治动荡,那么这个西北的饿狼就会上来猛扑一口。卧榻之处,岂能容他人安睡。爱新觉罗家族的历代君王都在等一个机会,这个机会那天到来,甚至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过任意一条关于准噶尔部的消息。哪怕是风吹草动,也决不能放松警惕。 春秋之年登上皇位的乾隆皇帝,一直以来就是个懂得防微杜渐的皇帝。在他登上紫禁城皇帝宝座的那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秉承的是父祖两代人的宏伟梦想。而除掉准噶尔部这个巨大的隐患是爷爷康熙,父亲雍正最希望看到的答案。 也就是在乾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准噶尔汗国的许多居民处于复杂原因,决定离开故土迁移到大清帝国的版图内。乾隆皇帝在第一时间知道情况后,赶忙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慷慨大度的赐予了他们大量的牛羊,让他们可以丰衣足食的生活在清帝国的领土内。乾隆此举的目的当然是大发善心,他怎么做就是取得这些迁移居民的信任,然后从他们那里获得关于准噶尔汗国的内部消息。 准噶尔军队 当听到准噶尔汗国原首领噶尔丹策凌病逝以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了抢班夺权而互相残杀,直接导致曾经强悍的汗国已经四分五裂,国家力量已经远不如以前。当乾隆皇帝听完这段话以后,心中一片欢喜,因为他知道清帝国全面反击的时刻在不远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领达瓦齐讨伐不听指挥的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部的三车凌为了为了活命,才被迫背井离乡,投靠到清王朝的怀抱下寻求保护。这也子钰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幕。 所以后来有人快马飞报,说三车凌带一万人来降是真是假时,乾隆皇帝并没有多担心三车凌是否诈降。皇帝为了表示对三车凌来降的重视,不光在物质上给予了极为丰厚的赏识,还给予了极高的政治荣誉。专门设了「 ”赛因济雅哈图盟”,任命车凌为盟长,车凌乌巴什为副盟长。 不光如此,为了表示杜尔伯特三车凌「 ”率万余众,倾心来归”的功劳,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皇帝还特意在皇家园林的承德避暑山庄亲自召见了三车凌。无比殊荣的册封了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蒙克为贝勒,其余头目也都分别封为贝子、公、台、吉等。他连续八次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中举行盛大的宴会。自山庄建立以来,还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 乾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对待三车凌,不仅仅是为了表彰他们「 ”万里远归”,更主要的,是为了了解准噶尔汗国的虚实。他与三车凌数次长谈,深入掌握了准噶尔汗国的情况。他发现,今天的准噶尔正处于历史上最虚弱的时期。 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迅速出兵,扫灭准噶尔汗国。他下诏说明自己想大举兴兵作战的想法: (准部)数年以来,内乱相寻……此正可乘之机。若失去这个机会,再过几年,等其局势平定,必然还会与我为敌作战。那时我军再与之战争,耗费必然更为巨大……朕以为机不可失,准备于明年分两路进兵。这是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我今天再四思维,有不得不办之势。(《清高宗实录》) 此诏一下,大清举国震惊。 3,重视边疆问题远超汉人皇帝 现如今,恐怕说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命数最好的皇帝,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去质疑他。首先大清开疆扩土的任务已经在先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等手里完成了一统。在太爷爷顺治和爷爷康熙皇帝手里,也完成了平定三番,铲除鳌拜等奸臣的历史人物。大清的吏治更是在父亲雍正的铁腕手段下,得到了极大地缓解。在人声鼎盛时期做上皇位的乾隆帝,准确的来说就是一位盛世和平皇帝。他只要在老祖宗的功劳溥上,即使循规蹈矩也能创造一个不错的盛世出来。 现如今,年轻的皇帝不知道怎么想的,好不容易把准噶尔汗国这头野驴安抚下来。皇帝为何冒着盛世被打断的风险去打一场主动发起的挑战呢?实在叫人匪夷所思。这场主动发起的战争,成了就是千古功绩,败了就是要付出国家混乱的政治局面。 所以皇帝的决策一出,满朝哗然,都对皇帝这样冲动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主要反对点就是三种。 其一,理由和前面子钰提到的一样,就是所谓的「 ”兵者不祥之器”。想起雍正九年和准噶尔部的那两场战役,至今让清帝国回忆起来都是胆战心寒。付出了如此之大的代价,才赢得两国20年来之不易的和平时间,现如今的新皇帝竟想着去踢老虎的屁股。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乾隆此举也算是一举打破了中原王朝主动进攻少数民族政权的先锋。 其实仔细研究少数民族政权对华的侵略史,我们会发现:「 ”农业文明并非尚武型的进取文明。在多数与异族斗争的过程中,汉族政权往往都是被动的。几千年来,统治者多认为中原王朝因为物产丰富,而边境地区向来就是不毛之地。再其次就是西北等边疆土地之辽阔程度,地形之险恶,直接阻击了皇帝派兵远征的想法。因而王朝的统治者们多对边疆民族一直缺乏必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当时的中国,几乎从来没有政治家和学者认真研究过这些蛮夷的内部政治结构和军事行动规律。 对待少数民族的入侵,不同性格的皇帝面对不同异族的挑衅,大致也就是这几种反应。一种是像秦始皇这样的,直接拦个长长的篱笆不让你进来,也就是后来的万里长城;要么就是像汉武帝那样的,直接举全国的兵力和你干到底,直到把你彻底打倒;要么就是以汉元帝这样的为代表,委曲求全的给钱给女人,走的是和亲路线。在古人看来,这些蛮族夷类就是「 ”犬羊之性”,思维方式不同于人类,完全不可理喻。他们来如急雨,去如飘风,无法抵抗也不可预测。汉人对他们的莫名恐惧积累了几千年,已经凝聚成了中原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其二,自从雍正爷上次和准噶尔汗国交战后,两国已经停战了20多年。现实表明两国百姓,都在这次贸易中获得了巨大收获,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按照常人思维应当想着怎么去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而不是急不可耐的去打破它。 雍正 雍正末期的两次大战打了个平手之后,双方清楚地划定了边界,谨慎地控制着自己的力量,在边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双方的贸易也迅速兴起,每次交易,牛羊上万头,给双方都带来了实惠。实现和平之后,清朝10多万大军撤回内地,20年间节省了数千万两军费,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民众也不用负担沉重的粮食供应任务,生活大大改善。《饥饿的盛世》 当时的清政府一干官员深刻明白,帝国的盛世能够维持的如此之好,和外部边疆的稳定少不了干洗。只有外物忧患,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发展国内经济,否则就是虚妄。甚至有的大臣还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直接标明了这样师出无名,不是仁义之师所要做的。做事向来灵活的乾隆皇帝怎么可能会被些所束缚。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要和准噶尔好好干上一仗。 其三,打仗不是张嘴就来的,是要提前准备武器和粮食的。尤其是这种远距离作战的战争,需要准备的就更多了。此时,国家已经20多年没有打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了。士兵们还沉静在和平年代,「 ”人心狃于久安”。皇帝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竟然想着去碰那个大麻烦。而且是要准备好,不打则已打就要一气呵成,如果没有将敌人一招致命,它就会反扑过来像条饿狼一样死死咬住清帝国的喉咙。到时,世人深以为傲的乾隆盛世很可能就此飞灰湮灭。这巨大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了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盛世的巅峰这一功绩以外,真正让乾隆皇帝值得骄傲的是,正是在他高超的政治手段下,乾隆皇帝一手打造了超一流的王朝。一流王朝除了经济富庶,外无敌国内患以外,更重要的是稳当的秩序。不言而喻,作为政治手段异常高明的乾隆皇帝,自然是把百官治理的服服帖帖。 当时大清帝国的臣子们,对乾隆皇帝是唯唯诺诺,不敢有半点忤逆的精神头在里面。但这次他们知道皇帝的火玩大了,再不阻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就在乾隆皇帝的宣战诏书一下,群臣的反对书纸片就像雪花一样飘洒过来。 4,大清官员的极力反对 面对大清数万官员的奏章,皇帝还是不为所动。不为小利,必有大谋。乾隆皇帝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打准部,不是个人性子上来了。而是他有一场千古大棋要下,那就是收复新疆,完成前人所完成不了的千古创举。促使乾隆敢下这一步险棋的主要原因,还是父祖两代人的殷切希望督促的。 在乾隆皇帝身上承载的,是父祖两代人殷切的希望。每当雍正皇帝祭日的关键时刻,弘历都会盥手焚香,将写有「 ”宝亲王弘历(乾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康熙)于诸子孙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这一段文字在皇考雍正的灵位前恭读一遍,「 ”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在乾隆政治生涯过半时,他曾说过:「 ”自古帝王所以禀承付托者,不过其父而已,而我则身受皇祖、皇父两代的重托。言念及此,我还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惰吗?” 乾隆皇帝这个人早年的顺利,让他骨子里相信自己不仅是个能治理好眼前国家的人,他还能把大清的未来给安排的妥妥当当。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上升到,都是上升到国家百年大计上面来。想要国家做到长治久安,统治太平。必须要做的就是消除帝国外患,在乾隆执政的头二十年里,他本人一直致力于消除皇室、亲贵、朋党、权臣、太监对皇权的威胁,不过对于构建万年皇朝的根基他只做到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外部环境。 对外部环境如此关注,是清朝皇帝与汉人皇帝最大的区别之一。 在南宋以前,华夏民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时代,在南宋灭亡的时候就彻底结束了。但在宋之前的历代王朝对周围的「 ”四夷”一向是持鄙夷态度的。而作为少数民族起家的满清人士,深刻的知道少数民族的威力有多么大,绝对不可轻视他们,大清朝当年取朱明江山而代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份清醒的认知,使得乾隆皇帝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治世能君乾隆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乾隆明白只有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历史、现状、内部关系,才能随心所欲地统驭他人。 在科学技术不是太发达的古代,清朝历代的皇帝对少数民的族历史、语言、风俗习惯都有着相当深的造诣,而乾隆皇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且他还是个颇具语言的天赋的帝王。在处理完繁杂纷乱的朝政以后,乾隆皇帝还能游刃有余的挤出充足的时间,学习数数民族语言,并且还学得相当好。为此,乾隆在回顾自己学习语言的经历时说: 「 ”朕即位之初,以为诸外藩岁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至今则曲尽其道矣。”「 ”侵寻而至于唐古特语,又侵寻而至于回语,亦既习之,亦既能之。”也就是说,他在即位之初,也就是二十五岁之时,因为蒙古族首领岁岁来朝,遂开始学习蒙古语,不过数年已经基本掌握,如今更可以说登堂入室,深有研究。学会蒙古语,他又开始学习藏语,后来又开始学习回语,达到了「 ”能之”的水平。 乾隆皇帝的维语和藏语是现在的何等水平,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作为满蒙一家的清朝皇帝,他们的血液里自身就流淌着一半的蒙古人血统,身边很多的蒙古人,所以在这种大语言环境背景下,皇家子弟出身的乾隆皇帝蒙古语能力自然不在话下。 不仅如此,因为劲敌准噶尔的存在,让乾隆皇帝时刻留意观察者西北那片神秘的土地。他时刻在准备着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打仗。做事向来运筹帷幄的乾隆皇帝怎么可能是突发奇想的攻打准噶尔的呢?其实在此之前,乾隆就花费巨大的精力,深入了解了西蒙古的地理,文化,历史等。在平定准噶尔之后,乾隆皇帝还饶有兴致的亲自撰写了论述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的《准噶尔全部纪略》。这部著作抛开乾隆的皇帝的身份来讲,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对后世研究西藏文化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 事事精明,凡事往长久来看的乾隆,比谁都清楚准噶尔的重要战略地位。它看似只是大清边疆上的一处癣疾,却是关乎整个帝国的统治安危。准噶尔地势险峻,南进可以夺得西藏,东攻可以挟制蒙古。准噶尔的存在关乎了整个西北边界的安稳。 傅恒 准噶尔汗国一日不灭,西藏和蒙古就永无宁日。在这一点上,雍正皇帝早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指出了: 「 ”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现在虽然双方订立了和平条约,但东方式的条约并不可靠。一旦准噶尔强大起来,必然会撕毁条约,重燃恢复大元之梦。 皇考雍正的心头大患一直萦绕在弘历的脑海,西进准噶尔一直是乾隆皇帝所极度渴望得。站在时间的节点之上,我们看看乾隆二十年所处的中原王朝,确实是最好的历史节点。乾隆二十年,当时的清帝国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主政下,整个清帝国的实力确实与日俱增,达到了封建历史上的新高峰。而此时恰逢准噶尔内部达到最衰弱的节点。 收复新疆的机会稍纵即逝,国家和民族的机会亦是如此。很难想象,要不是在乾隆皇帝一再坚持下,我们很难想象现如今的新疆身处何地呢?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今的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可能会觉得乾隆此举实在是太英明了。在这关键的节点,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一举收复新疆。然而我们都清楚,这分明是看到了结果才说对错。也不能完全说清朝大臣们执迷不悟。 当然皇帝还不是孤家寡人,在他的身旁还有一个非常支持他的人。没错,他就是傅恒。战争结束后皇帝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人心狃于久安。在廷诸臣,惟大学士傅恒与朕协心赞画,断在必行,余无不意存畏葸。” 领导人的能力体现在做出高人一筹的决断,并且破除艰难万险恶的去执行这个决断。因而,战争如何打已经不重要了,而是怎样推进大清帝国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相关参考

唯一受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帝王重用的大臣,他有什么优点

要想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要想得到三代皇帝对自己能力的认可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清朝有许多名声显赫的重臣,他们虽然很优秀,但往往只能在当朝有所作为,一旦换代,国家迎来新的主人,他们就很难再

后赵最残暴的帝王石虎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子

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国君,后赵的建立者是石勒,石勒并不是石虎的亲生父亲,只是石虎的叔父,但是石勒的父亲石周曷朱却将石虎视作亲生的儿子养在身边。石虎石虎生性残忍,从小就是人们眼中的“熊孩子”。后来石...

后赵最残暴的帝王石虎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子

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国君,后赵的建立者是石勒,石勒并不是石虎的亲生父亲,只是石虎的叔父,但是石勒的父亲石周曷朱却将石虎视作亲生的儿子养在身边。石虎石虎生性残忍,从小就是人们眼中的“熊孩子”。后来石...

曹魏不过三代帝王,为何衰败至被内部司马氏吞噬

东汉末年的曹氏和夏侯氏同穿一条裤子,这是看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氏夏侯氏是官宦世家,曹操父亲曹嵩在汉灵帝时期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不是因为曹嵩多厉害,而是他的养父曹腾是权宦,侍奉了汉室四代天子,名望颇

孝庄历经三代帝王,为何不像武则天一样称帝,难道爱情胜过权力

如今多数网友经常这样形容: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早在百年以前就有这样的人存在了,难不成都在效仿她?孝庄与多尔衮的绯闻一直都是热门关注,孝庄这么好的一个贤内助怎么会出轨呢?拥有宝马的

吃顿肉包子,就知道有仗要打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济南的记忆中,镌刻着71年前那场惨烈的战役。硝烟散尽,便是重生。曾经,敌我激战八天八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胜利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如今,英雄山下、护城河畔,绿柏葱葱,英魂长存,

古代帝王为何崇尚黄色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把土视为宇宙中承载万物的基础和蕴含、产生财富的根本,大概由于炎黄二帝中原老家的土地是黄色,还将黄色土象征君主委于中央地位统领四方。领土是国家的基本要素,也是历代战争之目的。“江山社

乾隆作诗超四万首

中国古代帝王大都有写诗癖。上古的一些帝王,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除掉帝王的甲胄,都有一套诗人的衣裳。像舜帝就曾和群臣集体创作了《卿云歌》,这首诗十分有名,北洋军阀时期曾以此诗谱曲作为

除自身大胜外,还附带催生了另外三个战役

豫东战役于1948年6月16日爆发,经过两个阶段,于7月6日结束。这场战役是中央军委采纳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后,发起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既要打「”大”,又要打「”胜”,是粟裕经历

孝仪纯皇后为何受乾隆宠爱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王中作诗最多的帝王,也是一个特别爱出巡的帝王,后世人对他最大的印象,其中一个就是多情。毕竟现在许多电视剧,都创作出了许多这位帝王,在下江南途中的风流韵事。不过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