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
Posted 李自成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
在明末农民战争的漩涡中,李自成几起几伏,在斗争的坚定性和百折不挠方面具有可贵的品质,但在驾驭全局方面还显得视野狭窄。至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如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人,都被后人说成是「 ”井窥之智”、「 ”瘈犬之猛”。从他们决策西安为首都,然后进军北京来看,说明这个智囊团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分析与运作方面,的确表现得能力十分有限。 山海关之战失败后的形势 农民军在山海关失败了,李自成在北京仅停留了一个月,便匆匆撤离。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一日到八日的短短几天,农民军在和清军、吴三桂军的一系列交战中屡战屡败,从涿州退至保定。由于他们在平原地区已经无法立足,所以经井陉进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而清军连续作战,人困马乏需要休整,同时也需要巩固占领区的成果,双方军队脱离战场接触。 李自成退到山西后,立刻召集高级官员商议对策。从当时的形势看,农民军由于连遭失败,在对清方面已经处于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同时,来自于之前归降的明朝降将又不断反叛,丢失了一些地盘,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这个时候如何作战,是进攻还是防御,的确是个问题。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降将犹豫和观望的风气还十分浓厚。哪一方取得一两次重大胜利,哪一方就会赢得这些骑墙派的支持。所以李自成的军事策略不应该是消极被动防御,而是在休整期重新部署兵力,开辟新的战场,对清军实施进攻。只有在进攻中获胜,才能消灭对手保护自己,而且打掉明朝降将的反叛气焰。 关于李岩的军事建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谋士李岩提出自请两万兵马前往河南,一是将那里的反叛事件平定下去,二是开辟反清的第二战场。但是这个建议不但没有得到李自成的赞许,反而引来杀身之祸,随即引发了农民军的内部分裂。 明末清初之际,很多重要史料都记载了李岩在大顺军中的若干活动。尤其在北京期间,他提出保护明朝皇室等四策,和刘宗敏的「 ”拶官助饷”、牛金星的「 ”太平宰相”等的执政策略迥然不同。由于牛金星等人和他有矛盾,于是他们就在李自成面前挑拨陷害。李岩的被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顺军的悲剧。 老作家姚雪垠曾给李岩的建议一个很低的评价。他说:「 ”给李岩两万兵马去河南,断不会扭转当时的历史形势。何况,山西很快被清朝占领,豫王多铎的大军很快从孟津过河,加上河南地方势力已经纷起而反对大顺军,又很快投降清朝,两万大顺军随李岩(假如确有其人)到河南根本没有机会站立脚跟。”错了! 其实李岩的这个建议,在当时的形势来看,不失为是一个积极防御的策略,并且在防御中包含了某些进攻因素和迫使对方分兵的长处。因为李岩提建议的时候,正是大顺军在山西得到暂时安稳,而清军退回北京进行休整,有一个多月没有发起军事进攻。姚雪垠说的几件事都是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发生,而李岩的建议是在五月。 在山西的消极防御导致李自成的战略失败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这是他批评左倾路线领导人的张皇失措而丧失了江西苏区。实际上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李自成在山西的防御部署。此时对大顺军来说,虽然还处于敌强我弱的大格局中,但是李自成应该考虑的是从各地征调兵力,强化在山西的进攻形势。一方面阻止清军从畿辅地区进攻山西,同时也使山西成为进攻的滩头堡垒,威胁北京。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李岩的建议,派遣一支偏师到农民军力量薄弱的豫东,一旦清军南下试图消灭这支农民军,则山西军队可以相机出击,威胁北京进行牵制。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豫东的李岩农军,还牵制了清军对山西的军事压力,对大顺军保卫山西、开辟豫东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山海关之战失败后,拥明的官绅在河南大肆屠杀农民军派来的官员。但他们内部分裂政治腐败,根本不能肩负起统帅河南的重任。而清军由于兵力有限,正在畿南、山东巩固自己的地盘,力量还没有发展到黄河以南。所以李自成退守山西后,迅速派一支军队去河南应是最好的时机。如等清军休整结束,开始新一轮进攻后,这个时间上的优势就随之丧失了。 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防御,是把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掌握在手中,而力避被动,是检验指挥员战略成败的试金石。李自成的情况正好相反,他率领主力悉数回到了陕西。而且在山西分兵把守诸隘,无法协调军事上的统一指挥,即无主力部队,更无机动部队,甚至没有预备队,完全摆出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策略。 实际上,农民军越是撤离,反叛就越多,原明降将姜镶很快把大同让给了多尔衮。农民军没能在山西组织起一次对清军的胜利反攻,李自成面对危机,不但不加强和巩固山西防御,还分兵开赴汉中,和另一只农民军张献忠作战,军事计划之荒唐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由于农民军战士在军事素养上并不及清军,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也属落后,这就更需要指挥员在战略上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和战术上的机动灵活。可是这些都被李自成忽视了。相关参考
在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却没能在山海关击败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此后李自成接连败于入关的清军,导致功亏一篑,从攻克北京、差点统一全国到政权崩溃、自己死于非命。李自成的事业用功亏
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类似现在说的堂弟。生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其一声跟随太祖皇帝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最终累功升迁至大将军、大司马。年轻时,曹仁喜欢结交豪杰,招募...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开始起义,并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开始正式反抗明王朝,到1645年推翻明朝,这场战争持续了16年,与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持续的时间差不多。可是问题是,李自成从一开始就没
清朝对中国的贡献清朝时期中国版图:我们现在来假设,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后,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从而堵塞了多尔衮入关的道路,同时,李自成有国际视野和大战略,科学地预见到满清是头号大敌,并且将自宣大路线入寇(
李自成在明清对决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没有他明朝就不会被清朝所灭
为什么说没有李自成明朝就不会被清打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还是有较大可能取胜的,任何王朝之亡的直接原因都是接班人问题上发生了问题。明亡亡于万历我
导语1644年的怀远之战,既是南明弘光王朝的大好机会,也是清朝多尔衮的战略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从历史上看这场战争,并不是那么的起眼,因为在闯王李自成一生中的战役,前有山海关大战,后有潼关之战,都被视作
复楚包胥哭,何处吊荒野以前一向没弄领略,李自成一片石败后,那曾摧枯拉朽,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就没一次象样的抗击便作鸟兽散了,想想也很是弗成思议。其实,自李自成身后,另有几十万之众的余部,在进入湖南后,
复楚包胥哭,何处吊荒野以前一向没弄领略,李自成一片石败后,那曾摧枯拉朽,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就没一次象样的抗击便作鸟兽散了,想想也很是弗成思议。其实,自李自成身后,另有几十万之众的余部,在进入湖南后,
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建立大顺朝,并率军攻陷明朝首都。但镇守山海关的明军与清军联手,又将李自成赶出了紫禁城。许多人认为是陈圆圆这个女人,让李自成当了短命皇帝(因为李自成的手下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