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我金错刀,何报英琼瑶”——史话王莽失败的 ”金融创新”

Posted 价值

篇首语:业精于勤,荒于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赠我金错刀,何报英琼瑶”——史话王莽失败的 ”金融创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赠我金错刀,何报英琼瑶”——史话王莽失败的 ”金融创新”

居摄二年,王莽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即在保留五铢钱的同时,又发行三种钱币: 一是大钱,它与五铢钱形状相近而尺寸较大(相应地也较重),每枚价值为五铢钱的五十倍。 二是金错刀,它的形状与先秦的刀币接近,但有一重要的不同,即它的刀头很大,实际上刀头与普通五铢钱形状几乎一样。因为它的币文用黄金填充,所以称金错刀。每枚金错刀值五铢钱五千。 三是契刀,它的形状与金错刀接近,但没有用黄金填字,币文表示官方规定的它的价值,即"契刀五百(每枚值五铢钱五百)"。王莽又下令,禁止列侯以下的人拥有黄金,现拥有者一律缴官。 金错刀形象奇特,工艺精美,后人很珍爱,文学作品中常常讲到。如东汉张衡《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的名句(有人认为其中"金错刀"是指装饰有填涂黄金花纹的宝刀,但"美人"赠人宝刀似不如赠人珍爱物更合情理,且与下文"英琼瑶"更相称)。 杜甫(对雪诗)讲:"金错囊徒磬,银壶酒易熔。" 韩愈《船》诗讲:"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里。"又《潭州泊船》讲:"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 杜甫、韩愈诗中金错刀都代指钱,不会被认为是宝刀。北宋文人刘敞请诗人梅尧臣喝酒,为了助酒兴,拿出自己珍藏的齐国刀币和王莽金错刀展示,梅尧臣写诗记此事说: "探怀发二宝,太公新室钱。…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精铜不蠹蚀,肉好钩婉全。" 可见当时人对金错刀的重视和珍爱 "六名二十八品"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做了皇帝,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他觉得""刘"(按指"刘"的繁体字)字中包含"金"和"刀"两个字,似乎与金错刀有联系,五铢钱更是汉朝创行的,所以停止使用金错刀、契刀、五铢钱,对货币制度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变。 新的货币体系更加复杂,计有"六名二十八品"。钱,共六品:"小钱直一",直径六分,重一铢;"么钱一十",直径七分,重三铢;"幼钱二十",直径八分,重五铢;"中钱三十",直径九分,重七铢:"壮钱四十",直径一寸,重九铢;旧有"大钱五十"金,只一品,以斤为单位,一斤价值一万钱、银,每八两为一流,分二品,朱提银(朱提是地名,此地盛产高质量的白银)每流价值一千五百八十钱,其他的银每流价值一千钱。这按"流"计的银,是否铸成固定形状,史书没有记载,现今也未发现实物。 龟,共四品:元龟,直径一尺二寸以上,价值二千ー百六十钱,折大贝十朋;公龟直径九寸以上,价值五百钱,折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价值三百钱,折么贝十朋;子龟直径五寸以上,价值百钱,折小贝十朋。 贝,每二枚为一朋,共五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每朋价值二百一十六钱;壮贝三寸六分以上,毎朋价值五十钱;么贝二寸四分以上,每朋价值三十钱:小贝ー寸ニ分以上,每朋价值十钱;ー寸二分以下的贝,不以朋计,每枚价值三钱。 布货,共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一说应为序")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长一寸五分,重十五铢,价值一百钱;自小布以上长度、重量、价值递增,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价值一千钱 上述中,钱、布都是铜币,且其中各品都有存世。布货的形状与先秦时期的布币接近,各有币文,依次为"小布一百"、"么布二百"等,数字用的是号码数字或商用数字,例如六写作"丁",有人认为这套数字与古代筹算有联系。 另外,价值一千的布货币文为"大布黄千",有文字学家解释说,"黄"是"横"的简写,而"横"与"衡"通,所以"大布黄千"就是"大布当千"的意思。 这一货币制度,突出地反映了王莽的迁腐可笑。首先,货币种类如此多,彼此关系这样复杂,实际应用必然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其次,各种货币间规定这样多的固定比价,这是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凡是有两种货币时,官方规定了它们之间的比价以后,维持起来都是困难重重的。 例如国外有实行复本位的情况,最后一般都归为失败。中国明清时期白银、铜钱并行,官方几次想规定一个固定比价,最后都行不通。而王莽竟要维持六种货币间的固定比价,显然是根本办不到的。至于说规定比价是否合理,那就更难免有问题了。有些货币本身的等级划分也存在问题。如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区分元龟、公龟、侯龟和子龟,怎样区分大贝、壮贝、么贝、小贝和余贝,都是困难的。 试想如果交易中使用龟、贝,光凭眼睛怎么能准确地判断哪些够大贝的尺寸,哪些只够么贝的尺寸;哪枚龟板是侯龟,哪枚龟板是子龟?这些规定真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再拿布币来说吧,布币上面有币文,标出了价值,从理论上讲是不会有问题的。但实际上,布币分十等,每等之间大小只差一分(十分之一寸),如果币文模糊,辨认起来也会遇到困难。而每等布币间的价值差,却有上百钱。 在上述钱、布中,有不少是属于虚额大钱的,所以,六名二十八品制度推行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盗铸现象。王莽便立法:"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人为奴婢。""(《汉书・王莽传》)由于百姓不愿使用布货,王莽又下了一道近乎可笑的命令:不论官员还是平民,凡到外地,必须携带布货,不带者,旅店驿站不得收留,关卡不准通行。官员进入宫殿,也必须携持布货。同时禁止携带五铢钱,违令者流放边远地区。 币制多变。新币制推行以后,百姓感到非常不方便犯法的人很多。王莽只好下令停止使用龟、贝、布三种"宝货",同时将原来的六种钱减少为两种,即只用"小钱直一"和"大钱五十"。到天风元年(公元14年),却又下令调整龟、贝的价值,重新加以推行,同时宣布废止两种钱,另外发行货布和货泉。货布的形状同以前铸行的布货相似,但币文为"货(右)布(左)",重二十五铢,每枚折计货泉二十五个。货泉的形状与五铢钱相似,重量也相等。 王莽推行的货币制度及有关立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史书记载,每改变一次币制,就造成一大批百姓破产。犯法人数也不断增加,有数十万人,而当局实行的连坐法更使无辜者受害,真可谓祸从天降。百姓无路可走,只好揭竿而起。所以,王莽的错误的货币政策,是促使其很快灭亡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面史书有记载的钱币外,还有两种不见记载而一般被钱币学家认定为王莽时代的钱币。一种钱文为"布泉",圆形,制作精美,钱文为垂针纂,后世又称它为"男钱",说妇女佩带它可生男孩。另一种形状奇特,上部成圆钱形,有"国宝金匮"四字;下部成方形,有"直万"二字,所以一般称之为"国宝金匮直万"钱。这种钱的面额之大,是我国古币中罕见的。 王莽当政时期虽只有十几年,但发行货币的种类却相当多,金银龟贝王莽当政时期虽只有十几年,但发行货币的种类却相当多,金银龟贝之外,仅铜铸币即有环金钱、布币、刀币三大类二十个品种("布泉"、"国宝金匮直万"不计在内)。王莽的货币制度带有明显的脱离实际的主观蛮干性,同时又带有复古倒退的色彩,效果十分恶劣。但王莽时期留下的钱币品种多、工艺较为精良,却是货币收藏家们所喜欢收藏的。

相关参考

百年棠树刘家大院,史话名校止善小学

作者:刘隆民清末,政治腐化,外交失败,几招亡国瓜分之祸,乃推行新教育。废科举,设大、中、小学堂,讲求实用之学。1901年(清光绪27年),舒城县在县城设斌农学堂,旋改为中学堂。乡、镇先后设小学堂。斌农

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怎么回事 王莽新政为什么失败了

【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怎么回事王莽新政为什么失败了  王莽新政怎么回事  西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刘婴即位时只有两岁,当他5岁时(1世纪09年),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布置成熟,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

王莽为什么会失败 王莽的女儿嫁给谁

 王莽之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王莽真正开始作乱应该要从汉平帝死后开始算起了,因为之前王莽都虚伪的在假装自己是个忠君爱国的臣子,知道汉平帝死后,王莽的野心才开始原形毕露。汉平帝死后,王莽是当时权位最高的人,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

开国皇帝王莽也是亡国之君他的失败是因得罪了谁

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

开国皇帝王莽也是亡国之君他的失败是因得罪了谁

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

开国皇帝王莽也是亡国之君他的失败是因得罪了谁

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

王莽的新朝为什么仅仅一世就亡

一个王朝如一个人的生命,诞生以后,终会有寿终正寝那一天。西汉王朝即是如此。与西汉相比,王莽的新朝一世而亡,可谓是早夭。今天我们探讨王莽的失败原因,也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王莽的失败,史书上的评论大体

《秦汉史话》潘国基著

《秦汉史话》序言第一章秦的崛起第二章秦的统治第三章陈胜起义第四章楚汉战争第五章西汉建立第六章文景之治第七章西汉盛世第八章西汉转衰第九章东汉王朝附录秦汉大事年表

牛肉史话

法国人把英国人称为「”rosbif”,这个称呼来自英语RoastBeef,烤牛肉的意思,因为英国人很喜欢烤大块厚切的牛肉。这虽然不能算是赞美之词,但也不意味着英法关系极为紧张。因为英国人并不觉得他们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