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三国中的阴谋论(曹魏篇)

Posted 司马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细思极恐-三国中的阴谋论(曹魏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细思极恐-三国中的阴谋论(曹魏篇)

洋洋洒洒一部三国演义,描绘了无数光辉的英雄形象,以及无数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每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然而,三国也是一个阴谋横飞的年代,阴谋的存在甚至颠覆了我们心中某些人物的正面形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三国里那些流传甚广的"阴谋论",今天我们来说说曹魏篇。 一、甄宓的归属。 说起甄宓,小伙伴们都知道那可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大美女。传说三国的大才子曹植见到甄宓时都不由得慨叹:"此女之美,令人不敢直视",同时也毫不吝啬的作了一首关于甄宓太过貌美的诗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绝世美女,却成为了一场关于曹操父子的阴谋论的主角。 三国演义记载,甄宓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中看到甄宓后惊为天人,不禁动了想要占为己有纳其为妾的想法,但是当他听说曹丕已经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将美人拥入怀中的消息时,曹操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并顺水推舟地将甄宓赏赐给了曹丕。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很正常啊,毕竟老子又怎么好意思和儿子争女人呢,但是我们仔细地分析下,可以发现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着曹操不可告人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的为人。史书记载,我们的曹丞相不仅爱好诗词,还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别人的妻子。每次出征打仗他都会带上一个或是几个他人之妻"满载归来",纳入自己的后宫当作宠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宛城之战,曹操在攻打张绣时因霸占张绣的婶婶,最后被张绣偷袭导致惨败,还损失了自己的长子,侄儿和大将。由此可见,曹操连个姿色稍好点的中年妇女都不放过,又怎么会舍得放弃年轻美貌的绝色美女甄宓呢。也许有人会认为曹操担心如果从曹丕手里抢夺甄宓为妾会引来他人非议,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环夫人这个例子。环夫人就是曹冲的生母,而曹操的年龄最少会比环夫人大十五岁左右。环夫人是曹操当年遭受排挤打压不得志的时候收养下的落难孤儿。当时环夫人也才十岁左右,从小和曹操的小舅子卞秉感情很好,等到环夫人长大后,曹操因为看见环夫人出落得亭亭玉立,就从小舅子卞秉手里横刀夺爱。所以担心有违人理,遭人指责这一条完全是可以排除的。 那么既然曹操如此喜欢甄宓,最后又为什么会将其赏赐给曹丕呢,这恐怕又要扯上曹丕和曹植的储君之争了。众所周知,曹操刚开始是偏向于曹植做接班人的,因为曹操喜欢曹植的文才。以曹操的性格,既然决定要扶正曹植,那么对曹丕就必然要进行打压了,而甄宓正好可以成为打压曹丕的工具。甄宓作为袁熙的妻子,曹操却让曹丕迎娶并立之为正室,那么天下人就会认为曹丕有失风范(因为在当时的观念看来,正室必须得是大家风范,出自名门,且未曾嫁作人妇),朝臣也会把曹丕看作是一个好色之徒,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去治理好国家和天下呢?如此一来曹丕作为嫡长子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事实证明,曹操这一手确实达到了他的目的,既提高了曹植的地位,使曹植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同样的也削弱了曹丕的影响力和嫡长子的威望。只是曹丕从此也恨上了甄宓,在他成为皇帝后就立马下旨赐死了甄宓,可惜一代绝色美女最终还是沦为了这个阴谋论最悲惨的受害者。 二、夏侯渊之死。关于曹魏大将夏侯渊的死,读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在定军山之战中疏忽大意而被黄忠斩杀,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那场战役的一些细节,就会发现他其实是被部下张郃和郭淮故意害死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对夏侯渊之死的记载: 「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 ”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 ”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从以上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夏侯渊之死的全过程:刘备在阳平关与屯广石的张郃相拒,费了好大劲也没占到便宜拿不下张郃,于是他便绕路自阳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扎营;之后再走马谷烧夏侯渊军都围的鹿角,夏侯渊命令张郃去守东围,自己带着轻兵去守南围,张郃被刘备打败,夏侯渊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半兵力分出去支援张郃,和剩下的士卒修补被刘备烧了的鹿角,被法正看见,刘备命黄忠从高处突袭,并包围夏侯渊,夏侯渊兵败身死。这个战役过程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疑点:张郃与刘备在夹关对峙那么久,刘备绕路了张郃没通报也没做任何动作阻拦,为何?刘备费多大劲都没拿下的张郃为什么在东围一战而败?为什么夏侯渊一战败张郃就放弃了自己驻守的地方,一溜烟跑回大营继任主帅?这里面又到底隐藏着什么阴谋?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次事件的另外一个主角,夏侯渊的军司马——郭淮。 「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 ”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三国志满田牵郭传。 从这段关于郭淮的史书记载我们又可以发现许多疑点:作为夏侯渊的军司马有兵权的郭淮,在夏侯渊与刘备交战的时候说自己病了,没法参战,等夏侯渊战死了之后他的病马上就好了,并且立马站出来收拢散卒,还推举一溜烟跑回来的张郃为主将,第二天还能指导诸将怎么打仗了。郭淮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夏侯渊出击的时候他病的不能参战,夏侯渊被黄忠围的时候「 ”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他听不见,作为军司马不发出任何援军的命令,他真的病的耳聋口哑脑子烧坏全身瘫痪了吗?如果是这样为啥夏侯渊死了他病马上就好了呢?答案只有一个:郭淮,是装病,是张郃的同谋,正是由于两人在战役中的一系列暗箱操作,才导致了夏侯渊最终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独自出战,而两人也顺利地借刘备之手除掉了夏侯渊。 那么张郃和郭淮作为夏侯渊的部属,又为什么要害死自己的上级呢。这可以从夏侯渊被人冠以「 ”白地将军”这个绰号,我们就能看出来夏侯渊平日里在军中是不得人心的,他性格刚烈,又自恃是曹魏宗亲大将,常常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这自然地就得罪了张郃和郭淮这些有才能的将领。长此以往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了张郃和郭淮勾结在一起,利用汉中之战借刘备的手顺利地除掉了夏侯渊,可惜的是夏侯渊至死都没想到他竟然是被自己人给暗中算计了。 以上就是关于曹魏的两个阴谋论,当然所谓的阴谋论都是后人做出的猜测,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欢迎大家前来讨论指教。

相关参考

细思极恐的白帝城托孤

原标题:细思极恐的白帝城托孤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原创-No.1098>作者:念田> 审核:喵大大   编排:慧>蜀汉章武元年

刘备身上有令人细思极恐的三点,曹操知后一辈子都想杀了他

刘备身上有令人细思极恐的三点,曹操知后一辈子都想杀了他  很多人对刘备印象不好,认为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就是个只会哭哭啼啼的怂货,打仗要靠关张赵马黄,策划要靠诸葛亮。但是实际上,刘备并非无能之辈,仔

一战时期的科技就已如此,细思极恐

一战,美军配备的法制155毫米榴弹炮。1914年,一战打响,人类武器科技成果如速射炮、空袭、装甲车以及化学武器等登陆战场,互相厮杀。科技进步,死亡无数。科技的发展研制了大量致命性武器,这使得士兵可以杀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为何被后人称道?细思极恐!

说起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人人都略知一二,为他们的成功额手称庆,为他们的失败抚掌叹息!他们因行刺别人而名留青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观。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信仰,深入人心。可是细细思考起来,这些人就是刺

细思极恐,与黄帝争锋的炎帝一脉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

女娃莫名溺死,为何化为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因何如此不甘?夸父逐日,为何干渴而死?炎帝炎黄之争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黄帝取得了胜利。可能大家还不清楚,其实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二战的真实照片,没有胆寒的场景,却有细思极恐的可怕

说到了二战,我们的记忆似乎就被带到了过去,看到了过去的英雄们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确,二战曾经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痛的伤害,让不少的中国百姓都死在了这场战乱。但除了我们国家曾经因二战受到伤害以外,世界上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为何被后人称道?细思极恐!

...的世界观。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信仰,深入人心。可是细细思考起来,这些人就是刺客,采取的极端恐怖行动,真的值得被后世赞扬吗?故事梗概!一、专诸刺王僚专诸由伍子胥介绍给公子光。公子光、伍子胥、专诸三人密谋刺...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为何被后人称道?细思极恐!

...的世界观。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信仰,深入人心。可是细细思考起来,这些人就是刺客,采取的极端恐怖行动,真的值得被后世赞扬吗?故事梗概!一、专诸刺王僚专诸由伍子胥介绍给公子光。公子光、伍子胥、专诸三人密谋刺...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三大巧合,细思极恐,只能感叹冥冥之中有天意

我们常常感叹“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自我调侃的金句了,然而天道是否有轮回谁也不好下定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以我们目前现在对世界的认知对很多东西还不能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在中国历史书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录。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