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选拔人才的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科学察贤,尽在于此

Posted 人才

篇首语:生活可以五颜六色,但绝不能乱七八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吕不韦选拔人才的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科学察贤,尽在于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不韦选拔人才的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科学察贤,尽在于此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吕不韦深谙「 ”尚贤为政之本”的道理,作为一国之相,他深知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吕不韦所处的时代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吕不韦以政治家的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得贤人与得天下直接联系起来,从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尚贤的重要性,他在《吕氏春秋》中写道:「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 「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要求国家的统治者把尚贤作为基本国策。吕不韦的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显示了他对人才的推崇。 认识到贤才的重要性是任用人才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一个「 ”察贤”的过程,即正确地识别人才,这是重视和任用人才的前提条件。对此,吕不韦借助《吕氏春秋》提出了「 ”察贤”的三个标准。 首先,《吕氏春秋》使用了许多概念,如圣、贤、士、能等,从这些概念看,吕不韦心中的「 ”贤人”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能人,也就是德才兼备之人。 其次,《吕氏春秋》指出:「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 吕不韦将心志、做事、功劳三者作为举人之本,这个标准把德才兼备具体化了,延伸到了做事的能力和政绩等。 第三,《吕氏春秋》明确地提出了「 ”八观六验”和「 ”六戚四隐”的内观和外观标准。 所谓「 ”八观六验”,就是「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具体意思是: 1.在他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时,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时,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时,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时,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时,要注意看他有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时,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处在下贱阶层时,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以上是「 ”八观”的主要内容。 1.当他高兴时,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时,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时,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时,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时,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时,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以上是「 ”六验”的主要内容。 除了「 ”八观六验”,吕不韦还说:「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汗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所谓「 ”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 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全面而公正的。 综观以上三个识人标准,标准一是综合的理性标准,核心即德才兼备。 标准二是理性标准的具体化,侧重于标准的具体操作。 标准三是从内、外两个不同方面识别考察人才,侧重于方法论。应该说,这三个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考察体系,吕不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按照这一标准体系识别考察人才,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现在企业的人才标准也无外乎以上三点,只不过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之前摩托罗拉的5个E: 1.Envisio 远见卓识:对科学技术和公司的前景有所了解,对未来有憧憬。 2.Energ 活力:要有创造力,并且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具有凝聚力,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3.Execution 行动力:不能光说不做,要行动迅速、有步骤、有条理、有系统性。 4.Edge 果断:有判断力、是非分明、敢于并且作出正确的决定。 5.Ethics 道德:品行端正、诚实、值得信任、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精神。 这几点就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行动与思考并具,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的思想。 古语说:知人善任。作为一名领导者,不了解一个人,就无法决定能否对他委以重任。只有了解了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或者识破一个奸伪之徒的本来面目,避免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是由于了解人才、选择人才是关乎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人才管理上,现代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借鉴吕不韦的「 ”察贤论”,掌握科学的识人方法,凭此获得更多真正优秀的人才。

相关参考

浅谈古代人才选拔(上)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国家机器的规律有序运转永远离不开各种专业人才。正所谓「”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进步取决于人才的进步,国家必须要选拔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

科举制度除了用来选拔人才,还有什么用途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另外,对于个人而言是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摆脱贫困”、在金粉世界迅速“飞黄腾达”的途径

武则天的功过

武则天其功: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九品中正制属于荐举性质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荐举制由来已久,《史记》一开篇就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尧帝年老,咨询四位辅政大臣(四岳)谁能继承他的帝位,四岳表示没有人可以当此大位。

从九品中正制,浅谈魏晋时期人才的选拔任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九品中正制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体是指,朝廷将人才的推举权,交给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选。并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职,其名望地位都要达到要求。大中正产生后,再由各郡官吏

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古代的”清华北大”,国子监又是怎样为国家层层选拔人才的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今天的清华、北大不相上下。国子学、国子监的历史悠久,从西晋开始就设立了「”国子学”,直到清朝都还在延续。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在顺治的七年,改

被曹操废除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何被曹丕换个包装后重新启用

文|竹映月江公元220年,曹丕一脚踢开了汉献帝,自己当起了开国皇帝。此举宣告着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三国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曹丕像虽然史书非常友好地将这一事件记载为「”汉献帝禅让

被曹操废除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何被曹丕换个包装后重新启用

文|竹映月江公元220年,曹丕一脚踢开了汉献帝,自己当起了开国皇帝。此举宣告着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三国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曹丕像虽然史书非常友好地将这一事件记载为「”汉献帝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