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负责财政的重要官职,史书上都经常弄错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负责财政的重要官职,史书上都经常弄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负责财政的重要官职,史书上都经常弄错

唐代由户部负责国家财政,户部尚书下有户部侍郎牵头负责,并有度支郎中、度支员外郎分别负责收入和支出。 在地方州县,政府主官下属的六曹参军事负责具体的财政事务,其中户曹(司户)「 ”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婚田之事”,基本上对应着上头的户部各项职能。 军队不归地方政府管理,边军负责钱粮的官员叫做「 ”支度使”,「 ”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长行旨为准。”考虑到唐代的兵部没有专门的后勤物资军饷管理部门,地方边军财政工作应该是接受户部和兵部的双重业务指导。 【度支使,大唐皇家财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开元以后,由于国家财政管理的工作越来越多,就设立了度支盐铁转运使,分为度支、盐铁、转运三使,有时由一个人兼任,有时多人分任。其中「 ”度支使”又称「 ”判度支”或「 ”判度支使”,史书上几个称呼并用,本来是一种临时性的职务,相当于大唐皇家财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但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这个使职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原本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度支司作用逐渐淡化,沦为度支使衙门的一个办事机构。 首任度支使是开元二十二年李隆基任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萧炅,当时的说法是「 ”知度支事”,此人史书上记载的内容不多,当时的工作主要是向关中地区运送粮食,有记录「 ”(开元)二十五年,运米一百万石”,也就是说,当时的度支使只是户部度支司一部分职能的强化。 后来天宝七载开始杨国忠也有这个使职,当时杨国忠一身兼领十五使,这只是其中之一。初期也是向关中地区运送粮食,毕竟当时还是实物赋税,税收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米粮,至于杨国忠为李隆基敛财是他的其他使职的工作内容。 安史之乱后,第五琦、韩滉、刘晏、韩洄、杜佑、赵赞等人先后担任过「 ”度支使”,其中第五琦开始才真正的取代了户部的财政管理权力,发行的大钱虽然缓解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财政危机,但也彻底破坏了唐王朝的货币体系和国家信用,这时的「 ”度支使”又多了中央银行的职能。之后唐王朝实行两税法废弃租庸调制度之后,「 ”度支使”的权力更是凸显。但推进两税法改革的杨炎没当过「 ”度支使”,估计是直接就上到宰相位置,没必要在这个事务性位置上停留。 (唐代大钱) 【支度使,边军后勤军官向节度使兼领的转变】 盛唐时期唐王朝军事制度改革,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并把地方节度使常态化,而且所有的节度使都兼任当地支度使,这也是唐王朝节度使制度封建化变成割据藩镇的起源。 节度使最早出现是在唐睿宗时期,贺拔延嗣任凉州都督并「 ”充河西节度使”,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节度使的首次出现。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河西节度使兼领了当地「 ”支度使”,并逐渐成为定制。开元年间,各地节度使纷纷设立,并都赋予了支度使的兼职,并且「 ”已后遂为定额”。 这些事情大多发生在开元初期,并非开元后期李林甫掌权之后所决定的,李林甫虽然对唐王朝藩镇和安史之乱要负一定责任,但主要问题还是李隆基本人。 【度支使、支度使,史书上自己都会搞错】 这时,在唐王朝中央政府,负责国家财政工作的最高长官是「 ”度支使”,地方上尤其是各地节度使兼任「 ”支度使”,两个官职同时存在,就出现了很多混淆的现象。包括《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以及很多唐人笔记,都经常有把地方财政官员「 ”支度使”写成中央财政大员「 ”度支使”的,或者把「 ”支度使”的属官「 ”支度判官”写成「 ”度支判官”,后者这种官位根本不存在。 正确的情况应该是这个: 《旧唐书》中记载,第五琦当时「 ”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丞,专判度支,领河南等道支度都勾当转运租庸盐铁铸钱、司农太府出纳、山南东西江西淮南馆驿等使。”这一串官衔当中,既有中央政府的「 ”专判度支”,又有地方上的「 ”支度”职衔,两个官衔同时存在,记录正确。 错误的情况比比皆是: 《旧唐书》中记载仆固怀恩,本来是节度使兼支度使,却在一处记载为「 ”朔方节度、关内度支营田盐池押诸蕃部落副大使”,而另一处记载就是正确的。 《新唐书》中也有类似错误,比如盛唐到中唐的六朝元老贾耽年轻时曾任支度判官,这是「 ”支度使”的下属,《新唐书》中就误为「 ”度支判官”;晚唐一位地方藩镇武将应该是「 ”支度使”薛朗,就误为「 ”度支催勘使”,《旧唐书》中此人也同样错了。 《资治通鉴》也未能逃过这个常见错误,「 ”(哥舒)翰又奏严挺之之子武为节度判官,河东吕諲为度支判官”,这个「 ”度支判官”就是「 ”支度判官”之误,这里《旧唐书》也有同样的错误。 实际上从这两个官职的定义就能清晰的区分出来,凡是地方上为官的包括封疆大吏节度使,无论是不是挂着三公、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之类的荣誉头衔,实际官职只能是「 ”支度使”。而只有在中央任职,负责国家财政事务的官员才是「 ”度支使”。 这种错误虽然在史书上屡见不鲜,但在实际唐代历史上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到中唐宪宗时期,唐宪宗元和中兴基本解决了藩镇问题,各地节度使虽然仍然存在,但中央政令已通,自然不会再让地方节度使兼任地方财政首席官员了,「 ”支度使”这个官职就不再由地方节度使兼任,或者是废弃,或者是回复初唐本源。 《唐会要》中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初,景云、开元间,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诸道并置,又一人兼领者甚少。艰难以来,优宠节将,天下拥旄者,常不下三十人,例衔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其边界藩镇,增置名额者,又不一。前后六十余年,虽尝增减官员及使额,而支度、营田,以两河诸将兼领,故朝廷不议停废。至是,群盗渐息,宰臣等奏罢之。” 把地方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重新恢复统一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度支使”和「 ”支度使”就是见证。到了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势力再起,藩镇将领们牢牢控制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权,再一次成为实质上的割据势力,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回天无力。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相关参考

度支使是从什么时候有这官职,他的职务又是什么

听说声名狼藉的杨国忠也做过度支使,主掌财赋之出纳,略同于日后的户部。隋代的中央行政官制,最为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强化。三省为尚书省、门下和内史(中书)省。尚书省是管理政务的机构,为中央最高执行

《水浒传》里最牛团练使,晁盖不敢杀,宋江一直惦记

文/萌书生团练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的军事官职。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是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到了宋朝,重文轻武,团练使成了个虚衔,诸州团练使为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

古代官职名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

浅析关羽张飞失败均与其性格缺陷有关

 浅析关羽张飞失败均与其性格缺陷有关  行动知人  韩滉,字太冲,唐朝人。其父即唐玄宗时宰相韩休。历任唐晋州刺史、浙江东西道观察使、镇海节度使、度支使、江淮转运使等职,晚年官至宰相。性情刚烈

156 安禄山叛乱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

节度使

  节度使(汉语拼音:jiédùshǐ),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

请问一下”军阀”和”藩镇”的差别

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置都督府。睿宗景云二年(711)设河西节度使。至玄宗时,在边要诸州地设置十节度经略使,通称「藩镇」。方镇指镇守一方之军事区域和军事长官。如晋持节都督、唐五代节度使

唐代有一个官职,200多年只有一人高居此位,别人想都不敢想

古代官吏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它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既然有官职的存在,就有等级和权力的差别,虽然每个朝代设置的官衔不完全一样,但从整体来看可以说的大同小异。周朝时的三公位高权重,是天子身边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