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
Posted 郡县
篇首语: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物,以神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恒法定令。列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征赋。 上面这段文字取材于《隋书.食货志》。讲的是东晋王朝的一个重要政策--侨置州县。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侨置州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威和四年,司空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宋书.州郡一》中记载了侨置郡县的设置就是为了安置因北方战乱而逃难的流民的,使用北方州郡的名字就是为了安抚这些流民的心理,使得他们有归属感,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那时的北方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会造成那么多的流民。 西晋永嘉年间,由于西晋朝廷内部原因,发生了皇族司马氏之间的「 ”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使得国力削弱,天下大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人趁机侵入中原。在那二三百年间,进入中原地区的胡人,对于汉人欺凌无止。 欺凌汉人的记载在是些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中随处可见。有称呼「 ”汉狗”、贼汉”的,有称呼「 ”头钱价汉”,更有甚者竟然直接呼为「 ”两脚羊”。 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侮辱,在法令上更是层层约束。《南齐书·王融传》中就使用了「 ”禁令苛刻,动加诛镮”来形容。 当时的中国南方,是西晋王朝的延续者东晋王朝,且不说政治是否清明,但是至少是在汉人统治。这样一来,北方的汉人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跑到怎么样才能南方去。如果北方通向江南国境的封锁线上,偶然绽裂出一个缺口,那些中原汉人,就会像潮水一样越淮渡江,奔向江南了。当然了,那时的江南可不像现在一样繁华,地广人稀。所以广阔而肥沃的土地的在等待着他们开辟,也是当时北方人口南移的一种吸引力。 前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于婚葬之晨,犹巾为礼。而禁令苛刻,动加诛。于时獯粥初迁,犬羊尚结,即心徒怨,困惧成逃。自其将卒奔离,资待销阙,北畏蠕,西通南胡,民背如崩,势绝防断。于是曲从物情,伪窃章服,历年将绝,隐蔽无闻。既南向而泣者,日夜以觊;北顾而辞者,江淮相属。(《南齐书.王融传》) 正是我们上述的这个原因,使得大量中原人民流亡南下,这对于东晋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么多的人口,不仅仅是负担,还是国家发展建设必不可少的劳动力。 谭其骧教授按照《宋书·州郡志》中所记载的侨州郡县之户口数,作为南渡人口(政府的编户齐民)之约数,推论出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根据《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之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淮北共有户约百四十万,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而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还要多。也就是说从永嘉之后,北方平均八人之中,就有一人迁徙至南方。这就使东晋、南朝所辖得境域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五为本土旧民,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 这些数字还仅仅是在籍的人数,如果再加上地方豪强、世家大族隐匿的户口,那就远远的不止这个数字,当时世家大族所荫庇的户口数目和荫附的人户,都不向政府呈报户口,因而成为世家大族庄园下的佃客部曲的人数,就不会比在政府编户齐民之内的北来侨民为少。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记载的很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云:「 ”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 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序云:「 ”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南史齐本纪》称:「 ”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 《晋书·山涛传孙附传》:「 ”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如山遐为余姚令,「 ”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到县八旬出口万余” 这么大规模的移民,靠一两次肯定是不行的,根据王仲荦教授的统计,中原汉人流亡南下,除去李特占据巴蜀的那次不算,还有7次大的移民。 1.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马睿移镇江东,北方流民相率过江,这是第一个时期。 2.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祖逖病死,郗鉴自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退屯合肥,祖约自谯城(今安徽亳州)退屯寿春其后遂尽失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流民渡江者转多,这是第二个时期。 3.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梁犊起义雍城,石虎愁怖病死,石赵政权崩溃桓温出兵关中,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或至汉中这是第三个时期。 4.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水大捷,坚败亡,黄河流域再度分裂,中原流民相率渡江,这是第四个时期。 5.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河南、关中次第收复既而复失关中;刘裕死,又失河南,流民南渡者转多,这是第五个时期。 6. 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至瓜步,流民南渡江淮,这是第六个时期。 7. 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失淮北四州及豫州准西之地流民南渡江淮,这是第七个时期。 北来的侨民,经过东晋政府的优待安置,可以从事生产而有了安定的生活。到了东晋成帝咸和(公元326-334年)年间,朝廷就认为过去对侨州郡人民而作出的优待,已经取得了效果。为了达到政府的「 ”财阜国丰”的目的,更是为了有兵可用,所以「 ”土断”这个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土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撤销侨置郡县。因为历次土断以后,虽然也裁撤或合并了一些流寓的地方机构,但是有些却把那些保留下来的和江南固有的地方行政机构,混的合编制了起来,而且还往往把原属于江南的县邑,转移给侨州郡去管辖,这样一来,所谓土断,不但没有彻底裁撤侨置郡县,反而搞乱了长江中下游固有的旧地方行政系统。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1. 义兴郡本属扬州,由于南徐州统辖下的许多侨郡县和义兴郡接界,因此就把义兴郡改隶到南徐州之下。 2. 原属于扬州丹阳郡的,后来是淮南郡的治所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原来是属于淮南郡的,也是随着淮南郡的撤退,在于湖县境内成立了侨置当涂县,到了后来侨置的当涂县反而代替了于湖县的位置。 3.武进和丹徒县,本来是属于扬州晋陵郡的,以后丹徒变成南徐州所管辖的南东海郡的辖地,晋陵郡也由扬州改隶于南徐州。 从上述所例来看,就足以说明土断制度的目的,并不是着重于裁撤流寓的郡县。 那么土断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土断制度的中心内容,就是想通过整理户籍,以便于政府统一进行对编户齐民的进行管理。即便是是北来侨民,也不例外。 「 ”荒郡之人,星居东西,远者千余里,近者数百里。” 「 ”凡诸流寓,本无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处。” 从上述记载来看,这些北来侨民,居处竟然这样分散,这对于政府来说,查实户口首先就有困难,更不用说管理了,像抽丁征役,也无法进行。所以对北来侨民,就必须用「 ”乡、里”的这种组织形式,把他们编制起来,固着于土地之上,对他们像「 ”编户齐民”那样的管理,这就是土断人户的目的。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的第一次土断,没有留下具体的记载。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具体内容的是第二、三次土断。 成帝咸宁七年(公元341年)的第二次土断,在这次土断中为北来侨民建立了户籍。但是有些侨民不愿意建立户籍,因为他们还想着有朝一日能收复旧地,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针对这种情况,东晋政府把户籍分作两种颜色,一种是黄色的户籍,所谓「 ”黄籍”,是正规的土著的户籍;另一种是白色的户籍,所谓「 ”白籍”,是北来侨户的户籍。 第三次土断,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土断吗,发生在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因为这次土断是在三月初一庚戌那一天颁布的,因此称为「 ”庚戌制”,也称为庚戌土断。 三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禁,称为庚戌制。 主持这次土断的是桓温。由于当时的世家大族,多数都隐匿人户。所以桓温在执行土断法时,对于隐匿户口的世家大族,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即使是皇亲国戚,桓温也不姑息迁就。 《晋书·彭城穆王权传玄孙玄附传》:「 ”会庚制,不得藏户,玄匿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付廷尉”。 《晋书·王传弟子彪之附传》:「 ”亡户归者三万余口”。 这就不难看出庚戌土断执行得比较彻底,正是因为土断制度的彻底执行,东晋政府的收入才得以增多,所以经过这次土断之后,被史书称做「 ”财阜国丰”。 此后,东晋义熙八年、九年(公元412-413年)间,又进行了第四次土断。此时则是刘裕当国,刘裕是寒族出身,所以更加的雷厉风行,对那些敢于藏匿户数的世家大族,更是严厉打击,这次土断除了南徐、南兖、南青三州在晋陵郡界内(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者不在土断之内,其余州郡全部依界土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宋书·武帝纪》:「 ”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 ”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经过了这几次土断,到了宋孝武帝刘骏的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就开始对这些侨民收取租税了。 《宋书·孝武帝纪》「 ”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至此为止,经过了东晋、刘宋两代王朝,终于把北方的侨民置于其全面管理之下。之后在南朝还经历了几次土断,分别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秋七月,「 ”土断雍州诸侨郡县”的第五次土断;宋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公元473年)的第六次土断;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土断江北侨郡县的第七次土断;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夏四月「 ”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梁书武帝纪》)的第八次土断;入陈之后,又有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的南朝最后的一次土断。但是这些土断的规模都无法和「 ”庚戌土断”相比。 土断的意义对于当时的南朝统治者来说,当然是积极的,因为它增加了国家的户口,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把北方的侨民纳入国家的一体管理之中,但是对于北来侨民来说,原有的优待不在了,还得服兵、劳役,只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的贫困了。相关参考
土断(汉语拼音:Tuduan),中国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东
东晋王朝内部,北方世家富家一向占有着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东晋王朝的竖立过程中,琅琊王氏施展了主要的感化,作为礼尚往来,司马睿天然对于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的北方世家富家刮目相看赏识有加。“王与马共世界”的
东晋王朝内部,北方世家富家一向占有着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东晋王朝的竖立过程中,琅琊王氏施展了主要的感化,作为礼尚往来,司马睿天然对于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的北方世家富家刮目相看赏识有加。“王与马共世界”的
原题:打不垮的东晋帝国,用不完的东晋军队,秘诀竟是土断制度?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南北分裂。第一次是三国、晋吴时期,第二次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隋末短暂的萧梁、林楚与唐朝对峙,第四次
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南朝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
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南朝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
为什么德国人可以一辈子租房,而我们却不能呢?对于这个问题,看看二战后德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发展和演进就明白了。首先看看德国的住房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坏,四成左右的住房被摧毁或
无规矩不成方圆,历朝历代都有管理国家所设立的制度,这些制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皇权。那对于这些制度,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在初中和高中历史上,学习了许多关于国家制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