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看清军中后期的火器发展

Posted 火器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看清军中后期的火器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看清军中后期的火器发展

在18世纪,清朝有位宫廷画师叫做郎世宁。看名字没什么特别,其实他非常特殊,这是位意大利修道士,生于米兰,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 郎世宁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修道士身份来到中国,随后入宫成为宫廷画家,在中国宫廷服务了50多年,历事康雍乾三朝,经历了清朝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不少名画,比如《十骏犬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还有那副著名的《乾隆大阅图》,也是郎世宁的作品。 《乾隆大阅图》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身处康雍乾三朝,郎世宁必定躲不过清朝一场延续70多年的战事——平定准噶尔之役。 他有一副著名的作品《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描绘的正是这场战争中的清军勇士——阿玉锡。 这幅画截取的是战争中的一个画面,清军蒙古勇士阿玉锡在格登鄂拉山一战中,率领区区二十余名骑兵夜袭敌军阵地,迫使准噶尔军全营数千人不战自乱,仓皇逃窜,立下大功。 画中阿玉锡显得冷静而英气勃发,马匹在洁净无任何树石细节的画面上,呈现一种如飞离地面的奔驰感,又像是将时空凝固于刹那间,极其动人。 郎世宁的画作有独特的欧洲绘画风格,对清朝的宫廷画影响颇大,除了艺术成就,这幅画作背后反映出的,是当时清军的军容军备。 画中,阿玉锡目视前方,两腿夹镫,手持长矛,腰挎箭袋,引人注目的,还有他背后斜跨着的一杆火枪。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这正是18世纪清军的制式火器:鸟铳。 清军的鸟铳 或许与许多人清军火器落后的印象相反,清军一向是一支注重火器的军队。 拿鸟铳来说,它在明朝中晚期就已出现,也就是三眼铳等火门枪的替代品——火绳枪。 鸟铳因为它的精确度能击落飞鸟而得名,和佛郎机、红夷大炮等一样,也是从欧洲传入,过程持续百年以上。 在葡萄牙人对抗东南亚当地人的反抗中,欧洲的火绳枪得到应用,并从东南亚国家传入中国,到明末已经比较流行,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崇祯十年,徐霞客曾游历到安平、下雷一带的边境地区,交趾人善用鸟铳给他留下深刻影响。 「 ”交人鸟铳甚利,每人挟一枚,发无不中。” 经过长期的发展,鸟铳这个名称其实成了火绳枪的一个统称,其他火绳枪比如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鲁密铳、或是比较重型的火绳枪如鹰扬铳、斑鸠铳等都可以统称为鸟铳。 到了明清交替之际,鸟铳当然也在明军的火器序列之中,不过由于经费原因,数量不算太多,明军火器最多的还是便宜皮实的三眼铳这种火门枪。 入关后,火枪逐渐与弓矢、火炮一起成为清军装备里的三大武器,鸟铳也成为了清军的常用火器。到康熙年间,清军已经在汉八旗军里建立了成建制的火枪部队,称为火器营。 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里就说: 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良,百世不易。 在雍正年间的上谕里,规定的绿营所配的鸟铳数目是: 「 ”腹内省份每兵千名设鸟枪三百杆;沿边沿海省份每兵千名设鸟枪四百杆”。 到了乾隆年间,这个比例变得更高。 乾隆御用火枪 战争中清军的火器 清准战争在康熙二十七年正式打响,清军面对的是受到沙俄支持的准噶尔军队。比起传统的骑射功夫,这些蒙古战士们更加善于利用枪炮来杀伤对手,他们装备了大量赞巴拉特火绳枪,比清军的鸟铳更加先进。 甚至在战后,由于赞巴拉特火枪表现出的先进性能,乾隆还下令仿制了数千把给清军使用。 所以,在长达70余年的清准之战中,两军都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除了近战接敌,在中远距离上的火力投射都已经由火器进行主导。 清军在战斗中经常先使用火炮长时间轰击对方阵地,随后步骑在枪炮火力掩护下发动近战。 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就是以密集火炮轰击的方式摧毁了噶尔丹的「 ”驼城”,随后一举获胜。 战争中清军对枪炮的使用,在下面两幅画里都可以看得很明显。 这张《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第八张呼尔满大捷》里,列阵的清军前排是举着鸟铳的士兵,后排以骆驼为炮架,支起了一排火炮,与印象中的冷兵器军队大相径庭。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第八张呼尔满大捷》(局部放大) 下面这张《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战图》,也是郎世宁所作,是铜板组画《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之一,里面也清楚得表现出了清军正用火炮轰击准军,隐蔽在驼阵后面的准军则以火枪在进行还击。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战图》 回到阿玉锡所处的年代,已到了清准战争的晚期,这幅画作表现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十四日阿玉锡立功的那场战役,已是战争尾声,不管是以重步兵起家的清兵还是精通骑射的蒙古军队,火枪火炮在其中的比例都大大增加,火器已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 阿玉锡本来是准噶尔人,后来投效清朝,这样的经历使他精通冷热兵器,这幅画作,正是对他真实的描绘。 火器的先进掩盖不了制度的落后 除了从嘉庆到道光之间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由于天下相对承平,清朝的火器停止了发展,还是靠的先朝留下的火绳枪,没有发展出燧发枪,但火枪火炮自始至终在清军手里占据着重要位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更是对枪炮进行大规模更新换代,直接跳过了燧发枪,开始发展线膛步枪。进口、仿造、自造,机器局制造局开设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热火朝天。 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已经开始进入了下降通道,腐败丛生,却又夜郎自大不思进取,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思想到体制上的差距都被西方越拉越大。 清军和日军乃至欧洲联军们的差距,不是装备,而是军队制度和官兵素质,这些不是靠洋务运动表面上的繁荣而改变的,西方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近代化军事改革,清军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还是一支手持近代武器的中世纪军队。 枪炮再利,也要看在谁手里用。清军在阿玉锡所处的年代,面对同时代的对手准噶尔,即使在火枪不如敌军的情况下,还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到了清末,清朝在制度上并没有本质的改革。相比之下,欧洲军队早已完成了近代化,连日本也在明治维修后全盘西化,接近了西方,清朝却还是固步自封。 所以,即使士兵们手里拿的是进口的毛瑟、施耐德、恩菲尔德等新式步枪,也无力填平思想上的鸿沟,纵然还有像阿玉锡这样的勇士,也无力挽回王朝倾覆的结局。

相关参考

中国火药火器改变欧洲的历程

 中国火药火器改变欧洲的历程  13世纪,游牧民族带着从中国中原地区学会制造的火药火器席卷欧洲。到16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并遗憾的未能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超越。不

会造西洋大炮就能挽救大明

西方火炮、火器的优势在17世纪的明朝就广为人知,一部分官僚积极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以徐光启为核心,以孙元化、张焘等人为骨干的西法党人(这群人中还有李之谦,他是张焘的老师,但军中实权地位不及张焘)。从理论

会造西洋大炮就能挽救大明

西方火炮、火器的优势在17世纪的明朝就广为人知,一部分官僚积极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以徐光启为核心,以孙元化、张焘等人为骨干的西法党人(这群人中还有李之谦,他是张焘的老师,但军中实权地位不及张焘)。从理论

戴梓制造出了那些火器

提到火器的发展,就必然会想到火器制造家戴梓。戴梓出生于清朝顺治年间。他出生在一个官吏的家庭,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多方面的天赋。再加上父亲从小带给他的影响,使得戴梓从小就喜欢摆弄和机械有关的东西。在他还很小

从北宋到明朝末年,古代的火器一直领先于世界

说到古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我们往往会想到刀、剑、弓箭等冷兵器。其实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类似于枪炮的火药武器。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在炼制这种丹药

太平天国后期战斗力为何断崖式下跌

1862年10月,忠王李秀成率领号称60万之众的太平军精锐回师雨花台,「”倾苏杭所得之西洋火器,会并于此一枝”,以图解除湘军对天京(今南京)的包围。而湘军此时能勉强荷戈作战的最多不过1万人左右。可是在

从1943年日本开始缩短大学年限,看二战后期日本教育制度的崩溃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制度,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在教育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随着其他领域改革的进行提出了各种教育主张,在江户时代

清代三眼火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药做武器的国家,最迟在北宋时代,中国军队就已将火器列为正式装备。随着火药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又发明了具有速射和连发功能的枪械,先后出现了七星铳、十眼铳、五雷神机等连发火器。而在连发

刘备从曹操手里弄走五万大军,军中却无一人反抗,究竟是为何

在古代刘备跟曹操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其中就有一个故事让人是在想不清楚,那就是当年刘备在曹操那里顺手牵羊带走了五万的大军,可是曹操的军中却无人会反抗刘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古代的时候,刘备非常善

清朝拥有大量的火器 为什么最后会将火器冷落一边呢

可以说,清朝初期的火器是明朝叛将传过去的,再加上,明朝这个对手还没有被消灭,满清初期对待火器的态度还算积极,明朝一灭,满清将火器冷落一边,又重回弓马时代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我们都不愿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