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门第一人

Posted 良知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阳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门第一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阳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门第一人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出:「 ”良知即天理”,成为王阳明心学的原点,其后一年1509年王阳明始论「 ”知行合一”,从而与朱程理学分道而去,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时空,将阳明心学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514年,王阳明开始以「 ”致良知”三字训学,从而言必言「 ”致良知”,事事皆求「 ”致良知”,后世也称阳明心学为「 ”良知学”或「 ”良知教”,阳明心学日趋完善与成熟。 1521年,王阳明在写给杨仕鸣的书信中说道: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 看看老子与孔子一次会面留下的千年智慧,再去感悟「 ”致良知”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 ”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 ”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 ”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 ”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 ”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 ”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阳子居道:「 ”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聃道「 ”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 ”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聃曰:「 ”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老聃道:「 ”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 ”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 ”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 ”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 ”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对于当下浮躁的现代人,物欲横飞,暂且不说文言文之乎也者难读不易理解,多数人也无耐心去读《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而王阳明却用「 ”致良知”三字道出孔孟老庄的圣学之法门。念念除私欲,即是致良知。致良知三字,看似直白易懂,但其含意却博大精深,平凡人究其一生也极难在良知之道上在真信笃行,知行合一!道止于至诚、止于至善。致良知就是时时刻刻事上磨,心上觉,去恶存善。

相关参考

面对惹不起小人,学习王阳明这八个字,自然轻松搞定

王阳明(王守仁),大家都知道是著名心学大师,被后世誉为心圣,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见神杀神,见鬼杀鬼,百战百胜,被誉为明朝一哥!作为心圣,他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而修炼强大的内心,唯一的法门就是:事

王阳明有多牛

王阳明,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开创了「”阳明心学”,被称为「”千古一人”。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都归功于他「”没有自知之明”。想做圣贤?没有自知之明!王阳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天才。相反,他五

中西交流第一人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西交流第一人的故事。  古人出游,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帝王身份虽然尊贵,享用的不过也是马车而已。只是帝王的马匹多为良种,周穆王就有神马八匹。说起这八匹骏马,可

武则天最大秘密暴露了

1981年8月24日,陕西宝鸡市扶风县一夜暴雨。这天晚上,矗立千年法门寺佛塔被雨水冲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次日,人们发现佛塔北面部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剩下的部分虽出现了倾斜,可却神奇的矗立着。法门寺

做生意,悟透 ”36计”这一计,善于吃小亏、谋大利,赚钱不难

做生意,悟透「”36计”这一计,善于吃小亏、谋大利,以赢得顾客,赚钱不难!这一计就是「”36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其原文为「”人不自害,爱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大意是

句句道尽现实,帮你悟透人生

1.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人事不成。就像天上没有云不能下雨一样,地上没有人也办不成事。指办事总得有条件才能成功。2.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只要有路可以攀登,山再高也有人可以攀上。比喻只要有可能,就应努

乾陵法门寺一日游攻略,西安到法门寺 乾陵一日游 不报团 自己去

西安到法门寺乾陵一日游不报团自己去1.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坐游2路公交(游2路每日只有8时一趟车,有两条线路,一条去法门寺,另一条去太白山。注意不要坐错了),法门寺下。2.参观完法门寺,在法门寺坐车到扶

毛泽东悟透蒋介石何事 棋高一着迫使黄百韬自杀

核心提示:“黄百韬兵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旦被围,邱清泉、李弥等都不会尽全力相救。”曾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的王楚英分析认为,毛主席的这一招实在高明,悟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和作战心理。84岁的南京

《易經》中有三條“吉兆”,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

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去苦心鑽研各種大師的成功學。可學來學去,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絲毫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義就藏在《易經》裡。古人雲:“《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我們若能

悟透左宗棠的四副对联,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晚清名臣左宗棠出身于既不富裕也不显赫的清苦家庭,其父是乡村普通秀才,左公一生最高的功名是举人,之后多次会试不第。后来把握机缘步入政坛屡建功业,其最大的贡献是独排众议经略新疆,击败侵略者收复新疆。成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