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和文化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变迁
Posted 孟子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政治和文化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变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政治和文化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变迁
文/星空婉儿 《春秋战国》是日本东洋历史学家贝冢茂树的一本代表作,该作者致力于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史料,结合现存的文献,用严谨的态度整理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事件整体成《春秋战国》一书。 书中涉及的史料十分广泛,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事件安排上,以时间为序,这样显得脉络清晰,帮助读者梳理和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可以说这是最乱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分子开始大放异彩,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形成。 《春秋战国》——贝冢茂树 著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 ”轴心时代”(Axial Period)。 这正是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中国,诞生了孔子、孟子、老子等一批优秀的教育家,形成儒家、道家等一系列学派,中国哲学开始兴起,教育家与政治家开始结合,他们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是新旧交替的过度时期。旧的奴隶制度分崩瓦解,开始荡然无存,新的制度与文化开始酝酿。 尽管我们经常把春秋战国放在一起讨论,但是这两个时期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王夫之所说的那样:「 ”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诸子百家 01 政治: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度的变迁 《诗经·小雅·北山》中记载:西周时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也就是说周天子「 ”天下共主”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周王朝所建立的制度与文化对春秋时代的人们影响深远。 春秋时期政治上所奉行的是世卿世禄制。所谓「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下的贵族所拥有的官职,可以世世代代、父死子承,这样连任下去。换句话说,贵族永远是贵族,不管孩子有多糟糕,都可以直接继承父亲的高官。 「 ”禄”就是指钱财的意思。我们有个成语叫「 ”高官厚禄”,就是指职位高,待遇优厚。所谓「 ”世禄”,就是祖辈所积累的钱财、土地的税收等都可以世代传承,子承父业。 在春秋时期,实行的便是这种世卿世禄的制度,阶层固化严重,普通平民很难改变自己的现状。即便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其父也是士阶层的官员。 一、春秋:尊王攘夷 此时的周天子虽然式微了,但是名义上仍是各诸侯国的王,地位高于齐、晋、秦、楚等诸侯国。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霸主,先后打出了「 ”尊王攘夷”的旗帜,「 ”尊王攘夷”就是指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作为「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也是受天子之命成为霸主,替天子率领诸侯去抵御戎、狄或楚国的入侵,保护中原。 到了春秋末期,封建制度开始崩溃,各国为了土地,肆意地发起战争,贵族内部对土地也开始争夺,就如同现代人抢着分割财产一般。土地任意地被交换与买卖,此时的贵族制度已经无法维持了。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二、界限:三家分晋 春秋与战国的一个分水岭便是「 ”三家分晋”和「 ”田氏代齐”事件。晋阳之战使得晋室越来越衰败,晋国基本被赵、韩、魏所占;齐国的吕氏政权经历了齐桓公等九代国君后,被田氏所取代,由此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徐中舒先生曾说:「 ”孔子没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霸主时代存亡绝祀所绝对不能容忍的事。这是封建社会君主等级制开始崩溃的信号。” 如果说春秋时期大家还是在「 ”周礼”的外衣下发动战争,而到了战国便撕下了这层外衣,为了利益进行赤裸裸的战争。这时候完全「 ”礼崩乐坏”,其中「 ”三家分晋”和「 ”田氏代齐”便是一个开端。 三家分晋 三、战国:军功爵制 春秋时的世卿世禄制再难维持,开始转变为战国时的官僚制度。 所谓「 ”官僚制度”,就是指用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所谓「 ”军功爵制”,就是指凡是建立军功的人,不管出生如何,按照军功的大小可以享受爵禄。而那些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将失去世袭的特权,取消爵位。 军功爵制出现的第一个原因便是法家的盛行。 军功爵制在秦国实施地最为彻底。秦国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所以根基不稳,贵族势力较弱。这一缺点反而成全了秦国,秦国率先在全国推行法家的政策,历史上著名的「 ”商鞅变法”大力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无论地位高低,战争的赏罚以敌人的首级计算。也就是说,军功越大,得到了官职越大。同时规定,宗室王族如果没有军功不列入王族籍册,没有功绩,虽为富人也不能享受奢华的生活。 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出现的另一个原因便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在春秋时期,国君会将土地等赐给有功之人或者本族之人,获得分封的土地可以世代继承,也就是说土地是世袭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制,将都邑称之为「 ”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并由皇帝任免郡守或县令进行管理,不可以世袭。 所谓县,在古代是「 ”悬”字,表示「 ”从属”的意思,即从属于中央。而「 ”郡”则是「 ”群”字,也就是统辖几个县的群。郡县制打破了土地世袭制,为军功爵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上实现了由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度的历史变迁。世袭制度被取代,庶民地位得到上升。 郡县制 02 文化:从公学到私学的变迁 从夏商周开始,教育一直是「 ”学在官府”,官师是合一的。师氏、大司乐、乐师等都是国家官员,同时担任各级学习的老师。同时,政教也是合一的。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也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宫廷。 此时的学术和教育都是被王宫及各级政府所把持的,民间没有学校,普通庶民也无法进行学习。即所谓的「 ”礼不下庶人”。 「 ”学在官府”的主要原因是只有官府有书本、有乐器、有学校,而民间缺乏这些。最开始官府采用的「 ”乐教”,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后来演变为「 ”诗教”,通过诗词歌赋来教化人民。 学在官府 随着贵族制度的没落,周天子权势下降,「 ”学在官府”开始演变为「 ”学在四夷”。官府的学术散落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曾经的官吏(老师)因为国家没落而到各诸侯国去谋取出路,而各诸侯国也需要这类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产生了「 ”士”这个阶层。 为了争权夺利、称霸天下,各诸侯国养士风气盛行。因为「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有能力的「 ”士”随时有可能放弃前主,另栖良枝,所以士的身价越来越高。大家纷纷去「 ”从师”,慢慢地,私学便开始盛行了。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格局,办立私学,招收普通庶民为弟子,给了平民百姓学习的机会。 孔子画像 战国的社会环境以及私学的盛行导致了大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一、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 春秋时期,「 ”礼”被看作是治国的根本。人们推崇「 ”仁”「 ”义”「 ”礼”「 ”智”「 ”信”,即便是春秋末期的一代圣人孔子,也用尽毕生之力呼吁重建周公创建的周文化,孔子所说的「 ”克己复礼为仁”中的「 ”礼”便是指西周之礼。 从西周到春秋末期,大家谈到的「 ”利”一般都是指「 ”公利”,即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社稷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此时的「 ”利”相当于「 ”义”的结果。所谓「 ”义以生利”便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的重义主要表现为要尽心为天子做事,为天子解忧。 《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襄王派人去向晋求救。 狐偃对晋侯说:「 ”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 晋侯听取了狐偃的建议,侍奉周天子回到王城。也就是说,对于国家而言,要帮助天子才是「 ”大义”。 春秋末期诸侯图 到了战国,从国家到百姓,从集体到个人,做事的出发点便变成了「 ”利益”。所谓「 ”重利”,就是把能否获得「 ”利”作为判断的标准。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是战国时期的真实的写照。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梁惠王见到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 ”利”。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意识是「 ”老先生,您不愿千里来到这里,一定是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普通人说怎样使我自身获利”。 孟子见梁惠王 著名纵横家苏秦,最开始穷困潦倒,「 ”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父母不以为子”,他的所有家人都嫌弃他。等到他手握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此时父母诚惶诚恐,亲人在他面前卑躬屈膝。血浓于水的亲情都抵不过「 ”重利”的价值取向。 战国时期,大到国家邦交,小到人际关系,都表现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从春秋到战国,人们的价值观从「 ”重义”演变为「 ”重利”。 苏秦、张仪画像 二、从重信到重计的变迁 春秋时期,「 ”信”被人们公认为是国家的宝物,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 ”重信”。 「 ”宋襄之仁”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宋襄公因为受辱而暴怒,入侵了郑国。此时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军与宋军在泓水对峙。 楚军打算渡水进攻的时候,宋襄公的左师目夷说:「 ”敌军众多,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没有同意。 等到楚军全部渡河,但还没摆好阵势,目夷再次建议出击,宋襄公依旧拒绝了。最后宋襄公受人指责时,他说:「 ”敌军还没摆好阵势,趁机攻打,这不是君子所为。” 宋襄之仁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宋襄公依旧遵守战争规则,坚守心中的「 ”道义”。到了战国时期,外交由春秋时的「 ”信义外交”演变成了「 ”谋略外交”。 刘向曾说:「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到了战国,像孟子这样的儒家代表并不受欢迎,那些阴谋家、纵横家受到各诸侯的待见。 最典型的便是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宣扬自己「 ”合纵”或「 ”连横”的思想,最终官居高位,深得各王的欢心。 张仪 比如张仪欺骗楚怀王事件。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此时齐国与楚国为同盟国,于是派张仪去楚国破坏同盟。 张仪对楚怀王说:「 ”秦国愿献出600里封地,并让秦国公主服侍大王您左右,秦楚联姻,结为兄弟。” 楚王一听非常开心,撕毁了与齐国的同盟。可是等到真正让秦国献出封地时,张仪说:「 ”我有秦王赐给的6里封地,愿意把它献给楚王您。” 从600里变成6里,明显是背信弃义的行为。可此时的楚国如果与秦国单打独斗,并非秦国对手。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显然,到了战国时期,大到邦国之交,小到个人交往,都不再「 ”重信”,而是「 ”重计”。只要能达到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似乎也无可厚非。背信弃义在战国时期是常态。 张仪欺骗楚怀王 结语 《春秋战国》这本书内容全面且严谨,语言通俗且幽默,观点独到不偏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面的春秋战国的画面。尽管我们把春秋战国放在一起谈论,但是其中发生了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度的变迁、从公学到私学的变迁、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从重信到重计的变迁等历史变化。相关参考
所谓历史方位,是指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条件。科学判断一个政党的历史方位,从纵向看,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从横向看,必须把握现今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执政
一、历史首都之变化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
1.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
当笔者穿行在四川,品味着川菜馆那种刺鼻的辣味时,我一直在想这种味道浓烈的辣椒是如何从往来于地中海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路线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的。等我细细翻阅西方书籍之后,才发现辣椒的历史是一个有趣的探索与复
历史的变迁是需要有文字、器皿、工具等一些实际文化的支持,比如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等。朝代的更迭民族的变迁对历史的影响最大。三千年历史看四川指的是三星堆,中国关于夏朝的存在还有一定得异议,但是三星堆出土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黄振萍(一)萌芽与初步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血产生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是讲述贪官和珅的。和珅得到了两件宝物,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宋朝汝窑的三足笔洗,共花了一万两银子,全天下都没人拥有第三个。这两个三足笔洗一个完美无缺,一个却微有
车牌,大名「”机动车号牌”,根据我国行业标准GA36-2007,是指准予机动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法定标志,其号码是机动车登记编号。简而言之,车牌就是汽车界的「”身份证”,用于汽车的「”户
一、饮马池的传说在昌邑市饮马镇西北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饮马池”。到了夏季,池水清澈见底,池外垂柳掩映,碧草茵茵。关于“饮马池”的由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也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是合乎规律的历史现象,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自然有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这种历史进步性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作为人类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