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收入情况

Posted 大洋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季羨林的收入情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季羨林的收入情况

大师季羨林已经离世十年了,但他的名声依然很大,并且越来越大。人们把他当作国学神坛上的偶像一般崇拜,可他自己却坚持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这位世纪老人,越到晚年,越活得质朴。 季羨林一生笔耕不辍,人们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佛教,了解糖,也了解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在大时代中漂泊和挣扎的。 晚年在医院,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并口述成历史,完成了这本《季羨林口述史》。此书的细节非常丰富,处处折射出大师的真实生活。比如,季羨林的收入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同年代其他的知识分子好得多。 幼年寄居 季羨林说,自己这一生,都很有运气。 第一个运气是性别。季家贫困,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唯一有出息的是在济南工作的叔父,叔父只有一个女儿,因此季羨林在六岁时被过继给叔父。叔父虽不是大富,但也可算是中产,季羨林因此有了读书的机会。 当然了,从贫穷的本家到富裕的叔父家,让季羨林产生了寄人篱下的感觉,他性格中的敏感被激发出来。叔父刻板,而婶母对亲生女儿更好,季羨林在这一家中生活得拘谨,所以并不感到幸福。 不过,平心而论,季羨林在济南的生活远远比在老家要强得多——吃穿不愁,获得了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学英语和德语,晚上放学后还要参加三块大洋一个月的英语补习班,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钱。 清华生活 季羨林读书很好,当年山东80个考生报考清华北大,只录取了四个,季羨林自己占了两个,因为清华和北大都要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数语外三科总分必须达到180分才会考虑其他科目的成绩,季羨林数学只考了4分,但还是达到了要求。 刚入学的时候季羨林有过短暂的拮据,曾经找叔父的朋友借过钱,后来家里寄来了钱,也就把这部分还上了。 拮据过去之后,季羨林开始了自己赚钱的生活。那时候山东每年奖励考上清华和北大的学生150块大洋,除去伙食费,还能剩下小一半。 大二的时候,吴宓办《大公报》,季羨林也开始投稿,那时候稿费是1块大洋/千字,也不低。 作为学生,季羨林的大学生活虽然谈不上很阔,但至少也是小康了。一年下来,还能攒下不少。 毕业以后,他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即使是清华毕业,也面临着工作无着的困境。一个偶然的机会,季羨林得到了在济南一所高中当老师的机会,每个月160块大洋。那时大学助教的工资才80块,而教授也就300-400而已。高中教员的160块,已经可以算上等人了。那时季羨林的日子非常逍遥,每个礼拜都和朋友轮流请客,吃遍了济南的好馆子。 德国生活 一年以后,季羨林得到机会,开始了十年的德国生活。 季羨林是公派留德,享有国家补贴,而且他运气好,刚到德国又获得了讲师身份,每个月可以两边领工资,日子过得很舒服。他尽情地感受着德国的文化和生活,还经常请同来的留学生吃饭。 可没想到两年没到,德国就被希特勒拖进了战争的地狱,所有的物资都要供给军队,老百姓的粮食一再被盘剥。那时才二十几岁的季羨林,就被迫地,跟着德国人民一起,忍受了将近十年的饥饿。 他讲过很多这个时期的经历。有一次他为了感谢恩师,在本来吃不饱的情况下更加苛刻地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做了一个蛋糕,他把其中一半送给了他的恩师和夫人,结果这位世界著名的大教授,拿着蛋糕,和夫人一起哭了起来…… 后来季羨林离开德国经由瑞士辗转回国。在瑞士,所有德国来的人都要被限制食物,因为常年的饥饿让他们感受不到饱腹,只会不停地往嘴里塞东西,这很容易吃死人。 回国工作 在德国艰苦的十年,对季羨林来说非常重要,他不仅在这里学到了受用一生的知识,更在这里确定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1946年,季羨林回老家看望十年未见的家人。然后经陈寅恪介绍到北大执教,彼时北大校长是胡适。 季羨林刚到北大就当了教授,开始创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此时的季羨林,虽然在北大与当时的胡适等人没法比,但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在新一代的学者中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在老家山东他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每回济南,总有重要人士作陪,彼此间迎来送往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虽然季羨林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不低,但他在生活上依然很焦虑。在民国晚期这也是普遍现象:教授们每个月排队领完法币以后,顾不上面子,立刻飞奔到城里去把法币换成大洋,哪怕晚到一个小时,法币就要贬值了…… 季羨林还在辅仁大学代课兼职,这所大学不发法币,每个月发三块大洋,对一个教授来讲,这并不多,可是这三块大洋拿到手里,竟然比在北大拿法币踏实得多。 连教授都过得这么恐慌,真不知道老百姓是如何过活的。 建国以后 季羨林一向不喜欢蒋介石,认为他就是个流氓,所以建国时,他和大多数北大教授一起留在了大陆。 大陆非常注重人才,对教授进行了分级,季羨林是全国少有的一级教授,不但学术上十分奋进,也经常作为印度专家参与国事活动。 一级教授工资是345元,在当时是绝对的高收入。那时候人们把干部称为「 ”鸡蛋干部”和「 ”黄豆干部”,鸡蛋干部比黄豆干部级别高,因为可以分到肉和烟。季老自己不抽烟,所以他总是把烟送给他的司机。这些补助如果换算成钱,也不少。 这段时间,季羨林在山东的家人也到了北京,儿子、女儿已经各自成家工作,几家人经常在周末相聚,生活平静而幸福。 但很快「 ”文革”就来了。季羨林在德国虽然受了苦,但只是身体上的苦,在国内所遭受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侮辱。对于这段经历,他写过《牛棚杂忆》,鉴于时代的关系,他的笔法很克制,把这一切写得好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可就算是这样的笔法,也让很多读者崩溃,这不是一本能让人平静读完的书。 季羨林在《口述史》中表达了很多当时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他反复发问:为什么这么伟大的民族竟然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大家都不谈这事了?难道忘了就不存在了吗? 新时代 「 ”文革”结束以后,季羨林的在事业上迎来了第二春,进入创作的黄金期。 他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开始伏案写作,全天候泡在图书馆里,每周只休息一天,他要弥补在「 ”文革”中耽误掉的时光。著名的《糖史》便是季羨林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作品之一。《糖史》全篇有七十三万余字,从七十岁写到了八十七岁。他说,自己在这十几年,完成了几十年的学术工作。 在名气上,随着国内拨乱反正的进行,季羨林的名声越来越大,渐渐被誉为「 ”学界泰斗”、「 ”国学大师”和「 ”国宝”。当然,他本人曾经三次辞受这些称号。 跟着名气一起上涨的,还有他的收入——退休金、国家奖金、稿费以及收藏的价值,都一路高涨。去世之时,他的遗产估价上亿。 但值得一提的是,季羨林一生捐献过大量的金钱、字画和书籍。他本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买买书、下下馆子就是他最大的奢侈。 季羨林曾经经历过两次大时代的磨难:一次是在德国经历「 ”二战”,一次是在国内经历「 ”文革”。不过,除去这两次时代性的伤害,他本人的一生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比较顺遂的。季羨林不是一个贪利的人,但他的收入确实是比其他人高很多。

相关参考

冬天没有煤取暖,卖掉藏书换取胡适的钱

青年时,季羨林考入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并与陈寅恪先生结下了师生缘。季羨林眼中的陈寅恪,治学严谨、与人为善、对青年后辈总是无私的提携和爱护。「”他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即使冬天没有煤取暖,也不愿

冬天没有煤取暖,卖掉藏书换取胡适的钱

青年时,季羨林考入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并与陈寅恪先生结下了师生缘。季羨林眼中的陈寅恪,治学严谨、与人为善、对青年后辈总是无私的提携和爱护。「”他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即使冬天没有煤取暖,也不愿

北大教授最喜歡的書

張岱年:我最喜愛的書《周易大傳》、《孟子》、《莊子》、《史記》、《通鑑》、《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哲學筆記》、《西方哲學史》(羅素)、《鄧小平文選》。季羨林:我最喜愛的書《

北大教授最喜歡的書

張岱年:我最喜愛的書《周易大傳》、《孟子》、《莊子》、《史記》、《通鑑》、《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哲學筆記》、《西方哲學史》(羅素)、《鄧小平文選》。季羨林:我最喜愛的書《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众人只知抵御匈奴,却不知它让古中国成为唯一

季羨林老师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

收入竟比不上普通人 古代后宫妃子的真实生活

...的日常。首先我们来看看后宫妃嫔们的经济情况,她们的收入如何。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原来君专门去翻阅

王健林的人物经历

1954年10月24日,王健林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王健林的父亲王义全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建国后回到老家四川长期担任地方干部。1958年,王健林跟随父母来到了阿坝州的金川县生活,小学、中学

帝林的经典语录

1、“紫川秀你还没死吗?”2、“答案A因为刚才我忘了!答案B其实我是故意的!答案C因为某人在生日派对上趁吹灭蜡烛的黑暗时机偷偷亲了我老婆一下。答案D所以我等这天很久了!你愿意相信哪个答案呢,我的阿秀小

苹果价格怎么这么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苹果价格一路走低,出口量急剧减少,大大影响了果农的收入,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国际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水平整体下滑,说白了就是经济

个人理财了历史

一、个人理财发展历程是什么个人理财的目的就是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生命周期消费的合理安排、财务风险的可靠保障,投资也是理财的一部分,只是理财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收入情况来制定不同的需求,理财的方法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