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临津古渡,隋炀帝西巡,便由此渡过黄河
Posted 河水
篇首语: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临津古渡,隋炀帝西巡,便由此渡过黄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有名的临津古渡,隋炀帝西巡,便由此渡过黄河
自古以来,能作为地名,写入《水经注》的,不是名山,就是名水。临津渡,就是被写入《水经注》的著名渡口。早在北魏时,郦道白马纷踏而来,登山临水,面对如此美景,以「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描写临津景色。临津在其旁,黄河之水,滚滚而来,这就是诗歌中常见的临津渡。 一、临津古渡 临津渡,它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始于汉代、繁荣于唐宋时期。千百年来,作为古道要津,临津渡不仅连接着甘青两地的交通地理,更见证着两地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民族团结。 临津渡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有名的渡口,也称黄河上渡、官亭渡、积石渡,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存有遗址。隋炀帝西巡,便是由此渡过黄河的。历史上有许多使者商队或军队,都是由临津渡河,进入青海境内,以官亭为首站。起初由此经允吾入令居,再分赴河西或湟中;后则取道古鄯、柴沟、峡门经乐都至西宁。 临津古渡遗址 历史上东晋高僧法显、南宋时僧人法勇,北魏时比丘惠生及宋云、隋炀帝,及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经西藏),「 ”临津古渡”成为了丝绸之路南道的要津。临津古渡,是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古渡口,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的融合,让多元文化在这里孕育和发展,保安腰刀、彩陶文化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正如当地流传的花儿所唱:「 ”大河家里街道牛拉车,车拉了搭桥的板了;你把阿哥的心拉热,拉热者你不管了。”道出了临津古渡口的交通状况,也揭露了古丝绸之路上古渡口的繁忙景象。 临津古渡遗址 在渡口附近,唐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明设积石关。明朝在渡口上设官船2只,水夫20名。清代改为民渡,置官船1只,一直沿至中华民国。1949年8月王震大军附62军从此渡过黄河,挺进青海。1957年,临夏县人民政府拔款1.5万元,打制可载人畜摆渡的船1只。1965年临夏州投资3万元,打制可载渡小型机动车辆的船1只。1969年又更新船只,改进维修渡口设施。1979年临夏州拔款5万元,打制载重16吨渡船一只,一次可载2辆中型汽车或100人渡河。1981年临夏州拔款5.14万元,两岸各建停车场一处,挡水墙两处,改造码头127米。 1985年11月28日,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大桥由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甘肃省公路工程公司施工。为甘肃省「 ”七五”期间重点工程。大桥为予应力混凝土「 ”T”型钢构桥,上部构造为35.56米+90米+35.56米予应力混凝土「 ”T”型钢构,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箱型墩台、沉井基础。主跨90米,全长161.22米,桥面净宽为净7+2×1米人行道。设计洪水频率1/100,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施工中成功地采用挂篮悬臂浇涛工艺,为全国首例。1988年11月15日竣工通车。大桥如一道彩虹横跨在黄河上,古老的临津渡结束了靠船摆渡的历史,天堑变为通途。诗人柯一的《临津古渡》一诗咏这件事曰:「 ”黄河东流去,浊浪排空来;临津古渡口,今朝绘彩虹。两省三县客,往来如穿梭;各奔致富路,共谱团结曲。” 二、历史上的临津 「 ”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这里古代叫临津,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由于渡口位置重要,后来在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都建了城,河北岸在晋永宁中建白土城,河南岸前凉张轨置临津县,建临津城。 临津自古就是「 ”缘河津渡之处”。早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这里设置了今县境第一个县级建置河关县。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今甘肃和青海间的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的前沿地区,遂建临津关。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说:「 ”积石关在唐述山西50里,唐置积石军于此”。显然隋代在这里设置了出入关津的关官。《读史方舆纪要》载「 ”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 ”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隋大业五年(609年)初,炀帝为了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统一华夏,带后妃、侍从和40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降隋。再越大斗拔谷山口(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至张掖,结束张掖的活动后原路返回,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从此,「 ”临津”之名闻于华夏。 三、临津关 临津关,又名积石关,是因为它倚靠积石山,北临黄河水而成。黄河至此,将石岩分裂切割,山势陡峭,鬼斧神工,十分惊险。《河州志》中记载其地形,「 ”两山如削,河流其中,西临蕃界,险如金城,实系要地。”因此,在这儿,隋朝设置雄关,以为防守。可是之后,这里仍是刀光剑影,战鼓闻声,硝烟弥漫,从未断绝过。 贞观年间,一代名将李靖北伐匈奴,带领大唐将领,刀光曜日,曾策马此地,建成积石军城。宋元在此,设立州城。到了明初,朱元璋一统南方后,特命大将邓愈,率军西来,兵戈闪光,军锋无前,连下洮山、岷山、河州,设二十四关,并沿山设置烽隧。至今,积石关南山峰,仍有一村名大墩,即为当时设置墩堡之地。 积石关,位居当时的二十四关之首。因此,有诗人当年来此,面对此关,写诗赞颂曰:「 ”地险天成第一关,嶷然积石出群山。”写尽它的凶险万端。山为水骨,水为山魂。积石关的雄险,积石山的峭陡,都是因为有黄河之水,天边而来,流经此处,汹涌澎湃。 在这里,刘禹锡一身青衣,面对浩荡之水,惊诧在黄河的奔流万里,雄壮气势中写道:「 ”谁开黄河源,流出混沌河?积雨飞作雪,惊龙喷为波”在他的眼中,河水东来,一曲九折,白如飞雪,清亮洁净。水虽清,已具浩浩气势,凛然不可阻挡。元代诗人杨仲弘,则更写出其分割山川的雄浑道:「 ”禹功疏凿过殷勤,宇内山川自此分。”黄河之水,到了这儿,分割天地,断开山川。 元朝之后,天下再次一统。到了永乐大帝时,天下太平,一片安康,著名的大文人解缙漫游到此,挥笔写道:「 ”积石唐家节度城,吐蕃羌帽帐纵横,而今河水清无底,时有游人月下行。”言外之意,隋唐战争,已经一去不返;宋元硝烟,也已经散尽。大明盛世,万物阜盛。这儿更是一片歌声,一片羌笛,一片欢笑。 明朝以前,积石关叫临津关。这个关口是前凉张轨所置,隋、唐、宋、元均称之为临津关。通常派把总一名,兵五十名,长期守卫,至到清末,关防始终不懈。 临津关自设关之日起,就筑有依山傍河、扼控咽喉的宏伟关门。到了明、清二朝,临津关已成为西锤重镇河州所辖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岁月如梭,人世沧桑,昔日的临津关在无数次狼烟烽火、战乱灾荒的浩劫下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险峻深邃的积石峡仍作为甘青两省的一道门户,巍然屹立,扼控着黄河。 四、临津古渡口的意义 临津古渡口见证了千百年来黄河古渡口两岸的文化、社会、经济的繁荣。渡口沟通了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连接着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乃至更远的中南亚地区,成就了大河家的繁荣。 北宋熙宁年间,大河家古渡边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各族人民和平贸易,明清时期,商贩们从兰州、四川、陕西等地运回丝绸、布匹在大河家销售。民国时期,在大河家经营棉布、杂货的「 ”永盛茂”、「 ”兴盛福”、「 ”全盛祥”商号在当地皆颇有名气。 时至今日,在大河家最兴盛的保安腰刀制作、从这里出土并名扬天下的彩陶、千百年来传唱的花儿,无不让古渡口和大河家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黄河在这里呈巨大的「 ”S”型流过,这是黄河第二次流入甘肃,黄河充当了甘肃与青海的分界线,黄河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从这里劈开,因此古渡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临津古渡自秦汉以来就是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唐宋时期最为繁盛,后至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进新疆,南入西藏,成为远上黄河、横跨甘青的著名古渡之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在临津古渡渡过黄河入湟中,进入西域,往返路都经河州(今临夏)。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临津古渡最终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 站在铁桥上,已经看不见隋炀帝西征出临津关时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的踪影,我们只能翻出史书,从书中感觉隋军耀武扬威、首尾绵延数百里的强大阵容;听不到古代大家的慷慨陈词,只能轻声哼吟着;望不到素衣僧侣西方求学的身影,只能在脑中想象着夕阳下一身素衣的僧人越走越远......相关参考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1.甘肃兰州近代史一座桥,一个生命,一段传奇。因为有了黄河铁桥,兰州才真正有了近代化的浓重色彩。100年前,在这个叫金城津的黄河古渡,中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比利时人合力架起天下黄河第一桥,合奏一曲多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杨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
1、杨广即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2、杨素是隋朝的著名将军。他领导的士兵在
叶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豫州地,周为应候国,春秋时期属楚,公元前524年,楚以叶邑封沈诸梁,史称“叶公”,叶公是海内外叶氏之祖。孔子周游列国时慕名莅叶,叶公沈诸梁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
一座桥,一个生命,一段传奇。因为有了黄河铁桥,兰州才真正有了近代化的浓重色彩。100年前,在这个叫金城津的黄河古渡,中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比利时人合力架起天下黄河第一桥,合奏一曲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华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隋朝历二世而亡,有人说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他是历史上最自负、最好大喜功的皇帝,关于隋炀帝的评价,我们按下不表。今天我们来说隋朝最后一员名将张须陀,为报隋炀帝的知遇之恩,他转战南北,为大隋延
巨鹿之战交战双方秦朝末年,秦军上将章邯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认为楚地已不足以为患,便渡过黄河,会和前来增援的王离军队,打败了赵军,赵王等人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王离、涉间包围巨鹿城,自己则驻扎在钜鹿
巨鹿之战的意义秦朝末年,秦军上将章邯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认为楚地已不足以为患,便渡过黄河,会和前来增援的王离军队,打败了赵军,赵王等人逃进了钜鹿城,秦军包围了钜鹿城,无奈之下,赵王求救于楚怀王,
乌拉那拉出生于康熙年间,比乾隆皇帝小7岁,乾隆二年被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被册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被册封皇贵妃,之后两年便成为了皇后。之后乌拉那拉一直伴随乾隆皇帝左右,跟他一起西巡嵩洛、江南巡视,乌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