戡黎伐邘,周文王北线伐商为何失败

Posted 盆地

篇首语: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在不断看开狠多事情之后、更好的生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戡黎伐邘,周文王北线伐商为何失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戡黎伐邘,周文王北线伐商为何失败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25 戡黎伐邘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占领丰镐之地,征服犬戎和密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文王开始率领周军东进,正式伐商。 这是文王在位时第二次伐商。第一次伐商是在40多年前,文王即位的第二年,目的是为先王季历报仇。那时的周国,既没有推广封建采邑制,领地又仅限于周原和程地、豳地,实力并不强大。所以第一次伐商以失败而告终。 由于那时商王国需要集中精力对付盂方(邘国)和戎狄四邦方、东夷二邦方,所以无力继续反击周国,最终让莘国与周和亲,以安抚周国。 第二次伐商,虽然周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但文王对第一次伐商失败仍然心有余悸。总结了第一次伐商失败的教训,二次伐商,周人采取了新的战略。 这个战略,就是尽可能多的联合盟友,群殴商国。 前文说过,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后顾之忧后,周国的领地已经覆蓋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领地的东端已经衍生到关中东部,与莘国、挚国、芮国等国相邻,隔芮国与虞国相望。 这几个方国中,莘国、挚国与周国是姻亲,分别是文王正妻太姒、文王母亲太任的娘家,也就是文王的翁家和舅家。而虞国,更是周国的兄弟之国,此时虞国的国君,有可能是仲雍的儿子或孙子,也就是周文王的堂兄弟或侄儿。 那么这个芮国又是什么方国呢? 西周时,芮国是姬姓的诸侯国,始封国君为芮良夫,是周厉王时期的人物。史书没有记载芮良夫是周王室的哪一宗,只能推测他是王室的近支。 而在周厉王之前,芮国是否为姬姓,就不得而知了。成书较晚的《广韵》中说,姜姓后裔有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等分支,那么武王克商时的芮国,很可能就是姜姓芮国。 当时芮国的领地,横跨黄河东西两岸,包括现在的陕西大荔、山西永济一带,东与虞国(运城、平陆一带)、北与莘国相邻。在这个地区,有一个著名的黄河渡口,连接关中与汾河两大盆地,后世称之为「蒲津渡」。所以芮国与周国关系的好坏,将决定周国能否更方便的进入晋西南地区。 如果此时的芮国是姜姓方国,由于周国与姜姓各部长期的联姻关系,那么周、芮的关系就不会很差。此外,《史记》中还记载了一段「虞芮争讼」的历史,虞芮两国因领土边界发生争端,于是请周人的君主姬昌主持公道,进行判决。这段历史中儒学风格的内容略去不谈,单论这件事如果存在的话,至少说明虞芮两国都是臣属于周,尊周国为宗主国的。 有了这些关系,无论是虞国控制的陕原盆地,还是芮国控制的蒲津渡口,都在周人的手中,周人可以从陕原东下河洛(南线),也可以从蒲津渡进入晋西南(北线)。 此时周文王面临两个选择,是走南线占领河洛,再北上攻商,还是走北线进入晋西南,然后东进攻商。 走南线,占据河洛地区(中原),可以与江汉的反商势力会师,而后共同北上伐商,增加灭商的胜算。但缺点是,河洛地区亲商方国众多,而且有崇国这样的硬实力方国存在,周国就算与江汉势力夹击中原,也要不短的时间才能占领。一旦把战争打成持久战,商国就会倾力支援河洛,胜败就难以保证了。 走北线,可以通过晋西南(河东)、晋东南(上党)的中立方国区,直接杀到太行山西麓,逼近商王都,而且路途相对更近。但缺点是,这一路线得不到江汉方国的支援,以周人和关中盟军的实力,不一定能伐商成功。此外,河东盆地还有一些亲商方国和子姓封国存在,也是周人选择北线伐商的顾虑。 河东两盆地中,亲商方国的代表是唐国,商王室子姓封国的代表是贾国。 这个唐国,就是祁姓古唐国的延续,位于临汾一带。 4200年前左右的龙山时代中后期,古唐国取代古辛国成为夷羌联盟的霸主。4100年前左右,古虞国取代古唐国成为霸主,并占据了古唐国的都邑(陶寺遗址)。4000~3900年前之间,先是古唐遗民反抗驱逐古虞国贵族,再是怀姓古戎狄部族南下侵占临汾盆地。 3750年前左右,夏王国势力进入临汾盆地,打败怀姓部族,古唐国复国。3510年前左右,灭夏后的商王国西征汾渭盆地,古唐国降商,成为商的藩属,并一直延续到文王时期。 而子姓贾国,则位于唐国西南,大体上处在现在的襄汾县西南部一带。 在「周人起源」一节中讲过,周族人很可能起源于晋西南地区,是臣属于古唐国的部族。而周人从豳地迁往岐地时,也曾分出一部分族人东下,目的就是计划回到晋西南的祖地,最后机缘巧合在古虞国的地盘上扎根。 有了这层关系在,周国就有了策反唐国的希望。果然,唐国最终加入了周国的阵营。 策反唐国成功后,周文王选择了北线征伐商王国的战略。可能在受命5年(帝辛25年,公元前1054年)左右,周国军队从程邑出发,沿渭水北岸的台原东进,抵达芮国,从古蒲津渡过黄河,进入运城盆地。随后,周师继续东进,在解池附近与虞国军队会师,并挥师北上,穿过峨嵋岭,进入临汾盆地。 在临汾盆地中南部,周国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征服了一系列小方国,随后兵临贾国境内,与唐国军队会师,攻灭贾国。这场战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的「文王玉环」上,却记载了这段历史,玉环铭文为「我眔唐人弘战贾人」,意思是文王率领周人大军联合唐人一起,与贾国人作战。 攻灭贾国后,周国在河东地区(临汾、运城两盆地)的敌对势力被彻底清除,周军可以继续向东方进军,不再有后顾之忧。 继续东进的周人从贾国出发,经过现在的曲沃、翼县一带,向东经乌岭关翻越乌岭,沿沁水的支流梅河河谷东行,进入沁水中游。这里地势已经比较平坦,周人军队继续向东,便可以抵达上党高原的南部腹地——晋城盆地。 从晋城盆地往北,穿过丹朱岭,便可抵达上党高原的北部腹地——长治盆地,在那里,分布着一些商族人的据点,以及商王国的京西门户——子姓黎国。 如果从沁水中游顺流而下,穿过王屋山,或者从晋城盆地往南,穿过太行陉(羊肠道),便可抵达河内平原的西部,今沁阳一带。那里有商王国的京西南门户——子姓邘国镇守。 而如果从晋城盆地东部的白陉(孟门陉)东出,则可以直插河内平原的腹地,兵临商王国的副都——沫邑(朝歌)城下。 不过有黎国和邘国在南北两侧形成掎角之势,周文王是不可能直接从晋城盆地东出攻打朝歌的。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后方两翼暴露在黎、邘两国面前。在攻打朝歌之前,周人必须要先解决掉黎、邘两国。 周人选择先向黎国开刀。原因很简单,先伐黎国,只需要在太行陉(羊肠道)设置少量兵力,就可以阻挡虞国军队北上救援。而先伐邘国,在晋城盆地与黎国之间的丹朱岭则没有王屋山那样险绝,周人需要分散大量的兵力防守后方,容易首尾不能兼顾。 最终,周人军队北上伐黎,顺利攻占黎国(今长治、黎城一带)。这场战争,《尚书》中称之为「西伯戡黎」,《史记·周本纪》记载为「明年,败耆qí国」。 由于黎国是商国的京西门户,从黎国向东,经过太行山中的滏口陉,就可以抵达商王都的北面(后世的邯郸地区),而后兵临大邑商城下。所以周人占据黎国后,商国必然大为震动。《尚书》与《史记》都记载,商国贵族祖伊向商王帝辛呈报黎国失守的情报,不过帝辛好像无动于衷。 按照常理判断,帝辛对黎国失守没有任何行动是不可能的,但史书又没有记载商国军队由任何反击行动。 真相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帝辛组织商军反击了,但史书没有记录下来,二是帝辛此时无力反击,商军主力可能在其他战场上。 西伯戡黎这一年,很可能是在受命6年左右,这一年对应帝辛26年。前文说过,帝辛总计有4次征伐夷方,其中一征是帝辛十年(十祀伐夷方),二征是帝辛十五年(十五祀伐夷方),三征是帝辛二十年(二十祀伐夷方),剩余的一次「征伐夷方敄」,很可能就发生在帝辛25年到帝辛26年左右。 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周人进入河东攻打贾国,策反唐国,商国却没有任何反应。不是不给反应,而是商军主力集中于东线,没有能力给西线的变局提供支援。 但是,如果真相仅仅是这样,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周人不一鼓作气,乘胜穿过滏口陉,攻打商王都呢?因为如果商军主力在征讨东夷的前线,商王都空虚的话,此时给商王国来个黑虎掏心,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所以更接近史实的是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周人占领黎国后,商军也恰好班师回到商王都了。此时周文王率军东下,却被商军阻挡在滏口陉内,无法进入河北平原。 与此同时,当商军沿滏口陉向西反击周人时,也会被周人挡在滏口陉的西出口之内,无法进入上党高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均势局面?这与太行八陉险要的地形有关。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商周两军在滏口陉东西两端只需以少量兵力把守,就能让对方难以攻克。 那为何史书对此毫无记载呢?很简单,后世史家为周文王避讳,不想让周文王背负「曾为商臣,叛商造反」的锅,所以将文王试图攻打商王都而失败的这段历史隐去。 虽然攻打商王都失败了,但成功的占领黎国,控制了上党高原,并且守住孟门陉、滏口陉的西出口,使商军难以反攻,这个战果却是实实在在而且巨大的。 从滏口陉直接攻打商王都,一举灭掉商国是不可能的,周人只能再尝试从其他方向突破,首当其冲的,就是上党高原南侧的邘国。 邘国就是帝乙时代的盂国。盂国被商人征讨之后,很可能被商族人占据,并册封商王族子姓贵族为邘国的新国君。无论是战败臣服于商,还是被子姓王族统治,相比黎国来说,邘国与商的关系都不牢靠,也更容易被周人征服。 很可能在攻克黎国的当年或第二年,周人从上党高原南下攻占邘国。这场战争,《史记》记载为「明年,伐邘」,《竹书纪年》记载为「周师取耆(黎)及邘」,《诗经》中记载为「既伐于(邘)崇」。 占领邘国之后,商军必然会分兵反攻,文王必然也会尝试从河内西部向商国副都朝歌进攻。结果与伐黎之后的进攻一样,商军与周军陷入了势均力敌的状态。 如果说在黎国隔滏口陉与商军对峙,是因为有太行山的阻隔,但邘国已经处在平原区,与朝歌之间距离不到150公里,周人又是如何在邘地顶住商军的反攻的呢? 原因有三,其一,黎国已经失守,商国不得不分兵守卫王都西北侧,以至于反攻邘国的兵力不足。其二,邘国处在河内平原的西端,向西通过轵关陉,就可以抵达运城盆地,距离虞国的路程也不到200公里,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商周两军在这里形成均势,也符合常理。 其三,整合关中后,加上采邑制的普及,周人能征发的物资、军队,已经超过商王国。虽然劳师远征,一时难以直取商王都,但在主力撤走之后,留守的军队,仍然足以抵挡商军的反攻。 从北线灭商的计划严格来说算是失败了,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却为周人开辟南线战场提供了可能。 前面说过,如果不走河东,直接东进河洛,会陷入长期战争,商军也会从河内南下增援。但现在,河东已经被周人收入囊中(由虞、唐两国控制),上党高原与河内西部也被周人占领,商军不得不固守王都-朝歌大本营,很难分兵南下河洛。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可以在河洛从容开辟第二战场,为江汉反商方国北上打通通道。 那么,河洛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周人又打败了哪些方国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相关参考

周文王姬昌简介 创易经伐商殷,历史上一位名君

  周文王姬昌简介创易经伐商殷历史上一位名君  周文王姬昌简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

周文王的母亲与妻子是谁

周文王母亲太任: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周朝以仁厚立国兴亡八百多年,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周文王的夫人太姒(si):周文王在A阳地区渭水之滨遇到太姒,惊为天人。后又得知

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是周武王什么时候发起的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

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是周武王什么时候发起的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

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的故事相传,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后,被关在羑里(yǒulǐ,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处)。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

周文王是谁的儿子

周文王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为周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周朝一片昌盛,且创作了《周易》,八卦演变成64卦,每卦都对应不同的结果,广受后人推崇。那么他的本名是什么?周文王是周太王的孙子,周西伯季历的儿子

封神榜中周文王封神了吗 周文王六十四卦是哪些

周文王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的时候,周国被他治理的一片昌盛,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周易》,八卦演变成64卦,每一卦都能找到相应的解读,都是文王多次推算得出。六十四卦呢,想不想卜一卦呢?周文王六十四...

封神榜中周文王封神了吗 周文王六十四卦是哪些

周文王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的时候,周国被他治理的一片昌盛,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周易》,八卦演变成64卦,每一卦都能找到相应的解读,都是文王多次推算得出。六十四卦呢,想不想卜一卦呢?周文王六十四...

文王治岐简介,周文王治岐对周朝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于周文王这时所行制度,《孟子·梁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耕者九一就是说当时已行并田制度,封建贵族对广大农奴进行劳役地租剥削,地租率约

周文王勤勉治歧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文王勤勉治歧的故事。  当时,不少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就连商王朝的著名大臣也有跑到周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