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国在周文王时突然强大起来
Posted 采邑
篇首语: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周国在周文王时突然强大起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周国在周文王时突然强大起来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17 文王改制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被软禁在商王都的周公季历,与商王文丁,一前一后去找各自祖先报到了,继承商、周君主之位的分别是商王帝乙、周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继位后第三年(帝乙2年,约公元前1096年),便率领周人攻打商国,为「先公」季历复仇,但被商军打败。 周人伐商失败后,商王帝乙并没有一鼓作气反攻周国,他还有京畿附近的盂国、西北方的四邦方、东南方的二邦方等更大的麻烦需要处理。为了安抚拉拢周国,帝乙做媒把姒姓莘国的公主嫁给了周侯姬昌,变相与周和亲。 虽然伐商失败没有引发商王国的报复,但是这次战争也给了周人惨痛的教训,让周侯姬昌心有余悸。 周人意识到,商王国依旧很强大,而周国虽然经过季历时代的扩张,实力增加了好几倍,但相对商王国来说依然很弱小,贸然与商王国翻脸,很有可能重蹈武丁时期彭国的覆辙。 再加上,季历时代高调的对外扩张,换来的却是商王国的打压,国君也被软禁致死,这让周人也开始反思季历时代的扩张政策。 两个惨痛的教训,让周人意识到,要想生存下去,既要想办法壮大自己,又要学会装孙子。 而周侯姬昌也的确装了很多年的孙子。在帝乙年间,也就是姬昌在位的早期二十多年中,姬昌一直保持低调,凡事谨小慎微。他改变了他的父亲在位时频繁对外扩张、征讨戎狄练级的政策,专注于内政,极少有对外扩张的情况。 除此以外,他还在周人的都城——岐邑中设立了商国先王的宗庙神主,恭敬的祭拜。在周原遗址中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周人祭祀商人先王的刻辞。 最初,这种行为只是周人为了表忠心,做给商族人看的。但在后来,姬昌称王,商周正式反目之后,周人开始给自己祭祀商人祖先的行为编出了一套说辞。 什么说辞呢?周人说,商族人的始祖契,和周人的始祖弃(后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周祖弃的母亲是姜嫄,商祖契的母亲是有娀氏,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父亲,帝喾高辛氏(前文帝喾高辛氏一节)。 除此以外,帝喾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尧舜禹中的尧。 在周人杜撰的这个传说中,周祖弃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正妃,所以弃当然也就是帝喾的嫡子了。而商人的始祖契、唐人的始祖尧,都是帝喾的庶子。 既然周人始祖与商人始祖是兄弟关系,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帝喾,那么周人祭祀商人的先王,就相当于祭祀自己的叔伯,自然就合情合理了。而且,商人始祖是帝喾庶子,周人始祖是帝喾嫡子,那么周人要夺商人的天下,也就更有合法性了。 但嫡庶制度其实是从西周中前期才正式确立的,商王国时代并没有严格的嫡庶区分。所以周人的这套说辞,一是为了掩盖自己曾经祭祀外族的屈辱历史,二是为了给自己夺取商人天下营造舆论上的合法性,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除此以外,考古上的发现也不支持这种说法。周人的文化最早是关中中北部的郑家坡文化,商人的文化最早是河北中南部的下七垣文化,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少关联。 即便郑家坡文化(先周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中,都有少量晋西南东下冯文化、晋中光社文化的因素,但硬要说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嫌疑太大。 而且,周人的体貌特征,是典型的黄种人西北类型,头骨颅型狭长,多呈现为鹅蛋脸。商人的体貌特征,是典型的黄种人北亚类型,头骨颅型宽大,多呈现为大饼脸。两者有共同祖先的可能性,又更小了。 回到姬昌在位的早期。 减少甚至杜绝对外征伐,专注于内政,并且祭祀商族人的先王,周人通过这些事情来装孙子,换取与商王国之间的和平。但是,如果不对外征伐,不扩大地盘,也不劫掠人口和物资,周国又如果继续壮大呢? 在后世,如果一个国家(或政权)想要变得强大,除了对外扩张,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内政,繁衍更多的人口,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壮大自己。 但后世大多数是中央集权时代,繁衍的人口和增产的粮食物资,可以汇集到中枢,为政权所用。而上古时期,还处在部族时代,中央之国不能直接控制四周的方国,而方国下面又是氏族和宗族林立,方国君主也不能直接控制这些氏族和宗族。 这样的话,即便繁衍更多的人口,开垦更多的土地,每个宗族、氏族,能贡献出来的兵力和物资,都不会有很大的增长。 夏商时期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如果仅仅是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开垦土地,周国并不会迅速的壮大。 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的是制度的改革。 怎么改呢?周人有两个现成的榜样可以借鉴。 第一个榜样是商王国搞的封建制。商族入主中原的早期,实行的是部族政治,主要统治核心地区,为了巩固中原,不惜把河北的族人举族迁徙到河洛地区。这种统治模式,就如同此时的周国。 但随着商王国对外扩张,统治区域扩大,部族政治难以适应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所以商人开始派出一部分族人长期镇守京畿以外的地区。比如早商、中商时期,西部的老牛坡据点,南部的盘龙城,东部的蒲姑城。 到这个时候派出的族人,往往都是某个氏族宗族,看起来有封建的色彩,但是部族宗族的特征依然还很明显。 到晚商时期,商王开始委派同姓的王族成员镇守外地,并建立与商朝中央类似的政权机构,代表商王统辖当地的部落氏族。比如淮北的攸国、鲁西南的奄国、淄潍河流域的蒲姑国、河洛地区的崇、上党高原的黎国,等等。 但是商朝封建藩国的制度,仅限于商王畿以外的地区,王畿之内,还是部族政治的特点,宗族林立,聚族而居。商王族只能直接控制王都附近的地区和几个重要城邑,其余地区,都是各个宗族自我管理,形同自治。 第二个榜样,是周人自己阴差阳错整出来的封建制。 太王迁岐时,让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率领一部分族人往东迁徙,最终定居在虞地,建立了虞国(非古虞国)。季历时期,周、虞重建联系,因为季历传承了太王亶父的世系,所以太伯、仲雍虽然是季历的兄长,但依然以周国为尊。 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形成了周国为宗主、虞国为臣属的封建制。 有了这两个启发,周侯姬昌开始对周人的部族政治进行改造。他废除原有的氏族自治,将氏族打散,大族拆分,小族合并,按照地域分成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区域,分别委派王族中的贵族成员管理。 由于生产力和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周国不可能建立像战国秦汉那样的中央集权体制,无法把各地的物资转运中央,然后再给委派出去的贵族发工资,也无法把地方事务汇报到王廷,由王廷决策指挥。 所以这些贵族可以全权管理当地的大部分事务,赋税自留,定期上交一些物资,在外出作战时,负责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和物资。此外,为了节省不必要的麻烦,这些贵族的管理职位,往往可以世代传承。 没错,这就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采邑制。 周国实现采邑制之后,虽然基层还是聚族而居,每个氏族处于半自治的状态,但原本的大氏族格局已经被打破,他们需要接受由周侯委派而来的贵族的管理。原本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权系统,变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政权系统,虽然每个地域的贵族,都是君主的叔伯兄弟和子侄。 那么这种变革,能给周国带来什么变化呢? 原本的部族政治,各个氏族自治,整个国家就相当于是氏族与部落的联盟。联盟的缺点不仅仅在于松散,更主要的是财富和人口分散在各个氏族中,王室贵族往往没有多少资源可用。 而实行采邑制之后,王族就可以名义上掌控整个国家的土地、物资和人口,虽然能够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相比原来的部族制,也多出来很多。 打个比方,原本10个氏族组成一个国家,王族只是其中一个氏族,那么王族能控制的资源,只有一个氏族,其他氏族本质上只相当于盟友的关系。 而实行采邑制之后,把原来的10个氏族简单的打乱,换成王族贵族管理。那么王族除了自己的氏族之外,还可以掌握另外10个氏族中若干比例的资源,汇总到一起,王族的实力等于强大了好几倍。 当然,这只是采邑制中的一个好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王族可以通过血缘纽带,把国家的一些大政决策,分散到每个封建主那里去实施。 比如,如果周侯姬昌想要加速繁衍人口,加快开垦荒地,在部族制度下,各个氏族不一定搭理他。但换成姬昌的叔伯兄弟当采邑主,采邑主们就会想办法鼓励生育,鼓励开垦荒地。 因为,除了这些采邑主们与周侯姬昌血浓于水、利益一致外,采邑治下的人口增多、物资增多,他们自己享受到的财富也就会更多。 周侯姬昌分封到各地的采邑主中,最早的可能就是姬昌的两个弟弟,先公季历的二子和三子。武王克商之后,将他的二叔分封在河南荥阳一带,史称东虢国,三叔分封在关中宝鸡一带,史称西虢国。因此,他们二人也分别被称作「虢仲」「虢叔」。 但只有两个兄弟镇场子,显然还不够。史书没有记载姬昌还有其他亲兄弟,但是却记载了他的堂兄弟。这些堂兄弟,就是太伯和仲雍的儿子们,由于他们都出生在虞国,兄弟八人,因而也被称作「八虞」。 《国语·晋语四》中说到,「及其(姬昌)即位也,询于八虞」。 《论语·微子》中说到,「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这八个人可能就是「八虞」。 这些名字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十分整齐,有失真的嫌疑。但是,西周的南方大国——姬姓曾国的曾侯舆编钟铭文上,曾国的始封君主就是「伯适」。可见「八虞」的说法又一定的真实性。 姬昌的八个虞国堂兄弟,不可能全部被姬昌分封在周国采邑中,但至少也有一部分前来帮姬昌镇场子。 当然,封建采邑制的推广,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姬昌在位的早期,应该只分封了虢仲、虢叔和另外几个堂兄弟。但到了姬昌在位的中期,也就是商王帝乙末期和商王帝辛的早期,这个时候,姬昌的儿子们也逐建成年,他们会被逐次分封到各地,建立新的采邑。 按照史书的记载,姬昌的子嗣众多,嫡庶相加,可能有18个儿子。 其中长子就是「伯邑考」,因在神话小说《封神榜》中被商王杀死并剁成肉酱而为人所熟知。关于伯邑考是否是被商人杀死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另外17个儿子依次是,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还有8位庶子,毛叔郑、郜叔、雍伯、滕叔绣、毕公高、原伯、丰叔、郇叔。 到姬昌在位的后期,除了武王发外,其他儿子们应该都会被分封到关中各地成为封建采邑主。随着关中周国本部采邑主制度的全面普及,周国也会爆发最强大的实力,与商王国一较高下。 但在帝乙末期、帝辛早期,也就是周侯姬昌中期,周国的封建采邑制可能只推到了领地内的部分地区。不过即便这样,周国的实力也迅速增强了。 在这种情况下,周侯姬昌开始按奈不住,背离早期韬光养晦的策略,准备重启对外扩张的路子。 那么,姬昌的对外扩张,会先拿哪个方国开刀呢?面对周国再一次暴露实力,商王国又会如何应对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相关参考
是刚开始的周吗,周分东周和西周前后八百年左右,传说中周文王用板车拉着姜子牙八百单八步,所以姜子牙保他们八百又八年。周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文王勤勉治歧的故事。 当时,不少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就连商王朝的著名大臣也有跑到周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118帝辛东征文/图/辑|寒山忆雪上节说到,周侯姬昌在位的中前期,因伐商失败的教训,转而与商国和亲,并改变对外扩张的风格,专注于内政。在专注内政期间,周人结合
在春秋历史上,晋楚争霸是主旋律,在这两个大国的交锋下,其他诸侯国都面临一个站队的问题。不过,在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实力日益强大,楚国则受到公族实力强大的制约,加上百年以上的争霸,这两个大国都呈现出一定
古代虢国在现在哪个地区虢国,中国西周的重要诸侯封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其国君均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
孙殿英是行伍出身,早年投靠国名党,曾任国民军军长。不过,孙殿英除了军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身份,那就盗墓贼。他是盗墓领域的一个巨盗,曾盗清东陵慈禧之墓。据参与盗墓的匪军后来回忆,当时盗东陵时
周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曾先后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大治天下。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文王在世时,周公
周文王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为周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周朝一片昌盛,且创作了《周易》,八卦演变成64卦,每卦都对应不同的结果,广受后人推崇。那么他的本名是什么?周文王是周太王的孙子,周西伯季历的儿子
周文王建立了周国。但灭商建周的是其子周武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
此人才24岁,与周恩来是搭档,下命令时名字排在周前面,后成上将
原标题:此人才24岁,与周恩来是搭档,下命令时名字排在周前面,后成上将张爱萍上将,在多数人心中是一个将军,长期在军队中工作。其实,他在年轻时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担任过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