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文/文史花折扇 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安定人心和收纳人才,而在中国古代,主要出现了科举制和门荫制两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即是隋唐时出现的以考试为形式选拔人才,分为多重关卡。而门荫制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为恩荫,是指在封建制度下,朝廷为奖赏有功大臣的后代,特许此人后代在入仕为官方面享有特殊待遇。 门荫制在汉朝就已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门荫制多是奖励征战胜利的功臣,或有重大政治成就的文臣。在中国历史上,门荫制的历史极其深远,在古代社会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门荫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冲突:科举寒门和官僚子弟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世卿世禄制,根植于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当时统治者维持着并不稳定的政权,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形式,必须依靠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这是门荫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门阀士族得以兴盛三四百年的重要原因。门阀士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大权,得以繁荣发展。 世卿世禄制 这种门荫制度下的繁荣一直持续到隋朝。隋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不同于历朝的门第选官制,开创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使得众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士大夫阶层开始壮大。在这个过程中,科举与门荫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门荫制度,导致了一些地方严重的社会不公,阻碍了寒门子弟的升官仕途,形成社会阶层冲突、政治扭曲。政府录取公职人员,本应唯才是举,但是某人有一个官父亲就会把他们远远甩开,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科举考试内容不尽合理,考试内容多为专业的官员工作,考试重在法律文书等。由于寒门子弟没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贵族子弟在这一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为贵族弟子有资源去学习,家中父辈多任官,故对律令、公文写作之类更得心应手。 科举考试 为照顾老功臣,就将官位作为奖励,赏给官员后代,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致使一些地区门阀制度发展,而败坏政治公平,妨碍人才的输入,从而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官员子孙形成了"拼爹"的不良氛围,致使靠科举制考上官位的士大夫阶层严重不满。这些科举寒门通常看不起那些官僚子弟,但明面上又不表现出来,暗地里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二、门荫制的存在意义:拉拢官僚集团、选官具有优势 表面看来,门荫制是一种对官僚大族的妥协,事实也是如此,但到了盛唐等盛世王朝,官僚对统治者而言制约力已不足为俱。但门荫制还是被统治者重视,其原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门荫制是对官僚集团的拉拢。为使大臣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统治者服务,门荫可以作为统治者调整上层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使大臣们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以达成光宗耀祖的祖训,被历代子孙所铭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是一种鼓励,也是皇帝对大臣们的一种奖励和信赖。而这些受到封赏的大臣则会铭记皇恩,不负皇帝的期望,门阀士族在中国古代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有时甚至是国家的统治基础,门荫制度又是建立在门阀士族这一阶级基础上。所以门荫制可以达到维护国家统治,巩固皇帝地位的作用。 其二,门荫制在选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像人们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官僚子弟顽固不化,调皮任性,仗势欺人。当然,部分官僚子弟的确如此。但官僚子弟在入朝为官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唐朝初期乃至隋朝时期,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选官流程和方案,导致选官的程序十分混乱,官员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时,门荫制度就成了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一般都是富有人家,教育是一门奢侈的活动,书也是极其贵的。而能拥有很好的资源去学习的一般都是官僚子弟,他们从小受父辈的影响,熟悉政府业务和工作,对政府内部较为了解,在官场容易生存,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与那些科举寒门对比,拥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验。 门荫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拥有科举制不具有的灵活性,并为朝廷选拔了一些人才,以推动国家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说,门荫制的存在是符合社会需要与发展的。 手绘《科举登第》 三、门荫制的衰败:门阀士族的排斥与轻视和科举制的发展 即使门荫制度在古代繁荣过一段时间,但到唐朝后期,门荫制度无可避免的衰败了,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两点。 1、科举制的发展。在唐朝后期,一些高官显贵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似乎开始不推崇门荫制度,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孙通过科举来入朝为官,这些门阀士族对门荫制度的排斥和轻视直接导致门荫制的衰败。 其实科举制并非绝对的公平,在科举所提供的名额中长安占数较多,而天子脚下,多聚集士家大族。而且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从「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身价”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与上级官员打通各种关系,并来往于高官显贵之间,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 而"打通关节"十分重要,而那些贫寒子弟,没有人脉与经济的支撑,就算有才学,也只能被遗忘。而那些高官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关系,金钱来贿赂考官,所以有权有势的家族中,往往进士及第较多。 在科举考试中聚集着大量贵族子弟,即使有些已经没落,但由于教育和血缘的原因,他们在科举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平民相比之下竞争力就很弱。 其实,门荫制并不能保证贵族子弟一定能升入高官,它只能帮助这些高官子弟优先入朝为官,至于升入高官,还得靠他们自己。据《唐书》记载,唐朝前期有177以门荫制入官,官至宰辅有48人,占整个唐朝宰辅的13%,而唐后期却寥寥无几,这正是门荫制的衰败。 2、官僚功臣集团的衰落。门荫制本质上是以官僚功臣为基础的,可发展到后期,国家开始重视文才,并且国家由于长期的发展,军阀政治开始过渡到平民政治,军阀士族开始衰落,庶民地主地位提高并不断壮大,这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士族的衰败是无可避免的顺应了历史趋势。 朝廷中通常有不同的集团,而科举有一定的门槛。因为利益关系,高官显贵们为保证利益,也会照顾同党派的子弟,而科举制更能保证官员后代的政治经济前途,因此许多显贵们希望子孙通过科举如朝为官,一是门槛较低,有人脉,二是带来的收益比门荫制更多。这些大族放弃门荫而选择科举,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军阀大族的衰弱。 科举考试稿本 唐朝时期是门荫制反应最强烈的一个朝代,唐朝跨越了门荫制的繁荣和衰败。在当时,教育并非只是为了教育,教育是和官员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门荫制与科举制都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人才,而门荫制与科举制都是相互渗透和发展的,两者都在一定时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总之,门荫制和科举制都是一定时间社会的产物,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同样受社会变化的影响,门荫的衰弱同时也是科举制的发展,也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史记》 《唐书》 《资治通鉴》

相关参考

品官客荫制为何能推行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学会会员贺清令东汉末年,战火纷飞,长期的战争导致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沦落为社会流民。许多流民为了生存,屈附于世家大族,这就直接导致国家户籍人口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古代城门上的门钉是做什么的

在各种有一些历史年代的古城里,有一些残存的城墙,而城墙的大门上面,一般都有一排排的很多半球形的东西,而且各种古装剧当中的城门上面也会出现这种东西,红色的城门,金色的球状物。其实这种东西是叫做门钉,虽然

原始青瓷在商朝的中期就已出现

商代中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在郑州、湖北、河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产地,其中又以长江下游为盛。原始青瓷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真正瓷器的薄胎半透明性质,亦常称为原始瓷。它的吸水率较低,初具瓷

冷饮早在商朝就已出现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我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会怎样

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一直在反对作弊、加强监管,但不同朝代的惩罚力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唐朝,在唐朝,由于科举制才刚刚创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世家介绍的入仕方式,有许多士

秦王子婴是秦朝的第3任皇帝吗?他最终是被谁所杀?

秦王子婴是秦朝的第3任皇帝吗?他最终是被谁所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1个封建的大一统王朝,在秦朝之后便是西汉,再往后面的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西汉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

秦朝是被谁灭掉的

汉高祖刘邦。虽然汉朝在建立前还有八年的楚汉相争大乱斗,不是直接接续建立,但是的确是刘邦领军在灭秦之战中率先攻入首都汉阳,接受秦三世子婴的投降,所以是刘邦灭秦的没错。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

秦朝名将司马错是怎么死的 司马错是被谁杀死的

司马错,夏阳(今陜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张仪争论,主张先灭巴蜀、再攻

狂躁车夫杀死陈胜 “路怒族”两千年前就已存在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司机在行车过程中出现骂脏话、强行超车、胡乱变线甚至打架斗殴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专家称之为“路怒症”。那么,在没有汽车驾驶、畜力车盛行的古代,是否也存在“路怒”...

古代科举制的利弊有哪些 它的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