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藩朱充灼之乱——一场因禄食被废所引发的宗室叛乱
Posted 场
篇首语: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代藩朱充灼之乱——一场因禄食被废所引发的宗室叛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藩朱充灼之乱——一场因禄食被废所引发的宗室叛乱
有明一代276年,有史记载的宗室叛乱发生了六次,分别是建文时期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之乱、景泰二年广通王朱徽煠叛乱、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以及嘉靖二十四年的奉国将军朱充灼之乱。前五次宗室叛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谋求帝位,只有朱充灼之乱是因为禄食被废、迫于生计所引发的叛乱,它集中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中下层宗室的生计困境。 一、朱充灼之乱的经过 朱充灼其人,为代藩宗室,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六世孙,被封为奉国将军,宗室爵位中的第五等,按例每年享受食禄六百石。 明朝代王世系 朱充灼所在的代藩代王府 嘉靖二十四年,朱充灼因抢夺大同知府的财物而被朝廷除以剥夺禄食一年的惩罚,对于无其他生计来源的明代中下层宗室而言,禄食实际上是他生活保障的唯一来源。在此事件中,由于时任代王朱充燿未袒护其抢夺行为,朱充灼因此怨恨朱充燿不同情他,心生不满,与襄垣中尉朱充耿、昌化王府奉国将军朱俊桐、潞城王府镇国中尉朱俊振以及当地的白莲教合谋勾结引鞑靼军队攻击大同,意图假借蒙古小王子之手先杀掉代王以及地方的镇抚官,然后再用计杀掉小王子。然而在派遣使者去蒙古联络的路上却被巡逻的士兵抓获,事情由此暴露,朝廷迅速便进行了处置。 「 ”逮充灼等至京,赐死,焚其尸,王府长史等官皆逮治。” 朱充灼之乱很快被平息,这是明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宗室叛乱。在宁王朱宸濠叛乱仅20余年后,仅仅作为奉国将军的朱充灼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叛乱,究其原因,导火索竟然仅仅是因为禄食被废,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一口吃食。 二、因禄食被剥夺引发的叛乱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举动,开始对宗室实行「 ”藩禁”政策,包括「 ”二王不相见”、「 ”禁止宗室参加科举”、「 ”不得离开封地”等。宗室逐渐沦为混吃等死的寄生虫,按照爵位享受不同的食禄待遇,食禄主要由所属藩王的封地附近地方供给划拨。 「 ”各王府禄米,将军自赐名受封日为始……皆于附近州县秋粮内定拨,钞于管库内支给”。 「 ”郡王禄米俱于亲王赴仓上纳,听令按季支用。镇国将军以下禄米,于有司官仓收贮,二次支给。其收粮之际,布按二司、各委府县正佐官、公同长史等官监督收受。” 明初制定的宗室待遇标准 在明朝初期,由于宗室人口数量尚可,禄食供给均能足额保证。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宗室人口的急剧膨胀,宗室的禄食支出剧增,到嘉靖年间已经发展到「 ”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的地步,宗室的禄食支出已经超过国库收入的数倍之多。地方上也无力供养当地的宗室人口,宗室的禄食常常不能及时兑现。而代藩封地大同所处的大明北疆地区属于民少赋薄的地方,且多年战乱、经济凋敝,宗室禄粮无法及时拨付的情况更为严重。尽管朝堂有识之士呼吁改变宗室制度,但朝廷「 ”严之为禁,略无变通”,导致部分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中下层宗室生活苦不堪言。 明代的宗藩 时有镇国将军朱聪浸就在给嘉靖帝的奏折中说到, 「 ”臣等身系封城,动作有禁,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不曾一食……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埋葬,有行乞市井,有行乞民间,有流徙他乡,有饿死于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世宗实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宗室开始铤而走险,为索要禄米,冲击府衙、劫夺民间、哄抢市场、抗击官军的情况层出不穷。宗室坐食宗禄,乃是大明祖制,索禄是理直气壮的时期,因此各地的藩王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方的三司也「 ”不敢具奏”。导致各地的宗室更加肆无忌惮,「 ”将军以下人等类多不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奉国将军朱充灼等人公然劫夺知府刘永的行李事件。然而,朱充灼此次的劫夺行为却被新任大同巡抚詹荣据实参奏给了嘉靖皇帝,嘉靖将朱充灼处以剥夺禄食一年的重罚。根据明朝祖制,宗室「 ”非有大罪,不废禄食”,这一处罚事件也成为朱充灼叛乱的导火索。 明朝中期的军队 心有不甘的朱充灼一方面攻讦朝廷小题大做,处置失宜;另一方面又攻击代王朱充燿袖手旁观,坐视同宗陷入绝境而不管。同时煽动同属下层宗室的朱充耿、朱俊桐、朱俊振等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而代藩由于地处边疆,常常遭到鞑靼的袭扰,这正是朱充灼等人可以借助的外援。于是一出先烧毁大同各草场借以牵制大同守军,然而勾结鞑靼出兵大同,里应外合,「 ”杀代王及镇抚大臣”的计划出台。然而巧合的是,尽管计划的前半部分执行的较为顺利,但就在朱充灼党羽卫奉等人出塞的路上却被大同总兵官周尚文的巡逻亲兵意外擒获,导致叛乱的事实暴露。 明代的九边:大同为其中之一 三、后记 对于朱充灼的叛乱,时任宣大总督翁万达十分清楚其根源在于「 ”众聚而地力不供,吁轻朝廷妥为善后”,不少宗室也纷纷上奏,「 ”欲请田自给,欲试官自效”,然而在祖制的束缚下,朝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小修小补,裁剪宗室的禄食,控制人口增长,整顿宗室有关人员,同时树立宗室榜样,开设宗学等,嘉靖帝甚至下诏「 ”动支太仓银并该省在库堪动银两,相兼支补”。 然而,朝廷的小修补政策并未触及到宗室困境的核心因素,只能解一时之需,致使宗室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嘉靖末年周藩的镇国中尉朱勤熨父子二人因讨要宗禄无果,为避免饿死,故意犯法被削爵囚禁的故事。 直到万历年间,朝廷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始更改宗室制度,允许宗室子弟参考科考,然而已于事无补,宗室困境直到明朝灭亡也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相关参考
三国时期一场因“禁酒”引发的军事政变 古今中外的史料都显示,军人与酒,关系密切。常有出征酒、庆功酒的说法,大战胜利后,古代皇帝犒赏三军时,将士们可以大块吃肉,大碗
古今中外的史料都显示,军人与酒,关系密切。常有出征酒、庆功酒的说法,大战胜利后,古代皇帝犒赏三军时,将士们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古代军中因酒误事、贻误战机之事,亦不胜枚举。> 公元949年,后
毅宗谅祚亲政后,对西夏的政治、军事实行了加强汉化、整治军队等一些重要改革,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而且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拱化元年(1063),宋仁宗逝世,西夏使者吴宗前往吊唁。在宋廷,由于礼仪不合,
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由于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爆发了七国之乱,不过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
公元755年冬季,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率军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整个黄河南北都陷入战乱。虽然叛军在8年后被唐朝扑灭,但造成的战争创伤却永远难以弥补。随之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也再次将中原以外的地区作为逃生
清朝雍正时期并未发生过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史上是指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景帝三年,汉帝国爆发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藩王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虽然不长,却暴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藩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严格意义
清朝入关后33年,清朝迎来最大一场叛乱,此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是领头羊,但尚可喜未参与叛乱,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参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发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改变的不仅仅是西晋一个王朝的历史,而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在这场浩劫中,除了参与内战的诸位王爷之外,还有不少形形